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399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



背景技术:

心脏骤停是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呈现高增长和低龄化的严峻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心脏骤停离世。我国的心肺复苏普及率极低,加上各医疗机构的急救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仅为1%。对心脏骤停的病人抢救开展心肺复苏时,常以徒手心肺复苏为主。但是徒手按压耗费体力大、按压时间短、而且无法保证深度和频率,再加上频繁的人员交替导致按压中断,无法连续完成有效的按压,影响了患者的心、脑灌注,从而直接影响了复苏成功率。

电动心肺复苏装置能够实施连续不断的按压,能够实施标准的按压深度与频率,无论在院内、院外、或转运途中都能保持较高按压质量,对心肺复苏效果有着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但现有的电动按压装置需通过电机驱动,而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大量发热,为了保证电动心肺复苏装置的可持续有效工作,就要保证电机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因此现有的电动便携心肺复苏装置一般都会增加一个风扇专门为电机及相关电路板散热,由于整套心肺复苏装置在工作时按压头在不停上下震动,为了要保证设备在工作时的稳定性,现有产品不得不增加笨重的支架来固定风扇,进而增大了整个装备的重量、体积和组装难度,同时也需要耗费一定的能量,增加电机的负荷,缩短了电池的使用时间和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电动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存在的上述弊端,进而提供一种无需设置风扇、能够自行散热的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垂直设置有导向管,所述底座的中部位置有供按压头顶出的通孔,所述导向管内设置有驱转电机,所述驱转电机固定在所述导向管上或所述底座上,所述驱转电机的输出轴竖直向上设置,所述驱转电机的输出轴的上端部与丝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丝杆竖向设置,所述丝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导向管的上端盖上,所述丝杆上套设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上固定设置有水平布置的连接板,所述按压头的上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的边沿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导向管侧壁上的导向槽内,所述导向槽为竖向设置的长条形槽;所述按压头的下端设置有散热腔,所述驱转电机的下端设置在所述散热腔内,所述散热腔的深度适于所述按压头上下运动时所述散热腔的底部与所述驱转电机的下端非接触。

优选的,所述按压头的下端为圆筒状结构,所述散热腔为圆柱形腔室,所述按压头的上端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叉齿,所述叉齿从所述散热腔的侧壁上端向上延伸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中部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的上端面设置有供所述叉齿穿过的弧形通孔和供所述驱转电机的下端装入所述散热腔内的圆形通孔,所述安装支架的侧壁上设置有便于所述散热腔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的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叉齿沿所述散热腔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4个。

优选的,所述驱转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减速器和联轴器,所述丝杆的下端与所述联轴器连接,所述驱转电机通过所述减速器和所述联轴器驱动所述丝杆转动。

优选的,所述底座为矩形板结构,所述底座的其中两个相对的端部设置便于连接绑带的挂钩。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位于所述导向管的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两个拉板,所述拉板的两端端部向上弯折形成所述挂钩。

优选的,所述丝杆为滚珠丝杆。

优选的,所述导向部为导向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散热腔,并使驱转电机置于散热腔内,利用丝杆螺母在执行按压动作时带动散热腔上下快速运动的特性,让腔体内空气快速进出进行冷热空气的交换,以促进电机散热端的空气对流,这种散热方式比传统电机风扇更有效且节省能源、减轻电机的负载,同时散热腔处空气的对流也可对设备里的电路板进行散热,进而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上按压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上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上斜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底座;11-安装支架;12-弧形通孔;13-圆形通孔;14-通气孔;2-导向管;20-上端盖;21-导向槽;3-驱转电机;31-减速器;32-联轴器;4-丝杆;5-丝杆螺母;6-连接板;60-导向部;7-按压头;71-叉齿;8-散热腔;9-拉板;91-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5,一种新型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其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垂直设置有导向管2,所述底座1的中部位置有供按压头7顶出的通孔,所述导向管2内设置有驱转电机3,所述驱转电机3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驱转电机3的输出轴竖直向上设置,所述驱转电机3的输出轴的上端部与丝杆4的下端连接,所述丝杆优选滚珠丝杆,所述丝杆4竖向设置,所述丝杆4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导向管2的上端盖20上,所述丝杆4上套设有丝杆螺母5,所述丝杆螺母5上固定设置有水平布置的连接板6,所述按压头7的上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板6上,所述连接板6的边沿设置有导向部60,所述导向部60为导向轴承(也可以为导向凸起,其只要具有导向功能即可,具体形式不限),导向轴承在随丝杆螺母上相运动时通过自身在导向槽内的转动能够减小导向摩擦力,并具有较为稳定的导向效果,所述导向部60设置在所述导向管2侧壁上的导向槽21内,所述导向槽21为竖向设置的长条形槽;所述按压头7的下端设置有散热腔8,所述驱转电机3的下端设置在所述散热腔8内,所述散热腔8的深度适于所述按压头7上下运动时所述散热腔8的底部与所述驱转电机3的下端非接触,进而避免在按压过程中驱转电机下端与散热腔的底部之间发生触碰。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散热腔,并使电机置于散热腔内,利用丝杆螺母在执行按压动作时带动散热腔上下快速运动的特性,让腔体内空气快速进出进行冷热空气的交换,以促进电机散热端的空气对流,这种散热方式比传统电机风扇更有效且节省能源、减轻电机的负载,进而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参见图3,所述按压头7的下端为圆筒状结构,所述散热腔8为圆柱形腔室,所述按压头7的上端沿周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叉齿71,所述叉齿71沿所述散热腔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4个,所述叉齿71从所述散热腔8的侧壁上端向上延伸与所述连接板6连接。本结构形状的按压头在按压动作时具有较为稳定的轴向往复运动,进而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参见图4,所述底座1的中部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安装支架11,所述安装支架11的上端面设置有供所述叉齿穿过的弧形通孔12和供所述驱转电机3的下端装入所述散热腔8内的圆形通孔13,所述安装支架11的侧壁上设置有便于所述散热腔8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对流的通气孔14。本结构形状的底板便于驱转电机通过螺栓或螺钉稳固地安装在安装支架11的上表面,而弧形通孔12则对叉齿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继而提高按压头在往复按压过程中的稳定性,设置通气孔14则便于散热腔与外界空气对流,将散热腔内的热气及时排出腔外或向散热腔内及时补入冷空气,进而提高了散热效果。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所述驱转电机3的输出端连接有减速器31和联轴器32,所述丝杆4的下端与所述联轴器32连接,所述驱转电机3通过所述减速器31和所述联轴器32驱动所述丝杆4转动进而便于将丝杆的转速调整至最佳转动速度。

参见图1,所述底座1为矩形板结构,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位于所述导向管2的两侧对称固定设置有两个拉板9,所述拉板9的两端端部向上弯折形成挂钩91,所述挂钩91与绑带连接以将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固定到患者胸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只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凡是依据上述原理及精神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改进、替代,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