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胸引管夹闭管固定器。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管简称胸引管,它是胸腔积液、气胸等胸腔疾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排液、排气的重要措施。临床上常用F24号、F28号、F32号、F36号的胸引管,这几个型号的胸引管一般比较粗、硬,不容易固定。在胸引管使用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对胸引管进行固定,目前固定胸引管的方法有长线环腰固定法、薄膜敷贴固定法以及别针固定法等,其中,长线环腰固定法中环腰的长线容易损伤皮肤;薄膜敷贴固定法中,薄膜敷贴碰到患者的汗水就会失去的粘性,很难达到长时间固定;别针固定法中单纯的用别针橡皮筋将胸引管固定在床上,重力的牵拉或是病人活动拉扯等原因都会导致胸引管的滑脱,从而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影响疾病的治疗。
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时需要转运、检查或者留取胸引液,这时需要夹闭胸引管。目前临床上采取的夹闭胸引管的方法为血管钳对夹法和导管打折橡皮筋夹管法,由于胸引管较粗、硬不易夹取,再加上血管钳比较笨重、体积又大,且不方便携带,这样会造成胸引管的固定不稳、夹闭效果不好,患者的舒适度也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引管夹闭管固定器,使得胸引管的稳定性更高、夹闭效果更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胸引管夹闭管 固定器,包含:底板,可拆卸地贴附在患者皮肤上;夹闭装置,包括具有一开口的夹闭本体和用于控制夹闭本体开口大小的卡扣结构,夹闭本体的一部分与底板固定连接;其中,于夹闭本体的同一轴线上分别设置用于胸引管存取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夹闭本体的内壁相对设置用于抵持胸引管的第一夹紧头和第二夹紧头,第一夹紧头和第二夹紧头相连所构成的连线与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相连所构成的连线相互垂直;卡扣结构包括于夹闭本体的一端设置的卡合部、于夹闭本体的另一端设置的与卡合部适配的可卡合部;当卡合部与可卡合部卡合时,第一夹紧头向第二夹紧头的方向运动以夹紧或夹闭胸引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设置在夹闭本体的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将胸引管固定,且通过第一夹紧头和第二夹紧头抵持胸引管,使得胸引管在夹闭本体中的稳定性更高,夹闭效果更好,当调节夹闭本体上设置的卡合部与可卡合部卡合时,设置在夹闭本体的同一轴线上的第一夹紧头向第二夹紧头的方向运动,直至夹紧或夹闭胸引管。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该胸引管夹闭管固定器适应不同尺寸的胸引管,卡合部为卡扣臂,可卡合部为依次设置于夹闭本体上的若干个卡扣齿,通过卡扣臂与夹闭本体不同位置上的卡扣齿卡合,实现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可以抵持不同尺寸的胸引管。
进一步地,夹闭装置、第一夹紧头以及第二夹紧头形成容纳胸引管的容纳腔。
进一步地,为了能使抵持于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之间的胸引管能实现更好的夹闭效果,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包括向外凸出形成的第一接触尖端、第二接触尖端,第一接触尖端、第二接触尖端分别抵持于胸引管,当需要夹闭胸引管时,调节卡合部与可卡合部卡合,第一接触尖端向第二接触尖端的方向运动直至夹闭胸引管。
进一步地,为了能使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抵持胸引管,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形成有容纳胸引管的第一夹紧槽、第二夹紧槽。
进一步地,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与夹闭本体一体成型,这样通过一个模具就可以制得夹闭装置,提高了夹闭装置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可以容纳不同尺寸的胸引管,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为弹性第一容纳部和弹性第二容纳部。
进一步地,为了使底板更好的贴伏于患者皮肤上,底板为圆形软胶底板。
更进一步地,圆形软胶底板的直径为7cm~10cm。
更进一步地,为了使底板适应不同患者的皮肤,底板与患者皮肤接触的表面设置抗过敏辅料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夹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胸引管夹闭管固定器,如图1~2所示,包含:底板1,为圆形软胶底板,其中,该底板1的直径为7cm,底板 1可拆卸地贴附在患者皮肤上;夹闭装置(图内未标号),包括具有一开口的夹闭本体2和用于控制夹闭本体2开口大小的卡扣结构(图内未标号),夹闭本体2的一部分与底板1固定连接;其中,于夹闭本体2的同一轴线上分别设置用于胸引管存取的第一容纳部2-1和第二容纳部2-2;第一容纳部2-1和第二容纳部2-2为使用硅胶材料制得的弹性第一容纳部和弹性第二容纳部。夹闭本体2的内壁相对设置用于抵持胸引管的第一夹紧头2-3和第二夹紧头2-4,且第一夹紧头2-3、第二夹紧头2-4与夹闭本体2一体成型。第一夹紧头2-3、第二夹紧头2-4包括向外凸出形成的第一接触尖端2-3-1、第二接触尖端2-4-1,第一夹紧头2-3、第二夹紧头2-4通过第一接触尖端2-3-1、第二接触尖端2-4-1抵持于胸引管的外壁面上。第一夹紧头2-3和第二夹紧头2-4相连所构成的连线与第一容纳部2-1和第二容纳部2-2相连所构成的连线相互垂直;夹闭装置、第一夹紧头2-3以及第二夹紧头2-4形成容纳胸引管的沙漏型的容纳腔,卡扣结构包括于夹闭本体2的一端设置的卡合部(图内未标号)、于夹闭本体2的另一端设置的与卡合部适配的可卡合部(图内未标号);卡合部可以为卡扣臂3-1,可卡合部为依次设置于夹闭本体2上的3个卡扣齿3-2,夹闭本体2相对于卡扣齿3-2的一侧与底板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卡扣臂3-1与卡扣齿3-2卡合后松动后带来的卡扣臂3-1的脱落,进而造成夹紧或夹闭胸引管的效果不好,于夹闭本体2上靠近卡扣齿3-2的位置设置一定位件4。具体地,当卡扣臂3-1与卡扣齿3-2卡合时,第一夹紧头2-3向第二夹紧头2-4的方向运动进而夹紧或夹闭胸引管。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仅以底板1为直径为7cm的圆形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形状和大小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底板1的形状和大小,以便满足实际需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仅以弹性第一容纳部、弹性第一容纳部为硅胶材料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应以此硅胶材料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弹性材料,以便满足实际需求。
还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仅以在夹闭本体2上设置3个卡扣齿3-2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应以个数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卡扣齿3-2的个数,以便满足实际需求,本实施方式并未对卡扣齿3-2的个数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紧头2-3、第二夹紧头2-4与夹闭本体2一体成型,这样通过一个模具就可以制得夹闭装置,提高了夹闭装置的牢固性。
为了使第一容纳部2-1、第二容纳部2-2可以容纳不同尺寸的胸引管,第一容纳部2-1和第二容纳部2-2为弹性第一容纳部和弹性第二容纳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该胸引管夹闭管固定器适应不同尺寸的胸引管,卡合部可以为卡扣臂3-1,可卡合部为依次设置于夹闭本体2上的3个卡扣齿3-2,通过卡扣臂3-1与夹闭本体2不同位置上的卡扣齿3-2卡合,实现第一夹紧头2-3、第二夹紧头2-4可以抵持不同尺寸的胸引管。
另外,为了能使抵持于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之间的胸引管能实现更好的夹闭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夹紧头2-3、第二夹紧头2-4通过第一接触尖端2-3-1、第二接触尖端2-4-1抵持于胸引管的外壁面上,当需要夹闭胸引管时,调节卡合部与可卡合部卡合,第一接触尖端2-3-1向第二接触尖端2-4-1的方向运动直至夹闭胸引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夹闭本体的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将胸引管固定,且通过第一夹紧头和第二夹紧头抵持胸引管,使得胸引管在夹闭本体中的稳定性更高,夹闭效果更好,当调节夹闭本体上设置的卡合部与可卡合部卡合时,设置在夹闭本体的同一轴线上的第一夹紧头向第二夹紧头的方向运动,直至夹紧或夹闭胸引管。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胸引管夹闭管固定器。第二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底板适应不同患者的皮肤,底板与患者皮肤接触的表面设 置抗过敏辅料层。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胸引管夹闭管固定器。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紧头2-3、第二夹紧头2-4包括向外凸出形成的第一接触尖端2-3-1、第二接触尖端2-4-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夹紧头、第二夹紧头形成有容纳胸引管的第一夹紧槽(图内未示出)、第二夹紧槽(图内未示出),第一夹紧槽、第二夹紧槽也能实现夹紧或夹闭胸引管的效果,使得本实施方式灵活多变。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