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杆及采用其的压力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2558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推杆及采用其的压力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介入手术过程中的推杆及采用其的压力泵。



背景技术:

目前在介入手术中使用的压力泵主要用于为伸入动脉的球囊导管提供压力,以使其膨胀以撑开病变阻塞部位,恢复血液的顺畅流动。压力泵的压力来源于采用推杆推拉的活塞。因此,推杆在推拉活塞时的行程将直接决定压力泵产生压力的大小。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开关接头构成的阀门来保持充压泵输出的压力不变。由于开关接口与推杆分处于压力泵的两端,单人使用该压力泵时,其压力调整和压力保持的操作无法同时操作,例如需要在一只手推动推杆时还要腾出另一只手控制压力泵另一头的开关接口,才能完成保压操作,其操作过程相当不便,单手操作推杆也不容易把握需要保持的压力精度。其他现有技术中还有依靠手动按压专门的弹簧开关控制加压,保压。或是采用将推杆的把手转动到一特定位置与泵体形成互锁以保持压力。由于转动推杆的把手很容易使推杆前后移动导致压力控制产生误差,导致压力值会发生波动,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者周围动脉栓塞等急性并发症,增加手术的风险。

上述现有技术不同程度的存在结构复杂、压力控制和压力保持需要分步操作、不符合医用人体工程学原理导致使用不便等缺陷。所以,现有技术存在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定位机构的推杆,且结构简单、开合稳定,以及使用该推杆的压力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推杆,设置有定位套筒和穿设在所述定位套筒中的推杆主体;所述推杆主体包括:握持部和与所述握持部固定连接的杆体;所述杆体在长度方向上开设有滑槽。

所述推杆主体还包括:定位把手:所述定位把手包括握把和与该握把相连的传动杆;所述握把与所述握持部的形状匹配;所述传动杆穿设在所述滑槽内与所述杆体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握把在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握持部;所述传动杆的底侧指向所述槽底。

所述推杆还包括斜面开合机构,该斜面开合机构使所述推杆主体与所述定位套筒的内侧可离合接触。

所述斜面开合机构在所述滑槽的槽底设置有离合限位单元,所述离合限位单元设置有抬升面,所述抬升面为朝向所述滑槽的开口方向且与所述槽底夹角为锐角的斜面;所述离合限位单元还设置有沉降面,所述抬升面与所述沉降面平行相对且两者之间的间隙设置为传动通道。

所述斜面开合机构在所述底侧设置有离合导向单元;所述离合导向单元在所述传动杆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所述传动杆穿设在所述滑槽内时所述离合导向单元插入所述传动通道,所述第一导向面和所述抬升面接触,所述第二导向面和所述沉降面接触。

所述传动杆的顶侧指向所述定位套筒,所述顶侧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握把带动所述传动杆,所述离合导向单元在所述离合限位单元的限位下改变所述传动杆的移动方向,使所述定位部抵顶或远离所述定位套筒的内侧。

再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套筒的内侧与所述定位部通过螺纹匹配定位。

又一步的,所述离合导向单元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定位套筒的间距。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槽底在所述传动通道的延长方向上开设有导向延长区。

再者,所述定位把手上设置有助力弹性件与所述握持部接触,所述助力弹性件未形变时所述抬升面抵顶所述第一导向面使所述定位部抵顶所述定位套筒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离合限位单元数量不少于2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槽底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离合导向单元和所述离合限位单元数量相匹配,且均匀分布在所述传动杆的长度方向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力泵,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所述缸体的底部开设有压力输出口,所述活塞和缸体之间还连接有如上所述的推杆,所述定位套筒与所述缸体连接,所述推杆主体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塞的尾部。

进一步的,所述缸体在靠近所述压力输出口的一端设置有压力表,所述压力表贯穿所述缸体外壁与所述压力输出口连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的指向所述缸体的一端套设有硅胶头,所述硅胶头形状与所述缸体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推杆,采用在推杆中设置有斜面开合机构,使得对推杆主体与定位套筒之间既可以相互独立又可以稳固连接。实现了在操作推杆行程时也便于对推杆的行程进行定位,不用设置额外的定位功能部件,同时,斜面开合机构与推杆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也简化了推杆结构和相应的操作步骤。推杆主体与定位套筒间采用螺纹或者齿牙的定位方式,保证了推杆定位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采用该推杆的压力泵,对压力控制和压力保持的操作在推杆上就可以同时完成且不会相互干扰,简化了压力泵结构的同时,也避免出现压力误差引发意外,有效的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推杆解扣状态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推杆锁扣状态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推杆中定位把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推杆中推杆主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压力泵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推杆主体;11、定位套筒;111、内侧;10、压力表;2、握持部;3、杆体;31、滑槽;311、槽底;32、离合限位单元;4、定位把手;5、握把;51、助力弹性件;6、传动杆;61、底侧;62、离合导向单元;63、顶侧;64、定位部;7、导向延长区;8、缸体;81、压力输出口;9、活塞;91、硅胶头;a、抬升面;b、沉降面;c、传动通道;d、第一导向面;e、第二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1至附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一种推杆,设置有定位套筒11和穿设在定位套筒11中的推杆主体1;推杆还包括斜面开合机构,该斜面开合机构使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的内侧可离合接触。当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间的接触部分开时,推杆主体1可以在定位套筒11中实现方便的前后位移。当斜面开合机构使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间的接触部闭锁后,即可对当前推杆主体1的位置实现定位。使得推杆在进行推拉操作的同时也方便进行定位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推杆仅能控制自身位移而无法进行自身定位操作,导致使用者使用不便的问题。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具体的,推杆主体1包括:握持部2和与握持部2固定连接的杆体3;杆体3在长度方向上开设有滑槽31;斜面开合机构在滑槽31的槽底311设置有离合限位单元32,离合限位单元32设置有抬升面a,抬升面a为朝向滑槽31的开口方向且与槽底311夹角为锐角的斜面;离合限位单元32还设置有沉降面b,抬升面a与沉降面b平行相对(即与槽底夹角为钝角且与抬升面a的夹角互补)且两者之间的间隙设置为传动通道c。

推杆还包括:定位把手4:定位把手4包括握把5和与该握把5相连的传动杆6;握把5与握持部2的形状匹配;传动杆6穿设在滑槽31内与杆体3滑动连接,使得握把5在滑槽31的长度方向上靠近或者远离握持部2;即当手掌握持住握持部2和握把5后,手掌的抓紧和放松动作可以使握把5相对于握持部2进行前后运动,同时带动传动杆6在滑槽31内沿滑槽31方向运动。

尤其是在介入手术结束时,压力泵在泄压过程中需要进行抽负压的操作使球囊缩小以便于从血管中抽出。采用上述推杆时,操作人员只要握紧握把5和握持部2,使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脱扣,再将整个推杆主体1从定位套筒11中抽出,即可一次性完成抽负压的操作。避免了在泄压过程中抽负压的同时,操作人员还需要分神注意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的脱扣是否完成的问题。

传动杆6的底侧61指向槽底311,斜面开合机构在底侧61上设置有离合导向单元62;离合导向单元62在传动杆6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导向面d和第二导向面e;传动杆6穿设在滑槽31内时离合导向单元62插入传动通道c,第一导向面d和抬升面a接触,第二导向面e和沉降面b接触;

传动杆6的顶侧63指向定位套筒11,顶侧63设置有定位部64;握把5带动传动杆6,离合导向单元62在离合限位单元32的限位下改变传动杆6的移动方向,使定位部64抵顶或远离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

握把5带动传动杆6,使离合导向单元62在离合限位单元32的抵顶限位下,沿传动通道c滑动,从而实现将传动杆6的水平运动转化为包含有垂直方向力矩分量的斜向运动。即当传动杆6正向运动,第一导向面d被抬升面a抵顶时,传动杆6上移,导致定位部64抵顶在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完成推杆主体1的定位。当传动杆6反向运动,第二导向面e被沉降面b抵顶时,传动杆6下移,使定位部64与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分离,完成推杆主体1的脱扣。

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杆6的定位部64设置在底侧61,离合导向单元62设置在顶侧63。则杆体3的滑槽31相应的向下方开口,使得槽底311的离合限位单元32便于和离合导向单元62匹配。同样可以实现将传动杆6的水平运动转变为斜向运动,实现与定位套筒11内侧111的可离合接触,完成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之间的锁扣和脱扣操作。

具体的,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离合限位单元32的抬升面a靠近握持部2的一端较远离握持部2的一端低,使得推杆主体1向握持部2方向运动时,抬升面a会抵顶向定位把手4的第一导向面d沿斜面向上运动,将定位把手4设置在顶侧63的定位部64定向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构成锁扣状态。反之,则定位把手4被握紧时会向握持部2方向运动,其第二导向面e则会被沉降面b引导下移,使定位部64与内侧111分离,构成脱扣状态。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需要使得定位把手4握紧时为锁扣状态,放松后为解扣状态,则设置离合限位单元32的抬升面a靠近握持部2的一端较远离握持部2的一端高,并设置离合导向单元62采用对应的斜面形状即可。

如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套筒11采用双层同心环一侧面相连的结构,内侧111为里层的环面与推杆主体1接触的部位。外层环指向内层环的环面上设置有齿环与压力泵的缸体8上相应的齿环接口相配合衔接。该结构使得定位套筒11的外层环可以包覆在缸体8外且可以相对于缸体8转动。同时,在定位套筒11与推杆主体1互锁时,扭动定位套筒11,其互锁的螺纹即可带动推杆主体1相对于定位套筒11进行前后运动。推杆主体1即可以带动的活塞9进行进一步的压力调整。同样的,也可以直接扭动推杆主体1为压力泵加压,不会使得缸体8一起转动,影响缸体8上压力表10的观看。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定位套筒11与缸体8之间采用固定连接。在实际生产时,两者之间可以采用点胶或者焊接的固定方式。可以避免当压力泵的压力过大时反向推动定位套筒11,使其松动而导致压力泄漏造成不良结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套筒11也可以采用单层环结构,内侧111环面与推杆主体1接触定位,外侧环面与缸体8活动或者固定的连接。

如附图1、附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与定位部64通过螺纹或者齿牙匹配定位。一旦传动杆6的离合导向单元62被杆体3的离合限位单元32向斜上抵顶时,定位部64的螺纹或者齿牙与定位套筒11内侧111的螺纹或者齿牙相啮合,推杆主体1立即被固定在定位套筒11中,实现定位的稳固、牢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位完成的锁扣状态下,扭动定位套筒11时可以通过螺纹或齿牙带动推杆主体1相对定位套筒11运动。或者直接转动推杆主体1.有助于在介入手术中单纯的手动推挤推杆主体1无法达到足够的压力时,采用在推杆定位后旋转定位套筒11的方式推动推杆主体1进一步加压,最终达到手术时的压力需求。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与定位部64通过相应的螺纹接触。使得当定位套筒11绕推杆主体1转动时,可以通过彼此啮合的螺纹微调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的相对位置。如使用在压力泵中,即可对保压后的压力值进行微调或者如上的采用工具或者机械扭动定位套筒11进行增压操作。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推杆主体1的握持部2与杆体3采用互相垂直的连接结构,便于操作者握紧握持部2时对杆体3进行推拉操作以控制杆体3与定位套筒11的相对位置。同样的,定位把手4为了和推杆主体1匹配,其握把5与传动杆6也采用互相垂直的连接结构,便于操作者通络抓紧或者放松手掌来操作定位功能。

优选的,上述互相垂直的连接结构为T形连接结构,握持部2与握把5为T形的上半部,杆体3和传动杆6为T形的下半部。有利于操作者双手操作,用力更为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推杆主体1和相应的定位扳手还可以采用长杆状结构,即握持部2与杆体3在同一轴线上。此时,握把5设置在握持部2开设的滑槽31内,该滑槽31与杆体3的滑槽31相连通。

如附图1、附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离合导向单元62的高度大于等于定位部64与定位套筒11的间距。使得离合导向单元62被离合限位单元32的抬升面a抵顶时,被跟随传动杆6上移的定位部64可以完成与定位套筒11的接触。同时,也避免导向单元因为高度不够,在传动杆6的水平位移完毕后定位部64依然无法抵顶住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

如附图1、附图2、附图4所示,槽底311在传动通道c的延长方向上开设有导向延长区7。可以使离合导向单元62完全移入传动通道c中,使传动杆6在脱扣时与杆体3紧密结合,拉开定位部64与定位套筒11内侧111的间距,防止推杆主体1在进行抽负压操作时损坏上述定位机构。该结构还可以避免推杆主体1和定位套筒11间脱扣不完整,造成推杆主体1在定位套筒11中位移时阻力太大。

如附图1、附图2、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把手4上设置有助力弹性件51与握持部2接触,当手掌抓紧,使握把5向握持部2靠近时挤压助力弹性件51,一旦手掌放松,助力弹性件51的反作用力可以将握把5推离握持部2,省去了人力将拉回的步骤,该力反馈结构提升了定位操作时的手感。尤其重要的是,助力弹性件51未形变时抬升面a抵顶第一导向面d使定位部64抵顶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即当推杆用在压力泵中的时候,手掌未抓紧状态下,压力泵的活塞9在受压状态下回抵顶推杆主体1的杆体3,则杆体3中的抬升面a会抵顶第一导向面d上移使定位部64抵顶定位套筒11的内侧111,推杆主体1和定位套筒11之间自然锁扣。也可以理解为,助力弹性件51与推动杆体3的压力达成力平衡状态时,将定位部64与内侧111接触,使得推杆在常态时保持锁扣的定位状态。手掌抓紧后,传动杆6向握持部2移动,其上的第二导向面e与杆体3中的沉降面b接触,被沉降面b的斜面引导向斜下方运动,使传动杆6下移,结束定位部64与定位套筒11的接触,解除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间的锁扣状态。此时推杆11可以在定位套筒11中前后移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设置在握把5与握持部2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助力弹性件51未形变时的最小长度,使得助力弹性件51必须以被压缩的状态抵顶在握把5与握持部2之间,其压缩时的反作用力使得握把5一直保持远离握持部2的状态,将定位部64与内侧111保持接触,使得推杆在常态时可以稳固的维持在锁扣的定位状态。手掌抓紧后继续挤压助力弹性件51,即可解锁推杆主体1与定位套筒11间的锁扣状态,使推杆11可以在定位套筒11中前后移动。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离合限位单元32数量不少于2个,且均匀分布在槽底311的长度方向上;离合导向单元62和离合限位单元32数量相匹配,且均匀分布在传动杆6的长度方向上。多个离合限位单元32和离合导向单元62的组合可以使传动杆6的压力平衡的分散,避免受力不均导致传动杆6一端翘起导致其定位部64与定位套筒11内侧111形成接触不良。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助力弹性件采用弹簧的形式实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金属弹片或者塑料弹片的形式实施。

如附图5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力泵,包括缸体8和设置在缸体8内的活塞9,缸体8的底部开设有压力输出口81,活塞9和缸体8之间还连接有如上的推杆,定位套筒11与缸体8转动连接,即定位套筒11套设在缸体8开口端,定位套筒11可以绕缸体8转动,以便于通过旋转带动推杆主体1和活塞9,为压力泵加压。同样的,定位套筒11与缸体8可以采用固定连接,此时,直接扭动推杆主体1既可以带动活塞9移动。

推杆主体1固定连接在活塞9的尾部。通过推杆主体1在定位套筒11中的移动,即可控制活塞9在缸体8中的位置,从而调整压力。通过推杆11与定位套筒11的接触定位,即可保证活塞9在缸体8中位置的固定,保证一定数值的压力输出。

如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缸体8在靠近压力输出口81的一端设置有压力表10,压力表10贯穿缸体8外壁与压力输出口81连通。使得活塞9的输出压力值可以直观的呈现。方便手术中对压力的精确要求。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缸体8与定位套筒11之间通过对应的环状齿牙连接固定,以保证缸体8与定位套筒111间的连接稳固的同时可以相对转动。

如附图5所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活塞9的指向缸体8的一端套设有硅胶头91,硅胶头91形状与缸体8相匹配,通过硅胶头91的弹性,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活塞9与缸体8之间相对运动时的密封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推杆,采用在推杆1上设置相应的斜面开合机构,使推杆主体1在定位套筒11中运动的同时方便定位。即在方便控制活塞9的位移时将压力控制机构和压力保持结构统一设计在推杆主体1上,使得对压力控制和压力保持的操作方便且不互相干扰。同时,也保证推杆的结构尽量简单,以提高推杆的使用稳定性,使操作人员可以在移动推杆主体1时方便实施定位操作。

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推杆设置在压力泵上,使压力泵在给球囊导管加压时的压力控制和压力保持操作均可以在推杆上进行。以及简化了在给球囊导管减压时的抽负压操作,即握紧推杆后即可将推杆主体与定位套筒解锁。同时在介入手术的泄压过程中,将推杆及活塞从泵体中抽出即可完成抽负压操作,有效的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