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0290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医疗床。



背景技术:

医疗床是较为常见的医疗设备,在医院的病房内均有设置,医疗床主要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病房病员作治疗、抢救、转运用,为了对病人提供便利性,目前的医疗床具有较多的辅助功能,如起身、加热等,但是对于较为病重或者难以翻身的病人,则只能通过他人进行辅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医疗床,本医疗床能够对病人不同的位置进行抬升,从而辅助病人进行翻身、抬脚等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医疗床,包括床架和固连在床架上的床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上侧面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两长条状的安装槽,该两安装槽沿床板宽度方向排列,所述安装槽内均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上侧面上固连有气袋,在床架上设有能够对气袋充气的气泵,所述床板上设有能够驱动移动板移动的驱动件。

使用时将床褥铺在床板上,从而将移动板与人体隔开,安装槽能够减少移动板的高度,从而减少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需要对身体的某个部位抬升时通过控制按钮控制驱动件,驱动件带动移动板移动,并使移动板移动至需要抬升的部位下方,然后控制气泵对气袋进行充气,气袋膨胀并能够将身体向上抬升,从而辅助病人进行翻身、抬脚等动作。

在上述的医疗床中,所述安装槽内固连有两导向轴,该两导向轴的长度方向与安装槽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两导向孔,所述导向轴滑动穿设在导向孔内。导向轴对移动板进行支撑和导向,使得移动板受到身体压力时保持平稳。

在上述的医疗床中,所述安装槽的深度为5mm~15mm,所述移动板的上侧面与床板上侧面齐平。安装槽的深度较小,以减小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在上述的医疗床中,所述床板的下侧面上转动连接有两螺杆,该两螺杆的长度方向与床板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螺杆上螺接有螺套,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床板下侧面的避让槽,所述移动板下侧面上具有连接部,该两连接部的下端分别穿过避让槽并固连在两螺套上,所述驱动件与两螺杆的一端相联接。螺杆安装在床板的下方,无需占用安装槽的空间,通过螺杆带动移动板移动,行程控制精确,加工成本较低。

在上述的医疗床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固连在床架上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连有两主动带轮,所述螺杆的端部固连有从动带轮,两所述主动带轮分别与两从动带轮通过皮带相连接。驱动电机通过带轮同时带动两根螺杆旋转,结构简单稳定。

在上述的医疗床中,所述移动板的上侧面上开设有避让凹腔,所述气袋固连在避让凹腔内,所述避让凹腔的底面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气泵的气管穿过避让槽和通孔并与气袋相连通。在不使用时能够将气袋折叠并置于避让凹腔内,减少凸起的异物感,提高舒适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医疗床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驱动件带动移动板移动,并使移动板移动至需要抬升的部位下方,然后控制气泵对气袋进行充气,气袋膨胀并能够将身体向上抬升,从而辅助病人进行翻身、抬脚等动作。

2、由于在不使用时能够将气袋折叠并置于避让凹腔内,减少凸起的异物感,提高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医疗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本医疗床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1、床架;2、床板;21、安装槽;22、导向轴;23、避让槽;3、移动板;31、导向孔;32、连接部;33、避让凹腔;4、气袋;5、气泵;51、气管;6、驱动件;61、驱动电机;62、主动带轮;63、从动带轮;64、皮带;7、螺杆;71、螺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医疗床,包括床架1和固连在床架1上的床板2,床板2上侧面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两长条状的安装槽21,该两安装槽21沿床板2宽度方向排列,安装槽21内均沿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移动板3,移动板3上侧面上固连有气袋4,在床架1上设有能够对气袋4充气的气泵5,床板2上设有能够驱动移动板3移动的驱动件6。使用时将床褥铺在床板2上,从而将移动板3与人体隔开,安装槽21能够减少移动板3的高度,从而减少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需要对身体的某个部位抬升时通过控制按钮控制驱动件6,驱动件6带动移动板3移动,并使移动板3移动至需要抬升的部位下方,然后控制气泵5对气袋4进行充气,气袋4膨胀并能够将身体向上抬升,从而辅助病人进行翻身、抬脚等动作。

具体来说,结合图3、图4所示,安装槽21内固连有两导向轴22,该两导向轴22的长度方向与安装槽21的长度方向相同,移动板3上开设有两导向孔31,导向轴22滑动穿设在导向孔31内,导向轴22对移动板3进行支撑和导向,使得移动板3受到身体压力时保持平稳。安装槽21的深度为5mm~15mm,移动板3的上侧面与床板2上侧面齐平,安装槽21的深度较小,以减小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床板2的下侧面上转动连接有两螺杆7,该两螺杆7的长度方向与床板2的长度方向相同,螺杆7上螺接有螺套71,安装槽21的底面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床板2下侧面的避让槽23,移动板3下侧面上具有连接部32,该两连接部32的下端分别穿过避让槽23并固连在两螺套71上,驱动件6与两螺杆7的一端相联接,螺杆7安装在床板2的下方,无需占用安装槽21的空间,通过螺杆7带动移动板3移动,行程控制精确,加工成本较低。驱动件6包括固连在床架1上的驱动电机61,驱动电机61的输出轴上固连有两主动带轮62,螺杆7的端部固连有从动带轮63,两主动带轮62分别与两从动带轮63通过皮带64相连接,驱动电机61通过带轮同时带动两根螺杆7旋转,结构简单稳定。移动板3的上侧面上开设有避让凹腔33,所述气袋4固连在避让凹腔33内,所述避让凹腔33的底面上开设有通孔,气泵5的气管51穿过避让槽23和通孔并与气袋4相连通,在不使用时能够将气袋4折叠并置于避让凹腔33内,减少凸起的异物感,提高舒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