本发明涉及一种温经散寒的药艾条,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艾炷等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艾灸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对于由风寒湿及血瘀所致的疾病效果十分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经散寒的药艾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温经散寒的药艾条,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芩10-15、忍冬藤6-10、砂仁5-6、陈皮8-10、蒿本4-6、天门冬6-8、防风2-4、五加皮4-5、大血藤6-8、吴茱萸2-4、炙龟板5-10、炉甘石2-4、赤芍药6-8、荆芥穗3-4、首乌藤2-4、通草5-7、延胡索3-4、肉苁蓉15-20、枇杷叶12-15、炒没药6-8、八月札2-4、千年健5-6、艾绒2-4、五味子5-6、鸡蛋七叶2-4。
温经散寒的药艾条,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芩12、忍冬藤8、砂仁5.5、陈皮9、蒿本5、天门冬7、防风3、五加皮4.5、大血藤7、吴茱萸3、炙龟板8、炉甘石3、赤芍药7、荆芥穗3.5、首乌藤3、通草6、延胡索3、肉苁蓉18、枇杷叶13、炒没药7、八月札3、千年健5.5、艾绒3、五味子5-6、鸡蛋七叶3。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制成常用艾条,使用时用常规方法将艾条正对着穴位固定好,点燃远离皮肤的一端,待艾条燃烧至 3/5,取下艾条,将燃烧端对着穴位继续艾灸,每个穴位艾灸10-15min。
本方中艾绒是由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物品;性味 :味辛、苦,性温,无毒。功能主治: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蒿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防风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遗精;白浊;尿频余沥;腰痛脚弱;耳鸣目花;月经衍期;宫寒不孕;肠燥便秘;配方科学 合理搭配,共同协同,可温经、行气、止痛,治疗效果显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艾条配方原料科学合理搭配,药源广,按照中医理论配制而成,各味中药组合,有温经化淤、散寒利湿止痛功效,与现有技术相比,艾条直径较大,燃力足,在艾灸过程中可使皮肤达到热敏效应,增强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温经散寒的药艾条,其组成原料的重量(g)为:黄芩12、忍冬藤8、砂仁5.5、陈皮9、蒿本5、天门冬7、防风3、五加皮4.5、大血藤7、吴茱萸3、炙龟板8、炉甘石3、赤芍药7、荆芥穗3.5、首乌藤3、通草6、延胡索3、肉苁蓉18、枇杷叶13、炒没药7、八月札3、千年健5.5、艾绒3、五味子5-6、鸡蛋七叶3。
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制成常用艾条,使用时用常规方法将艾条正对着穴位固定好,点燃远离皮肤的一端,待艾条燃烧至 3/5,取下艾条,将燃烧端对着穴位继续艾灸,每个穴位艾灸10-15min。
典型病例:
病例1,女,27岁,月经不调半年,经行腹痛,连及脘腹,经期延后,挟有紫黑血块,淋漓7-8天始净,舌质淡,苔白滑,通过本发明的药艾条治疗,连续使用十余天,次月来经腹痛大减,经色转红,血块消失,再继续使用半个月,月经正常,精神好转,病情全愈。
病例2,女,40岁,患慢性乳腺炎数月,时常感觉乳房胀痛,触摸有肿块,乳房肿痛一般是在经期前,经后疼痛逐渐消失;检查:左、右乳房外象限均有大小不等包块,质中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好,压痛明显;采用本发明药艾条进行艾灸治疗,治疗一个月后,在经前乳房胀痛明显消失了,B超显示腺体较前清晰,后续进行艾灸治疗两周以巩固疗效,诸症全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