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医小夹板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
背景技术:
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约束力,是指用于捆扎夹板的束带对夹板的持续张力,是夹板固定力的直接来源。其张力的大小决定着夹板固定的稳定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决于束带捆扎的松与紧,其关键的问题是“度”的掌握。根据中医的治疗经验,800克左右张力较为合适。检测标准为;以束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度。但说之容易,实际操作却难以把握,这正是夹板外固定治疗常受人指责的环节。固定过紧容易导致筋膜间室综合症,过松可致束带和夹板脱落,骨折再移位,使外固定治疗失败。
现有的夹板外固定治疗,仍在采用手工打结捆扎的模式,护理、观察、调整繁琐,医生费时费力,也常常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然而,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中国传统医学治疗骨折的特色,符合骨折愈合的客观规律,所蕴藏的“弹性固定”原理,对世界骨科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外固定治疗领域中,不可替代。应给以整理、创新,使其并入现代科技轨道。纵观中医小夹板的发展史,基本上侧重于夹板材料的研究,似乎忽略了束带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提供一种简易、稳定、可以广泛使用的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具有必要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目的是用以保证夹板外固定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包括用于将中医小夹板装置的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上的束带、与束带连接且用于提示束带产生的约束力大小的张力提示装置和用于对夹板进行定位且套设于束带上的三个夹板定位装置,张力提示装置和夹板定位装置具有让夹板嵌入的卡槽。
所述张力提示装置包括用于对所述四个夹板中的其中一个夹板进行定位的夹板定位组件,夹板定位组件具有让夹板嵌入的卡槽,所述三个夹板定位装置用于对剩余三个夹板进行定位。
所述张力提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夹板定位组件连接的盖板和设置于盖板与夹板定位组件之间且为可伸缩的束带连接组件,束带连接组件与所述束带连接。
所述束带连接组件包括可伸缩的抗拉件、与抗拉件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束带连接的第一拉环和与抗拉件的另一端连接且与设置于所述夹板定位组件上的挂钩连接的第二拉环。
所述盖板上设有用于提示约束力大小的刻度线和对应刻度数值,所述束带连接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拉环上且随第一拉环在对应刻度线所在区域移动的标识部。
所述束带连接组件包括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盖板与所述夹板定位组件之间的活动件和设置于活动件内部且承受由活动件与盖板产生的挤压力的抗压件,活动件具有与所述束带连接且伸出至盖板外的伸出端。
所述活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以及与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连接的侧板,所述盖板具有与侧板为相对设置的挡板,所述抗压件夹在侧板与挡板之间。
所述第二槽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板的长度,第二槽板与所述束带连接,第二槽板位于第一槽板与所述夹板定位组件之间,所述盖板上设有用于提示约束力大小的刻度线和对应刻度数值,第一槽板上设有与刻度线配合的标识线。
所述夹板定位组件包括可相对移动且相配合用于夹紧夹板的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以及套设于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上且用于使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固定的锁止件,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之间具有宽度可调节且用于让夹板嵌入的所述卡槽。
所述夹板定位装置包括可相对移动且相配合用于夹紧夹板的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以及套设于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上且用于使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固定的锁止件,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之间具有宽度可调节且用于让夹板嵌入的所述卡槽。
本实用新型用于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在不影响中医小夹板装置外固定完整性的基础上,可以大幅度提高夹板外固定治疗的稳定性,摒弃手工捆扎打结,提高了外固定操作的简洁性。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种张力提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种束带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种张力提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抗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种夹板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种夹板定位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第二种夹板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束带;2、夹板定位组件;3、盖板;301、刻度线;302、第三拉环;303、卡扣;4、束带连接组件;401、抗拉件;402、抗压件;403、第一拉环;404、第二拉环;405、标识部;406、第一槽板;407、第二槽板;408、侧板;409、标识线;410、穿孔;411、凹槽;5、夹板定位装置;501、第一夹块;502、第二夹块;503、锁止件;504、第一夹紧部;505、第二夹紧部;506、第三夹紧部;507、第四夹紧部;508、第五夹紧部;509、第六夹紧部;510、固定杆;511、横向固定片;512、纵向固定片;6、轴;7、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包括用于将中医小夹板装置的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上的束带1、与束带1连接且用于提示束带1产生的约束力大小的张力提示装置和用于对夹板进行定位且套设于束带1上的三个夹板定位装置5,张力提示装置也用于对夹板进行定位,张力提示装置和夹板定位装置5具有让夹板嵌入的卡槽。张力提示装置和三个夹板定位装置5相配合对中医小夹板装置的四个夹板进行定位,然后由张力提示装置和三个夹板定位装置5起来,从而可以将四个夹板固紧到人体肢体上。
具体地说,如图2所述,张力提示装置包括用于对四个夹板中的其中一个夹板进行定位的夹板定位组件2,夹板定位组件2具有让夹板嵌入的卡槽,三个夹板定位装置5用于对剩余三个夹板进行定位。中医小夹板装置的四个夹板的结构大致相同,可以将夹板定位组件2的结构与夹板定位装置5的结构设置成基本相同的。
如图2至图6所示,张力提示装置还包括与夹板定位组件2连接的盖板3和设置于盖板3与夹板定位组件2之间且为可伸缩的束带连接组件4,束带连接组件4与束带连接。将束带连接组件4设置成依靠自身弹力可伸缩的结构,用以抵抗束带的拉力,同时与盖板3相配合实时显示束带将四个夹板固定后由束带所提供的约束力大小。盖板3用于覆盖束带连接组件4,盖板3为内部中空的结构。
束带连接组件4的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图3所示,为第一种结构的束带连接组件4,其包括可伸缩的抗拉件401、与抗拉件401的一端连接且与束带连接的第一拉环403和与抗拉件401的另一端连接且与设置于夹板定位组件2上的挂钩7连接的第二拉环404。抗拉件401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在束带拉动第一拉环403并使第一拉环403朝向远离第二拉环404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拉环403同时也会拉动抗拉件401,使抗拉件401伸长。作为优选的,抗拉件401为扁形管状构件,牵拉时可产生弹性力。第一拉环403和第二拉环404为中心具有通孔的矩形结构,抗拉件401的一端与第一拉环403的一个长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拉环404的一个长边连接。束带从第一拉环403的中心孔中穿过实现与第一拉环403的连接,挂钩7插入第二拉环404的中心孔中并勾住第二拉环404。
如图1所示,盖板3的表面上设有用于提示约束力大小的刻度线301和对应刻度数值,刻度数值代表约束力的大小,盖板3为采用透明材质制成的。如图3所示,第一种结构的束带连接组件4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拉环403上且随第一拉环403在对应刻度线301所在区域移动的标识部405,标识部405为长度方向与刻度线301相平行的长条形构件。当牵拉束带时,第一拉环403移动并带动标识部405在盖板3表面印刷的刻度线301下移动,根据标识部405实时对应的刻度线301,方便控制束带提供的约束力大小。作为优选的,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标识部405的表面涂上醒目的色彩,如绿色。
图4所示为由第二种结构的束带连接组件4与盖板3和束带定位组件相配合形成第二种张力提示装置,如图5和图6所示,该束带连接组件4包括可移动的设置于盖板3与夹板定位组件2之间的活动件和设置于活动件内部且承受由活动件与盖板3产生的挤压力的抗压件402,活动件具有与束带连接且伸出至盖板3外的伸出端。作为优选的,如图5所示,活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板406和第二槽板407以及与第一槽板406和第二槽板407固定连接的侧板408,第一槽板406和第二槽板407为相平行设置的矩形平板,侧板408位于第一槽板406和第二槽板407之间且与第一槽板406和第二槽板407的端部垂直连接。盖板3具有与侧板408为相对设置的挡板,抗压件402夹在侧板408与挡板之间。第二槽板407的长度大于第一槽板406的长度,第二槽板407与束带连接,第二槽板407位于第一槽板406与夹板定位组件2之间,在盖板3的挡板与夹板定位组件2之间具有一个让第二槽板407伸出的开口,第二槽板407的端部从该开口向外伸出,第二槽板407的端部并设有让束带穿过的穿孔410,该穿孔410为沿第二槽板407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矩形通孔。第二种张力提示装置无需设置挂钩7,活动件在盖板3内部可移动,抗压件402为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薄板构件,抗压件402置于第一槽板406与第二槽板407之间,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力。同样的,盖板3的表面上设有用于提示约束力大小的刻度线301和对应刻度数值,刻度数值代表约束力的大小,盖板3为采用透明材质制成的,第一槽板406的表面上设有与刻度线301配合的标识线409。当牵拉束带时,活动件移动并由侧板408与挡板夹紧抗压件402,同时第一槽板406上的标识线409在盖板3表面印刷的刻度线下移动,根据标识线409实时对应的刻度线,方便控制束带提供的约束力大小。作为优选的,为了便于观察,可以使标识线409涂上醒目的色彩,如绿色。
当盖板3采用非透明材料制作时,可以在第一槽板406的表面上设有用于提示约束力大小的刻度线和对应刻度数值,相应在盖板3的端部设置让第一槽板406伸出的开口,在第一槽板406伸出至盖板3外部时,可以通过盖板3的端部边缘对齐的刻度线提示束带此时提供的约束力大小。
作为优选的,如图6所示,抗压件402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梭形凹槽411,类似金属螺旋弹簧形态,在抗压件402受挤压时,不会产生皱折而影响其弹性变形的灵敏度。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盖板3的一端通过轴6与夹板定位组件2转动连接,盖板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夹板定位组件2卡接的卡扣303。在盖板3的转动连接端并设有一个用于与束带连接的第三拉环302,第一拉环403和第二槽板407的具有穿孔410的端部处于盖板3的卡接端所在处。第三拉环302与束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束带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束带的自由端依次穿过三个夹板定位装置5后,再穿入第一拉环403或穿孔410中并穿出,将张力提示装置和三个夹板定位装置5连接起来。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夹板定位装置5包括可相对移动且相配合用于夹紧夹板的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以及套设于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上且用于使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固定的锁止件503,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之间具有宽度可调节且用于让夹板嵌入的卡槽。第一夹块501是由依次连接的第一夹紧部504、第二夹紧部505和第三夹紧部506构成,第一夹紧部504和第三夹紧部506为相对设置,第二夹紧部505位于第一夹紧部504与第三夹紧部506之间且与第一夹紧部504和第二夹紧部505固定连接。第二夹块502与第一夹块501的结构类似,第二夹块502是由依次连接的第四夹紧部507、第五夹紧部508和第六夹紧部509构成,第四夹紧部507和第六夹紧部509为相对设置,第五夹紧部508位于第四夹紧部507与第六夹紧部509之间且与第四夹紧部507和第五夹紧部508固定连接。第一夹紧部504和第四夹紧部507处于同一平面,第二夹紧部505和第四夹紧部507为相对设置,第三夹紧部506和第六夹紧部509处于同一平面,卡槽由第一夹紧部504、第二夹紧部505、第三夹紧部506、第四夹紧部507、第五夹紧部508和第六夹紧部509包围形成,而且第三夹紧部506与第六夹紧部509之间具有让夹板进出且宽度大小可调节的开口。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锁止件503与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为卡接连接,锁止件503的两端内侧面上设置有凸出的内齿,第一夹紧部504和第四夹紧部507的侧面上设置有与锁止件503端部的内齿啮合的外齿,且内齿和外齿均为均匀设置多个。当锁止件503上的内齿与第一夹紧部504和第二夹紧部505上的外齿同时啮合后,可以将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固定。而且通过移动第一夹块501或第二夹块502,使第一夹块501或第二夹块502上不同位置处的外齿与锁止件503上的内齿啮合,可以实现夹板定位装置5宽度的调节,进而也就可以调节卡槽的宽度,以适应不同宽度的夹板。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第一夹紧部504设置两个,两个第一夹紧部504分别与第二夹紧部505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第一夹紧部504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两个第一夹紧部504具有朝向外侧张开的趋势,从而可以确保与锁止件503卡接更牢靠,避免松脱。在需要调节第一夹块501的位置时,通过捏紧两个第一夹紧部504使两个第一夹紧部504朝向内侧摆动,使第一夹紧部504上的外齿与锁止件503上的内齿分离,从而可以移动第一夹块501,调节与第二夹块502之间的距离。第四夹紧部507也设置两个,两个第四夹紧部507分别与第五夹紧部508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五夹紧部508与第二夹紧部505相平行,两个第四夹紧部507也为相平行设置。锁止件503为两侧开口、内部中空的结构,第一夹块501的两个第一夹紧部504从锁止件503的一侧插入与锁止件503卡接连接,第二夹块502的两个第四夹紧部507从锁止件503的另一侧插入并与锁止件503卡接连接。
如图2和图7所示,张力提示装置的夹板定位组件2的结构与上述夹板定位装置5的结构基本相同,夹板定位组件2包括可相对移动且相配合用于夹紧夹板的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以及套设于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上且用于使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固定的锁止件503,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之间具有宽度可调节且用于让夹板嵌入的卡槽。第一夹块501和第二夹块502以及锁止件503的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在此不再赘述。张力提示装置的盖板3可以设置成与第一夹块501或第二夹块502转动连接。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夹板定位装置5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夹块501的第二夹紧部505上的固定杆510,固定杆510并与第二夹紧部505的外侧面之间间隔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形成让束带穿过的缝隙。如图1所示,束带连接器在使用时,束带的一端与盖板3上的第三拉环302固定联结,然后将束带的自由端依次穿过三个夹板定位装置5的固定杆510与第一夹块501之间的缝隙,最后穿入第一拉环403内,反折后,向回穿入临近的夹板定位装置5的固定杆510内,形成整体的束带连接器。
作为优选的,束带为具有毛面和勾面的长条带,选择毛勾带替代布带,其泊松比优于后者,源广易得,粘贴自锁。当束带的自由端为勾面时,束带其余部位为与勾面粘接的毛面;当束带的自由端为毛面时,束带其余部位为与毛面粘接的勾面。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夹板定位装置5还包括设置于固定杆510上的横向固定片511,横向固定片511与束带采用相同材质制成,横向固定片511仅设置与束带粘接的毛面或勾面。横向固定片511的一端与固定杆510连接,固定杆510的长度方向与夹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当束带对应夹板定位装置5处的部分为勾面,横向固定片511则具有毛面,在束带穿过固定杆510内侧的缝隙中后,翻转横向固定片511并使横向固定片511与束带粘接,可以实现自锁固定,避免夹板定位装置5移动。
如图9所示,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夹板定位装置5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夹紧部504和第四夹紧部507上的纵向固定片512,纵向固定片512与束带采用相同材质制成,纵向固定片512仅设置与束带粘接的毛面或勾面。纵向固定片512的一端与第一夹紧部504和第四夹紧部507连接。当束带对应夹板定位装置5处的部分为勾面,纵向固定片512则具有毛面,在束带穿过固定杆510内侧的缝隙中后,翻转纵向固定片512并使纵向固定片512与束带粘接,可以实现自锁固定,避免夹板定位装置5移动。
本实用新型用于夹板外固定的束带连接器,采用以上实施方案其优点如下:
1、在没有影响夹板外固定环完整性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了约束力、乃至夹板外固定整体装置的稳定性。摒弃手工捆扎打结,提高了外固定操作的简洁性;
2、弹性体材料张力提示装置的两种机构,均将接头与张力提示结构一体化。不再需要操作时穿入束带,进行接头处理,简化外固定环的连接方式,也提高了张力提示的准确性;
3、以预制式将毛带组成简洁、完整的约束力装置。可以与多种类型的夹板快捷组装,将散在的夹板,制成预制的整体外固定装置;
4、夹板卡环由两侧横向固定夹板,根据夹板的宽度进行调节固定,并可以在夹板体纵向上调节其位置。可调式齿形槽结构,联结可靠,外固定过程中有效的防止夹板的位移和脱落;
5、尼龙材料毛带力学性能相对稳定,与弹性体材料组合形成的完整的外固定环,受弹性体材料的控制,保持了束带外固定环的稳定性。约束力随伤肢周径的大小而灵敏变化,并以数字线标及时反映张力值。在患肢肌肉舒缩活动时,可以产生较好的弹性回位力;
6、将勾带组装于夹板卡环,制成纵横两个方向的粘贴自锁结构,在保障外固定环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自锁固定夹板、毛带。合理、快捷,成功的运用了毛、勾带的连接方式,以其组成外固定约束力装置。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