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电动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4839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电动轮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轮椅,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的电动轮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轮椅为了方便存放和搬运,一般都可以折叠,但电动轮椅的折叠需要人们自己动手,对于老年人和残疾人来说电动轮椅的折叠是很难做到,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对电动轮椅进行折叠,十分麻烦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折叠、伸展的可折叠电动轮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折叠电动轮椅,包括座椅、背靠支架、前轮、后轮和电动推杆,所述背靠支架的下端位于座椅下侧,所述座椅下侧固定有座椅连杆,所述座椅连杆下侧设有主车架连杆,所述座椅连杆和主车架连杆均沿电动轮椅的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座椅连杆的后端与背靠支架的中部铰接,所述前轮固定在前轮固定杆下端,所述后轮固定在沿电动轮椅前后方向设置的后轮固定杆后端,所述座椅连杆前端与前轮固定杆的上端铰接,所述主车架连杆的前端与前轮固定杆的中部铰接,所述后轮固定杆的前端与前轮固定杆铰接,所述后轮固定杆后端与所述主车架连杆后端铰接,所述电动推杆的上端与座椅连杆铰接固定,所述电动推杆的下端与主车架连杆铰接固定,所述后轮固定杆前端的位置高于后轮固定杆后端的位置,所述电动推杆上端的位置相对位于电动推杆下端的位置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电动推杆的伸缩进行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的折叠或伸展,不需要使用者手动进行电动轮椅的折叠,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由于电动轮椅是放置在地面上的,由于驱动后轮的电机、为电机供电的电源和背靠的设置,电动轮椅的后轮部分受力较前轮部分受力较大,本实用新型选择后轮为支撑点折叠伸展变形;本实用新型从正常使用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控制本实用新型电动推杆外伸,由于后轮是与地面相对固定的,座椅连杆会向前移动并逐渐靠近主车架连杆,由于后轮固定杆未与背靠支架铰接,座椅连杆会带动背靠支架向前翻转,并使背靠支架的上端逐渐靠近座椅连杆,由于后轮固定杆的前端是与座椅连杆前端铰接的,座椅连杆会带动后轮固定杆前端向下翻转,从而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并通过电动推杆的自锁保持本实用新型折叠的状态;本实用新型从折叠状态变为正常使用状态时,控制电动推杆内缩即可,本实用新型的背靠支架和座椅连杆逐渐复位,直到背靠支架的下部支撑在后轮固定杆后端(下端)上,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伸展,并通过电动推杆的自锁保持本实用新型的正常使用状态。其中,当本实用新型为折叠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前轮和后轮横向放置在地面上,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后轮和背靠支架下端竖向放置在地面;需移动本实用新型时,通过背靠支架上的推手拉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即可。其中,可使电动推杆与使电动轮椅驱动后轮转动的电机共用一个供电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后轮固定杆下端固定有后轮连杆,所述后轮连杆呈L形结构并包括竖部和沿电动轮椅前后方向设置的横部,所述横部的前端与竖部下端相固定,所述后轮固定杆与横部的后端铰接,所述主车架连杆与后轮连杆的中部铰接,当电动轮椅正常使用时,所述后轮连杆的竖部的上端与所述背靠支架相抵。当本实用新型从正常使用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后轮连杆竖部的上端会向后移动以对背靠支架下部施力,便于背靠支架上部以背靠支架中部为支点向前翻转,便于背靠支架的折叠。

作为优选,所述后轮连杆与主车架连杆铰接的位置高于主车架连杆与前轮固定杆铰接的位置,所述前轮固定杆的上部为弧形结构,弧形开口朝向电动轮椅下侧,所述座椅连杆前端固定有铰接块,所述铰接块上端与座椅连杆固定,所述铰接块下端与所述前轮固定杆上端铰接,所述后轮固定杆前端与所述铰接块下端铰接,且所述前轮固定杆与铰接块铰接的位置、后轮固定杆前端与铰接块铰接的位置相同,所述前轮固定杆与铰接块铰接的位置相对位于座椅连杆前端的前侧。上述设置可使得本实用新型从正常使用状态变为折叠状态后所占用的竖向空间更小,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连杆在折叠时会向前移动,使得前轮固定杆的上端以主车架与前轮固定杆的铰接处为支点向前移动,使得前轮固定杆的下端以主车架与前轮固定杆的铰接处为支点向后移动,前轮会逐渐靠近后轮。由于后轮连杆与主车架连杆铰接的位置高于主车架连杆与前轮固定杆铰接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进行折叠时,主车架连杆会向前移动,电动推杆的下端会逐渐靠近后轮。

作为优选,所述座椅连杆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左座椅连杆和右座椅连杆,且所述左座椅连杆和右座椅连杆通过若干个沿电动轮椅左右方向设置的上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主车架连杆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左主车架连杆和右主车架连杆,且所述左主车架连杆和右主车架连杆通过若干个沿电动轮椅左右方向设置的下连接杆连接固定,所述电动推杆的一端与一上连接杆铰接固定,所述电动推杆的另一端与一下连接杆铰接固定。左右相对设置的左座椅连杆和右座椅连杆、左右相对设置的左主车架连杆和右主车架连杆,且两个座椅连杆连接固定、两个主车架连杆连接固定的设置可保证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座椅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扶手,所述扶手后端与背靠支架铰接,所述扶手下侧设有扶手连杆,所述扶手连杆的上端与扶手铰接,所述扶手连杆的下端与座椅连杆铰接,所述扶手连杆上端相对位于扶手连杆下端的前侧。扶手、扶手连杆和背靠支架构成一个三角形,当本实用新型进行折叠时,背靠支架进行翻转,三角形的一个边长度缩短(扶手后端与背靠支架铰接处至扶手连杆与座椅连杆铰接处的距离发生缩短),扶手前端会以扶手连杆与座椅连杆铰接处为支点向下移动,以使扶手靠近座椅连杆以进行扶手的折叠;当本实用新型进行伸展时,背靠支架向后翻转,并带动扶手复位,通过电动推杆的自锁保证背靠支架的固定,扶手后端与背靠支架铰接处至扶手连杆与座椅连杆铰接处的距离不再发生变化,扶手的位置得到保持。

作为优选,所述上连接杆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座椅支杆,所述下连接杆形成有向下延伸的主车架支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上端与所述座椅支杆铰接固定,所述电动推杆的下端与所述主车架支杆铰接固定;所述主车架支杆包括若干个竖向设置的固定部和横向设置的支撑部,所述固定部上端与所述下连接杆相对固定,所述支撑部的后端与所述固定部下端相固定,所述电动推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部铰接。上述设置可使本实用新型的座椅连杆和主车架连杆在折叠后能更紧密地靠在一起,使本实用新型折叠后所占用空间更小。

作为优选,所述主车架连杆前端下侧固定有搁脚架,所述搁脚架通过搁脚连杆与主车架连杆铰接并形成有搁脚连杆铰接 处,所述搁脚架固定在搁脚连杆的下端,所述主车架连杆下侧设有沿电动轮椅左右方向设置的挡杆,所述挡杆位于所述搁脚连杆上端的前侧,所述搁脚连杆铰接处位于所述挡杆的下侧。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时,搁脚架受自重影响会带动搁脚连杆的上端向前翻转,由于挡杆位置的设置、搁脚连杆铰接处位于该下连接杆的下侧,搁脚连杆上端会与挡杆相抵,以对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时搁脚架的位置进行保持。本实用新型从正常使用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主车架连杆前端的高度会降低,搁脚架会与地面相接触,并随着主车架连杆继续向前移动,搁脚连杆的下端会以搁脚连杆铰接处为支点向前移动,搁脚架会翘起。其中,左右相对设置的左主车架连杆和右主车架连杆通过下连接杆连接固定,位于前侧的一个下连接杆可用作上述挡杆。

作为优选,所述背靠支架下部固定有若干个缓冲弹簧装置,两个后轮均搭配有一后轮固定杆,两个后轮固定杆的后轮连杆的上端通过后连接杆连接,当电动轮椅正常使用时,所述后连接杆的上端面与所述缓冲弹簧装置相接触;所述缓冲弹簧装置包括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和缓冲弹簧,所述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铰接,所述缓冲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弧形部相固定,当电动轮椅正常使用时,所述第二弧形部与缓冲弹簧下端相抵;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后轮连杆的竖部上端相固定。缓冲弹簧装置的设置便于后轮固定杆对背靠支架进行支撑,可避免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在使用时背靠支架长时间与后轮连杆相抵发生损伤;当第二弧形部不与后轮连杆固定时,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需形成限定夹角以对第二弧形部的旋转进行限制,便于后轮连杆上端与第二弧形部相抵,进而与缓冲弹簧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背靠支架铰接有锁扣扳手,所述后轮固定杆形成有向后延伸的锁扣件,所述锁扣件和锁扣扳手下侧有相互配合的锁扣结构。上述设置用于对背靠支架的固定,锁扣扳手和锁扣件的设置可将后轮连杆与背靠支架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从正常使用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需将锁扣扳手与锁扣件分离,以解除背靠支架的固定。其中,也可使用其它方式进行背靠支架的固定,比如在背靠支架与座椅连杆的铰接处设置锁定结构,通过螺栓等将背靠支架与座椅连杆的铰接处锁住。其中,锁扣件可设置在后连接杆上,也可设置在后轮连杆上

作为优选,所述座椅连杆后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座椅连杆凸起,所述背靠支架与所述座椅连杆凸起的上端铰接,所述背靠支架与座椅连杆凸起铰接的位置高于所述座椅上端面的位置。上述设置便于背靠支架的翻转,使得背靠支架在折叠后位于座椅的上侧,背靠支架与座椅(坐垫)相对平行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折叠后所占用的竖向空间更小。

本实用新型具有可自动折叠、伸展的功能,不需要使用者手动折叠,更加省时省力,且本实用新型折叠后所占用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的正常使用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的折叠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的折叠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的正常使用状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的折叠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的折叠状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的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正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的折叠状态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由图1、图2、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折叠电动轮椅,包括座椅1、背靠支架2、前轮3、后轮4和电动推杆5,背靠支架2的下端位于座椅下侧,座椅1下侧固定有座椅连杆6,座椅连杆6下侧设有主车架连杆7,座椅连杆6和主车架连杆7均沿电动轮椅的前后方向设置,座椅连杆6的后端与背靠支架2的中部铰接,前轮3固定在前轮固定杆8下端,后轮4固定在沿电动轮椅前后方向设置的后轮固定杆9后端,座椅连杆6前端与前轮固定杆8的上端铰接,主车架连杆7的前端与前轮固定杆8的中部铰接,后轮固定杆9的前端与前轮3固定铰接,后轮固定杆9后端与主车架连杆7后端铰接,电动推杆5的上端与座椅连杆6铰接固定,电动推杆5的下端与主车架连杆7铰接固定,且电动推杆5上端的位置相对位于电动推杆5下端的位置的前侧。后轮固定杆前端的位置高于后轮固定杆后端的位置。

后轮固定杆9下端固定有后轮连杆28,后轮连杆28呈L形结构并包括竖部12和沿电动轮椅前后方向设置的横部11,横部11的前端与竖部12下端相固定,后轮固定杆9与横部11的后端铰接,主车架连杆7与后轮连杆9的中部铰接。

后轮连杆28与主车架连杆7铰接的位置高于主车架连杆7与前轮固定杆8铰接的位置,前轮固定杆8的上部为弧形结构20,弧形结构20的开口朝向电动轮椅下侧后方,座椅连杆6前端固定有铰接块21,铰接块21上端与座椅连杆6前端固定,铰接块21下端与前轮固定杆8上端铰接,后轮固定杆9前端与铰接块21下端铰接,且前轮固定杆8与铰接块21铰接的位置、后轮固定杆9与铰接块21铰接的位置相同,前轮固定杆8与铰接块21铰接的位置相对位于座椅连杆6前端的前侧。

由图7、图8所示,座椅连杆6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左座椅连杆和右座椅连杆,且左座椅连杆和右座椅连杆通过两个沿电动轮椅左右方向设置的上连接杆13连接固定,主车架连杆7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左主车架连杆和右主车架连杆,且左主车架连杆和右主车架连杆通过两个沿电动轮椅左右方向设置的下连接杆14连接固定,一个上连接杆13相对位于电动轮椅的前侧,另一个上连接杆13相对位于电动轮椅的后侧,一个下连接杆14相对位于电动轮椅的前侧,另一个下连接杆14相对位于电动轮椅的后侧,电动推杆5的一端与相对位于后侧的一个上连接杆13铰接固定,电动推杆的另一端与相对位于后侧的一个下连接杆铰接固定。两个后轮4均搭配有一后轮固定杆9,每个后轮固定杆9搭配有一后轮连杆28,每个前轮3搭配一前轮固定杆8,两个后轮固定杆9的后轮连杆28的上端通过后连接杆37连接。

由图1、图2、图4、图5、图7、图8所示,背靠支架2包括位于电动轮椅左右两侧的背靠支撑柱和将两个背靠支撑柱相连的若干个背靠连接杆26,最上侧的背靠连接杆为推手。座椅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扶手10,扶手10后端与背靠支架的背靠支撑柱铰接,扶手10下侧设有扶手连杆15,扶手连杆15的上端与扶手10铰接,扶手连杆15的下端与座椅连杆6铰接,扶手连杆15上端相对位于扶手连杆15下端的前侧。

由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座椅连杆6后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座椅连杆凸起30以使座椅连杆6呈L形结构,背靠支架2与座椅连杆凸起30的上端铰接,背靠支架2与座椅连杆凸起30铰接的位置高于座椅1上端面的位置。

由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两个中位于后侧的上连接杆13形成有向下延伸的座椅支杆16,下连接杆14形成有向下延伸的主车架支杆17,电动推杆5的上端与座椅支杆16铰接固定,电动推杆5的下端与主车架支杆17铰接固定。主车架支杆17包括两个竖向设置的固定部18和横向设置的支撑部19,支撑部19的两端分别与一固定部18的下端固定,固定部18上端与下连接杆14相对固定,电动推杆5的下端与支撑部19铰接。

主车架连杆7前端下侧固定有搁脚架22,两个中位于前侧的下连接杆14形成有两个向下延伸的下连接杆支杆24,搁脚架22通过搁脚连杆23与主车架连杆7相固定,且搁脚连杆的中部铰接在两个下连接杆支杆24之间并形成搁脚连杆铰接处25,搁脚架22固定在搁脚连杆23的下端。主车架连杆7下侧设有沿电动轮椅左右方向设置的挡杆,挡杆位于搁脚连杆上端的前侧,两个中位于前侧的下连接杆14即为所述挡杆,搁脚连杆铰接处25位于两个中位于前侧的下连接杆14的下侧。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搭配有供电装置29,供电装置29固定在座椅1下侧,供电装置29为电动推杆5和用于驱动后轮4转动的电机供电。

由图1、图2、图3、图4、图8所示,背靠支架最下侧的背靠连接杆26固定有两个缓冲弹簧装置27,两个后轮固定杆9的后轮连杆28的上端通过沿电动轮椅左右方向设置的后连接杆37连接。缓冲弹簧装置27包括第一弧形部31、第二弧形部32和缓冲弹簧33,第一弧形部31与第二弧形部32铰接,缓冲弹簧33的上端与第一弧形部31相固定,第二弧形部固定在后连接杆37上;当电动轮椅正常使用时,第二弧形部32与缓冲弹簧33下端相抵

背靠支架2的背靠连接杆26铰接有一锁扣扳手34,后连接杆37形成有向后延伸的锁扣件35,锁扣件35和锁扣扳手34下侧有相互配合的锁扣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本实用新型电动推杆外伸,以使背靠支架向前翻转、座椅连杆向前方移动并靠近主车架连杆,以进行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通过控制本实用新型电动推杆内缩,以将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撑开,并通过电动推杆的自锁保持本实用新型电动轮椅正常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需从正常使用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先解除锁扣件与锁扣扳手的锁定,以使背靠支架可翻转移动;本实用新型折叠时,电动推杆外伸以使座椅连杆提升、后端固定杆与地面的倾斜角度增大,前轮逐渐向后轮移动,同时后轮固定杆上的后轮连杆向后翻转以对背靠支架的背靠连接杆施力,以使背靠支架以背靠支架与座 椅连杆的铰接处为支点向前翻转;当座椅连杆与铰接块的铰接处位于前轮固定杆与主车架连杆的铰接处前侧时,座椅连杆、主车架连杆的高度下降并相互靠近,当座椅连杆和主车架连杆不能再移动时,电动推杆停止外伸,本实用新型实现折叠状态的形变。折叠后,背靠支架向前翻转以使背靠与座椅(坐垫)相接触,通过设置座椅连杆凸起的高度及背靠支架与座椅连杆铰接处的位置,以使背靠平躺在座椅上侧;由于背靠支架的移动,扶手前端以扶手连杆与座椅连杆的铰接处为支点向前方下侧移动,当背靠支架不再移动时,扶手完成折叠;本实用新型变为折叠状态时,由于前轮逐渐向后后轮移动,前轮固定杆与主车架连杆铰接位置的下降,搁脚架与地面相抵并与搁脚连杆与挡杆的铰接处为支点向上翻转。当本实用新型为折叠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前轮和后轮横向放置在地面上,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后轮和背靠支架下端竖向放置在地面;需移动本实用新型时,通过背靠支架上的推手拉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轮椅即可。

本实用新型需从折叠状态变为正常使用状态时,通过控制电动推杆内缩,以使本实用新型连杆结构复位,当背靠支架向后翻转并使缓冲弹簧装置的缓冲弹簧下端与固定在后轮连杆上端的后连接杆上的第二弧形部相接触,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推杆停止内缩动,使用者通过锁扣扳手和锁扣件的配合将背靠支架的下端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实现正常使用状态的形变。其中,可通过遥控远程控制的方式进行本实用新型电动推杆的运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具有可自动折叠、伸展的功能,不需要使用者手动折叠,更加省时省力,且本实用新型折叠后所占用空间更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