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设备,涉及一种嵌入式腹腔双套管。
背景技术:
腹腔负压持续吸引双套管是腹腔引流的更有效的引流措施。腹腔双套管使用时段:第一:手术时,腹腔内污染严重,无法一期冲洗干净;第二:手术时,对吻合口或残端,包括十二指肠或胰腺残端等不满意,对术后出现漏的可能的预防处理办法;第三: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或吻合口漏、胰漏等各种漏时的更换引流管。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有:腹腔引流是腹部大手术后常规放置的引流装置。常见的是橡胶或硅胶的单管引流装置,方便放置,方便拔除。但对术中创面或吻合口不满意或担心术后腹腔会出现漏的情况时,就会预放置双套管装置,防治术后出现腹腔漏的情况。但目前已有的双套管并不能尽量完美的达到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作用全面等的要求,制作过程繁琐,结构复杂,又笨重,不方便使用。长度不能随意裁剪,或裁剪后不能使用的缺点。现有双套管结构:有一套管,顶端是盲端,内放置两小管,一根进水,一根吸引管;两根都不固定。小管根部靠近套管根部穿出固定;另一根自套管根部穿出,可拆装。不能很好适应术后病房使用,仅仅可部分应用于术中。容易堵管,对腹腔感染较稠厚的无法达到冲洗引流干净的目的。不易清洗污垢。
临床主要需求是:1、能持续负压吸引,进水、进气、出水通畅,不堵塞;2、支撑管长度可随意裁剪,特别是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或各种漏等情况出现时;常常是纯手工打造,最实用。3、双套管应可随时可取出清洗,比如有时候肠漏时污染严重,管壁污垢较多,容易堵管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嵌入式腹腔双套管,由1个双套管A、1个吸引管B、1个进水管C组成,双套管A头端开口,尾端是盲端,双套管A为一管两腔,分别为第一腔A1和第二腔A2,第一腔A1为流出通道,用于放置吸引管B,吸引管B管壁与第一腔A1管壁之间有空间,让空气自由进入,第二腔A2内放置进水管C,进水管C管壁与第二腔A2管壁紧密贴附,在第一腔A1距尾端15cm处的管壁设有椭圆形侧孔D,侧孔直径在5-10mm,均匀分布,当进水管C的水溢出双套管A外侧时,通过侧孔进入第一腔A1的管腔,被吸引管B管吸走,侧孔设置使得更方便手术区域周围的积液或积脓进入,并被吸走。吸引管B和进水管C顶端均设有封口盖(图中未示出),防止掉落。当需要较短双套管A时,通过开口处剪短双套管A,引流管B和进水管C不需要被裁剪掉。双套管材料选用硅胶类材料,具有适当硬度。
本实用新型双套管设计合理,术中既可以代替普通引流管用,也可以术后更换普通引流管时用;可拆可装,自由裁剪,长度随意;将原来的纯手工制作的双套管整合为一体,粗细合适,方便更换普通引流管;软硬适当,术中用做腹腔管,术后作为套管;实用性大,容易清洗污垢。对患者的创伤小,无菌效果更强。
说明书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A管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嵌入式腹腔双套管,由1个双套管A及配套的1个吸引管B,1个进水管C组成,双套管A头端开口,尾端是盲端,双套管A为一管两腔,分别为第一腔A1和第二腔A2,第二腔A2周围为实体结构。第一腔A1为流出通道,用于放置吸引管B,吸引管B管壁与第一腔A1管壁之间有空间,让空气自由进入,第二腔A2内放置进水管C,进水管C管壁与第二腔A2管壁紧密贴附,在第一腔A1距尾端15cm处的管壁设有椭圆形侧孔D,侧孔直径在5-10mm,均匀分布,当进水管C的水溢出双套管A外侧时,通过侧孔进入第一腔A1的管腔,被吸引管B管吸走,侧孔设计使得更方便手术区域周围的积液或积脓进入,并被吸走。吸引管B和进水管C顶端均设有封口盖(图中未示出),防止掉落。当需要较短双套管A时,通过开口处剪短双套管A,引流管B和进水管C不需要被裁剪掉。双套管材料选用硅胶类材料,具有适当硬度。
第二腔A2周围为实体结构。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双套管主要是用于两种情况:
一是术中放置:当腹腔大手术时,胃肠、肠肠、胆肠、胰肠等吻合口或十二指肠残端或胰尾创面不甚满意,或腹腔化脓性弥漫性腹膜炎,经处理后仍不能彻底清除,术中腹部建立引流切口后放置。
二是术后放置:如术后出现局部漏,如吻合口漏,胰漏、胆漏等情况或局部感染积脓需要使用双套管持续冲洗时,就在吻合口附近或创面附近,消毒局麻皮肤切口后放置双套管,可即时装进吸引管,接上冲洗管使用,进行腹腔冲洗;或更换原来术中留下的普通橡胶引流管,进行冲洗,并可根据需要,裁剪双套管至合适长度。如果术中用的是普通单腔橡胶管,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等的情况时,也可立即拔除原来普通引流管,更换此双套管。
本实用新型双套管具备术中和术后都可以方便使用的优点,术中放置既可以作为单纯腹腔引流管应用,软硬合适,粗细合适,且不易堵管;也可以作为术后双套管备用。比较之前纯手工制作的更容易更换普通引流管。较其他双套管更方便使用,灵活裁剪。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推广应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