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镜戳卡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845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腔镜戳卡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腹腔镜戳卡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微创是外科医生始终秉承的理念,也是目前外科手术的发展方向。人类对创伤的恐惧心理,以及对微创手术特有的美容效果的青睐,促使外科手术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被誉为“第二次革命”的腹腔镜手术的过渡,并促进多孔腹腔镜手术向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演变。与传统腹腔镜手术需要腹部开3~4个孔,术后伤痕明显,恢复慢,多并发症的特点相比,单孔腹腔镜手术仅用一个孔就可实现原来3个孔才能完成的微创手术操作。这样的手术主要有如下优点:通过脐孔这一人体天然孔道闭合后留下的疤痕实施手术,脐部皮肤皱褶可以遮盖切口,从而达到无疤痕手术的目的,具有令人满意的美容效果,同时又可减轻术后疼痛,从而减少术中、术后麻醉及镇痛药物的用量。患者术后恢复快,减低感染风险,少并发症,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因此,单孔腹腔镜手术越来越为患者所接受。目前在腹腔镜手术中一般采用戳卡对切口进行保护并提供手术器械进入腹腔的通道,现有的戳卡都是呈双喇叭口形(也叫腰鼓形),上、下环的直径要大于中间的连接部,在手术结束时戳卡取出比较麻烦,不小心时就会拉伤切口或者伤口,有时甚至需要扩大切口才能将戳卡拔出,因此急需一种方便戳卡拔出的辅助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戳卡拔出辅助装置,能在手术后方便地将戳卡拔出而不伤及切口。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戳卡拔出辅助装置,由铰轴铰接在一起的两个手柄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手柄的一端对应设有腰鼓形的半柱状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内壁设有与戳卡凹槽相对应的凸块,所述两个手柄的另外一端均设有指套。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夹持件和手柄均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夹持件高度为20-4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戳卡拔出辅助装置其夹持件的形状与戳卡一致,只是高度比戳卡小点,打开后把夹持件套在戳卡外面,凸起对着戳卡的凹槽,拇指套入指套后往里收压,夹持件就会将戳卡往里挤压,这时拉着戳卡的上环将戳卡往外拉时,戳卡的连接部和下环就会贴着夹持件的内壁往外移动,在夹持件的保护下,戳卡拔出时就不会伤到切口,并且不需要扩大切口就能容易地将戳卡拔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戳卡拔出辅助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戳卡拔出辅助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绞轴;2、手柄;3、夹持件;4、凸块;5、指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戳卡拔出辅助装置,由铰轴1铰接在一起的两个手柄2组成,两个手柄2的一端对应设有腰鼓形的半柱状夹持件3,夹持件3的内壁设有与戳卡凹槽相对应的凸块4,两个手柄2的另外一端均设有指套5,夹持件3和手柄2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制成,夹持件3高度为20mm。

实施例2,如图1、2所示,一种戳卡拔出辅助装置,由铰轴1铰接在一起的两个手柄2组成,两个手柄2的一端对应设有腰鼓形的半柱状夹持件3,夹持件3的内壁设有与戳卡凹槽相对应的凸块4,两个手柄2的另外一端设有指套5,夹持件3和手柄2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制成,夹持件3高度为40mm。

在手术结束后需要拔出戳卡时,首先打开手柄2,将夹持件3套装在戳卡外面(由于夹持件3和戳卡外形一样但高度比戳卡小,所以套在戳卡连接部位置),并且使夹持件3内壁上的凸块4嵌入戳卡连接部的凹槽里,拇指伸入指套5收缩捏压,戳卡的连接部在夹持件3的挤压下收缩,戳卡的下环也跟着收缩,在夹持件3保持挤压的状态下慢慢将夹持件3稍稍插入到切口里,然后另一只手拽着戳卡的上环往上拔,戳卡顺着夹持件3的里壁慢慢被拔出,下环在经过切口时由于有夹持件3的保护和限定,下环被挤压变形后就很容易拔出而不伤及到切口,最后将夹持件3慢慢抽出切口就可。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