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751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介入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介入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以创伤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无体位限制及住院日缩短等诸多优点,正日益为患者及医生所接受。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采用桡动脉途径时,病人要脱去右侧衣袖消毒皮肤,用治疗巾包裹手及上臂并用巾钳固定,存在操作复杂、操作时间长、易污染、成本高的诸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快速的介入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介入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为四边形的治疗巾,治疗巾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魔术贴,治疗巾中部设有第二通孔,治疗巾其中一端与第二通孔之间设有可容拇指穿过的第一通孔。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二通孔的形状为椭圆形。

椭圆形便于给不同体格的患者手术。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第二通孔长轴的长度为10-20cm,短轴的长度为3-10cm。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治疗巾的长度为20-30cm。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治疗巾中部两侧分别缝合有相互配合的子母粘扣带。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治疗巾的形状为矩形或梯形。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魔术贴其中一面分布有若干钩状织物,另一面分布有若干绒毛状织物。

本实用新型介入辅助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时,仅需将拇指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对准术口,固定魔术贴即可,操作便捷快速,固定牢固,大大节约了传统的桡动脉穿刺手术用来包裹及固定治疗巾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包裹及固定治疗巾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风险。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介入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介入辅助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魔术贴;2-第一通孔;3-治疗巾;4-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至图2所示,介入辅助装置,包括形状为四边形的治疗巾3,治疗巾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魔术贴1,治疗巾3中部设有第二通孔4,治疗巾3其中一端与第二通孔4之间设有可容拇指穿过的第一通孔2。

第一通孔2可设置为缺口的方式。

第二通孔4的形状为椭圆形。

第二通孔4长轴的长度为10-20cm,短轴的长度为3-10cm。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长轴的长度为10cm,短轴的长度为5cm。

治疗巾3的长度为20-30cm。本实施例中治疗巾3的长度为20cm。

当然,此外,第二通孔4及治疗巾3的大小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数值。

治疗巾3中部两侧分别缝合有相互配合的子母粘扣带。

治疗巾3的形状为矩形或梯形。本实施例中为矩形,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不规则的形状。

魔术贴1其中一面分布有若干钩状织物,另一面分布有若干绒毛状织物。

使用时,治疗巾3向下,第二通孔4对准待手术的桡动脉处,患者拇指穿过第一通孔2,以便于定位,医护人员将魔术贴1围绕患者手掌及手臂固定,然后进行其他介入手术操作即可,方便快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