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连接件及软袋输液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7875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口连接件及软袋输液容器。

背景技术:
软袋输液产品的包装系统包括软袋用薄膜、接口连接件及组合盖等,上述的组件组成了完整输液包装系统。其中,每一个组件的材料、设计以及安全性均会对输液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医用的接口连接件主要用于与输液软袋连接,以实现向容器内注药和向患者输药。但现有的接口连接件尺寸较大,软袋与接口连接件焊合面积大,易出现因焊合质量而出现漏液的风险,且加药和输注管口操作中易发生污染,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软袋与接口焊合面积大,导致易出现漏液,且加药和输注管口操作中易发生污染,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焊接强度高且焊合质量好,且防止发生污染的接口连接件及软袋输液容器。一种接口连接件,包括混液接头及与所述混液接头连接且并排设置的输液接头,所述混液接头与输液接头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以形成一混液通道及一输液通道,所述接口连接件还包括位于所述混液接头及所述输液接头彼此背离的两侧的尾翼及焊合筋条,所述焊合筋条分别位于所述混液接头与所述输液接头的两侧,且沿所述混液接头的外壁及所述输液接头的外壁朝所述尾翼方向延伸,位于所述混液接头与所述输液接头的两侧的所述焊合筋条的端部还沿其延伸方向逐渐相互靠近,并与对应的所述尾翼平缓过渡连接;其中,所述混液接头及所述输液接头的外廓的截面均为椭圆形。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混液接头与所述输液接头的内腔的截面均呈椭圆形,且所述混液接头的外廓的截面的长轴与所述混液接头的内腔的截面的长轴重合,所述输液接头的外廓的截面的长轴与所述输液接头的内腔的截面的长轴重合。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混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与所述输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重合。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焊合筋条的两端沿所述混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方向及所述输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方向延伸,且以所述混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及所述输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连线为基准对称设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以所述混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及所述输液接头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连线为基准对称设置的所述焊合筋条一体成型。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焊合筋条及所述尾翼与软袋结合的焊合面的边缘均倒角设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混液接头一端与所述输液接头的一端沿各自径向向向外延伸形成呈环状的盖体焊接凸缘。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混液接头与所述输液接头位于各自所述盖体焊接凸缘一侧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夹持颈。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混液接头及所述输液接头的夹持颈外廓均呈圆形,且分别与所述混液接头及所述输液接头同轴。一种软袋输液容器,包括如上述的接口连接件。上述接口连接件及软袋输液容器,将混液通道与输液通道分开,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污染,提高了安全性。且减小了与输液软袋的焊接面积,且平缓过渡,有利于改善输液软袋容器的焊合质量,减小焊接面虚焊造成的漏液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接口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接口连接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接口连接件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接口连接件10,用于软袋输液容器,该接口连接件10包括混液接头12及与混液接头12连接且并排设置的输液接头14,该混液接头12与输液接头14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以形成一混液通道122及一输液通道124。该接口连接件10还包括位于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彼此背离的两侧的尾翼16及焊合筋条18。该焊合筋条18分别位于混液接头12与输液接头14的两侧,且沿混液接头12的外壁及输液接头14的外壁朝尾翼16方向延伸,位于混液接头12与输液接头14的两侧的焊合筋条18的端部还沿其延伸方向逐渐相互靠近,并与对应的尾翼14平缓过渡连接;其中,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外廓的截面均为椭圆形。其中,该混液接头12与输液接头14之间还设有用于将二者连接为一体的连接板13(见图3),将该接口连接件10一端伸入软袋中,并通过焊接技术密封连接,另一端露出软袋并与组合盖焊接或一体成型,组合盖通过扳折式、拉环式或贴膜式等多种方式实现开启。在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外壁设置连接板13从而将二者连接为一体,设置焊合筋条18,进一步起到加强连接强度的作用,且同时设置于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外壁的焊合筋条18自其延伸方向彼此靠近,并与尾翼16平缓过渡连接。相比现有技术,减小了与输液软袋的焊接面积,且平缓过渡,有利于改善输液软袋容器的焊合质量,减小焊接面虚焊造成的漏液风险。此外,将混液通道122与输液通道124分开,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污染,提高了安全性。优选地,该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内腔的截面均为椭圆形,且混液接头12的外廓的截面的长轴与混液接头12的内腔的截面的长轴重合,输液接头14的外廓的截面的长轴与输液接头14的内腔的截面的长轴重合。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外廓截面呈圆形,焊合筋条18的延伸更平缓,进一步使软袋与尾翼16、焊合筋条18的焊合面减小,且受力更均匀,有利于改善输液软袋容器的焊合质量,减小焊接面虚焊造成的漏液风险。此外,节省了包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优选地,该混液接头12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与输液接头14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的长轴重合。也就是说,混液接头12与输液接头14肩并肩设置,且其截面的长轴共线。应当理解的是,前述的截面是指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横向截面,则分别穿过该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横向截面的长轴的纵向截面共面。其中,该焊合筋条18的两端沿混液接头12的截面的长轴及输液接头14的截面的长轴延伸,且以混液接头12的截面的长轴及输液接头14的截面的长轴连线为基准对称设置。如此,在不影响药液灌装的流量及速度的前提下,相比现有技术中管身截面呈圆形,焊合筋条的延伸更平缓,进一步使软袋与尾翼16焊合筋条18的焊合面减小,且受力更均匀,有利于改善输液软袋容器的焊合质量,减小焊接面虚焊造成的漏液风险。此外,节省了包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优选地,以该混液接头12的截面的长轴及输液接头14的截面的长轴连线为基准对称设置的焊合筋条18一体成型。如图1所示,焊合筋条18沿混液接头12和输液接头14的外壁延伸,且对称地设置,从而使焊合筋条将二者环绕,且连接为一体。本实施例中,该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呈椭圆形,其外壁以其长轴为基准,分为两个结合面,该焊合筋条18为多根,对称地固接于所述两个结合面,且沿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轴线方向(竖直方向)间隔设置。该尾翼16的形状可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或齿形,该尾翼16沿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轴线延伸,其一侧与位于两个结合面的多根焊合筋条18平缓过渡连接。如此,在焊接过程中,该接口连接件10与软袋的焊合面则包括焊合筋条18与软袋的焊合面及尾翼16与软袋的焊合面,从而减小焊接面虚焊造成的漏液风险。可以理解,焊合筋条18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不作限定。优选地,该焊合筋条18及该尾翼16与软袋输液容器的软袋结合的焊合面的边缘均倒角设置。具体地,如图1所示,位于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顶部的焊合筋条18的边缘处倒角设置,如此,避免软袋在运输或灌装夹持过程中造成划伤。优选地,该混液接头12一端与输液接头14一端沿各自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呈环状的盖体焊接凸缘19。通过该盖体焊接凸缘19与组合该焊接为一体。其中,该混液接头12与输液接头14位于各自盖体焊接凸缘19一侧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夹持颈11,具体地,该夹持颈11位于该盖体焊接凸缘19靠近焊合筋条的一侧,如此,便于机械手或其他夹持机械夹持固定。优选地,一并参阅图3,位于该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夹持颈11外廓均呈圆形,且分别与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同轴,如此,进一步便于夹持。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软袋输液容器,其包括上述的接口连接件10。上述的接口连接件10及软袋输液容器,通过设置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将混液通道122与输液通道124分开,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污染,提高了安全性。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的外廓与内腔的截面呈椭圆形,在混液接头12外壁及输液接头14外壁设置焊合筋条18,且对称设置于混液接头12及输液接头14外壁的焊合筋条18自其延伸方向彼此靠近,并与尾翼16平缓过渡连接。相比现有技术,减小了与输液软袋的焊接面积,且平缓过渡,有利于改善输液软袋容器的焊合质量,减小焊接面虚焊造成的漏液风险。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