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折复位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3419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折复位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床。



背景技术:

桡骨是前臂双骨之一,位于前臂外侧,分为一体和两端,是人和脊椎动物的前臂长骨之一。桡骨骨折是人体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占所有骨折的10%,以老年人及成年人占多数。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疗中,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十分重要。

其中,复位是最关键的步骤,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从而为后续的固定步骤做好准备,复位最常用的就是手法牵引复位,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通常需要多个医护人员或者家属协同完成,一人固定住患者肘部,一人握住患者手部进行牵引,当患者肘部和患者手部均固定并牵引到位后,还需要一个人利用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等对患者前臂对进行固定。综上所述,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精力对患者前臂骨折进行复位。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骨折复位床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骨折复位床,用以使患者前臂的固定和牵引能够自动进行,不需耗费大量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患者前臂骨折的复位速度,提高骨折复位床使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骨折复位床,包括复位床、固定在复位床上且呈线性排布的肘部固定装置和导轨、位于导轨上且能够相对导轨自由滑动的手部固定装置,所述肘部固定装置和手部固定装置上分别设有距离探测器;还包括与距离探测器电性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比较距离探测器探测到的肘部固定装置与手部固定装置间的实际距离与预设定的目标距离,从而控制手部固定装置运动或者静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肘部固定装置包括托持部、压持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压持部一端通过连接部与托持部转动连接,所述压持部另一端与托持部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持部另一端包覆有铁,所述托持部表面纵向排布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磁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固定在托持部上的两个支座、架持在支座上且自由转动的转轴,所述压持部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与复位床纵长延伸方向呈平行排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与复位床纵长延伸方向呈一定夹角排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与复位床纵长延伸方向的夹角为0°-9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手部固定装置包括搭持部,所述搭持部两端设有耳部,所述耳部系有捆绑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顶部与搭持部底部设有相适应的凸起部和凹陷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上设有开始按钮、停止按钮、实际距离显示器、目标距离显示器、目标距离设定按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复位床上固定呈线性排布的肘部固定装置和导轨,在导轨上设置能够相对导轨自由滑动的手部固定装置,在肘部固定装置和手部固定装置上分别设有距离探测器,利用控制器比较距离探测器探测到的肘部固定装置与手部固定装置间的实际距离与预设定的目标距离,从而控制手部固定装置运动或者静止,使患者前臂的固定和牵引能够自动进行,不需耗费大量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患者前臂骨折的复位速度,提高了骨折复位床使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示的一种骨折复位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所示的一种骨折复位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肘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手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导轨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3、4和5所示的一种骨折复位床,包括复位床5、固定在复位床5上且呈线性排布的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位于导轨4上且能够相对导轨4自由滑动的手部固定装置2,所述肘部固定装置1上设有距离探测器38,所述手部固定装置2上设有距离探测器39。该骨折复位床不仅可以用于手臂骨折治疗也可用于腿部骨折治疗。

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位于一条直线上,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与复位床5纵长延伸方向呈平行排布,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均固定在复位床5边缘。当然,可在复位床5两侧边缘均固定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也可仅在复位床5一侧边缘固定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

肘部固定装置1包括托持部10、压持部11以及连接部6,所述压持部11一端通过连接部6与托持部10转动连接,所述压持部11另一端与托持部10活动连接。连接部6包括固定在托持部10上的两个支座61、架持在支座61上且自由转动的转轴62,所述压持部11一端与转轴62固定连接。

压持部11另一端包覆有铁(未示出)或者能够被磁石7紧紧吸附的其他金属例如镍、钴、锰、铂、金、银、铝等,所述托持部10表面纵向排布有三个间隔分布的磁石7。压持部11由弹性较小的橡胶材料例如硅橡胶制成,且具有一定宽度,从而使压持部11能够将患者肘部牢牢压持在托持部10上。通过在托持部10表面纵向排布三个间隔分布的磁石7,使压持部11另一端能够选择与位于不同位置的磁石7相吸引固定,从而控制通孔100的大小以适应不同患者的肘部,提高了该骨折复位床的适应性。

患者前臂发生骨折后,首先必须将患者肘部复位并固定,最后再牵引患者手部。将患者肘部复位并放置在托持部10上,使压持部11另一端选择合适位置的磁石7相吸引固定,使患者复位后的肘部能够被固定在托持部10上,不会发生晃动。

手部固定装置2包括搭持部20,所述搭持部20两端设有耳部22,所述耳部22系有捆绑绳23。患者手部可搭持在搭持部20上,再通过捆绑绳23栓住患者手部,具体地,可通过捆绑绳23拴住患者手指,使患者手部与手部固定装置2形成一体,能够随手部固定装置2的运动而同步运动。当然,也可通过使用固定患者肘部的方式来固定患者手部,具体内容见肘部固定装置1相关内容的叙述,在此不再赘述。通过手部固定装置2固定患者手部并牵引,避免了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用手对患者手部进行牵伸,而且能够保证对患者手臂的牵引方向位于患者肘部固定处的延长线上,节约了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时间,降低了劳动量,提高了患者前臂骨折的复位速度和安全性。

将患者肘部和患者手部分别固定并将患者前臂牵引到合适位置后,再对患者前臂采用钢板或者石膏板进行固定。患者前臂的固定和牵引过程可以自动完成,不需要多个医护人员或者家属协同完成,不需耗费大量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患者前臂骨折的复位速度,提高了骨折复位床使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所述导轨4顶部与搭持部20底部设有相适应的凸起部41和凹陷部21。其中,凸起部41位于导轨4顶部,凹陷部21位于搭持部20底部,凸起部41和凹陷部21的横截面均呈梯形。

还包括与距离探测器38和距离探测器39电性连接的控制器3,距离探测器38通过导线3a与控制器3电性连接,距离探测器39通过导线3b与控制器3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3上设有开始按钮31、停止按钮32、实际距离显示器33、目标距离显示器34、目标距离设定按钮和报警器37。目标距离设定按钮包括增加按钮35和减小按钮36。通过增加按钮35和减小按钮36来调节肘部固定装置1与手部固定装置2之间的目标距离。

控制器3内设有通过单片机控制的电路,单片机含有A/D转换功能。首先,根据患者前臂牵引长短的需要来预设定肘部固定装置1与手部固定装置2之间的目标距离,并通过目标距离显示器34显示出来。距离探测器38和距离探测器39将探测到的肘部固定装置1与手部固定装置2之间的实际距离传递到控制器3中,并通过实际距离显示器33显示出来。控制器3比较目标距离和实际距离,当实际距离小于目标距离时,按下开始按钮31,手部固定装置2在导轨4上沿背向肘部固定装置1的方向运动;当实际距离等于目标距离时,报警器37发出警报声,按下停止按钮32。也可不设置停止按钮32,当实际距离等于目标距离时,控制器3自动使手部固定装置2驻停,手部固定装置2在导轨4上相对静止,牵引过程完毕即可进行下一步固定步骤。当然,在使用该骨折复位床之前,手部固定装置2为靠近肘部固定装置1处放置。

控制器3上还设有电源开关(未示出),当不需要使用该骨折复位床后,可以关闭电源开关。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与复位床5纵长延伸方向呈一定夹角排布,具体地,所述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与复位床纵5长延伸方向的夹角为0°-90°,并优选为30°,使患者前臂能够换个方向进行固定并牵拉,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此外,肘部固定装置1和导轨4均高出复位床5一定距离,从而使患者能够躺或者坐在复位床5上进行前臂骨折复位。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见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