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保健食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解酒醒酒、降脂护肝、健脾养胃作用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我国人口众多,酒类消费市场量大面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酒类消费尤其是烈性酒消费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仅2004年,我国市场的烈性酒消费就达5.04亿箱,以每箱9公升计算,烈性酒消费占世界烈酒总消费量的23%,一举跃居世界最大的烈酒消费市场。调查资料指出,2001年到2004年间,我国烈性酒消费始终保持着4.2%的增长速度,并将在2004年到2010年之间呈进一步增长之势,预计2010年我国的烈性酒消费量将比2004年增长1600万箱。
酒精中毒不仅会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也是造成社会不稳,交通事故频发以及家庭纠纷等的重要因素之一。WHO指出:酒精中毒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一大公害,其毒性可累及全身各主要脏器。在发达国家,酒精中毒被列于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成为第三位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将酒精中毒和心脏疾患及精神疾患一样列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乙醇的代谢从口腔开始进入胃肠,经过胃肠酒精代谢酶的首过代谢效应,而后由下腔静脉输送至肝脏,约90%的乙醇在肝脏中被氧化代谢。乙醇在肝脏中的代谢是由多种酶系统参与的,如:过氧化氢氧化酶系统、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乙醇脱氢酶氧化系统等,其中,乙醇脱氢酶系统参与体内约80%的酒精代谢。进入体内的酒精大部分由ADH氧化为乙醛,乙醛由ALDH转化为乙酸,其反应式为CH3CH2OH→CH3CHO→CH3COOH→CO2+H2O。最后进入三梭酸循环分解成CO2和H20排出体外。在此反应系统中,主要存在于肝和胃中的ADH和ALDH是酒精代谢的关键酶。
乙醛的生成可刺激肾上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分泌,从而引起面红耳赤、心率加快、皮肤温高等症状。而人类对酒精的耐受性有种族和个体差异,黄种人中80%为酒精敏感者,白种人中仅有5%为酒精敏感者,这是因为大多数黄种人在饮酒后产生乙醛速度快,而氧化为乙酸的速度慢,容易引起乙醛蓄积中毒。乙醛具有多种毒性,一是通过黄嘌呤氧化酶转变为超氧化物;二是使肝细胞内线粒体受损,从而降低肝细胞对脂肪酸解功能,引起肝内脂肪堆积;三是引起酒精性肝病(ALD)肝脏分泌性蛋白质潴留造成肝肿大。
张若明等根据乙醇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将天然解酒物的解酒机制分为:乙醇胃肠吸收抑制剂和代谢增强剂。胃肠吸收抑制剂的解酒机理是通过加强乙醇在胃肠道的首关代谢(即乙醇首先在胃肠内的代谢),抑制酒精在胃肠内的吸收,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从而减轻乙醇对机体的损害。Yokoyama指出首过代谢与胃内ADH的活性有关,提高ADH的活性可减轻乙醇对机体的毒害作用。代谢增强剂的解酒机理是直接作用于肝脏代谢酶系,加速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的消除速率,减轻其对组织和细胞的损害。乙醇在肝内代谢主要有三条途径,分别由不同酶系催化。正常情况下进入体内的乙醇96%以上是在脱氢酶系统——ADH和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代谢的,此外还有过氧化氢酶系统(CAT)和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2.急性酒精中毒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释放入血或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对机体各系统组织产生毒害作用,如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的化学性质比乙醇要活泼,它能与细胞内外各种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蛋白质产物,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可使某些酶降低活性或失去活性,还可导致某些组织失去作用而死亡,其中对人体肝脏和胰脏功能的影响最为严重。何卫平等从急诊及住院的急性酒精中毒病人中,筛选出28例合并有器官损害及代谢紊乱的患者,分析其器官损害的频率和数目,以及代谢改变情况,发现发生频率最高的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但是现有的保健食品中只能单独的解酒醒酒、降脂护肝或者健脾养胃,不能同时解酒醒酒、降脂护肝、健脾养胃,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解酒醒酒、降脂护肝、健脾养胃作用的组合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解酒醒酒、降脂护肝、健脾养胃作用的组合物。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解酒醒酒、降脂护肝、健脾养胃作用的组合物,以质量份计,包括以下组份:枳椇子1-5份、r-氨基丁酸1-5份、谷氨酰胺0-5份、牛磺酸0-5份、柚子0-5份、人参0-5份、菊花0-5份、何首乌0-5份、女贞子0-5份、枸杞子0-5份、黄芪0-5份、茯苓0-5份、陈皮0-5份、赤小豆0-5份、木香0-5份、余甘子0-5份、白术0-5份、砂仁0-5份、玉米低聚肽1-10份、蜂蜜0-10份、柠檬0-10、份白砂糖0-10份、木糖醇0-10份。
以质量份计,该组合物包括以下组份:枳椇子3份、r-氨基丁酸3份、谷氨酰胺3份、牛磺酸3份、柚子3份、人参3份、菊花3份、何首乌3份、女贞子3份、枸杞子3份、黄芪3份、茯苓3份、陈皮3份、赤小豆3份、木香3份、余甘子3份、白术3份、砂仁3份、玉米低聚肽5份、蜂蜜5份、柠檬5、份白砂糖5份、木糖醇5份。
该组合物的剂型为粉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饮料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一种具有解酒醒酒、降脂护肝、健脾养胃作用的组合物由药食同源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组成,无毒副作用,能有效解酒毒,预防或延迟醉酒,减轻醉酒的不适反应,能增强人体解酒能力,提高酒量,而且具有降脂护肝、健脾养胃之功效;同时,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减肥美容的功效;能有效调节肠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对消化不良、便秘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一种具有解酒醒酒、降脂护肝、健脾养胃作用的组合物,以质量份计,包括以下组份:枳椇子1-5份、r-氨基丁酸1-5份、谷氨酰胺0-5份、牛磺酸0-5份、柚子0-5份、人参0-5份、菊花0-5份、何首乌0-5份、女贞子0-5份、枸杞子0-5份、黄芪0-5份、茯苓0-5份、陈皮0-5份、赤小豆0-5份、木香0-5份、余甘子0-5份、白术0-5份、砂仁0-5份、玉米低聚肽1-10份、蜂蜜0-10份、柠檬0-10、份白砂糖0-10份、木糖醇0-10份。
以质量份计,该组合物包括以下组份:枳椇子3份、r-氨基丁酸3份、谷氨酰胺3份、牛磺酸3份、柚子3份、人参3份、菊花3份、何首乌3份、女贞子3份、枸杞子3份、黄芪3份、茯苓3份、陈皮3份、赤小豆3份、木香3份、余甘子3份、白术3份、砂仁3份、玉米低聚肽5份、蜂蜜5份、柠檬5、份白砂糖5份、木糖醇5份。
该组合物的剂型为粉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饮料中的一种。
枳椇子,中药名。为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北枳椇和毛果枳椇的成熟种子。亦有用带花序轴的果实。植物北枳椇,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植物枳椇,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植物毛果枳椇,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及贵州。具有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利大小便之功效。主治醉酒,烦渴,呕吐,二便不利。
伽马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很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氨基酸,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它能促进脑的活化性,健脑益智,抗癫痫,促进睡眠,美容润肤,延缓脑衰老机能,能补充人体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良好的降血压功效。促进肾机能改善和保护作用。抑制脂肪肝及肥胖症,活化肝功能。每日补充微量的伽玛氨基丁酸有利于心脑血压的缓解,又能促进人体内氨基酸代谢的平衡,调节免疫功能。
从基本的说起,谷氨酰胺是二十种非基本氨基酸中的一种。说它非基本并不意味着谷氨酰胺不重要,而是因为人体可以自己产生这种物质。我们身上百分之六十的谷氨酰胺可以在附于骨骼上的肌肉里找到,其余部分存在于肺部、肝脏、脑部和胃部组织里。用于改善智力发育不良儿童和精神障碍、酒精中毒、癫痫病人脑功能。营养增补剂。医药上,用作治疗消化器官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还用作脑功能改善剂及治疗酒精中毒。
牛磺酸(Taurine)又称β-氨基乙磺酸,最早由牛黄中分离出来,故得名。纯品为无色或白色斜状晶体,无臭,牛磺酸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是一种含硫的非蛋白氨基酸,在体内以游离状态存在,不参与体内蛋白的生物合成。牛磺酸虽然不参与蛋白质合成,但它却与胱氨酸、半胱氨酸的代谢密切相关。人体合成牛磺酸的半胱氨酸亚硫酸羧酶(CSAD)活性较低,主要依靠摄取食物中的牛磺酸来满足机体需要。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国又有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民族饮用酒精饮料的历史很长,与之相应,中医古籍中对饮酒致病的记载很多,最早可上溯至《黄帝内经》,其《灵枢·论勇》载有:“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同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间类,不知为之,名曰酒悖也”,首先提出“酒悖”病名。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漏风”、“酒风”等病名。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出“酒疸”之名,“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目酒疸”。“酒病”作为病名最早见于晋代王叔和所撰的《脉经.平杂病脉第二》,其书阐述“酒病”之脉“短疾而滑”。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中提出“酒癖”病名:“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于胁肋下,日久结聚成癖,名为酒癖,其状胁下气急而痛”,并记载与饮酒有关的病证达22种,且依病位所在、病情轻重、病邪兼夹等的不同而命名,如酒瘕、酒痔、酒注等。金元时期的医家集前人论酒病之大成,多次提及“酒积”、“酒食所伤”、“酒隔病”等病名。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伤饮食》中使用了“伤酒”一词。张景岳提出了“酒鼓”及临床常见急症“酒厥”等病名。中医临床各科的文献尚有记载因酒而致胁痛、酒癞、酒瘕、酒臌、酒嗽、酒哮、酒毒喉痹、酒食衄、酒泄、酒渴、酒毒发、酒齄鼻等多种病名。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认识到过量饮酒会耗伤精气,散失真元,致人早衰。《素问·厥论》描述了酒的特性:“酒气盛而剽悍”。说明酒性剽悍酷烈,易耗气伤血,将酒伤内因责之为“阴气虚"(脾气虚),云:“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诸病源候论》对酒邪致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有条理的阐述,言:“酒性有毒而复太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而生诸病也。或烦毒壮热而似伤寒,……随脏气虚实而生病焉,病候非一,故云诸病。”指出酒为有毒大热之物,饮之不节,必损伤脏腑经络,变生诸症。《圣济总录》中也多次提及“胃弱之人”、“胃虚谷少"等与酒癖、酒黄疸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性剽悍急疾,后食而入,先食而出,能通关节而走肤腠。上古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后世嗜之无节;或饮过度,停积不散,蕴滞于胃,散流诸脉,熏蒸腑脏,令人志乱,乃至不醒,有连日而无所觉知者,甚则中毒,而为酒疸诸热之病也”。后代医家如张景岳、李时珍、黄宫绣等均对酒邪治病作了分析,可见,古代中医学对酒邪致病机理已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素问·病能论》:“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日: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糜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提出了中医第一个解酒方剂:泽术糜衔散。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对酒邪致病的证治论述颇为详细,有用于解酒、戒酒者,也有用于治疗酒伤病者,主张若被酒病所伤,“只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李氏推举葛花解酲汤为治酒病主方,云其:“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对酒厥的证治阐发甚详,谓:“酒厥之证,……此湿热上壅之证,宜以抽薪饮之类,疾降其火,火之甚者,仍以梨浆饮、绿豆饮之属,更迭进之,以解其毒”。提出酒醉急证,急以醒酒之剂,速解酒毒。万全的《万氏家传点点经》中则分立三十证论治酒病,从气血着手,内外并治,组方遣药善取轻灵之品,治疗方法又有内外治之分,其内治法常用解酒清源法,方如五花解酒汤、白蔻散;导痰理气法,方用加味白蔻散;和血表邪法,方用和血表邪汤等。综合古代医家对酒病治疗方法的分析,大致可分为涌吐酒食法、芳香化浊法、健脾养胃法、消痞散结法及清热利湿养阴等方法。
酒方中最常用的单味药
宋歌等统计分析指出,酒方中常用解酒单味药主要有甘草、陈皮、葛根、茯苓、砂仁、人参、生姜、木香、白术、自蔻仁、半夏、丁香、神曲、葛花、黄连等,其中砂仁、白蔻仁、葛花、木香、丁香共奏芳香化湿、解酒行气之效,人参、白术、茯苓有淡渗利湿、醒酒健脾之效,半夏、神曲、生姜、黄连配伍成解酒和胃、清热燥湿之效。另有葛根、陈皮、甘草可在解酒方中普遍适用。
孙龙川对本草著作中有解酒功效的药物进行了归纳,分成三类,清热利尿类、生津止渴类和芳香化湿类。其中,清热利尿类药性多偏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等作用,如西瓜、甘蔗、绿豆芽、赤小豆花、莱菔子等,对饮酒积热,毒伤脾胃,见胃痛、发热、烦渴、小便短赤者,有显著的解酒、清热、利尿等功效。生津止渴类多系果品,其味甘酸,药性平和,有解酒、消食、生津及强壮作用,包括枳椇子、橙子、柑、金橘、杨梅、橄榄、柚、橘、柿、山楂、盐肤子、五味子等。芳香化湿类主归脾胃经。主含挥发油,有健胃、止呕等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肠管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肠内积气。对于饮酒过量,毒伤脾胃,湿浊郁遏,蕴结中焦,气机失调而致运化失常,见脘腹胀满疼痛、呕酸不思饮食、心神烦乱者,可称得上是解酒、化湿醒脾、调中行滞之妙品。包括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肉豆蔻、丁香、草果、扁豆等。
研究表明,葛根、葛根素、复方摩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参粉针、醒脑静等中药制剂均为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有效药物。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