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许多危重患者需要利用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一端与人工呼吸机相连通,另一端插入到被切开的气管内,以解决通气和排痰的问题,但是人工气道不具备人体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因此,需要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液以保持气道内湿润。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从气管插管末端注入湿化液达到湿润目的,但由于湿化液流经气管插管内壁,而气管插管内壁上附着有细菌,湿化液易将气管插管内壁上的细菌冲洗进肺内,从而引起肺部感染。因此,目前的气管插管在结构上还存在有不足,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管插管,使其能够实现无污染、低风险的有效湿化,且湿化液通入均匀,从而克服现有的气管插管难以进行洁净的湿化过程,容易造成病患肺部感染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管插管,包括插管,插管后端连接有插管接头,插管前部设置 有气囊,气囊上连接有气囊管,还包括位于所述插管内部的湿化管,所述湿化管包括若干节点腔以及连通在所述节点腔前后两侧的若干条分支管,所述分支管的数量由后向前逐渐增多,其中,最后端的一个节点腔的后侧连通一条所述分支管,该分支管从所述插管管壁上设置的开孔中穿出成为所述湿化管的导液用端头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湿化管的导液用端头管的末端管口上连接有一进液接头。
从所述湿化管后端向前每隔一个所述节点腔,所述分支管的数量增多一个。
所述湿化管包括3个节点腔,所述分支管的数量由所述湿化管后端向前依次为1、2、3、4条。
所述分支管的管径由后向前逐渐减小。
所述湿化管在所述插管内部紧贴所述插管内壁。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设置了单独的湿化管,易于实现无污染、低风险的有效湿化,克服了经插管管口注入湿化液将管壁上的细菌带入气管内的弊端。
(2)湿化管较细,且设置在插管管壁上,不影响插管的功能。
(3)由于分支管的数量从所述湿化管后端向前逐渐增多,管径由后向前逐渐减小,使得湿化管的出液端出液更加均匀。
(4)湿化管的导液用端头管的末端管口上连接有进液接头,所述接头能与各种型号的输液器、注射器相连接,使用方便。
(5)湿化管除了可用于持续湿化或间断湿化,也可用于气管内给药。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管插管,包括插管1,插管1后端连接有插管接头2,插管1前部设置有气囊3,气囊上连接有气囊管(图中未示出),还包括位于所述插管1内部的湿化管,所述湿化管包括若干节点腔7以及连通在所述节点腔7前后两侧的若干条分支管6,所述分支管6的数量由后向前逐渐增多,其中,最后端的一个节点腔7的后侧连通一条所述分支管,该分支管从所述插管1管壁上设置的开孔中穿出成为所述湿化管的导液用端头管4。
所述湿化管的导液用端头管4的末端管口上连接有一进液接头5,该进液接头5能与各种型号的输液器、注射器相连接,使用方便。湿化液可通过进液接头5注入湿化管中。除了湿化液以外,该单独设立的湿化管也可用于气管内给药。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从所述湿化管后端向前每隔一个所述节点腔7,所述分支管6的数量增多一个。如图1中所示,所述湿化管包括三个节点腔7,从后至前,每隔一个节点腔7,分支管6的数量增加一个,即所述分支管6的数量由所述湿化管后端向前依次为1、2、3、4条。湿化管最前端的4条所述分支管6的管口即位于所述插管1的前端开口处。湿化液从湿化管最后端的导液用端头管4处注入后,沿着逐级增多的分支管6流出。较佳地,为保证湿化液输出的更加均匀、顺畅,所述分支管6的管径由后向前逐渐减小。
此外,为了尽可能少地影响插管1的功能,所述湿化管在所述插管1内部紧贴所述插管1内壁布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通过增加特定结构的湿化管,不但不影响插管的功能,同时还克服了原有经插管管口注入湿化液容易将管壁上的细菌带入患者气管内的弊端,达到安全可靠的湿化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