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6076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注射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射泵。



背景技术:

医用注射泵是对患者输液治疗的装置,药液的输入剂量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传统的注射泵在工作时,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手动控制每次的注射剂量。由于人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或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医护人员很难精准的停止注射泵,容易造成欠注射或过注射,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精准控制注射量的注射泵。

一种注射泵,包括:

基架,包括底板;

第一夹持组件,用于与所述底板配合以夹持针筒;

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基架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输出轴;

控制组件,包括光电检测片、检测板及中心板,所述光电检测片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检测板与所述基架连接,且能够检测所述光电检测片的转动圈数,所述中心板能根据所述检测板检测的转动圈数确定实际注射量并停止所述驱动装置;以及

传动组件,与所述基架连接,且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带动活塞相对所述针筒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板上设有感应单元,所述感应单元与所述光电检测片正对设置,所述感应单元能够检测所述光电检测片的转动圈数;

所述中心板上设有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能根据所述感应单元检测的转动圈数计算实际注射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夹板、固定柱、立柱、连接块及第一弹性件,所述夹板设于所述立柱的端部,且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所述夹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以夹持所述针筒,所述固定柱设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所述立柱穿设于所述底板及所述固定柱,且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柱移动,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位于所述夹板与所述连接块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立柱上,且一端与所述固定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两组限位部,每组所述限位部包括两个挡板,所述两个挡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所述两个挡板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容置所述针筒的凸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传动副及线性传动部件,所述齿轮传动副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线性传动部件用于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齿轮传动副能带动所述线性传动部件运动,进而带动所述活塞沿所述针筒的轴向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架还包括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端;

所述齿轮传动副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及第四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同轴设置,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所述线性传动部件包括丝杆、滚轴及螺母,所述丝杆与所述底板平行,所述第四齿轮套设于所述丝杆的端部,所述滚轴设有两个,所述丝杆的一端通过一所述滚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另一端通过另一所述滚轴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且所述丝杆与所述针筒平行,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丝杆上,且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螺母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推杆组件及第二夹持组件,所述推杆组件包括推杆,所述推杆与所述丝杆平行设置,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所述螺母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用于夹持所述活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杆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螺母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推杆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底座、第一夹爪及第二夹爪,所述底座与所述推杆连接,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均设于所述底座的一侧,且均能相对所述底座旋转,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共同夹持所述活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按钮及传感器,所述按钮与所述底座的一侧连接,所述按钮用于与所述活塞抵接,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底座内,且与所述按钮连接,所述传感器与所述中心板连接,且能向所述中心板发送所述活塞对所述按钮施加的压力值。

上述的注射泵,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传动组件能够带动活塞相对针筒移动以完成注射,并且,中心板能够根据检测板检测到的光电检测片的转动圈数确定实际注射量并停止驱动装置。即,注射泵能够自动完成注射动作,并能够在实际注射量达到标准时及时停止驱动装置,以保证精准的控制注射量,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欠注射或过注射,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注射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注射泵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注射泵的第一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注射泵的第一夹持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注射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注射泵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1的注射泵的第二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注射泵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注射泵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考图1、图2及图6,一实施方式的注射泵10用于实现注射器20的自动注射工作,注射器20包括针筒30及活塞40,活塞40的一端位于针筒30内,且活塞40能沿针筒30的轴向移动。注射泵10包括基架100、第一夹持组件200、驱动装置300、控制组件400、传动组件500、推杆组件600及第二夹持组件700。其中,基架100为其余组件的工作平台,第一夹持组件200用于与基架100配合以固定针筒30的位置。驱动装置300作为注射泵10的动力源,能够驱动传动组件500及推杆组件600运动,以带动第二夹持组件700推进活塞40,完成注射动作。在进行注射的同时,控制组件400能够根据驱动装置300的转动圈数确定实际注射量,并在实际注射量达到预设注射量时,及时停止驱动装置300,以保证注射量的精准性。

具体的,基架100包括第一支撑板110、第二支撑板120及底板130,第一支撑板110与第二支撑板120分别设于底板130相对的两端。

第一夹持组件200用于与底板130配合以夹持针筒30。同时结合图3及图4,第一夹持组件200包括夹板210、固定柱220、立柱230、连接块240及第一弹性件250。夹板210设于立柱230的端部,且位于底板130远离驱动装置300的一侧,夹板210与底板130相对设置以夹持针筒30。固定柱220设于底板130靠近驱动装置300的一侧。立柱230穿设于底板130及固定柱220,且能相对于固定柱220移动。连接块240与立柱230固定连接,固定柱220位于夹板210与连接块240之间。第一弹性件250为弹簧,套设于立柱230上,且一端与固定柱220连接,另一端与连接块240连接。

在注射泵10工作前,需要先将针筒30固定。下拉夹板210,立柱230会随着夹板210一起向下移动,夹板210与底板130间的距离便会增大。当夹板210与底板130间的距离大于针筒30的厚度时,医护人员将针筒30放入夹板210与底板130间。由于固定柱220的位置固定不变,第一弹性件250会被压缩。释放夹板210,在第一弹性件250的回复力下,夹板210会向上移动直至与针筒30抵接。此时,针筒30便被紧紧的夹在夹板210与底板130之间,针筒30的径向上得以限制,而且,针筒30与夹板210及底板130间均存在摩擦力,因此,针筒30的轴向上也得以限制。

而由于活塞40在推进时,与针筒30内壁间的摩擦力较大,有时会使得针筒30随活塞40一起沿针筒30的轴向移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本实施方式的注射泵10在针筒30的轴向上做了进一步限位。

具体的,第一夹持组件200还包括两组限位部260,每组限位部260包括两个挡板262,两个挡板262相对设置在底板130远离驱动装置300的一侧,两个挡板262间设有间隙,间隙用于容置针筒30的凸缘32。针筒30远离针尖的一端一般都设有两个凸缘32,凸缘32用于供医护人员手动注射时固定针筒30。本实施方式的注射泵10通过设置两块挡板262,使得活塞40在推进时,挡板262能够阻止凸缘32沿针筒30的轴向移动,也就限制了针筒30在自身轴向上的移动。

固定好针筒30的位置后,启动驱动装置300,在传动组件500的传动作用下,注射泵10开始工作,并由控制组件400控制注射器20的注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300为步进电机,设置在基架100上,且包括输出轴。传动组件500与基架100连接,且用于在驱动装置300的作用下带动活塞40相对针筒30移动。

如图5及图8所示,控制组件400包括光电检测片410、检测板420及中心板430。光电检测片410套设于输出轴上,检测板420与基架100连接,且能够检测光电检测片410的转动圈数,中心板430能根据检测板420检测的转动圈数确定实际注射量并停止驱动装置300。具体的,检测板420上设有感应单元422,感应单元422与光电检测片410正对设置,感应单元422能够检测光电检测片410的转动圈数。中心板430上设有计算单元432,计算单元432能根据感应单元422检测的转动圈数计算实际注射量。

在驱动装置300启动前,会预先在注射泵10上输入预设注射量。驱动装置300工作时,输出轴会转动,输出轴每转动一圈,注射器20的活塞40会对应推进固定行程。输出轴转动的同时,光电检测片410会随着输出轴一起转动。检测板420上的感应单元422能够检测光电检测片410的转动圈数,并将转动圈数发送至中心板430,中心板430上的计算单元432就会根据转动圈数计算注射器20的实际注射量。当实际注射量与预设注射量相等时,中心板430会立刻停止驱动装置300,注射器20停止注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注射泵能够在实际注射量达到预设注射量时及时停止驱动装置,以保证精准的控制注射量,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欠注射或过注射,提高治疗效果。

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传动组件500包括齿轮传动副510及线性传动部件520。齿轮传动副510与输出轴连接,线性传动部件520用于与活塞40连接,齿轮传动副510能带动线性传动部件520运动,进而带动活塞40沿针筒30的轴向运动。

具体的,齿轮传动副510包括第一齿轮512、第二齿轮514、第三齿轮516及第四齿轮518。第一齿轮512套设于输出轴上,即与光电检测片410同轴设置,第二齿轮514与第一齿轮512啮合,第三齿轮516与第二齿轮514同轴设置,第四齿轮518与第三齿轮516啮合。

线性传动部件520包括丝杆522、滚轴524及螺母526。丝杆522与底板130平行,第四齿轮518套设于丝杆522的端部。滚轴524设有两个,丝杆522的一端通过一滚轴524与第一支撑板110连接,另一端通过另一滚轴524与第二支撑板120连接,且丝杆522与针筒30平行以保证活塞40与螺母526运动方向的一致性。螺母526套设于丝杆522上,且与活塞40连接。第四齿轮518与螺母526分别设于第一支撑板110的两侧。

齿轮传动副510通过各齿轮的传动作用,能使丝杆522转动,从而套在丝杆522上的螺母526便能沿丝杆522的轴向做直线运动,进而带动活塞40做直线运动。

为了保证各组件在工作时不会发生干涉,本实施方式的注射泵10还包括推杆组件600及第二夹持组件700。推杆组件600包括推杆610,推杆610与丝杆522平行设置,推杆610的一端与螺母526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组件700连接。第二夹持组件700用于夹持活塞40。当螺母526沿丝杆522移动时,推杆610会随着螺母526做直线运动,从而设于推杆610一端的第二夹持组件700便能带着活塞40沿针筒30的轴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推杆组件600还包括连接件620,螺母526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推杆610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连接件620穿设于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以实现推杆610与螺母526的固定连接,防止注射泵10在工作时,螺母526与推杆610脱离。

进一步,推杆组件600还设置了套筒630来保护推杆610。套筒630套设于推杆610上,且沿推杆610的轴向延伸。

如图7所示,为方便拆装注射器20,本实施方式的注射泵10通过夹持的方式连接活塞40。具体的,第二夹持组件700包括底座710、第一夹爪720及第二夹爪730。底座710与推杆610连接,第一夹爪720与第二夹爪730均设于底座710的一侧,且均能相对于底座710旋转,第一夹爪720与第二夹爪730共同夹持活塞40。安装注射器20时,需要利用第一夹持组件200夹持针筒30,同时利用第二夹持组件700夹持活塞4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螺母526的侧壁上设置一卡板,使卡板直接扣住活塞40,从而螺母526能直接带动活塞40移动。此时,推杆组件600与第二夹持组件700可以省略。

如图8所示,为全面实现自动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夹持组件700还包括按钮740及传感器750,按钮740与底座710的一侧连接,按钮740用于与活塞40抵接。传感器750设于底座710内,且与按钮740连接,传感器750与中心板430连接,且能向中心板430发送活塞40对按钮740施加的压力值。当活塞40夹持在第一夹爪720与第二夹爪730间后,会与按钮740抵接,并会对按钮740施加一定的压力,传感器750能够检测该压力值并将该压力值发送给中心板430,中心板430便会比较注射器20对按钮740施加的压力值与预设压力值的大小,若注射器20对按钮740施加的压力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压力值,证明注射器20已安装好,可以开始注射。此时,中心板430便会启动驱动装置300,使注射泵10开始工作。与传统的由医护人员自行判定注射器20是否安装好的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注射泵10通过按钮740与传感器750能够判定的更为精准可靠,从而有效避免因人工判定失误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医护人员检查注射器20是否安装好,并手动启动驱动装置300。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架100上设有两个工位供两个注射器20同时工作。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设有一个工位,或更多个工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