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经脏器或组织的原位穿刺扩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743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经皮经脏器或组织的原位穿刺扩张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经皮经脏器或组织的原位穿刺扩张器。



背景技术:

经皮肤穿刺扩张行胸腹部手术或脓肿引流等治疗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这类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如坏死性胰腺炎腹膜后坏死组织及脓液的穿刺扩张引流、经皮经肾取石、经皮经肝胆囊取石或息肉摘除等手术。完成这类手术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建立人工操作通道,这种人工通道的直径一般要求6-8mm左右。当前穿刺扩张制造人工窦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次固定口径式扩张,一种是多次序贯增加口径式扩张。第一种模式因其扩张口径有限,一般只有3mm左右,增加直径将会带来巨大的出血风险,这种口径的扩张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上述所提及的手术。第二种模式是利用seldinger技术,在导丝的引导下,通过更换扩张管,经过反复穿刺形成目标通道,一般从8Fr(1Fr=0.33mm)开始,逐渐扩张到16-24Fr,需要6-8次反复穿刺,操作复杂,因其对人工窦道反复插入拔出,出血的风险也较大。对于象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取石或息肉摘除这样复杂的手术,除出血风险外,还会增加胆瘘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的风险,因而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的研究中心通过分阶段扩张,历时1月,完成人工窦道的建立,这种改良耗时太长,需要多次有创操作,显然不符合多数人的要求。因此,临床需要一个更安全快捷的扩张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经皮经脏器或组织的原位扩张器,保证以最少的扩张次数一次完成人工窦道的建立,引进原位扩张技术,缩短操作时间,减低包括出血、胆漏、尿漏等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经皮经脏器或组织的原位穿刺扩张器,由4-5个套管和一个针芯组成。其特征在于:套管管径由细到粗,长短不一,最细的导管最长,其他导管根据粗细依次套叠在细管上,并通过螺纹和相邻的管道固定。第一根穿刺管管外设有4-8圈高度为0.5mm的螺纹,从第二根套管开始,其前端形成约10-20度的坡度,以便与第一根管形成贴合,避免对组织的切割,其后端腔内形成4-8圈高度为0.5mm的螺纹,该螺纹与第一根穿刺管咬合以便将两管固定,第二根套管腔外设有4-8圈高度为0.5mm的螺纹,以便和第三个套管咬合固定。其后套管均类似于第二个套管,第一个套管(即穿刺管)外径为3mm,从第二个套管开始,每个套管主体内径相差1-2mm。这样通过4-5节套管扩张,有望将人工窦道的直径扩张至6-10mm。第一根细管完成穿刺后,旋开其相邻的较粗的套管即第二个套管,循第一个套管进行扩张,这样依次扩张,到达目标直径的套管后,移除所有较细的套管,1次性完成原位扩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较细的导管作为引导,1次完成原位扩张,不需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反复插入和拔出,减少操作环节,减低组织损伤,控制包括出血、胆漏、尿漏等风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型图。

图3是内芯穿刺针的外形图

图4是1号套管的外形图

图5是2号套管的外形图

图6是3号套管的外形图

图7是4号套管的外形图

图1中①1号套管,②2号套管,③3号套管,④4号套管,⑤套管柄部

图3中①内芯管,②内芯管柄部,③内芯管表面螺纹

图4中①1号管头部,②1号管柄,③管腔内螺纹④管腔外螺纹,⑤1号管体部

图5中①2号管头部,②2号管柄,③管腔内螺纹④管腔外螺纹,⑤2号管体部

3号、4号管与2号管性状类似,只是长度和直径不同。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不同粗细的套管依次套叠在1号管上,通过螺纹固定,形成一个整体。当行穿刺扩张时,图4所示的1号管在图3所示的内芯穿刺针的引导下进行组织穿刺,到达目标脏器。拔除内芯穿刺针,固定1号套管,反向旋转图5所示的2号套管,解除1号套管和2号套管的咬合,2号套管在1号套管的引导下进行穿刺扩张,直到抵达目标脏器,拔出1号套管。3号套管重复2号套管的操作,其他套管依次完成穿刺扩张,直至完成目标直径的人工窦道建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