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蛇伤拔毒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212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蛇伤拔毒器,属于便携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临床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毒蛇咬伤患者达10万人次,其中73%为中青年人;蛇伤死亡率占5%-10%,蛇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者占25%-30%。因此,做好毒蛇咬伤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要,在临床的救治工作及国内相关文献的检索中,我们总结发现,蛇伤后立即将毒素拔出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而目前,全国范围内并未有专门用于毒蛇咬伤患者拔毒外出的医疗器械,虽然通过传统的火罐结合伤口切开放血可达到相同目的,但取材不易、操作复杂、耗时长等问题极易导致疗效低、伤口容易感染,因此,设计一款操作简便、实用性强、便于携带的针刺放血医疗器械对预防及处理毒蛇咬伤病是急需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实用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携带、针刺放血与拔罐一体式的蛇伤拔毒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蛇伤拔毒器,其包括筒体、卡板、推杆、活塞以及穿刺针,所述筒体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两根支杆,所述支杆的内侧设有多个限位块,所述卡板设置在两根所述支杆之间,所述卡板的下端连接转动杆,所述推杆的上端通过连接装置与所述转动杆连接,所述推杆的下端连接所述活塞,所述穿刺针设有多根,且均匀连接在所述活塞的下端,所述卡板呈圆形,所述卡板设有两个与所述限位块形状结构相对应的卡槽,所述转动杆能够带动所述卡板转动,当所述卡槽转动到所述卡板的左右两侧时所述卡板能够在两根所述支杆之间上下滑动,并通过所述推杆带动所述活塞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下滑动,当所述卡槽转动到非所述卡板的左右两侧时,所述卡板卡在所述限位块上。

所述穿刺针设有多根,其中一根设置在所述活塞下端的中间位置,其余穿刺针绕着中间的穿刺针围成圆形。

两个所述支杆的顶端之间设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拇指槽。

所述筒体内壁的下端设有一圈安全保护块,所述安全保护块能够卡住所述活塞,避免穿刺针刺入皮肤过深。

所述筒体的底部设有一圈底环块,所述底环块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部,且呈开口朝上的弧面。

所述底环块的下端设有一层橡胶层,以增加与皮肤的贴合度,加强密封性。

所述活塞由塑料块和橡胶包裹层组成,所述橡胶包裹层包围在所述塑料块的四周,以加强密封性。

所述穿刺针穿过所述橡胶包裹层与所述塑料块相连接,所述推杆也穿过所述橡胶包裹层与所述塑料块相连接,在推动推杆启动拔罐功能时,穿刺针能随着推杆上移,有效避免了穿刺针再次扎入皮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所述转动杆与所述连接装置活动连接,并且能够在所述连接装置内转动,所述推杆与所述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穿刺针的针头为斜面,为考虑到针刺后能顺利放出毒血的需要而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将针刺放血与拔罐结合成一体式结构,操作简便,实用性强,针对性强,便于携带;

2、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卡板上设有卡槽,使用时通过转动杆旋转,使得卡槽在卡板上的左右两侧,进而使得卡板能够在两根支杆之间上下滑动,并通过推杆带动所述活塞在筒体的内壁上下滑动,不使用时,通过转动杆旋转,使得卡槽不在卡板上的左右两侧,卡板卡在限位块上,固定不动,无需手动固定;

3、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穿刺针设有多根,其中一根设置在活塞下端的中间位置,其余穿刺针绕着中间的穿刺针围成圆形,扩大放血面积,针的分布根据蛇伤创口及相关医学原理设计,使得在伤口附近扩散的毒血能及时放出;

4、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横杆上设有拇指槽,方便手部操作;

5、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筒体内壁的下端设有一圈安全保护块,安全保护块能够卡住活塞,防止活塞被推动过度,穿刺针对皮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6、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在推动推杆启动拔罐功能时,穿刺针能随着推杆上移,有效避免了穿刺针再次扎入皮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7、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设有底环块,使得筒体更加贴合身体,提高密闭性,底环块的下端设有一层橡胶层,更加增强与皮肤的贴合度,使得拔罐效果更佳;

8、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活塞由塑料块和橡胶包裹层组成,橡胶包裹层包围在塑料块的四周,提高活塞筒体的密闭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在针刺时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在放血时的正视破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卡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穿刺针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底环块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蛇伤拔毒器的活塞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筒体,2为卡板,3为推杆,4为活塞,5为穿刺针,6为支杆,7为限位块,8为转动杆,9为连接装置,10为卡槽,11为横杆,12为拇指槽,13为安全保护块,14为底环块,15为橡胶层,16为塑料块,17为橡胶包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7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蛇伤拔毒器,其包括筒体1、卡板2、推杆3、活塞4以及穿刺针5,筒体1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两根支杆6,支杆6的内侧设有多个限位块7,卡板2设置在两根支杆6之间,卡板2的下端连接转动杆8,推杆3的上端通过连接装置9与转动杆8连接,推杆3的下端连接活塞4,穿刺针5设有多根,且均匀连接在活塞4的下端,卡板2呈圆形,卡板2设有两个与限位块7形状结构相对应的卡槽10,转动杆8能够带动卡板2转动,当卡槽10转动到卡板2的左右两侧时卡板2能够在两根支杆6之间上下滑动,并通过推杆3带动活塞4在筒体1的内壁上下滑动,当卡槽10转动到非卡板2的左右两侧时,卡板2卡在限位块7上。

穿刺针5设有多根,其中一根设置在活塞4下端的中间位置,其余穿刺针5绕着中间的穿刺针5围成圆形。

两个支杆6的顶端之间设有横杆11,横杆11的上端中间位置设有拇指槽12。

筒体1内壁的下端设有一圈安全保护块13,安全保护块13能够卡住活塞4,避免穿刺针刺入皮肤过深。

筒体1的底部设有一圈底环块14,底环块14设置在筒体1的外部,且呈开口朝上的弧面。

底环块14的下端设有一层橡胶层15,以增强与皮肤的贴合度,使得拔罐效果更佳。

活塞4由塑料块16和橡胶包裹层17组成,橡胶包裹层17包围在塑料块16的四周以加强密封性。

穿刺针5穿过橡胶包裹层17与塑料块16相连接,推杆3也穿过橡胶包裹层17与塑料块16相连接,在推动推杆3启动拔罐功能时,穿刺针5能随着推杆3上移,有效避免了穿刺针5再次扎入皮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转动杆8与连接装置9活动连接,并且能够在连接装置9内转动,推杆3与连接装置9固定连接。

穿刺针5的针头为斜面,为考虑到针刺后能顺利放出毒血的需要而设计。

使用时,卡板2卡在最下面的限位块7上,拇指放置在拇指槽12处,其他手指分别穿过转动杆8,放置在卡板2的上端,中间的穿刺针5对准伤口,其余穿刺针5也刺破皮肤,用手指转动卡板2,使得卡槽10转动到卡板2的左右两侧,向上提卡板2到适合的限位块7处,再用手指转动卡板2,使得卡槽10不在卡板2的左右两侧,限位块7卡住卡板2,此时筒体1内为负压,毒血自动通过穿刺针5流入筒体1内。

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