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瘘口的照护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7305阅读:1924来源:国知局
肠造瘘口的照护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肠造瘘口的照护袋,尤指一种可良好的遮蔽肠造瘘袋、避免异味直接发散或液体渗漏,并利用宽版的双层透气网带固定,而可增加使用舒适度的肠造瘘口的照护袋。



背景技术:

肠造瘘口又称为人工肛门或肠造口,主要于大肠、直肠疾病或外伤等原因造成肠道损伤时,需要将排便的出口由原来的肛门改在腹部,所开设的伤口。一般只要学会如何照顾肠造瘘口及其周围的皮肤,并正确使用照护材料,依然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从事喜好的活动和工作。

肠造瘘口需配合使用一造瘘袋,直接连结肠造口以装填排出的粪便,且使用时一般会建议搭配束腹带固定,避免发生脱肠、疝气等情事。因此,患者在使用习知的肠造瘘袋时经常面临以下问题:

一、造瘘袋为暂时存放的排泄物之结构,裸露于外时不太雅观,甚至会产生异味,而造成患者的困扰。

二、虽声称可正常从事活动,但吊挂于外的造瘘袋必然造成阻碍,尤其在重量较重、体积较大时,甚至会影响患者行走坐卧的动作。

三、以束腹带固定时,因束腹带长时间紧贴皮肤,汗水、湿气或清洁不当时,容易造成过敏、湿疹或细菌感染等问题。

四、肠造瘘口开设时,经常会同时在其侧处切开一纵向伤口,此时若单纯以束腹带固定,因将无法完整压合伤口,而导致愈合效果降低。

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实用新型之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故,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之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可良好的遮蔽肠造瘘袋、避免异味直接发散或液体渗漏,并利用宽版的双层透气网带固定,而可增加使用舒适度的肠造瘘口的照护袋。

本实用新型额主要目的在于:配合透气网带及遮蔽件,让患者得以长时间使用造瘘袋而无不适感,且无裸露不雅观的心理疙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将通口部设于黏贴组件偏高的位置,以符合人体工学,增加患者行走坐卧时的便利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技术方案为:一种肠造瘘口的照护袋,包括:一透气网带,该透气网带一端设有一黏贴组件,而透气网带另一端则设有一黏贴件,并于该黏贴组件上形成有一供连通一肠造瘘口的通口部,又于该黏贴组件上界定一位于该通口部上侧的第一贴合部,及于该黏贴组件上界定一位于该通口部下侧的第二贴合部,且该第一贴合部的宽度系小于该第二贴合部的宽度,再于该通口部一侧设置一遮蔽件,系供遮蔽一连结该肠造瘘口的造瘘袋。

俾当使用者利用本实用新型固定造瘘袋时,系先以黏贴组件及黏贴件将透气网带固定于患者腹部,同时将通口部对位肠造瘘口,接着装上造瘘袋,最后将遮蔽件翻折上来包覆造瘘袋,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因透气网带本身具有极高的透气性,而无过多的束缚力,故使用时较为舒适,无闷热、过敏或感染的疑虑,而遮蔽件的包覆动作除了可避免造瘘袋外露外,同时具有辅助支撑的效果,故使用时可增加整体美观,并可降低因造瘘袋拉扯导致脱肠或疝气的风险。又因通口部开设位置偏高,故可降低患者行动时的碰撞机率,尤其在坐姿状态,更可顺势将造瘘袋斜置于大腿一侧。

采用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肠造瘘袋所存在的裸露不雅观、容易发臭或渗漏、易影响患者行动、束带易造成发痒或感染等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其中:1、1a、透气网带;11、第一弹性网布;12、第二弹性网布;13、强化部;14、弹性黏贴件;2、2a黏贴组件;21、第一表面;

22、第二表面;23、第一黏贴部;24、第二黏贴部;3、3a、黏贴件; 4、4a、通口部;41、第一贴合部;42、第二贴合部;5、遮蔽件;

51、固定部;52、活动遮蔽部;521、结合部;6、收纳口;

71、71a、肠造瘘口;72、纵向伤口;73、造瘘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系包括:

一宽度大于10公分透气网带1,该透气网带1系包含一第一弹性网布11、一迭设于该第一弹性网布11上的第二弹性网布12、及复数设于该第一弹性网布11及该第二弹性网布12上的强化部13,且该透气网带1上具有至少一弹性黏贴件14,系选择性结合下述黏贴组件2及下述黏贴件3。

一设于该透气网带1一端的黏贴组件2,该黏贴组件2的前后两侧分别界定有一第一表面21及一第二表面22,且该黏贴组件2系包含一设于该第一表面21供结合该黏贴件3的第一黏贴部23、及一设于该第二表面22的第二黏贴部24,其中该第一表面21或该第二表面22系为排汗透气材质。

一设于该透气网带1另一端的黏贴件3。

一形成于该黏贴组件2上的通口部4,系供连通一肠造瘘口。

一界定于该黏贴组件2上且位于该通口部4上侧额第一贴合部41。

一界定于该黏贴组件2上且位于该通口部4下侧的第二贴合部42,且该第一贴合部41的宽度系小于该第二贴合部42的宽度。

及一设于该通口部4一侧的遮蔽件5,系供遮蔽一连结该肠造瘘口额造瘘袋,且该遮蔽件5系包含一设于该第二表面22的固定部51、及一延伸形成于该固定部51一侧的活动遮蔽部52,该活动遮蔽部52上则具有至少一结合部521,系与该第二黏贴部24对应结合,又该固定部51与该第二表面 22间具有一收纳口6,系供容置该活动遮蔽部52。

通过上述的说明,已可了解本技术的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的对应配合,更可良好的遮蔽肠造瘘袋、避免异味直接发散或液体渗漏,并利用宽版的双层透气网带1固定,而可增加使用舒适度等优势,而详细的解说将于下述说明。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6所示,采用上述构件组构时,可由图中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透气网带1系由第一弹性网布11及第二弹性网布12所构成,为双层的网状弹性透气材质,藉以取代传统束腹带等以松紧带进行固定的材质,而藉此弹性适中、透气度高的透气网带1让患者在贴身缠绕时,也能具有良好的舒适度,免去束腹带造成的闷热、过敏、皮肤痒或束缚压迫伤口的困扰,且在两弹性网布11、12上具有可加强其结构强度的强化部13,再配合黏贴组件2与黏贴件3进行固定,以弥补透气网带1的弹性,而得以兼顾舒适度及固定效果。同时黏贴组件2的第一表面21及黏贴件3的内侧表面(使用时面向人体的一侧)皆为排汗、透气的材质亦有助于提升使用舒适度。

实际操作时,先大致对位通口部4与肠造瘘口71的相对位置,然后将透气网带1贴身缠绕于腹部,根据患者的体型或习惯调整透气网带1的松紧,然后以第一黏贴部23黏贴于黏贴件3上,且本实施例的黏贴动作皆以魔鬼毡实施,故调整自由度高,甚至可配合弹性黏贴件14辅助固定,对于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体型暴瘦的癌症患者,亦可良好的固定,而无需在购买时特别选定尺寸。且因透气网带1的大于10公分的宽度(本实施例以7英寸为代表),属于宽版的束带,在使用时更可大面积的覆盖在手术后的纵向伤口72上,配合良好的透气性及适度的压愈效果,更有助于患者的伤口复原。

透气网带1固定完成后,即可从通口部4处装设造瘘袋73,使其一端连结肠造瘘口71而悬挂于黏贴组件2的固定部51侧处,接着将遮蔽件5的活动遮蔽部52翻起包覆该造瘘袋73,并利用其外缘的结合部521黏贴在第二黏贴部24上,藉此,除了可避免造瘘袋73外露,同时具有辅助支撑的效果,故使用时可增加整体美观,并可降低因造瘘袋73拉扯导致脱肠或疝气的风险。此外,本实施例的遮蔽件5系以防水材质实施,除了可避免造瘘袋73 内的液体渗出,亦可提供部分气体阻隔效果,而避免异味直接散发。

另外,如图5所示,因肠造瘘口71位置较固定,一般落在右下腹部处,而将本实用新型固定于患者腹部时,因第一贴合部41与第二贴合部42可藉由黏贴动作紧贴于患者肌肤,且因第一贴合部41的宽度系小于第二贴合部4 2的宽度,使得通口部4的位置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当造瘘袋73经由通口部 4连结肠造瘘口71时,因通口部4位置偏高及遮蔽件5的包覆效果,故可拉高造瘘袋73的最低点,降低患者行走时的抵触机会,即使患者为坐姿状态,也可因此使造瘘袋73自然斜置于大腿一侧,无任何不舒适感。

再者,如图6所示,当患者在家中或私密空间活动、或在替换造瘘袋73 时,并不需要特别以遮蔽件5掩盖造瘘袋73,即可利用本实用新型在固定部 51与黏贴组件2的第二表面22间设置的收纳口6,将活动遮蔽部52折迭卷收于收纳口6中,藉此避免遮蔽件5悬垂于外的不良观感。

再请同时配合参阅图7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大同小异,仅将黏贴组件2a与黏贴件3a在透气网带1a上的相对位置交换,使原本在右侧的通口部4a转移到左侧。因除了做为人工肛门的肠造瘘71a口外,另有结肠造瘘口71a 等位于左侧的肠造瘘口71a,故,利用本实用新型通口部4a位于左侧的结构态样,让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各类型的肠造瘘口71a。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