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全塑料的气管插管装置,并可用于声门上气道及气管导管的通气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1、气管插管及困难气道处理:
到目前为止,当病人需要气管插管时,医务人员经常需要在病人深度镇静及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并且需要使用肌肉松弛药才能完成插管任务。如果选择在病人清醒时插管,需要纤维气管镜及其操作者的高超技术,病人镇静药物及心理上的准备与配合,并且耗时。无论是使用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弯式喉镜片或直式喉镜片,都极易造成病人气道损伤。当遇到病人张口困难、肥胖、气管及声门变形,或是用喉镜挑起会厌部仍难以显露声门,或是在呼吸道创伤的病人其咽喉部充满了血液及分泌物,使直视会厌及声门变得很困难或根本不可能。尽管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医生,仍然会造成气管插管误入食道或者是不能插管。
目前有不少装置可帮助常规或困难气管插管。广泛应用的是一类带有视屏的喉镜装置,这些装置依赖于间接地看见会厌及声门。但对于上述困难病例而言,使用这些装置完成插管任务仍然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另一类普遍使用的装置是根据美国专利:5,303,697;6,079,409和中国专利:CN1859939A,医学博士布雷恩(DR.BRAIN)描述了“具有纤维光学组件的喉罩通气道装置”,商标注册名:fastrack。这个装置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他们中的早期产品是“盲插”的方式,无需看见会厌及声门。近期的产品增加了纤维光学观察装置,可以向用户提供体外视频观察。但此产品有很大部分由金属材 料制成,而且近端与远端直接形成一个弧型的90°,如果病人张口困难或没有使用足够的肌肉松弛剂,将难以通过病人口腔置入喉部,而且极易损伤咽喉部的软组织。即使已被置入病人的喉部,正如fastrack的使用说明书所述,仍有可能会造成压住会厌,关闭声门,甚至可阻塞气道通气。Fastrack是美国专利号5,303,697;6,079,409的直接产品。
尽管DR.BRAIN在美国专利7,218,071B2及相应的中国专利CN1859939B中描述了在“插管式喉罩通气道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纤维光学观察装置,但上述的问题仍然存在。另外,其会厌提升棒需要与会厌在一个非常接近的位置以及适当的角度,会厌提升棒才会推动会厌向上,显露声门,然后气管导管插入。这显然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达到的,而且它还需要一特制的气管导管,较普通使用的气管导管要昂贵得多。
其它的视频插管装置,如glidescope,Karl’storz(卡尔安托斯)的电子气管插管镜,或是Airtraq。都需要使用金属或坚硬的塑料喉镜先挑起会厌而且其弯曲的角度都接近90度或大于90度,因此极易损伤咽喉部组织。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为困难气道插管,长期以来已被认为是标准,其亦包括了小儿的困难气道处理,但其亦有严重不足。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科研文章2013年发表在journal of Anesthetology Clinical Pamacology(临床麻醉药理学杂志)显示,用纤支镜插管第一次成功率仅为20%。如通过喉罩纤支镜第一次成功率为73.3%,然后再试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累计成功率90%,而且在单用光线镜插管组,插管时间长,40%的小儿降低血氧饱和度(oxygen desaturation)。
另一篇2014年发表在著名的杂志“呼吸的管理”(Respiratory care),是一篇由美国一所大学医学院麻醉部综合北美洲的光纤镜插管的总结文章。作者明确指出“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光纤镜插管在颈部损伤的病例,其成功率和临床效果并不优于其他的插管技术”。并且他们所作的调查显示“500个美国麻醉学会会员回信中,78%的会员使用光纤镜”“许多会员承认他们运用光纤镜的技术亦 是有限的”。应当指出的是这些会员医生,都有过多的严格训练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前所述,其他插管技术装置亦有众多的不足。因此本实用新型就是要弥补这些不足,使常规气管插管和困难气管插管更容易,成功率更高,对病人咽喉部组织损伤更小,或无损伤。
2,喉罩的使用:
喉罩自从被医学博士,英国医生DR.BRAIN30多年经发明以来(美国专利4,509,514 1985年4月9日),已被全世界的麻醉急救医务人员广泛运用,被认为是过去20多年中麻醉界的最重大的发明。然而它仍有它自身固定的缺点。首先他不能用于胃满的病人。尽管目前已有加有胃液引流的喉罩,但胃内容物吸入气管仍时有发生。其次它的顶端在放入病人口腔过程中可能被折叠,或它的近端的可充气罩如使用不当,会顶压会厌,造成声门阻塞。还有由于它的密封性能不足,不能用于正压通气。虽然偶尔亦能看见一些个案报道,用于选择性病人的正压通气,但亦只能用低于常规的正压通气压力,而且只能短时间的使用。
其他众多的类似喉罩或声门上气道装置,中国专利CN102427842B;CN101842129B;CN103432670B;CN1956746B;102727978B;CN101208125B;CN103037927B以及美国专利8,778,248,都不同程度的具有上述缺点。
本实用新型意在克服这些缺点。创造一种新的声门上气道装置。
3、正压通气:
长期以来,无论是做手术,或重症监护病房,当病人或动物需要正压通气时,都需要插入气管导管,然后呼吸机或人工正压通气将各种麻醉药物气体推压进入肺部而进行通气,而气管导管是由较坚硬的塑料制成,一旦接触到气管,敏感的内衬粘膜就会造成损伤。气管插管是造成气管狭窄的首要病因。对于下呼吸道敏感或有哮喘的病人,还会造成支气管痉挛,并可引入感染源造成肺炎,特别是对于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亦可损伤声带及其它声门组织结构。在小儿麻醉,气管导管远端的充气囊很容易损伤姣脆的内粘膜,所以就取消了 充气囊,然而又造成了正压通气的漏气问题。
由于这些气管插管的缺点,以及上述正压通气时喉罩的诸多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全新的声门上气道装置,克服上述缺陷,使声门上气道正压通气成为常规应用,在许多病例中替代气管导管使用,无需气管插管。
本实用新型还可为专科医生对咽喉部及声门部位的检查诊断活检等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意在解决上述目前其他气道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需喉镜的气管插管装置,简单易用,可以作为困难气道插管的引导管,可“盲插”或配合使用现今已在临床使用的各种纤维支气管镜在视频下插管,可提高困难插管的成功率。如果无需气管插管,本装置可用于一种声门上气道通气装置进行病人自主呼吸通气,或者进行人工正压通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包括管道系统、气囊、基底部和食道引流管;
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并行设置的通气管道和纤维支气管镜管道,所述通气管道为两端开口的管道,所述通气管道的远端外管壁顶部连接有具有弹性的会厌推举片,所述会厌推举片延伸出通气管道的远端开口;所述纤维支气管镜管道为近端开口而远端采用透光材料封闭的管道;
所述的通气管道的近端开口设有一个可联接亦可拆开的连接盖,其连接管上有一个凸出于表面的用于连接各种呼吸道装置的标准15mm接口。此接口以倾向于另一方向的方式与旁边的纤支镜开口相隔开。并还设有一个可吸痰和供氧交替使用的开口。
所述气囊包括气囊横向部分和气囊纵向部分以及与气囊纵向部分相连的气囊充气装置,所述气囊横向部分呈马鞍型紧紧包绕在管道系统的远端外管壁,气囊横向部分在位于食道引流管一侧继续向下延伸与气囊纵向部分相连并气囊 腔相通,气囊横向部分的顶部位于会厌推举片的下方,所述气囊纵向部分连接在管道系统的远端外管壁底部并位于基板的上面;
所述基底部包括一体设置的基板、基板附连片、弹性压抑片、储液腔及储液腔封闭片,所述基板位于气囊纵向部分的底部并与之紧紧相贴,所述基板紧紧粘贴到气囊纵向部分的底部和通气管道的外管壁底部,所述储液腔位于基底部的远端,所述弹性压抑片是在气囊纵向部分充气前压迫会厌推举片延伸出通气管道远端开口的部分,使该部分向下弯折而在气囊纵向部分充气后松开该部分使该部分在自身弹力下伸直延伸出通气管道的远端开口以抬举会厌;
所述食道引流管为两端开口的管道,所述食道引流管与管道系统并行设置,所述食道引流管的远端开口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所述储液腔的远端开设有进液口。
其中,还包括具有弹性的插管引导探棒,有2个夹角呈镰刀状弯曲,远端为摩擦系数很小的光滑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无需用金属喉镜的全塑料气管插管装置,简单易用,可以作为困难气道插管的引导管,可“盲插”或配合使用现今已在临床使用的各种纤维支气管镜在视频下插管,可提高困难插管的成功率;如果无需气管插管,本装置可用于一种声门上气道通气装置进行病人自主呼吸通气或者进行人工正压通气。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常规气管插管和困难气管插管更容易,成功率更高,对病人咽喉部组织损伤更小,或无损伤;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声门上气道装置,使声门上气道正压通气可成为常规应用,在许多病例中可以替代气管导管作用,无需气管插管;还可给咽喉部及声门部位的检查诊断活检等提供一种新的途径,而且造价便宜,可制成一次或多次使用;本装置全部由塑料、橡胶或硅胶类材料制成,相对柔软,可以弯曲。本实用新型可制成不同的大小尺寸,用于不同的年龄、性别。并且本实用新型设计为容易使用,一般医护人员通过一定训练就可安全使用,无需专科特殊训练,成功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右侧视图(气囊未充气,插管引导探棒未在此显示)。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在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情况下的右侧视图(气囊已充气)。
图3所示为图1的右侧视图(此图去掉了气囊和基底部部分,插管引导探棒显示在其中)。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连接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管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气囊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基底部的结构示意图(食道引流管也显示在其中)。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插管引导探棒的结构示意图(与气管导管配合使用)。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侧俯视图(气囊未充气)。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俯视图(气囊已充气)。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仰视图(气囊未充气)。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近端的正面视图(连接盖已连接上通气管道的近端)。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气囊的左侧视图。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的 气囊从管道系统的远端看时的横切面图。
标号说明:
1-通气管道;103-通气管道末端开口;2-纤维支气管镜管道;22、纤支镜管道近端开口;3-会厌推举片;4-气囊横向部分;6-气囊纵向部分;7、充气装置;8-基板;80-基板附连片;9-弹性压抑片;10-储液腔;11-食道引流管;12-连接盖;14-唇状突出片;15-插管引导探棒;16-气管导管;17-纤支镜的探头;18-纤支镜体外视屏;19-牙垫;70-充气管;71-气压指示小囊;90-储液腔封闭片;100-进液口;101-进液口周围的穿透基板的小孔;110-食道引流管近端开口;120-呼吸装置接口;121-吸痰供氧开口;122-塞子;150-探棒第一末端段;151-探棒第二末端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全塑料的气管插管及声门上呼吸道装置,包括管道系统、气囊、基底部和食道引流管;
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并行设置的通气管道1和纤维支气管镜管道2,所述通气管道1为两端开口的管道,所述通气管道1的远端外管壁顶部连接有具有弹性的会厌推举片3,所述会厌推举片3延伸出通气管道1的远端开口(即通气管道末端开口103);所述纤维支气管镜管道2为近端开口而远端采用透光材料封闭的管道;
所述气囊包括气囊横向部分4、气囊纵向部分6和为气囊纵向部分6充放气的充气装置7,所述气囊横向部分4包绕在管道系统的末端外管壁,气囊横向部分4的顶部位于会厌推举片3的下方,所述气囊纵向部分6位于在管道系统的远端外管壁底部;两部分气囊腔完全相同,所以仅需一个充气装置;
所述基底部包括一体设置的基板8、基板附连片80、弹性压抑片9、储液腔10和储液腔封闭片90,所述基板8位于气囊纵向部分6的底面,所述基板8连 接并融合到通气管道的外管壁底部,所述储液腔10位于基底部的远端,所述弹性压抑片9在气囊纵向部分6充气前压迫会厌推举片3延伸出通气管道1远端开口的部分,使该部分向下弯折,而在气囊纵向部分6充气后松开该部分,使该部分在自身弹力下伸直延伸出通气管道1的远端开口;
所述食道引流管11为两端开口的管道,所述食道引流管11与管道系统并行设置,所述食道引流管11的远端开口与所述储液腔10相连通。所述储液腔10的远端开设有进液口100。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管道1的近端设有一个可连接亦可拆开的连接盖12,所述连接盖1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众多呼吸装置的呼吸装置接口120(通常设计为15mm标准接口)和用于吸痰或供氧的可启闭的吸痰供氧开口121,吸痰供氧开口121上设有塞子122,用于堵塞关闭吸痰供氧开口121。另外还有纤支镜管道近端开口22,纤维支气管镜探头(即纤支镜的探头17)可以放入,直达远端。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近端有一层较硬的塑料或橡胶包绕在近端管道系统及食道引流管11(靠近食道引流管近端开口110)的外面,称为牙垫19,以防止动物或病人牙齿咬闭管腔。
进一步的,所述会厌推举片3在外力压力下可部分或全部阻断气囊横向部分4的左部和右部气体的相互交通。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管道1的远端开口的底部边缘连接有唇状突出片14,所述唇状突出片14在管道系统远端被气囊纵向部分6的前部充气抬举后位于弹性压抑片9的上方并与弹性压抑片9咬合形成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腔10开口处周围的腔壁上有数个穿透腔壁的小孔(即进液口周围的穿透基板的小孔101)。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装置7包括充气管70、气压指示小囊71和充气单向阀,所述气压指示小囊71和充气单向阀依次设置在充气管70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具有弹性的插管引导探棒15,所述插管引导探棒15的远端由探棒第一末端段150和探棒第二末端段151连接组成镰刀状弯曲体,所述探棒第一末端段150与棒体的夹角为125-155°,所述探棒第二末端段151与探 棒第一末端段150的夹角为110-150°,所述插管引导探棒15的近端呈弯曲弧形,所述插管引导探棒15的外表面为摩擦系数很小的光滑面。
本实用新型具体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主体部分及一个并不与主体部分相连接的插管引导探棒15。
主体部分如果拆开来包括几个大致部分:1、管道系统及其远端的气道扩张片(即唇状突出片14)和会厌推举片;2、气囊;3、基底部及食道引流管11;4、还有一个插管引导探棒15,此探棒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并不与前3部分连在一起,可以与本实用新型的主体装置一起使用,用探棒通过通气管道1“寻找”声门并引导气管导管进入声门,从而增加插管的成功率。亦可与其它已在使用的气道管理装置例如插管喉罩一起使用,以增加其插管成功率和效率。
管道系统:
包括通气管道1、纤维支气管镜管道2(以下简称纤支镜管),以及位于管道系统近端的分开亦可拢的通气管道1近端的连接盖12。通气管道1的功能是通气以及引导气管插管。通气管道1是一个两端开放,在外力作用下可弯曲的,由塑料、硅胶、橡胶或硅橡胶制成的管道,管腔是类似半椭圆形状,但亦可制成圆形,椭圆形,或其他类型的管腔,均在本实用新型之内,在通气管道1的远端的上壁的外表面有一个塑料、硅胶、橡胶或硅橡胶制成的片体,可以用模具热处理或粘贴的方式粘附到通气管道远端的上壁的外表面,叫会厌推举片3。会厌推举片3从近到远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粘贴到通气管道外壁,第二部分压在气囊横向部分顶部的上面,第三部分延伸到通气管道末端开口103之外,由于自身材料的弹性和可弯曲性,这第三部分可在开口的前方被向下弯曲。在通气管道1下壁开口边缘有一个向外伸展的呈唇状的叶片状由与通气管道同样的材料制成的,但较薄,厚度更小,更具有可弯曲性,叫唇状突出片14。唇状突出片14的形态与功能是在管道系统末端被气囊纵向部分6充气抬举后,唇状突出片14就会位于储液腔顶壁延伸的弹性压抑片9上面,并与其咬合,从而形成封闭,进一步防止胃内容物吸入声门。并且,唇状突出片被抬举后,会位于 声门开口下的邻近部分,这就为气管导管16的到来铺平道路。
在优选的实例中,从侧面看,通气管道末端开口的横切面与其纵向并不呈90度,而是倾斜的。其横切面与通气管道顶壁的角度大于90度,而与底壁的角度小于90度。也就是说,通气管道开口的下部管壁向远端延伸更远一点,由此会厌推举片在通气管道开口弯曲向下的角度大于90度。
会厌推举片3的功能在于推举会厌,而且位于气囊横向部分4的左侧部及右侧部相互交流的通道之上,并且在此处,气囊管腔变细或变窄,在外力压力下,可部分或完全阻断气囊横向部分4左部和右部气流的相互交流。会厌推举片可设计为圆形、椭圆形、双曲线的椭圆形、半椭圆形或其他几何形状,如长方形、棱形、梯形,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通气管道1的右边(亦可设计左边,均属本实用新型范围之内)紧邻着纤支镜管。纤支镜管由与通气管道同样的材料制成,可随着通气管道壁的弯曲而弯曲。纤支镜管紧贴于通气管道1且与通气管道1并行设置。纤支镜管的远末端稍稍突出于通气管道末端开口103的远端,这样更易于观察声门周围的解剖结构以及与本装置的相对位置。所有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纤支镜的探头17均可从纤支镜管的近端开口放入,但纤支镜管的远端由一种透明性很好的材料封闭,并具有抗雾蒸汽的能力,以免被从声门呼出的气体在其表面形成雾状,降低能见度,因此在通气管道1末端及末端外的影像可以不失真地被纤支镜传到纤支镜体外视屏18。
纤支镜的探头17从纤支镜管的近端开口到远端透镜,能清楚地观察到管道系统和声门的位置关系,通气管道1和纤支镜管的这种相随的安排是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之一。
通气管道1与纤支镜管紧贴并制造一体,但两管腔并不相通,纤支镜管是一个类似方形的管腔,其内径及横切面远小于通气管道。它从管道系统的近端开始出发到远端,紧贴于通气管道1的右上外壁,逐渐地略向下方行走,在到达通气管道1的远端时位于右边外壁中部。它亦位于食道引流管的上方。
气囊:
在管道系统的远端的管壁外紧贴着气囊,气囊包括气囊横向部分4及气囊纵向部分6,气囊横向部分4及气囊纵向部分6相连通,但不与管道系统的管腔相通,通过共同的充气装置充气放气。
气囊横向部分4呈马鞍状将之包绕在管道系统的末端的上面及两侧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气囊横向部分在位于食道引流管一侧,继续向下延伸与气囊纵向部分相连并气囊腔相通,但并不将食道引流管包绕在内,而是将其排除在气囊环状形态的外面。因为食道引流管在近段及中段与管道系统紧紧贴在一起,伴随相行,但在远端与管道系统分离,而与基底部的基板相连并进入储液腔内。在本设计中,食道引流管的管腔形状在此处变为类似棱行,这样给与气囊横向部分与纵向部分相连处一些空间。在此处气囊横向部分跨过食道引流管与管道系统的之间相邻区域。当气囊未充气时,食道引流管与管道系统邻近相贴,当充气后,二者分开。由于二者在近端是连为一体的,在此处被分开时,二者亦会由于自身的塑料弹性向原来的位置挤压,使此处的气囊腔变小。并且在左下方即通气管道的左下方,气囊横向部分通过一狭窄通道与气囊纵向部分相通,使得气囊纵向部分被充气后,气流流向横向部分有一些延迟。这种时间上的顺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主体部分的其他部件功能有秩序地进行。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整个气囊纵向部分的气囊壁以及左、右下方的狭窄通道厚于气囊横向部分的气囊壁。
气囊纵向部分6紧贴于管道系统远端下壁的外面,与管道系统纵行走向一致,长约为整个管道系统的1/3~1/6,故称气囊纵向部分6,整个气囊纵向部分呈楔形,即其前端大于后端。气囊纵向部分6的前端位于管道系统远端的下面,充气管70直接与它相连,所以首先被充气。气囊纵向部分6充气后可以抬起管道系统的末端,脱离基底部的弹性压抑片的压制,让会厌推举片3靠自身的弹力伸直而伸出通气管道1的远端开口,从而推举会厌。然后气囊横向部分再被充气,推开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声门。
充气管70的近端有一个气压指示囊以及随之相连的一个单向充气阀。此阀会阻止气体自动漏出气囊。只有在用力向外抽气时,才打开阀门,抽出气囊内 的气体。
气囊横向部分4在位于管道系统的顶部时,管腔变得较为细小,且位于会厌推举片3的正下方。随着气囊充气抬高管道系统的远端,会厌推举片3随之抬高,最后被会厌部前壁阻挡,因此当会厌推举片3承受会厌部前壁的阻挡压力时,会向下挤压,部分或完全地使其管腔关闭,从而使气囊横向部分的顶部仅有少量充气,内腔明显小于左右侧,使通气管道末端的开口与声门开口大约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更有利于气管插管及通气。
气囊横向部分紧贴并包绕在管道系统的末端的外表面,并且气囊纵向部分的外壁与下面的基板以及右下方的(亦可在左下方)食道引流管外壁紧贴相连。因此在气囊未充气时,气囊使这些结构部件“收拢”在一起,部件之间几乎没有间隙,便于经口插入到喉部。充气后使这些部件相互分开加上自身气囊的扩张作用,推开周围的软组织在声门前“创造空间”,使得气管插管和病人自主呼吸通气及人工正压通气变得容易,这特别适合肥胖病人。气囊纵向部分充气后,抬起管道系统的远段,使其与基板呈一锐角。
基底部:
基底部底面是由一较薄的底面平滑的塑料材料,称为基板8,从近到远,首先它构成了储液腔10的底部,并且它的两侧向上翻卷构成了储液腔的两侧壁及顶部盖板。它的远端有一椭圆形的开口,近端由一塑料材料封闭就成了储液腔。这个塑料片,叫储液腔封闭片。然后基板再继续向近端延伸位于气囊纵向部分6前半部(远端)的底部,并用各种合适的制造工艺使二者紧紧连在一起。然后基板变窄成条状位于通气管道的下面,叫基板附连片。在此基板附连片与通气管道底部外壁溶为一体,由此基板附连片就成为了将基底部连接到管道系统的一种方法。基板在形成储液腔之后,基板的两侧,一侧沿着食道引流管管壁并与其紧紧相连,另一侧不与其他结构相连,自行一段距离之后逐渐变成一个窄条状的基板附连片。
基底部的外突弧形的前端是储液腔10的开口(即进液口100)。它允许胃内及食道内的返流物进入储液腔而不流入声门。在优选的实例中,其开口邻近的 构成材料较其他部分储液腔壁的材料更软,可随着压力及局部解剖有所变化。进一步在优选的实例中,在储液腔远端开口,其周围的基板上有数个穿透基板壁的小孔(即进液口周围的穿透基板的小孔101),这些小孔允许周围咽部的分泌液体进入储液腔。最后由食道引流管引流出体外。
储液腔顶部盖板与基板构成储液腔的顶部腔及底部腔,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平行的,而是由远到近,储液腔顶部盖板逐渐向上斜行。也就是说,储液腔的形状类似少一个角的三角形。这个少了一角的地方就是储液腔的远端开口。
储液腔的顶部盖板在与储液腔封闭片会合,并封闭储液腔后继续向近端延伸,形成一个类似悬空的弹力板,叫储液腔顶部盖板弹性压抑片,简称弹性压抑片。由于它自身的塑料材料弹性,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上下弹动。在本实用新型装置被推入咽喉部前,操作者将位于管道系统顶部的会厌推举片3,在通气管道远端开口前面折叠向下,再将弹性压抑片压住会厌推举片,不让会厌推举片弹回它的自然伸直状态。在本实用新型装置被推入咽喉部以后,以及气囊被充气后,通气管道远端开口就会被气囊纵向部分抬高,弹性压抑片就会失去对会厌推举片的“控制”而“释放”会厌推举片。会厌推举片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自然伸直状态,随着被气囊抬起的通气管道由下而上地推举会厌。储液腔封闭片与基板呈大约90度的角度,它与储液腔顶部盖板、两侧壁及基板连结为一体并密封。在它的右侧(亦可设计在左侧)让食道引流管穿过进入储液腔。它与通气管道末端之间有一定距离,形成一个小的空间,会厌推举片就可被折入此空间内。
食道引流管:
基底部与管道系统连接的另一机制是食道引流管11,食道引流管11从近到远,开始行走于管道系统的右下方,即纤支镜管的正下方,紧紧相贴不可分离,但两者管腔并不相通。然后在管道系统远段与管道系统分离,然后与基底部的基板相连,不可分离,最后开口于基底部远端的储液腔10内,食道引流管11亦可设在左边,其也应在本实用新型概念之内。
食道引流管11的远端开口于储液腔10,通过体外吸附装置可以引流储液腔 10的内存液体及一些小颗粒胃内物于体外,并且食道引流管11在管道系统的近段和中段紧贴同行,制造成一体,由此提供了管道系统与基底部相连的另一种机制。另外,当其在远段与管道系统分离后,食道引流管由类似一个右下方圆角的正方形内腔变成了类似不规则的棱形。去掉了它的左上方的90度角部分,由此给气囊横向部分的右下方“让”出空间。
插管引导探棒:
插管引导探棒15,虽然它并不与本实用新型的主体部分相连,它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独立部分,它约比整个管道系统的长约2-3倍。它的近端呈稍微弯曲的形状,它的远端的镰刀状弯曲是本实用新型的创新设计,以下简称为探棒。
探棒远端的形态及制作的材料是本实用新型的重要方面。其棒体可以弯曲,是一种相对坚实的塑料类材料做成,硬度40-55A。其远端由一种较软而且极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而且表面非常光滑,可由具体较低的摩擦系数的材料制成,亦可在其表面涂上PTFE类似的物质,所以在遇到阻力时容易滑动改变方向,并且不会使周围的组织有损伤,因此可以顺利地“寻找”和进入声门。
探棒末端的镰刀形可分为探棒第一末端段150和探棒第二末端段151,探棒第一末端段150与棒体的夹角可呈125-155°之间的角度,探棒第二末端段151与第一末端段150的夹角可呈110-150°之间的角度。此镰刀状的末端,由具有良好的弹性且较为柔软的材料制成。在优选的实例中,探棒第二末端段151呈稍弯曲弧形,探棒第二末端段151的末端呈圆形,表面可涂上摩擦系数很小的材料,使其表面非常光滑。这些特点会使探棒的镰刀状末端从阻力大向阻力小的方向滑动。而且镰刀形的弯曲会帮助引导气管导管16通过声门避免气管导管16停挂在声门的声带上甚至损伤声带。
应用实施例
首先,插管引导探棒15涂上医用无菌润滑剂再插入气管导管16内,其镰刀状的远端穿过气管导管16的远端的开口,然后拔掉气管导管16近端的标准15mm接口,再将气管导管16的外壁涂上医用无菌润滑剂,然后再插入本实用 新型的通气管道1内。气囊内气体被完全抽出。会厌推举片3弯折向下,位于弹性压抑片9的钩状部90的压制之下。再将本实用新型装置主体部分的远端部分,特别是在基底部的背部涂上医用无菌润滑剂。
操作者的两个手指,就像常规气管插管操作一样。“剪刀”式的分开病人或动物的上牙与下牙。另一手将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远端放入病人或者动物的口中,然后操作者用一个或二个手指压住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中部使其向口腔的后部弯曲,并同时向下推本实用新型装置沿着舌根后部弯曲弧度进入病人或动物的咽喉部,当基底部末端的储液腔10的开口位于食道引流管近端开口110或其邻近区域时,操作者的手就会感到阻力,此时操作者就停止推进。另外,操作者亦可参照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深度标记以估计其插入的深度。
此时,操作者可向气囊纵向部分6充气,气囊纵向部分6的前部被充气后,体积膨胀,将管道系统的末端向上抬起(如果是直立位,将会是向前抬起)。随之位于管道系统顶部的会厌推举片3,就会脱离基底部的弹性压抑片9的压力,并会靠自身的弹性伸直而伸出通气管道1的远端开口,从而将会厌抬起,暴露声门,气囊纵向部分6的后部随后亦会被充气,在管道系统远端的底部形成一个衬垫。此衬垫大约在口咽部及咽喉部,随着气囊纵向部分逐渐膨大会将管道系统的远段向上推进(如果是直立位,将会是向前推进)。由此使通气管道1的远端与声门开口接近,并且会厌推举片亦可起到引导气管插管的作用,因此使气管导管16进入声门更容易。
气囊横向部分4亦随之充气,充气后的气囊横向部分4将声门周围的组织推开,特别是肥胖病人,进一步地暴露声门,并且会与周围软组织创造良好的密封。这种良好的密封在以下两种情况特别重要:1、当本实用新型装置用于声门上气道装置,即类似喉罩的使用让病人或动物自主负压通气;2、当本实用新型装置直接作为一种喉部正压通气装置,在无需气管插管的情况。
气囊的充气量决定气囊的大小,当本实用新型装置用于声门上气道装置适用于自主呼吸的病人及动物时,气囊的充气量可减少,以减小周围组织的压力。因为当自主性负压呼吸时,气道的密封并不需要完美无缺。当本实用新型装置 作为正压人工通气装置使用时,气囊的充气量可根据气道压力以及肺通气量参数来决定。在上述两种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应用时,都需要将管道系统近端的连接盖12合上,再连接到其他呼吸装置的标准15mm的接口上。
当本实用新型装置作为困难气管插管及常规气管插管的装置使用时,如前述的气囊充气后,操作者一手握住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近端,另一手推进插管引导探棒15的近端,其远端的镰刀状的探棒第二末端段151的顶端就会向前进入声门,或者碰到声门周围的组织而遇到阻力,由于材料丰富的弹性和柔性,以及其表面极小的摩擦系数,探棒第一末端段150和探棒第二末端段151以及两个相应的角度,就会在操作者手的推力下以及探棒的顶端所遇到的阻力下,发生方向的变化,或者是操作者的手可适当地旋转探棒的棒体,使其远端的弯曲改变方向,向着阻力小的方面滑动,最终进入声门,此时操作者的手会感到突然阻力消失,而且探棒的末端及两个弯曲的角度会碰到气管内的气管软骨环,操作者的手会感觉到这种凹凸感觉。
一旦插管引导探棒15进入声门,操作者一手握住探棒,另一手推动气管导管16沿着探棒的方向进入声门,再进入气管,抽出探棒,抽出气囊内的气体,用另一个气管导管顶着前一个气管导管的近端再小心地慢慢地抽出本实用新型主体装置,此时就完成了气管插管的全过程。
另一种气管插管方法,操作者可直接将插管引导探棒15放入通气管道1内。当探棒进入声门以后,抽出气囊内的气体,慢慢沿着探棒退出本实用新型装置主体,然后再将气管导管16套上探棒向探棒远端推进直至进入声门及气管。
在上述三种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用法中(即用于声门上气道装置适用于自主呼吸的病人及动物、作为正压人工通气装置使用、作为困难气管插管及常规气管插管的装置使用),均可将纤维支气管镜的探头放入纤维支气管镜管道2内,观察气管末端、声门及周边组织的位置关系,提高插管的准确度,或证实成功插管。亦可在自主负压通气或人工正压通气时,观察通气管道远端与声门的位置关系,随之调整本实用新型装置与声门的位置关系,使通气达到最佳效率。并且亦为其他相关的医学专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断与治疗的途径。用纤维支气 管镜配合本装置进行气管插管并不是必须的,操作者亦可放弃此选择,而选用盲视气管插管。
在上述三种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用法中,均可将食道引流管11近端与其他吸附装置相连接,可吸出储液腔的内容物。并且如果本实用新型装置作为人工正压通气的装置使用时,如果正压过高,其气体被挤压通过储液腔盖板与周围组织的间隙到食管开口以及食管上端,体外吸附装置可通过食道引流管11将这些漏出的气体吸到体外,由此减少正压通气的不良效果。
在上述三种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用法中,均可使用一个现今普通使用的呼吸道管理所用的塑料吸管通过通气管道1近端的连接盖12的吸痰/供氧口(即吸痰供氧开口121)到达声门附近,吸出分泌物,并可接通体外的供氧装置直接将氧输送到声门附近,吸痰及供氧可交替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插管引导探棒15如上所述,可以在通过管道系统插管时使用,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与现今普遍使用的气管插管装置一起使用,例如喉罩以提高成功率。
如果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操作者选择不使用插管引导探棒15,可预先将气管导管16如上述润滑后放入通气管道内,如上述方法将本实用新型主体装置置入病人或动物的咽喉部,按上述方法给气囊充气,然后操作者一手推动气管导管16移向通气管道1的远端开口,会厌推举片3在气囊纵向部分6充气后会伸直抬起会厌,操作者手再推进气管导管进入声门,进入气管。再抽出气囊内气体,退出本装置。气管插管任务完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呼吸气道管理装置,简单易用,可以作为困难气道插管的引导管,可“盲插”或配合使用现今已在临床使用的各种纤维支气管镜在视频下插管,可提高困难插管的成功率;如果无需气管插管,本装置可用于一种声门上气道装置进行病人自主呼吸通气或者进行人工正压通气。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常规气管插管和困难气管插管更容易,成功率更高,对病人咽喉部组织损伤更小,或无损伤;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声门上气道装置,使声门上气道正压通气成为常规应用,在许多病例中可以替代气管导管作用,无 需气管插管;还可给咽喉部及声门部位的检查诊断活检等提供一种新的途径,而且造价便宜,可制成一次或多次使用;本装置全部由塑料、橡胶或硅胶类材料制成,相对柔软,可以弯曲。而且本实用新型容易使用,操作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