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阻滞超声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2124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刺针,尤其是一种筋膜阻滞超声穿刺针,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筋膜阻滞时,当穿刺针头部到达筋膜表面后注入局麻药物即可。但若要在筋膜阻滞后置入导管实施筋膜表面连续局麻,达到术后持续镇痛目的需在筋膜位置置入导管,通过导管连续泵入局麻药物。

当前的神经阻滞针表面光滑,当刺入皮肤和皮肤夹角较小时,超声在针体表面极易散失,在超声影像中显影极为模糊,给操作者带来较大难度,不利于安全操作。同时,穿刺针头端到达筋膜表面后需及时判断并注入药液,判断方法是注射药液时筋膜位置呈梭形膨隆。注射药物时针头端位置最好与筋膜层走向平行,以便更好的在筋膜表层注入药物,或在筋膜位置平行置入导管。当前穿刺针很难保证导管能准确置入筋膜间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筋膜阻滞超声穿刺针,针体表面磨砂处理,便于超声影像下显影;穿刺针头端内腔侧方转向形成针出口,能提高筋膜层注射药物的成功率,并使注药导管经穿刺针内腔置入筋膜层的成功率提高。其结构简单,方便实施,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筋膜阻滞超声穿刺针,包括硬质的穿刺针和活动埋置在穿刺针内的柔质的注药导管。所述穿刺针外壁磨砂处理或涂设超声强回声材料形成强回声表面,穿刺针头端内腔侧方转向形成针出口。所述注药导管头端设置硬度大于注药导管中后段管体的引导头。所述穿刺针长轴与针出口方向成角为120度-150度。

所述穿刺针表面设置长度刻度。

所述注药导管引导头的长度设置为2cm-8cm,在注药导管引导头设置若干注药出口。

所述注药导管尾端活动设置连接接头。

所述注药导管头段设置长度标记。

所述注药导管前段涂设医用亲水涂层。

所述穿刺针长轴与针出口方向成角为120度-135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针体表面磨砂处理,便于超声影像下显影;穿刺针头端内腔侧方转向形成针出口,能提高筋膜层注射药物的成功率,并使注药导管经穿刺针内腔置入筋膜层的成功率提高;内置注药导管设置硬度较大的头端,能引导注药导管顺利进入筋膜表层,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方便实施,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接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穿刺针、11-针出口、12-针内腔、2-注药导管、21-引导头、22-注药出口、23-连接接头、231-注药接口、232-微量泵接口及A-成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为了提高筋膜阻滞穿刺针在穿刺针筋膜阻滞的效果,增强经穿刺针内腔注入药物到达筋膜表面的成功率,提高经穿刺针内腔置入注药导管到达筋膜表面的成功率,所述筋膜阻滞超声穿刺针,包括硬质的穿刺针1和活动埋置在穿刺针1内的柔质的注药导管2。所述穿刺针1外壁磨砂处理形成强回声表面,穿刺针1头端内腔侧方转向形成针出口11。所述注药导管2头端设置硬度大于注药导管2中后段管体的引导头21。

超声下穿刺操作中,穿刺针1在超声影像中显影的原理是经超声探头发射的声波经针体表面反射后回声反馈形成。若穿刺针1表面过于光滑,与超声探头声波的夹角过小,大部分声波经穿刺针1表面折射散失,只有极少回声能反馈形成影响,造成超声影响下针体显影极为模糊,不利于穿刺操作。为了能增强穿刺针的回声,穿刺针1表面作磨砂处理,即使在针体与超声声波方向夹角较小的情况下,磨砂处理的针体表面不光滑,部分超声波能折射向超声探头的方向,能在超声影响下形成更为清晰的针体影像,能提高穿刺操作的可视性,提高安全性,增加成功率。

当然,也可在穿刺针1涂设超声强回声材料,使穿刺针1在超声下能形成较强的回声,反馈给超声探头内的超声接收系统,形成较为清晰的超声影像,利于操作者穿刺时判断穿刺针1的针尖及针体走向,进而增加操作精确度,降低穿刺风险。

穿刺针1达到筋膜位置后,药物需注射在筋膜层,侧方转向的针出口11方向正对筋膜层水平方向,药物更容易向筋膜层位置扩散,在单次筋膜阻滞时能提高阻滞成功率。当需要经穿刺针1的针内腔12向筋膜层置入注药导管2,以便后期持续筋膜阻滞镇痛,此时侧方转向的针出口11能导引针内腔12内的注药导管2出针出口11后走向与筋膜层的走向一致,提高导管置入筋膜层的成功率。注药导管2头端设置硬度大于注药导管2中后段管体的引导头21,引导头21的设置能导引注药导管2的走向,使注药导管2置入筋膜层时更加容易,减少注药导管2置入筋膜层失败几率。

所述穿刺针1表面设置长度刻度,穿刺时操作者能明确穿刺进入人体组织的深度,避免超声显影模糊时穿刺过深,减少穿刺风险,提高穿刺安全性。

所述注药导管2引导头21的长度设置为2cm-8cm,在注药导管2引导头21设置若干注药出口22。注药导管2置入筋膜层的深度优选2cm-8cm,故硬度较大的引导头21的长度优选设置为2cm-8cm,设置为5cm最佳。在引导头21设置若干注药出口22便于经注药导管2注入药物时药物经注药出口22扩散,与此对应,若干注药出口22优选均匀分散在注药导管2的引导头21表面,使药物经注药出口22分布均匀,提高后期镇痛效果。

为了减少注药导管2置入筋膜缝隙的阻力,降低置管难度,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以在注药导管2头端表面涂设亲水涂层,利用亲水材料的超滑特性,降低置管时导管和人体组织的摩擦力,降低风险。

如图4所示,所述注药导管2尾端活动设置连接接头23。连接接头23的一侧为与注药导管2内腔匹配的注药接口231,另一端为与微量注射泵接口匹配的微量泵接口232,经连接接头23的过渡,注药导管2能完美的与微量泵连接,实施后期连续镇痛。

所述注药导管2头段设置长度标记,注药导管2头段设置长度标记能帮助操作者判断注药导管2经穿刺针1置入筋膜层腔隙内的深度,有效提高置管安全性。

如图2所示,所述所述穿刺针1长轴与针出口11方向成角A为135度-120度。成角越小,所述注药导管2经穿刺针1出针出口11变形要求越小,注药导管2经穿刺针1内腔置管时所受张力越小,置管操作越容易;成角越大,注药导管2经穿刺针1内腔置管时所受张力越大,置管操作越困难。

所述穿刺针1穿刺时长轴极少与筋膜层平行,一般来说,穿刺时,穿刺针1长轴与筋膜层成角大于120度,穿刺针1长轴与针出口11方向成角A为120度-150度能满足临床置管需求。

总之,本实用新型在筋膜阻滞患者中使用,能提高筋膜阻滞穿刺针实施筋膜阻滞的效果,增强经穿刺针内腔注入药物到达筋膜表面的成功率,提高经穿刺针内腔置入注药导管到达筋膜表面的成功率,结构简单,方便实施,安全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