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脑室外引流术是经颅骨钻孔性脑室穿刺后,将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末端外接无菌引流瓶,将脑脊液引出脑外的一项技术。脑室外引流术是抢救颅内高压、脑外伤、脑水肿、脑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严重疾患的重要办法,能有效地引流出脑室内的血液和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避免或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作,减少脑功能的损伤,使患者临床病症得到改善。脑室出血起病急、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如果侧脑室被大量血肿填充形成脑室铸型,则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导致脑疝,脑室铸型的血肿可压迫丘脑、脑干,引起患者昏迷、呼吸骤停;血肿中的红细胞被溶解后,可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组胺等血管活性因子,导致血管痉挛,引起继发性损伤;血肿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可影响神经细胞功能。及时有效去除脑室中的血肿尤其是接触脑室铸型是治疗此疾病的关键。目前的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的疗法对于脑室出血有一定的疗效,但清除效率低,且无法形成持的循环回路。中老年人由于体弱而不宜实施全麻、开颅手术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引流术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大量脑出血最常用的方法。由于血液流出血管后很快会凝固,加上较快清除血肿有引起再出血的可能,所以微创手术时往往不可能一次性完全清除血肿,需要留置引流管持续引流,并需要反复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反复注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原有引流管进行冲洗引流,每次都必须打开包扎的敷料及导管接口,需要戴手套、反复消毒,这不但费时费力、浪费包扎的敷料,而且开放式的操作还有引起感染的可能,影响了这种微创手术的开展。
中国专利200820125717.9,公开了一种密闭式颅内血肿引流冲洗器,包括颅内穿刺引流管、冲洗引流管;冲洗引流管的进口端设有接头,冲洗引流管的出口端连接引流袋,冲洗引流管上从接头至引流袋之间依次设有前夹子、塑料吸球、后夹子和滴壶;接头与颅内穿刺引流管的出口连接;在接头与前夹子之间加装有三通连接管,其直通部分处于常通状态,三通连接管的旁通接口装有密封胶帽,将旁通接口封堵。该冲洗器能使颅内病变的抽 吸引流及腔内注射尿激酶等药物都可在完全密闭的情况下完成。中国专利201020672204.7,公开了一种脑室外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连接组件和引流计量组件,所述引流计量组件包括上引流管、流量调节器、引流瓶、下引流管、水止及引流袋,上引流管一端连接到引流瓶,引流瓶下端通过下引流管与引流袋连通,上引流管上设有流量调节器,在下引流管上装有水止。该装置可将脑脊液或者血肿液引通过引流瓶引至引流袋中,实现解除脑脊液(脑血肿)循环障碍,降低颅压的目的。上述专利技术都能实现脑室外引流的功能,但具有如下缺点:(1)行引流术时,只能单纯降低颅内压、引流出部分脑脊液,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清除血肿、致病因子等;(2)引流的过程中,须根据颅内压力的高低来调整引流管高度从而控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引流速度过快或引流量过多可能导致颅内压降低过快而出现低颅压或诱发脑疝,引流速度过慢或引流量或少则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3)引流管置入后,只能单向向外少量引流,无法向脑室内注入纤溶酶等药物溶解血肿、或注入凝血酶等控制再出血。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有必要研发一种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实现脑脊液持续、循环、大量引流及清除血肿,而关于该种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包括引流针、引流管、体外净化装置,所述引流针分为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分别连接在引流管(3)的首尾两端,所述引流管(3)的内壁表面设有抗凝药物薄膜,在引流管(3)的管路上依次设有三通管(4)、施压装置、过滤装置。所述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分别经眶穿刺和经侧脑室后角穿刺,建立血肿-侧脑室前角-引流针(1)-体外净化-引流针(2)-侧脑室后角的循环回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合并在一根穿刺管(8)中;所述第一引流针(1)、第二引流针(2)与穿刺管(8)对应的位置设有引流入口(9)、引流出口(10),所述引流入口(9)、引流出口(10)分别位于穿刺管的两侧,引流入口(9)、引流出口(10)在穿刺管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1-3cm,建立血肿-引流管-体外净化-引流管-血肿循环回路,营造局部恒压循环系统。
进一步,所述施压装置为微型蠕动泵(5),微型蠕动泵(5)可设置不同的压力梯度、速度;所述体外净化装置为层析柱(6)、带有半透膜的过滤装置或者特异性的吸附装置;所述引流管(3)的管路上还设有引流瓶。
进一步,所述三通管(4)设置在第一引流针(1)与施压装置之间的引流管的管路上,三通管(4)的直通部分为常通,所述三通管(4)的旁通接口装有密封帽,根据病情可通过三通管建立局部纤溶或局部高凝状态用于溶解血肿或止血。
进一步,所述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的端头为钝圆,在端头前端侧边设有1~3个引流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分别经眶穿刺和经侧脑室后角穿刺,建立血肿-侧脑室前角-体外净化-侧脑室后角的循环回路,脑室中的脑脊液在施压装置的压力下从第一引流针(1)的引流孔进入管路,依次通过三通管(4)、施压装置、体外净化装置,从第二引流针(2)的引流孔将净化后的脑脊液回输到脑室中,或将引流出的脑脊液置换为等量的脑脊液替代品回输脑室。
进一步,所述过滤装置过滤清除脑脊液中的血凝块、红细胞、细菌及血肿继发的其他致病因子。
进一步,所述三通管可同时打开,一方面通过过滤吸附装置净化脑脊液回流入脑室,另一方面可以经过三通管以一定的压力和速度引流出多余的脑脊液。
进一步,所述引流针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显影条,可通过X线查看引流管所到达的具体位置,保证到位与穿刺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根据脑室血肿的凝结程度采用不同的引流方法,对于轻型的脑室出血,将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合并在一根穿刺针中,将穿刺针穿刺入侧脑室,建立局部循环。对于脑室铸型重症脑积血,引流针分别经眶穿刺和经侧脑室后角穿刺一前一后进入脑室,建立血肿-侧脑室前角引流-体外净化-侧脑室后角回流的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可用于清除脑室血凝块、尤其是脑室铸型,有效改善因脑室出血、脑室铸型引起的脑积水、脑水肿、血管痉挛等继发损害。
2、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利用压力梯度制造局部脑脊液循环,可以在不改变脑脊液总量的情况下加速脑脊液循环,可以大量地、循环地、持续地形成引流净 化环路。
3、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可制造局部纤溶环境,能够持续溶解、清除大块血肿,尤其是脑室铸型,清除血肿继发的致病因子,改善只能单向引流而无法持续循环引流的现况,增加血肿清除量和脑脊液循环量,缓解血肿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压迫、刺激,改善预后,不会引发术后出血。甚至可以在术后早期再次出血时及时清除新鲜出血,并营造局部高凝微环境,阻止出血。
4、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可对血性脑脊液进行体外净化,选择性清除脑脊液多余成分,包括血凝块、红细胞、细菌及血肿继发的其他致病因子。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穿刺针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5是图4中A-A剖面示意图(一)。
附图6是图4中A-A剖面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第一引流针
2.第二引流针
3.引流管
4.三通管
5.微型蠕动泵
6.层析柱
7.出血点
8.穿刺针
9.引流入口
10.引流出口。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
请参见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工作原理示意图。
所述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包括引流针、引流管3,所述引流针包括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所述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分别连接在引流管3的首尾两端,引流针分别经眶穿刺和经侧脑室后角穿刺,建立血肿-侧脑室前角-第一引流针(1)-体外净化-第二引流针(2)-侧脑室后角的循环回路,第一引流针1、第二引流针2分别用于引流和回输脑脊液。所述引流管3的内壁表面设有抗凝药物薄膜,在引流管3的管路上依次设有三通管4、施压装置、过滤装置。所述施压装置为微型蠕动泵5,所述过滤装置为层析柱6或带有半透膜的过滤装置。所述三通管4设置在第一引流针1与施压装置之间的管路上,三通管4的直通部分为常通,所述三通管4的旁通接口装有密封帽,三通管4的旁通接口可用于连接引流瓶采取脑脊液、给药或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的端头为钝圆,在端头前端3cm处设有引流孔。使用时,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分别经眶穿刺和经侧脑室后角穿刺一前一后进入脑室(或者引流针根据血肿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建立血肿-侧脑室前角-体外净化-侧脑室后角的循环回路。脑室中的脑脊液在施压装置的压力梯度下从引流针1的引流孔进入引流管3中循环,脑脊液依次通过层析柱6、微型蠕动泵5、三通管4,从引流针2的引流孔回输到脑室中,所述过滤吸附装置过滤清除脑脊液中血凝块、红细胞、细菌及血肿继发的其他致病因子。引流管3内壁表面的抗凝药物薄膜可保证脑脊液循环过程不会自发凝集。引流过程中可通过三通管向脑脊液循环中加入纤溶酶等药物,药物随着脑脊液的不断循环,使脑室血肿逐步溶解、引流出脑室,并经清除吸附装置清理出循环回路,血肿继发的致病因子等也可通过滤过吸附装置清除。
使用本装置进行脑血肿穿刺外引流时,先用钻颅器于颅骨穿刺部位钻孔,再将带有引导丝的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慢慢插进脑室内适当的深度,尽量将脑室内的出血点置于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之间,引导丝拔出;将引流管3的端口分别插入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尾部,打开微型蠕动泵5,脑室中的脑脊液在施压装置的压力下从第一引流针1的引流孔进入管路,脑室中的脑脊液经层析柱过滤后,清除脑脊液中的有害物质,包括血肿、血液、蛋白、继发性致病因子等,经过滤净化后的脑脊液通过第二引流针2冲洗注入患者脑室。
使用本装置进行脑血肿穿刺外引流时,先用钻颅器于颅骨穿刺部位钻孔,再将引流针慢慢插进脑室内适当的深度,使其置于靠近血肿的位置,将引流管3的端口分别插入引流针的出口与入口,打开微型蠕动泵5,脑室中的脑脊液在施压装置的压力下从第一引流针1的引流孔进入管路,脑室中的脑脊液经层析柱过滤后,清除脑脊液中的有害物质,包括血肿、血液、蛋白、继发性致病因子等,经过滤净化后的脑脊液通过第二引流针2冲洗注入患者脑室。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脑的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改进方案
请参见图3-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改进方案结构示意图,图4是穿刺针的结构剖视图,图5-图6是图4中A-A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方案,所述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改进之处如下:所述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合并在一根穿刺针8中,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内设有不同的管腔;所述第一引流针1、第二引流针2与穿刺针8对应的位置设有引流入口9、引流出口10,所述引流入口9、引流出口10分别位于穿刺针的两侧,引流入口9、引流出口10在穿刺针轴线方向上的距离为1-3cm。使用本装置进行脑血肿穿刺外引流时,先用钻颅器于颅骨穿刺部位钻孔,将穿刺针8预定方向穿刺入侧脑室;将引流管3的端口分别插入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尾部,打开微型蠕动泵5,脑室中的脑脊液在施压装置的压力下从第二引流针2的引流入口9进入管路,脑室中的脑脊液经层析柱过滤后,清除脑脊液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血液、蛋白等,经过滤净化后的脑脊液通过第一引流针1的引流出口10回输注入患者脑室。图5、图6分别为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的管腔截面形状,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的引流管腔可以为圆形,或一个为圆形另一个为月牙形。该设计的优点如下:(1)将两根引流管 合并置一根穿刺针中,可以减少引流针穿刺引起的创伤;(2)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的引流管腔一个为圆形另一个为月牙形,该设计可以增加第一引流针1和第二引流针2引流管腔的横截面积,防止引流管腔堵塞;(3)位于穿刺管的两侧的,引流入口9及引流出口10,可以在血肿出血点附近形成局部循环,对于轻型的脑室出血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可用于清除脑室血凝块、尤其是脑室铸型,有效改善因脑室出血、脑室铸型引起的脑积水、脑水肿、血管痉挛等继发损害。
2、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利用压力梯度制造局部脑脊液循环,可以在不改变脑脊液总量的情况下加速脑脊液循环,同时可以选择性引流出多余脑脊液,维持颅内压恒定。
3、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可制造局部纤溶环境,能够持续溶解、清除大块血肿,尤其是脑室铸型,清除积血继发的致病因子,改善只能单向引流而无法持续循环引流的现况,增加血肿清除量,缓解血肿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压迫、刺激,改善预后,不会引发术后出血。甚至可以在术后早期再次出血时及时清除新鲜出血,并营造局部高凝微环境,阻止出血。
4、本实用新型的脑室外引流及血肿清除装置可对血性脑脊液进行体外净化,选择性清除脑脊液多余成分,包括细菌、血液、蛋白、红细胞以及各种炎症因子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