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腹膜透析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6605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肾内科腹膜透析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透析管。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治疗肾功能衰竭常用的透析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肾进行血液透析,另一种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通过弥散、对流和超滤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透析模式,称为腹膜透析。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直管式腹膜透析管,早期容易出现透析管漂移,后期容易出现腹腔内大网膜包裹,堵塞导管侧孔,导致透析液引流障碍。目前在此基础上改进的鹅颈管和twh腹膜透析管,临床研究显示,对降低漂管和大网膜包裹发生率与直管相比统计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腹透管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创新的透析管,将导管设计成硬软管组合,上部壁薄,下部壁厚带褶皱,管内设计有抽拉线用于控制软管部分的褶皱外形,透析液在上部薄壁内通透性强,不易出现堵塞,而下部厚壁囊体的设计以及褶皱体存在,使得透析管不易出现包裹。

本发明给出的技术方案,表征为:

一种肾内科腹膜透析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硬管3、薄壁软管区段5、厚壁囊管6、抽拉线1,所述硬管3、薄壁软管区段5之间通过分界套环4连接;

所述厚壁囊管6为薄壁软管区段5的尾端结构,两者都是软性材料,且设有透析孔,前者的厚度较后者的大;

所述抽拉线1一端预连接于厚壁囊管6底部,外力抽拉时引起薄壁软管区段5缩短并形成褶皱区段。

本发明腹透管能降低漂管和大网膜包裹发生率问题,进而降低腹透早期技术失败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抽拉线为受力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抽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再现本发明。

实施例

一种肾内科腹膜透析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硬管3、薄壁软管区段5、厚壁囊管6、抽拉线1,所述硬管3、薄壁软管区段5之间通过分界套环4连接;

所述厚壁囊管6为薄壁软管区段5的尾端结构,两者都是软性材料(属于现有技术),且设有透析孔,前者的厚度较后者的大;

所述抽拉线1一端预连接于厚壁囊管6底部,外力抽拉时引起薄壁软管区段5缩短并形成褶皱区段。

所述抽拉线1,外力大小控制褶皱区段的长度,但由于薄壁软管区段5设有透析孔,仍然保持通透。

所述分界套环4用于确定外内两个功能区段,分界套环4本身可以限位。

所述硬管3还可以设有本领域常规的套环2(属于现有技术)。

有益效果:在腹腔内的褶皱区段,减少了导管与腹腔内器脏的摩擦,可变的褶皱不会被大网膜包裹绕,透析液也能保持流畅,不易被堵塞,不易漂管,保证了腹膜透析的顺畅进行。厚壁囊管6作为整个管体的头部,也设有透析孔,增大了液流交换区域,也能防止漂流和包裹绕。本发明腹透管能降低腹透早期技术失败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进一步的,软管体可以设计成“耗品”,为了安全无菌可以设计成可更换的,使用时,通过外部硬管导入,周期性通过抽拉线从硬管中取出。防止包绕,保证安全。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肾内科腹膜透析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硬管、薄壁软管区段、厚壁囊管、抽拉线,所述硬管、薄壁软管区段之间通过分界套环连接;所述厚壁囊管为薄壁软管区段的尾端结构,两者都是软性材料,且设有透析孔,前者的厚度较后者的大;所述抽拉线一端预连接于厚壁囊管底部,外力抽拉时引起薄壁软管区段缩短并形成褶皱区段。本腹透管能降低漂管和大网膜包裹发生率问题,进而降低腹透早期技术失败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技术研发人员:冯雪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6.12.13
技术公布日:2017.08.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