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菌配药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医疗行业,目前所使用的溶药器,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会将溶药器的内腔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与空气中的细菌直接接触,极易使空气当中的细菌混入药剂当中,造成药剂污染。而且,人工溶药的操作过程是非常繁琐的。
而目前现有的无菌配药器,其单体制作成本较高,操作过程非常繁琐,不利于批量推广使用。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无菌配药系统,其包括:一手持部件,用于提供气体流通的腔体;一气动单元,用于向所述手持部件泵入空气或抽吸所述手持部件内的空气;一除菌单元,所述除菌单元用于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所述手持部件与所述气动单元连接。
较佳的,所述除菌单元至少包括聚丙烯,硅藻土,玻璃纤维,混合纤维素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醚砜,尼龙,纤维素酯和改良纤维素当中的一种或几种。
较佳的,无菌配药系统还包括一溶药单元,所述溶药单元与所述手持部件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
较佳的,所述溶药单元包括溶药器本体和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置于所述溶药器本体内,并在所述溶药器本体内轴向运动。
较佳的,所述手持部件包括手柄、手柄连接部,所述手柄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手柄连接部一端与所述溶药器本体连接,所述手柄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气动单元连通。
较佳的,所述手柄还包括一按键组,所述按键组至少包括一个按键,所述按键组用于控制所述气动单元向所述手持部件内泵入空气,或控制所述气动单元将所述手持部件内的空气抽出。
较佳的,所述除菌单元内置于所述气动单元中。
较佳的,所述气动单元包括一管路组和气泵,所述气泵与所述管路组连通,所述管路组至少包括四个管路,所述管路组包括电磁阀组,所述电磁阀组至少包括四个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组中电磁阀的数量与所述管路组中管路数量相对应。
较佳的,无菌配药系统还包括一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气泵、所述按键组、所述电磁阀组连接。
较佳的,所述除菌单元内置于所述手柄中。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菌配药系统中,所述溶药单元与所述手持单元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连接,易于拆卸,使用方便;所述溶药单元,制造成本低,适宜批量生产和推广使用;所述除菌单元能够有效的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确保所述溶药单元内部为无菌环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智能控制所述气动单元,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提高了溶药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无菌配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无菌配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手持部件和溶药单元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控制单元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无菌配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手持部件和溶药单元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控制单元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菌配药系统,其包括:溶药单元,用于提供混合药剂的腔体;气动单元,用于为所述溶药单元提供动力;手持部件,用于连接所述溶药单元和所述气动单元;除菌单元,用于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无菌配药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溶药单元1通过第一快接口2与所述手持部件3连接,所述气动单元4通过第二快接口5与所述手持部件3连接。所述除菌单元6内置于所述手持部件3中。
所述溶药单元包括溶药器本体11、注射针12、针托13和第一活塞14,所述溶药器本体11一端通过所述针托13与所述注射针12连接,所述溶药器本体11另一端设有用于连接第一快接口2的第一对接口15,所述第一活塞14内置于所述溶药器本体11。
所述针托13为一中空的相对于溶药器本体向外凸起的柱状物,用于支撑所述注射针12,所述注射针12由固定单元固定在所述针托13内,所述固定单元可为橡胶软体、树脂软体等具有密闭作用的弹性体。
所述溶药器本体11内表面呈圆柱状,所述第一活塞14为圆柱状橡胶软体,所述第一活塞14的外径与所述溶药器本体11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14在所述溶药器本体11内轴向运动。所述第一活塞14将所述溶药器本体11内部分隔为溶药腔16和溶药器气腔17,所述溶药腔16和溶药器气腔17完全密闭隔离。
所述手持部件3包括壳体31和第二活塞32,所述壳体31一端设有第一快接口2,所述壳体31另一端设有第二快接口5。所述第二活塞32内置于所述壳体31。制作所述第二活塞32所使用的材料为耐高温且具有生物安全性的硅橡胶。
所述壳体31内表面呈圆柱状,所述第二活塞32为圆柱状橡胶软体,所述第二活塞32的外径与所述壳体31内径相同。所述第二活塞32在所述壳体31内轴向运动。
所说除菌单元6包括除菌装置61,所述除菌装置61安装在所述壳体31内部。
所述除菌装置61至少聚丙烯,硅藻土,玻璃纤维,混合纤维素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醚砜,尼龙,纤维素酯,改良纤维素当中的一种,所述除菌装置61的过滤孔径不超过0.22微米。
所述除菌装置61和所述第二活塞32共同将所述壳体31分隔为第一气腔33、第二气腔34、第三气腔35,所述第一气腔33位于所述第二活塞32与第二快接口5之间,所述第二气腔34位于所述第二活塞32与所述除菌装置61之间,所述第三气腔35位于所述除菌装置61与第一快接口2之间。所述第一气腔33和第二气腔34完全密闭隔离,所述第二气腔34和第三气腔35通过所述除菌装置61相互连通。所述溶药器气腔17、所述第二气腔34和第三气腔35内的气压相同。
所述气动单元4包括气泵41和气泵开关42,所述气泵41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二快接口5的第二对接口43。所述气泵41通过所述第二快接口5与第一气腔33连通。所述气泵开关42上设有待机档位、充气档位和排气档位。
所述气泵41工作提供两种工作模式,其工作模式包括增压过程和减压过程。
所述增压过程为:
所述气泵开关42调整至充气档位,所述气泵41向第一气腔33泵入空气,增加第一气腔33内的气压,当第一气腔33内的气压高于第二气腔34时,第一气腔33内的高压气体推动第二活塞32向远离气泵41方向运动,第二气腔34内的气体通过所述除菌装置61逐步流入第三气腔35,因此第三气腔35内的空气为过滤后的无菌空气。由于第三气腔35通过第一快接口2与溶药器气腔17连通,所以第三气腔35内的气体逐步流入溶药器气腔17,当溶药器气腔17内的气压高于溶药腔16内的压力时,溶药器气腔17内的高压气体会推动所述第一活塞14向靠近针托13方向运动。
所述气泵减压过程为:
所述气泵开关42调整至排气档位,所述气泵41将第一气腔33内的空气泵出,第一气腔33内的气压下降,当第一气腔33内的气压低于第二气腔34时,第二气腔34内的高压气体推动第二活塞32向靠近气泵41方向运动,使第三气腔35内的气体逐步流入第二气腔34,继而溶药器气腔17内的气体流入第三气腔35内,当溶药器气腔17内的气压低于溶药腔16内的压力时,所述第一活塞14向远离针托13方向运动。
无菌配药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首先将第二对接口43与第二快接口5连接,再将第一对接口15与第一快接口相连,连接完成后,将所述气泵开关42调整至充气档位,执行第一次增压过程,将溶药腔16内的空气全部排出,当溶药腔16内的空气全部排出后,将注射针12插入液体药剂瓶中,然后调整所述气泵开关42至排气档位,执行第一次减压过程,药液流入溶药腔16内,然后移除液体药剂瓶,将注射针12插入冻干粉药剂瓶中,进而执行第二次增压过程,使溶药腔16内药液流入冻干粉药剂瓶中,待药液与冻干粉充分混合后,执行第二次减压过程,将冻干粉与药液的混合物抽取至溶药腔内,完成溶药。无菌配药系统工作过程中,所述溶药器气腔17内的空气始终保持为过滤后的无菌空气,防止溶药器本体11内部遭受污染,使溶药过程更加安全。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菌配药系统,其包括:溶药单元,用于提供混合药剂的腔体;气动单元,用于为所述溶药单元提供动力;手持部件,用于连接所述溶药单元和所述气动单元;除菌单元,用于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气动单元。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无菌配药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溶药单元101与所述手持部件10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除菌单元与所述气动单元103连接,所述气动单元103与所述手持部件102通过气管104连接,所述控制单元105分别与所述手持部件102和所述气动单元103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105用于控制所述气动单元103。
所述溶药单元101包括溶药器本体111、注射针112、针托113和第一活塞114,所述溶药器本体111的前端通过所述针托113与所述注射针112连接,所述溶药器本体111的尾端与所述手持部件10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活塞114内置于所述溶药器本体111。
所述针托113为一中空的相对于溶药器本体向外凸起的柱状物,用于支撑所述注射针112,所述注射针112由固定单元固定在所述针托113内,所述固定单元可为橡胶软体、树脂软体等具有密闭作用的弹性体。
所述溶药器本体111内表面呈圆柱状,所述第一活塞114为圆柱状橡胶软体,所述第一活塞114的外径与所述溶药器本体111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114在所述溶药器本体111内轴向运动。所述第一活塞114将所述溶药器本体111内部分隔为溶药腔116和溶药器气腔117,所述溶药腔116和溶药器气腔117完全密闭隔离。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手持部件和溶药单元的剖面图。所述手持部件102包括手柄121、手柄座122,所述手柄121的一端与所述手柄座122通过第一螺纹123连接,所述手柄121的另一端通过气动接头124与气管104连接。所述手柄121还包括推送按键125和抽吸按键126,所述推送按键125和抽吸按键126通过所述控制单元105来控制所述气动单元103。所述手柄座122内部设有第二螺纹127,该螺纹用于将所述溶药器本体111的尾端固定在所述手柄座122上。所述手柄座122还包括一密封胶垫128,所述密封胶垫128设置所述溶药器本体111与所述手柄座122之间,其用于保障所述溶药器本体111与所述手柄座122之间连接的气密性。所述手柄121为内部中空结构。
所述气动单元103包括连接三通130、第一管路131、第二管路132、第三管路133、第四管路134、气泵135、气泵进气三通136、气泵排气三通137。
所述第一管路131包括第一电磁阀1311、第一管路前段1312和第一管路后段1313。所述第一管路前段1312和第一管路后段1313通过所述第一电磁阀1311连接。
所述第二管路132包括第二电磁阀1321、第二管路前段1322和第二管路后段1323。所述第二管路前段1322与第二管路后段1323通过第二电磁阀1321连接。
所述第三管路133包括第三电磁阀1331、第三管路前段1332和第三管路后段1333。所述第三管路前段1332与第三管路后段1333通过第三电磁阀1331连接。
所述第四管路134包括第四电磁阀1341、第四管路前段1342和第四管路后段1343。所述第四管路前段1342和第四管路后段1343通过第四电磁阀1341连接。
所述气泵135包括气泵进气口1351和气泵排气口1352。
所述气泵进气三通136三个端口分别与所述气泵进气口1351、第一管路后段1313和第二管路后段1323相连接。
所述气泵排气三通137三个端口分别与所述气泵排气口1352、第三管路后段1333和第四管路后段1343相连接。
所述连接三通130的三个端口分别与气管104、第二管路前段1322和第三管路前段1332相连接。
所述除菌单元包括进气过滤器141和排气过滤器142,所述进气过滤器141与第一管路前段1312连接,所述排气过滤器142与所述第四管路前段1342连接。所述进气过滤器141至少包括聚丙烯,硅藻土,玻璃纤维,混合纤维素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醚砜,尼龙,纤维素酯,改良纤维素当中的一种。所述排气过滤器142至少包括聚丙烯,硅藻土,玻璃纤维,混合纤维素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醚砜,尼龙,纤维素酯,改良纤维素当中的一种。所述进气过滤器141和排气过滤器142的过滤孔径均不超过0.22微米。所述除菌单元使进入气泵135和溶药器气腔117内部的气体均为无菌空气。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控制单元连接示意图,所述控制单元105分别与所述气泵135、推送按键125、抽吸按键126、第一电磁阀1311、第二电磁阀1321、第三电磁阀1331和第四电磁阀1341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105执行的第一控制逻辑为:在单独按动推送按键125后,第一电磁阀1311与第三电磁阀1331打开,第二电磁阀1321和第四电磁阀1341关闭,气泵135开始工作。
执行第一控制逻辑,使空气依次流经进气过滤器141、第一管路前段1312、第一电磁阀1311、第一管路后段1313、气泵进气三通136、气泵进气口1351、气泵排气口1352、气泵排气三通137、第三管路后段1333、第三电磁阀1331、第三管路前段1332、连接三通130、气管104、手柄121内部和溶药器气腔117,当所述溶药器气腔117内压力大于所述溶药腔116时,溶药器气腔117内的高压气体推动所述第一活塞114向远离手柄121方向运动。
所述控制单元105执行的第二控制逻辑为:在单独按动所述抽吸按键126后,第一电磁阀1311与第三电磁阀1331关闭,第二电磁阀1321和第四电磁阀1341打开,气泵135开始工作。
执行第二控制逻辑,使所述溶药器气腔117内的气体依次流经手柄121内部、气管104、连接三通130、第二管路前段1322、第二电磁阀1321、第二管路后段1323、气泵进气三通136、气泵进气口1351、气泵排气口1352、气泵排气三通137、第四管路后段1343、第四电磁阀1341、第四管路前段1342和排气过滤器142。当所述溶药器气腔117内的气体压力小于溶药腔116时,所述第一活塞114向靠近手柄121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二中无菌配药系统工作原理:
首先,将所述溶药器本体111尾端与所述手柄座122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按动推送按键125,执行第一控制逻辑,将溶药腔116内的空气全部排出,当溶药腔116内的空气全部排出后,松开推送按键125,并将注射针112插入液体药剂瓶中,然后按动抽吸按键126,执行第二控制逻辑,当药液流入溶药腔116内之后,松开按动抽吸按键126,移除液体药剂瓶,将注射针112插入冻干粉药剂瓶中,进而按动推送按键125,执行第一控制逻辑,使溶药腔116内药液流入冻干粉药剂瓶中,待药液与冻干粉充分混合后,按动抽吸按键126,执行第二控制逻辑,将冻干粉与药液的混合物抽取至溶药腔内,完成溶药。无菌配药系统工作过程中,所述溶药器气腔117内的空气始终保持为过滤后的无菌空气,防止溶药器本体111内部遭受污染,使溶药过程更加安全。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菌配药系统,其包括:溶药单元,用于提供混合药剂的腔体;气动单元,用于为所述溶药单元提供动力;手持部件,用于连接所述溶药单元和所述气动单元;除菌单元,用于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细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气动单元。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无菌配药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溶药单元201与所述手持部件20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气动单元203与所述手持部件202通过气管204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05分别与所述手持部件202和所述气动单元203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05用于控制所述气动单元203。所述除菌单元206内置于所述手持部件202中。
所述溶药单元201包括溶药器本体211、注射针212、针托213和第一活塞214,所述溶药器本体211的前端通过所述针托213与所述注射针212连接,所述溶药器本体211的尾端与所述手持部件20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活塞214内置于所述溶药器本体211。
所述针托213为一中空的相对于溶药器本体向外凸起的柱状物,用于支撑所述注射针212,所述注射针212由固定单元固定在所述针托213内,所述固定单元可为橡胶软体、树脂软体等具有密闭作用的弹性体。
所述溶药器本体211内表面呈圆柱状,所述第一活塞214为圆柱状橡胶软体,所述第一活塞214的外径与所述溶药器本体211内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214在所述溶药器本体211内轴向运动。所述第一活塞214将所述溶药器本体211内部分隔为溶药腔216和溶药器气腔217,所述溶药腔216和溶药器气腔217完全密闭隔离。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手持部件和溶药单元的剖面图。所述手持部件202包括手柄221、手柄座222和第二活塞223,所述手柄221的一端与所述手柄座222通过第一螺纹224连接,所述手柄221的另一端通过气动接头225与气管104连接。所述手柄221还包括推送按键226和抽吸按键227,所述推送按键226和抽吸按键227通过所述控制单元205来控制所述气动单元203。所述手柄座222内部设有第二螺纹228,该螺纹用于将所述溶药器本体211的尾端固定在所述手柄座222上。所述手柄座222还包括一密封胶垫229,所述密封胶垫229设置所述溶药器本体211与所述手柄座222之间,其用于保障所述溶药器本体211与所述手柄座222之间连接的气密性。所述手柄221为内部中空结构。所述第二活塞223内置于所述手柄221。制作所述第二活塞223所使用的材料为耐高温且具有生物安全性的硅橡胶。
所述手柄221内表面呈圆柱状,所述第二活塞223为圆柱状橡胶软体,所述第二活塞223的外径与所述手柄221内径相同。所述第二活塞223在所述手柄221内轴向运动。所述除菌单元206内置于所述手柄221中。所述除菌单元206至少包括聚丙烯,硅藻土,玻璃纤维,混合纤维素酯,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醚砜,尼龙,纤维素酯,改良纤维素当中的一种,所述除菌单元206的过滤孔径不超过0.22微米。
所述除菌单元206和所述第二活塞223共同将所述手柄221分隔为第一气腔2211、第二气腔2212、第三气腔2213,所述第一气腔2211位于所述第二活塞223和气动接头225之间,所述第二气腔2212位于所述第二活塞223与所述除菌单元206之间,所述第三气腔2213位于所述除菌单元206与所述手柄座222之间。所述第一气腔2211和第二气腔2212完全密闭隔离,所述第二气腔2212和第三气腔2213通过所述除菌单元206相互连通。所述溶药器气腔217、所述第二气腔2212和第三气腔2213内的气压相同。
所述气动单元203包括连接三通230、第一管路231、第二管路232、第三管路233、第四管路234、气泵235、气泵进气三通236、气泵排气三通237。
所述第一管路231包括第一电磁阀2311、第一管路前段2312和第一管路后段2313。所述第一管路前段2312和第一管路后段2313通过所述第一电磁阀2311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前段2312处留有进气口241。
所述第二管路232包括第二电磁阀2321、第二管路前段2322和第二管路后段2323。所述第二管路前段2322与第二管路后段2323通过第二电磁阀2321连接。
所述第三管路233包括第三电磁阀2331、第三管路前段2332和第三管路后段2333。所述第三管路前段2332与第三管路后段2333通过第三电磁阀2331连接。
所述第四管路234包括第四电磁阀2341、第四管路前段2342和第四管路后段2343。所述第四管路前段2342和第四管路后段2343通过第四电磁阀2341连接。所述第四管路前段2342处留有排气口242。
所述气泵235包括气泵进气口2351和气泵排气口2352。
所述气泵进气三通236三个端口分别与所述气泵进气口2351、第一管路后段2313和第二管路后段2323相连接。
所述气泵排气三通237三个端口分别与所述气泵排气口2352、第三管路后段2333和第四管路后段2343相连接。
所述连接三通230的三个端口分别与气管204、第二管路前段2322和第三管路前段2332相连接。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控制单元连接示意图,所述控制单元205分别与所述气泵235、推送按键226、抽吸按键227、第一电磁阀2311、第二电磁阀2321、第三电磁阀2331和第四电磁阀2341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205执行的第一控制逻辑为:在单独按动推送按键226后,第一电磁阀2311与第三电磁阀2331打开,第二电磁阀2321和第四电磁阀2341关闭,气泵235开始工作。
执行第一控制逻辑,使空气依次流经进气口241、第一管路前段2312、第一电磁阀2311、第一管路后段2313、气泵进气三通236、气泵进气口2351、气泵排气口2352、气泵排气三通237、第三管路后段2333、第三电磁阀2331、第三管路前段2332、连接三通230和气管204。进而,第一气腔2211内气压增加,当第一气腔2211内的气压高于第二气腔2212时,第一气腔2211内的高压气体推动第二活塞223向远离气泵235方向运动,第二活塞223的运动使第二气腔2212内的气体通过所述除菌单元206逐步流入第三气腔2213,因此第三气腔2213内的空气为过滤后的无菌空气。由于第三气腔2213通过所述手柄座222与溶药器气腔217连通,所以第三气腔2213内的气体逐步流入溶药器气腔217,当溶药器气腔217内的气压高于溶药腔216内的压力时,溶药器气腔217内的高压气体会推动所述第一活塞214向靠近针托213方向运动。
所述控制单元205执行的第二控制逻辑为:在单独按动所述抽吸按键227后,第一电磁阀2311与第三电磁阀2331关闭,第二电磁阀2321和第四电磁阀2341打开,气泵235开始工作。
执行第二控制逻辑,气泵235开始工作,使所述第一气腔2211内的气体依次流经气管204、连接三通230、第二管路前段2322、第二电磁阀2321、第二管路后段2323、气泵进气三通236、气泵进气口2351、气泵排气口2352、气泵排气三通237、第四管路后段2343、第四电磁阀2341、第四管路前段2342和排气口142。因此,第一气腔2211内的气压下降,当第一气腔2211内的气压低于第二气腔2212时,第二气腔34内的气体推动第二活塞223向靠近气泵235方向运动,使第三气腔2213内的气体逐步流入第二气腔2212,继而溶药器气腔217内的气体流入第三气腔2213内,当溶药器气腔217内的气压低于溶药腔216内的压力时,所述第一活塞214向远离针托213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三中无菌配药系统工作原理:
首先,将所述溶药器本体211尾端与所述手柄座222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按动推送按键226,执行第一控制逻辑,将溶药腔216内的空气全部排出,当溶药腔216内的空气全部排出后,松开推送按键226,并将注射针212插入液体药剂瓶中,然后按动抽吸按键227,执行第二控制逻辑,当药液流入溶药腔216内之后,松开按动抽吸按键227,移除液体药剂瓶,将注射针212插入冻干粉药剂瓶中,进而按动推送按键226,执行第一控制逻辑,使溶药腔216内药液流入冻干粉药剂瓶中,待药液与冻干粉充分混合后,按动抽吸按键227,执行第二控制逻辑,将冻干粉与药液的混合物抽取至溶药腔内,完成溶药。无菌配药系统工作过程中,所述溶药器气腔217内的空气始终保持为过滤后的无菌空气,防止溶药器本体211内部遭受污染,使溶药过程更加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