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853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吸收体的薄型化为目的,提出了各种减少现有的吸收体所使用的纸浆纤维等的亲水性纤维的使用量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使用在包括无纺布、网状物的通气性层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含有吸水性树脂及粘接剂的吸收层的吸水片。

与该技术不同,还已知对吸收性物品所使用的吸收体施以被称为隙缝等的窄幅的切缝,以提高吸收体的性能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包括在排泄部相对部具有以分散状态形成有沿纵向的纵隙缝的排泄部隙缝区域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根据该文献,该吸收性物品能够提高穿着感。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包括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在纵向或者横向上排列有4行以上的隙缝的吸收体的生理用卫生巾。根据该文献,该卫生巾的吸收体能够容易地进行变形,另外,因为吸收体的刚性因隙缝而缓和,所以能减少液体泄漏并减轻异物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43256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422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昭63-181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能够进行吸收体的薄型化,但其反面效果是,若吸收体吸收液体而吸水性聚合物溶胀,则有时会发生因此引起的凝胶封堵,而阻碍更多的液体的吸收。特别是,如该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存在如下课题:在以确保液体的吸收容量为目的而在片的上下表面配置有吸水性聚合物时,由于在位于上表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发生凝胶封堵,而使液体难以到达位于下表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进而无法有效利用位于下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水性能。在专利文献2及3中所记载的技术中也有发生凝胶封堵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多个吸收性单元的吸收体,该吸收性单元包括:具有横向、与该横向相比长度较长的纵向和厚度方向的长条状基体部;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在该吸收体中,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

在所述长条状基体部中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这两者的表面固定有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前,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在横向上凸出至超过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所述纵向的侧缘部,且在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后,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溶胀至超过该长条状基体部的沿该纵向的侧缘部。

另外,本发明作为所述吸收性物品的优选制造方法之一,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的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的整个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的另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的整个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在各面散布有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涂敷有该粘接剂的部位之间的非涂敷部位,沿该输送方向施加切口,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而制造吸收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沿横向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中的吸收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液体而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发生了溶胀的状态的沿横向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所具有的基材片切割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图(对应于图4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的吸收体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对应于图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中的吸收体的改良,更详细而言,涉及包括能够防止因吸水性聚合物的凝胶封堵而引起的在吸收体内的液体的透过性、扩散性下降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一般是为了吸收保持尿、经血等的排泄体液而使用的物品。吸收性物品中包括例如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及失禁垫等,但不限于这些物品,其广泛地包括吸收从人体排出的液体所使用的物品。

吸收性物品典型而言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配置于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和配置于该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背面片。作为正面片和背面片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作为正面片,能够使用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各种无纺布、开孔薄膜等透液性的片材。另外,作为背面片,能够使用热塑性树脂的薄膜、该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压片等透液性或拨水性的片材。背面片也可以具有水蒸气透过性。另外,吸收性物品也可以进一步包括满足该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用途的各种部件。此类部件是本领域人员公知的。例如在吸收性物品适用于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时,能够在正面片上的左右两侧部配置一对或二对以上的防漏翻边。此外,在吸收性物品中,也可以在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的至少一方配置所谓的次层片。次层片是指在吸收体与正面片之间、或者吸收体与背面片之间配置的透液性的片。

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了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沿横向的截面。此外,在无特别注明的情况下,以下的说明是基于吸收性物品吸收液体前的状态的说明。该图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0包括吸收体1。在吸收体1的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正面片11。另一方面,在吸收体1的非肌肤相对面侧配置有背面片12。图2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0中的吸收体1的立体图。

吸收体1具有多个吸收性单元4,该吸收性单元4包括:具有横向、长度比该横向长的纵向和厚度方向的长条状基体部2;和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以下也称为“吸水性聚合物3”),吸收体1通过将各吸收性单元4以其纵向至少朝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在以下的说明中,横向用x表示,纵向用y表示,厚度方向用z表示。横向x、纵向y和厚度方向z相互正交。长条状基体部2的横向x、纵向y及厚度方向z与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纵向y及厚度方向z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与吸收体1的横向x、纵向y及厚度方向z也一致。此外,吸收体1的纵向y与穿戴吸收性物品10时的穿戴者的前后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吸收体1通过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纵向y的方式排列多个该吸收性单元4而形成。从吸收性单元4容易移动的观点出发,在吸收体1的横向x上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之间成为不存在中间物的状态。例如,各吸收性单元4成为没有被中间物包围的状态。

吸收体1的吸收性单元4形成为在纵向y上较长的矩形。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的长度lx优选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上且1.8mm以下。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的长度ly相对于横向x的长度lx,优选为2倍以上且3500倍以下,更优选为100倍以上且700倍以下。作为满足该倍率的条件,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的长度ly优选为20mm以上且1000mm以下,更优选为200mm以上且400mm以下。由此吸收性单元4呈细长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长条状基体部的侧缘部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因此,吸收性单元4的横向x的长度lx相对于长条状基体部宽度w2的大小关系优选为0μm<(lx-w2)<1400μm,更优选为200μm<(lx-w2)<1000μm。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在使用前的状态中形成为在纵向y上较长的矩形。吸收体1的纵向y的长度为100mm以上1000mm以下的程度,横向x的长度为50mm以上300mm以下的程度。

虽没有图示,但吸收体1也可以具有包芯片。包芯片优选为以包覆至少朝向一个方向排列的吸收性单元4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作为包芯片能够使用具有透液性的片材。作为此种片材能够列举例如纸、亲水性的无纺布等。

吸收体1具有以至少朝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有多个吸收性单元4的吸收区域at。包括吸收区域at的吸收体1在吸收性物品10中,至少配置于与穿戴者的排泄部对应的部位。从在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区域使液体易于吸收的观点出发,在俯视吸收体1时,吸收区域at的面积相对于该吸收体1的整体面积的比例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并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以上且10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上且90%以下。吸收区域at的比例为100%是指,例如在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纵向y的方式在吸收体1的横向x上排列设置多个吸收性单元4时,意味着在遍及吸收体1的纵向y的两端部之间的整个区域中配置有吸收性单元4的形态。此时,吸收性单元4成为以其纵向y朝向吸收性物品10的纵向y的方式,遍及吸收区域at的纵向y的整个区域排列的状态。或者如后述图7所示,在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横向x的方式,在吸收体1的纵向y上排列设置多个吸收性单元4时,意味着遍及吸收体1的沿纵向y的两侧部之间的整个区域配置有吸收性单元4的形态。此外,在俯视吸收体1时,除吸收区域at以外的区域成为后述的非隙缝区域nt。

在以使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纵向y的方式配置时,吸收性单元4优选为在每片吸收体中配置有3个以上,更优选配置有50个以上,并且,优选配置有10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有500个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配置3个以上且1000个以下,更优选为配置50个以上且500个以下。另外,在以使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横向x的方式配置时,吸收性单元4优选为每片吸收体中配置有3个以上,更优选配置有50个以上,并且,优选配置有35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有2000个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配置3个以上且3500个以下,更优选为配置50个以上且2000个以下。吸收性单元4的计数方法定义如下:在横向x上引一条直线时,与该直线交叉的吸收性单元的个数最大时的个数。

从制造时易于输送的观点出发,吸收体1优选为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纵向y的方式配置有多个的形态。特别优选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相互不交叉的方式配置。图1所示的吸收体1以如下方式形成:使用多个具有均匀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收性单元4,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纵向y的方式配置该吸收性单元4。

吸收体1优选在纵向y的两端部或者沿纵向y的两侧部包括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在横向x上相连的非隙缝区域nt。例如吸收体1如图2所示,在纵向y的两端部包括沿横向x延伸的非隙缝区域nt。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1中,具有一个基材片20,在该基材片20的纵向y的两端部设置有非隙缝区域nt,在该非隙缝区域nt之间设置有通过后述切割步骤而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设置此种非隙缝区域nt时,能够取得如下有利的效果:在使用前的状态中,吸收体1的片形状易于被维持,结构不易散乱,并且在制造时易于输送。优选在非隙缝区域nt中不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换言之,吸收体优选在其纵向y的端部区域没有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如果没有在非隙缝区域nt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则即使吸收体1吸收了液体,非隙缝区域nt也不会受到因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溶胀而引起的变形的影响,因此,即使在溶胀后的状态中,吸收体1的片形状也易于被维持,结构不易散乱。与此同时,在配置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区域中,液体易被吸收。其结果是,获得在吸收体1的整体容易取得液体吸收性与维持片形状这两者的平衡的优点。特别是,在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纵向y的两端部区域没有配置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时,上述有利的各种效果会更加显著,因此优选。此处,溶胀后的状态是指,将吸收体1在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浸渍60分钟后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状态。

如图2所示的吸收体1那样,在纵向y的端部区域包括沿横向x延伸的非隙缝区域nt时,吸收体1中的纵向y的端部区域、特别是两端部区域优选固定于构成吸收性物品10的任意部件。其理由是,易于维持吸收体1的片形状,结构不易散乱,而且吸收区域at的柔软度提高,不易给穿戴者带来不适感。所述部件是与吸收体1在肌肤相对面侧邻接的部件,或者是与吸收体1在非肌肤相对面侧邻接的部件,优选为与吸收体1在肌肤相对面侧邻接的部件和在非肌肤相对面侧邻接的部件两者。作为此种部件,例如在肌肤相对面侧能够列举正面片11或者次层片或者其两者,在非肌肤相对面侧能够列举背面片12或者次层片或者其两者。此外,在吸收体1包括包芯片时,该吸收体1固定于其它部件是指,吸收性单元4被固定于包芯片,并且包芯片被固定于其它部件。此时,吸收性单元4与包芯片的固定位置f1和包芯片与其它部件的固定位置f2可以是相同的位置,或者也可以是不同的位置。

吸收体1在形成有构成它的吸收性单元4的部位,优选该吸收性单元4与在肌肤相对面侧与吸收性单元4邻接的其它部件或者在非肌肤相对面侧与吸收性单元4邻接的其它部件为非接合状态。例如吸收性单元4与在非肌肤相对面侧邻接的其它部件为非接合状态时,通过后述间隙s透过来的液体变得易于在吸收性单元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扩散。其结果是,位于吸收性单元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利用率提高。另外,若吸收性单元4与在肌肤相对面侧邻接的其它部件为非接合状态,并且与在非肌肤相对面侧邻接的其它部件为非接合状态,则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而溶胀后,吸收性单元4变得易于沿厚度方向z移动。此点在提高吸收体1中的液体扩散性方面、提高吸收体1的柔软性方面有利。

如图1所示,在吸收体1中,在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的两者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即在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与正面片11相对的面以及与背面片12相对的面这两者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面优选为不存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状态或者没有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状态。另外,在吸收液体前的状态的吸收体1中,如该图所示,构成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彼此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上大致一致。即,各长条状基体部2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吸收体1中,在沿纵向y观察该吸收体1时,在纵向y的任意的部位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均大致均匀地存在。同样的,在沿横向x观察吸收体1时,在横向x的任意的部位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均大致均匀地存在。由此,在吸收体1中,在包括纵向y及横向x的x-y平面内,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大致均匀地存在。代替此种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存在形态,能够在沿横向x观察吸收体1时,在中央区域与侧部区域对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设置差异。例如能够使中央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比侧部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高。反过来,也能够使中央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比侧部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低。此时,在中央区域与侧部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的差可以阶梯状变化,或者也可以连续地变化(递减或者递增)。

关于纵向y也是同样的,能够在中央区域与端部区域对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设置差异。例如在沿纵向y观察吸收体1时,能够使中央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比端部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高。反过来,能够使中央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比端部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低。此时,在中央区域与端部区域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的差可以阶梯状变化,或者也可以连续地变化(递减或者递增)。

进一步,在吸收体1中,如图1所示,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前的状态,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没有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的侧缘部2s、2s地在横向x上凸出。除此之外,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前的状态,在沿横向x的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之间产生间隙s。该间隙s的大小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5mm以上。另外,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例如间隙s的大小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

另一方面,在吸收体1中,如图3所示,使得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后,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也不会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的侧缘部2s、2s地溶胀。为了实现该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收体1的吸收性单元4中,经由粘接剂5固定长条状基体部2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

从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对长条状基体部2的担持量、溶胀阻碍、柔软性、通气性、吸收体1的片形状的维持等的观点出发,在吸收体1中,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与吸收体1的宽度w1的比例(w2/w1)优选为0.001以上,更优选为0.002以上,并且,优选为0.200以下,更优选为0.040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0.001以上且0.200以下,更优选为0.002以上且0.040以下。

从相同的观点出发,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并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mm以下。具体而言,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优选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上且1.8mm以下。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是沿纵向y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吸收体1的宽度w1是沿纵向y的吸收体1的两侧缘部之间的距离。

构成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基材片)是亲水性的部件或者疏水性的部件。亲水性的片定义为:1根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低于90°、或者在片不是纤维材料时其表面的接触角低于90°。此外,测定方法遵循如下方法。作为亲水性片能够使用例如包含亲水性材料而构成的片状物。作为其例子,能够列举作为包含亲水性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片的纸、无纺布、织布、编织物等。另外,能够列举包含亲水性树脂而构成的发泡体等。能够单独使用这些亲水性片,或者也能够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另一方面,疏水性的片定义为:1根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90°以上、或者在片不是纤维材料时其表面的接触角为90°以上。此外,测定方法遵循如下方法。作为疏水性片,能够使用例如包含疏水性材料而构成的片状物。作为其例子,能够列举作为包含疏水性纤维而构成的纤维片的无纺布等。另外,能够列举包含疏水性树脂而构成的发泡体等。能够单独使用这些疏水性片,或者也能够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不论长条状基体部2是亲水性的还是疏水性的,从即使薄其拉伸强度也比较高、或薄且柔软性好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无纺布作为该长条状基体部2。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且100g/m2以下,更优选为10g/m2以上且40g/m2以下。作为亲水性无纺布,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例如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等该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材料。另外,作为疏水性无纺布,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例如以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作为构成纤维的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等在该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材料。

特别是,在长条状基体部2是疏水性片时,吸收体1中的液体扩散性进一步提高,液体能到达吸收体1的整个区域,因此,固定于吸收体1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全部能够被有效地利用。另外,在长条状基体部2为疏水性时,还有如下优点:能够有效防止通过在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4之间产生的间隙s而透过来的液体因穿戴者的身体压力而回流。

<长条状基体部的亲水度的测定方法>

水相对于形成长条状基体部的片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或者水相对于长条状基体部的表面的接触角通过以下方法测定。作为测定装置,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自动接触角计mca-j。接触角测定使用蒸馏水。将从喷墨方式水滴排出部(clustertechnologyco.,ltd.制造、排出部孔径为25μm的脉冲注射器ctc-25)排出的液量设定为20皮升,将水滴滴落到构成纤维的正上方。将滴下的情况录制在与水平设置的照相机连接的高速度录像装置中。从在之后图像解析、进行图像解析的观点出发,录像装置优选是组装有高速捕捉装置的个人计算机。在本测定中,每隔17msec录制图像。在所录制的影像中,对于水滴滴到形成无纺布的肌肤相对面或者非肌肤相对面的构成纤维而得的最初的图像,利用附属软件famas(软件的版本为2.6.2、解析手法为液滴法、解析手法为θ/2法、图像处理算法为无反射、图像处理影像模式为帧、阈值水平为200、没有进行曲率补正)进行图像解析,算出水滴接触空气的面与构成纤维所形成的角,作为接触角。

此外,长条状基体部是无纺布时,将测定用样品(从无纺布取出而得的构成纤维)的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从最表层以纤维长度1mm裁断,将该构成纤维载置于接触角计的样品台上,维持水平,对每根该构成纤维测定在两个不同部位的接触角。在上述的各部位中,n=5根的接触角测量至小数点后1位,将共计10个部位的测定值的平均值(在小数点后第2位四舍五入)定义为各自的接触角。

作为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能够使用在吸收性物品的技术领域中一直以来使用的各种材料。能够列举例如聚丙烯酸钠、(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其碱化物、聚丙烯酸钾和聚丙烯酸铯等,能够将这些材料单独使用1种或者混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根据其形状的不同,有不定形类型、块状类型、袋状类型、球状凝聚类型、球状类型等,能够采用任意种类。

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可以是同种类,或者也可以是不同种类。从给予吸收体1各种附加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为不同种类。此处吸水性聚合物为不同种类是指,加压下通液速度或者离心保持量不同。例如从在非肌肤相对面保持大量液体,并且在肌肤相对面上不残留液体地提高肌肤触感的观点出发,优选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相比,加压下通液性能高且离心保持量低。

从所述观点出发,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2.0kpa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20ml/min以上,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并且,优选为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800ml/min以下,具体而言,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20ml/min以上且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且800ml/min以下。另一方面,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2.0kpa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0ml/min以上,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并且,优选为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200ml/min以下,具体而言,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0ml/min以上且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且200ml/min以下。加压下通液速度能够通过后述测定方法求出。

从上述的加压下通液速度的观点出发,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离心保持量优选为20g/g以上,更优选为25g/g以上,并且,优选为50g/g以下,更优选为45g/g以下,具体而言,离心保持量优选为20g/g以上且50g/g以下,更优选为25g/g以上且45g/g以下。另一方面,关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离心保持量优选为25g/g以上,更优选为30g/g以上,并且,优选为65g/g以下,更优选为55g/g以下,具体而言,离心保持量优选为25g/g以上且65g/g以下,更优选为30g/g以上且55g/g以下。离心保持量能够通过后述测定方法求出。

此处,离心保持量不同是指,用下述测定方法测定的离心保持量具有3g/g以上的不同的情况。优选为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相比,离心保持量低5g/g以上,更优选为低7g/g。

<加压下通液速度的测定方法>

加压下通液速度利用日本特开2003-235889号公报中记载的测定方法及测定装置进行测定。即,在100ml的玻璃烧杯中,放入作为测定试样的吸水性聚合物0.32±0.005g,进一步放入使该量的吸水性聚合物3溶胀所需的充分量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例如吸水性聚合物的饱和吸收量的5倍以上的生理盐水,放置30分钟。另外,准备在垂直竖立的圆筒(内径25.4mm)的开口部的下端具有金属丝网(筛孔尺寸为150μm、株式会社三商出售的biocolumn烧结不锈钢过滤器30sus)和带有旋塞(内径为2mm)的细管(内径为4mm、长度为8cm)的过滤圆筒管,在关闭旋塞的状态下,在该圆筒管内投入包括溶胀后的测定试样在内的上述烧杯的全部内容物。接着,将前端具有筛孔尺寸为150μm且直径为25mm的金属丝网的直径为2mm的圆柱棒插入到过滤圆筒管内,使该金属丝网与测定试样接触,进一步加重物以对测定试样施加2.0kpa的载荷。在该状态下放置1分钟后,打开旋塞使溶液流动,计量过滤圆筒管内的液面从60ml的刻度线到达40ml的刻度线(即20ml的溶液通过)为止的时间(t1)(秒)。使用计量出的时间t1(秒),由下式算出2.0kpa的加压下通液速度。式中,t0(秒)是在过滤圆筒管内不加入测定试样地计量20ml生理盐水通过金属丝网所需的时间的值。

加压下通液速度(ml/min)=20×60/(t1-t0)

测定进行5次(n=5),去掉上下各1个值,将剩下的3个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另外,测定在23±2℃、湿度50±5%时进行,测定前将试样在相同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然后进行测定。加压下通液速度的更详细的测定方法在日本特开2003-235889号公报的段落〔0008〕及段落〔0009〕中有记载,此外测定装置在该公报的图1及图2中有记载。

<离心保持量的测定方法>

离心保持量(吸水量)的测定依据jisk7223(1996)来进行。将尼龙制的织布(三力制作所出售、品名:尼龙网、规格:250目)切断成宽度为10cm、长度为40cm的长方形,在长度方向中央处对折,将两端热封而制作宽度为10cm(内部尺寸为9cm)、长度为20cm的尼龙袋。接着,精确称量作为测定试样的吸水性聚合物1.00g,均匀地装入到制作出的尼龙袋的底部。接着,使装入了试样的尼龙袋浸渍到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然后从浸渍开始起1小时后将尼龙袋从生理盐水中取出,以垂直状态悬挂1小时以沥掉水后,使用离心脱水器(kokusanco.,ltd.制、型号h-130c特型)进行脱水。脱水条件为以143g(800rpm)进行10分钟。脱水后,测定试样的质量,按照下式算出目标的离心保持量(吸水量)。

离心保持量(g/g)=(a’-b-c)/c

式中,a’表示离心脱水后的试样及尼龙袋的总质量(g),b表示尼龙袋的吸水前(干燥时)的质量(g),c表示试样的吸水前(干燥时)的质量(g)。

测定进行5次(n=5),去掉上下各1个值,将剩下的3个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另外,测定在23±2℃、湿度50±5%时进行,测定前将试样在相同环境下保存24小时以上,然后进行测定。

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3,其克重优选为20g/m2以上,更优选为50g/m2以上。另外,优选为400g/m2以下,更优选为300g/m2以下。例如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0g/m2以下,更优选为50g/m2以上且300g/m2以下。通过以该范围的克重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能够得到充分的吸水性能。

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与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在两者不同时,在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水性聚合物3中,优选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相比,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高。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固定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因此,能够减少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降低吸收体1整体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使用量。另外,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容易形成液体贮存层,因此,能够减少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回液量。在固定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比肌肤相对面侧高时,固定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b2与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b1的比即b2/b1的值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7以上。另外,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例如b2/b1的值优选为1.05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为1.7以上且10以下。

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及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

<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及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克重的测定方法>

为了使得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不脱落,从吸水性聚合物的上面再次用粘接剂等固定,将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使用溶剂等从长条状基体部2剥离,洗净附着于吸水性聚合物的粘接剂。使吸水性聚合物干燥后,对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重量进行测定,根据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的部分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面积和剥离的吸水性聚合物的重量,算出每单位面积固定的吸水性聚合物的重量,作为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对5片进行测定并算出平均值。

对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克重,同样地在固定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基础上,将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剥离、洗净并算出克重。

作为使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方法,有例如使用粘接剂的方法、利用氢键等化学固定的方法。另外,在长条状基体部2为无纺布、织布或者编织物等的纤维片时,也能够采用使其构成纤维起毛,在起毛的构成纤维之间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方法。在图1所示的吸收体1中,使用粘接剂5。即,吸收体1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粘接剂5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像这样利用粘接剂5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时,在吸收体1的使用前的状态或者溶胀后的状态中,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不易脱落,因此优选使用粘接剂5。

作为粘接剂5,优选使用例如热熔型粘接剂。作为热熔型粘接剂,能够列举苯乙烯类、烯烃类的热熔型粘接剂。作为苯乙烯类热熔粘接剂,能够使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作为sbs的氢化物的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sebs)、以及将它们的两种以上掺合而得的掺合类热熔型粘接剂。其中,从容易取得粘接力与凝聚力的平衡的观点出发,在本发明中特别优选使用sis与sbs的掺合类热熔粘接剂、或者sis与sebs的掺合类热熔粘接剂。热熔型粘接剂的涂敷量优选为0.5g/m2以上且100g/m2以下,更优选为5g/m2以上且50g/m2以下。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中,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前后的任一状态中,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均没有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沿纵向y的侧缘部2s、2s地在横向x上凸出,因此,能够取得如下有利的效果:不易发生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凝胶封堵,吸收体1内的液体的扩散性和透过性不易下降。特别是,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后,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2s地溶胀时容易发生凝胶封堵,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中,能够有效地抑制此种凝胶封堵的发生。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隔着长条状基体部2分别固定于肌肤抵接面侧(肌肤相对面侧)和非肌肤抵接面侧(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3的颗粒这两者,能够提高吸收体1的吸水性能。另外,在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非肌肤抵接面侧存积液体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的回流。

另外,通过在长条状基体部的上下面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对于尿等低粘度且高速地排泄出来的液体,吸收体能够暂时地储存该液体。由此,不易发生液体泄漏。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中,即使是在吸水性聚合物3的颗粒吸收液体后,在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之间也能够维持间隙s,因此,吸收体1即使在吸收液体后,也呈现出如同一块片材的柔软性。

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后,如图3所示,吸收性单元4容易以构成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的长条状基体部2、2彼此的位置在厚度方向z上不同的方式移动。此处,“在厚度方向z上不同”例如有在上下偏移的情况、倾斜偏移的情况、或者二者均发生的情况等。该移动的起因是由于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溶胀而引起的体积增加。该移动包括沿厚度方向z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平行移动和相对于厚度方向z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倾斜这两种情况。因为该移动,即使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吸收液体后,在相邻的吸收性单元4之间的间隙s也易于被维持。由此还能有效地抑制凝胶封堵的发生,而且沿厚度方向z的液体的透过不易被妨碍。

由于液体的吸收,吸收性单元4、4容易沿厚度方向z自如地移动,从使对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溶胀的阻碍更难发生的观点出发,吸收液体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d1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为20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7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另一方面,吸收液体而溶胀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d2优选为200μm以上,更优选为80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0μm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00μm以上且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8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平均粒径能够通过以下的测定方法求出。

<吸收液体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1的测定方法>

使用前的状态的平均粒径d1通过如下方法测定:采用使用前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此处所说的直径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球状时的直径。另外,长轴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菱形、长方形、串状、橄榄球形等异形形状时的最长的轴。共测定50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者长轴,将该数目的平均粒径作为使用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

<吸收液体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2的测定方法>

溶胀后的状态的平均粒径d2通过如下方法测定:将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长条状基体部2浸渍于调温至25℃的生理盐水(0.9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从浸渍开始起1小时后将长条状基体部2从生理盐水取出,以垂直状态悬挂30分钟以沥掉水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此处所言的直径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球状时的直径。另外,长轴是指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为菱形、长方形、串状、橄榄球形等异形形状时的最长的轴。共测定50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直径或长轴,将该数目的平均粒径作为溶胀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

另外,从利用液体的吸收使吸收性单元4、4沿厚度方向z自如地移动的观点出发,关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与吸收液体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1的关系,d1/w2的值优选为0.002以上,更优选为0.100以上。另外,优选为0.900以下,更优选为0.800以下。例如d1/w2的值优选为0.002以上且0.900以下,更优选为0.100以上且0.800以下。另一方面,关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w2与吸收液体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2的关系,d2/w2的值优选为0.02以上,更优选为0.45以上。另外,优选为0.90以下,更优选为0.80以下。例如d2/w2的值优选为0.02以上且0.90以下,更优选为0.45以上且0.80以下。

接着,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制造方法所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4中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制造方法所优选使用的制造装置100。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从制造步骤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去依次包括: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以及基材片切割部110。此外,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分别使用将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和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一体化的装置、以及将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一体化的装置,但这些装置也可以不一体化。所述一体化的装置成为以下结构:在该装置中的上游侧配置粘接剂涂敷部120、140,在该一体化的装置中的下游侧配置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150。

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是在使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沿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各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位置涂敷粘接剂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中,如图4所示,包括涂敷头121。作为涂敷头121能够使用具有如下结构的涂敷头121:在沿一个方向输送的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上,从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位置涂敷粘接剂5。涂敷头121形成为在x1方向上具有与吸收体1的吸收区域at的宽度、即横向x的长度对应的长度。由此构成的涂敷头121配置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

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位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的下游侧。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具有与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相同的结构,能够使用具有能在沿一个方向输送的基材片20的另一个面的表面,从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位置涂敷粘接剂5的结构的涂敷头147。此外,在图4中,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中的附图标记147所示的部件是与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所具有的涂敷头121具有相同的结构的涂敷头。

位于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的下游侧的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是,在使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涂敷了粘接剂的长条状基体部2沿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遍及各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涂敷了该粘接剂的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x的整个区域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部分。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中包括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作为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能够无特别限制的使用各种公知的导入装置。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形成为在x1方向上具有与吸收体1的吸收区域at的宽度、即横向x的长度对应的长度。如此构成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配置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

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位于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的下游侧。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具有相同的结构,是在使利用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涂敷了粘接剂的长条状基体部2沿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遍及各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涂敷了该粘接剂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x的整个区域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部分。此外,在图4中,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中附图标记153所示的部件是与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所具有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131具有相同的结构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

位于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的下游侧的基材片切割部110是对作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原料的、具有亲水性的带状的基材片20施以多条沿其输送方向的切口(切割痕)而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部分。为了对基材片20施加多条切口,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切割装置。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中使用切割装置113,该切割装置113包括在周面配置有多个切割刀111a、111a、111a……的旋转模111b和与旋转模111b相对配置的周面平坦的承接辊112。切割装置113的各切割刀111a沿旋转模111b的旋转方向配置,多个切割刀111a、111a、111a……分别在与带状的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正交的方向x1上并排地配置。在正交方向x1上相邻的切割刀111a、111a彼此间的间隔与所形成的各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横向(x方向)的长度)对应。此处,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与所制造的吸收体1的纵向(y方向)相对应,正交方向x1与所制造的吸收体1的横向(x方向)相对应。此外,基材片20的切割可以使用使上刀片与下刀片的侧面磨合而切断的剪切(shearcut)方式的切割装置,也可以使用使多个压切式切刀(scorecutknife)在正交方向x1并排设置的装置,还可以使用照射激光而进行熔断的激光装置。

如图2所示的吸收体1那样,吸收体1在纵向y的两端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时,例如像图5所示那样,在各切割刀111a的周面形成凹部114即可。旋转的切割刀111a的外周中的凹部114部分的圆弧的长度,与等同于图2所示的配置于吸收体1的两端部的非隙缝区域nt的纵向(y方向)长度的合计值的长度对应。准备多个包括这样的凹部114的切割刀111a、111a、111a……,使用使在方向x1上相邻的切割刀111a的凹部114、114彼此的位置配合而配置的旋转模111b即可。此外,旋转的切割刀111a的外周中的除凹部114以外的部分的圆弧的长度,与图2所示的吸收体1所具有的长条状基体部2纵向y的长度相对应。另外,吸收体1在沿纵向y的两侧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时,可以在与该非隙缝区域nt对应的位置不配置切割刀111a。

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在与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和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一体化的装置相对的位置、在被输送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下表面侧(另一个面侧),配置有真空输送机141。真空输送机141包括架设于驱动辊142和多个从动辊143的环状的通气性带144,和隔着通气性带144配置于与所述一体化的装置相对的位置的真空盒145。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被导入到真空输送机141上。此外,虽没有图示,但在与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一体化的装置相对的位置也配置有具有与真空输送机141相同结构的真空输送机。

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中包括从带状的基材片20的坯料卷送出基材片20的驱动辊151和向最下游侧输送制造出的吸收体1的前体1b的驱动辊152。

以下使用上述制造装置100对制造包括吸收体1的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进行说明。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沿一个方向输送的基材片的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b)在使涂敷了所述粘接剂的基材片沿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基材片中涂敷了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遍及其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步骤。

(c)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散布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所述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基材片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d)在使涂敷了所述粘接剂的所述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基材片中涂敷了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遍及其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步骤。

(e)在使在各面散布有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所述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涂敷了该粘接剂的部位之间的非涂敷部位,沿该输送方向施加切口而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从而制造吸收体的步骤。

以下,对各个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在实施(a)步骤之前,使与真空盒145连接的排气装置工作而使真空盒145内成为负压。该步骤对于配置于与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和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一体化的装置相对的位置的真空输送机的真空盒也是同样的。接着,驱动驱动辊151及驱动辊152,使切割装置113和通气性带144旋转,使真空输送机141工作。利用驱动辊151从带状的基材片20的坯料卷送出基材片20。

在(a)步骤中,在从坯料卷送出的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在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5。基材片20由真空输送机141输送,并且在位于真空盒145上的期间,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的涂敷头121在该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除了非切割部ntb以外,沿输送方向y1间隔性地涂敷粘接剂5。

此时,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5是很重要的。通过采用此种涂敷方式,吸收体1在吸收液体前后的任意一种状态中,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均不在横向x上凸出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被散布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涂敷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被可靠地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

为了进行(a)步骤,使用具有能够在沿一个方向输送的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从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5的结构的涂敷头121即可。

在接续(a)步骤的(b)步骤中,在基材片20的面中,在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涂敷了粘接剂5的一个面的表面,利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遍及横向x的整个区域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基材片20由真空输送机141输送,在位于真空盒145上的期间,利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在一个面的表面沿输送方向y1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但是,在非切割部ntb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

通过像这样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形成多个经由粘接剂5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上表面)的表面的吸收性单元4。由此形成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朝向输送方向(y1方向)的方式排列,从而形成吸收体1的前体1b。

接着,利用反转辊148使长条状基体部2的正面背面反转后,在该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进行作为分别与上述(a)和(b)步骤相同的步骤的(c)和(d)步骤。此时,在(c)步骤中,隔着长条状基体部2,在与(a)步骤中散布了粘接剂5的部位对应的部位散布粘接剂5。

接着,在(e)步骤中,将在各面散布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基材片20供给至基材片切割部110的切割装置113中的旋转模111b的多个切割刀111a与承接辊112之间,沿输送方向y1施加切口,而得到具有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施加了切口的部位为在使基材片20沿输送方向y1输送的状态下,涂敷了粘接剂5的部位之间的非涂敷部位。在由此得到的各吸收性单元4中,成为在其横向x的中心区域的位置,沿纵向y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状态。由此,形成多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仅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吸收性单元4。由此形成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朝向输送方向y1的方式排列而形成吸收体1的前体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配置在旋转模111b的旋转方向上的多个切割刀111a分别在与带状的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方向)正交的方向x1上并排地配置,因此,将带状的基材片20沿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进行切割,且在正交方向x1上的多个部位进行切割而形成多个吸收性单元4。另外,被切割刀111a切割了的部分成为吸收性单元4的侧缘部2s。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切割刀111a各自具有凹部114,因此,在被输送的带状的基材片20,隔开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的长度的量地间隔性地形成非切割部ntb,该非切割部ntb与非隙缝区域nt的纵向y的长度的2倍的长度的量相对应。由切割步骤形成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在输送方向y1上平行地形成,配置为在正交方向x1并排设置。

接着,将吸收体1的前体1b利用驱动辊152向下游侧输送,使用公知的切断装置(没有图示)将该前体1b在每个非切割部ntb的输送方向y1的长度的两等分的位置切断。由此,能够连续地制造在纵向y的两端部具有沿横向x延伸的非隙缝区域nt的吸收体1。这样,根据本制造装置100和使用其的本制造方法,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造吸收体1。之后,按照公知的步骤,在吸收体1的一个面侧配置正面片,并且在另一个面侧配置背面片,进一步根据需要配置其它部件,由此能够得到作为目标的吸收性物品。

作为包括所述的(a)至(e)的步骤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能够采用具有以下的(a’)至(e’)的步骤的方法。

(a’)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亲水性的基材片的一个面的表面,遍及其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b’)在使涂敷了所述粘接剂的所述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基材片中涂敷了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步骤。

(c’)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散布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所述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基材片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遍及其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d’)在使涂敷了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基材片中涂敷了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步骤。

(e’)在使在各面散布有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所述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散布有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部位之间的非散布部位,沿该输送方向施加切口,而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以制造吸收体的步骤。

在(a’)步骤中,在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遍及基材片20中的横向x的整个区域地涂敷粘接剂5。基材片20被真空输送机141输送,并且在位于真空盒145上的期间,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的涂敷头121在该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除了非切割部ntb以外,沿输送方向y1间隔性地涂敷粘接剂5。

在接续(a’)步骤的(b’)步骤中,在基材片20的面中,在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涂敷了粘接剂5的一个面的表面,利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在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基材片20被真空输送机141输送,在位于真空盒145上的期间,在一个面的表面利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沿输送方向y1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但是,在非切割部ntb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

此时,在基材片20中的涂敷了粘接剂5的面的表面,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是很重要的。通过采用此种散布形态,吸收体1在吸收液体前后的任意一种状态中,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均不在横向x上凸出至超过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散布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经由涂敷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粘接剂5被可靠地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

为了进行该(b’)步骤可以使用具有如下结构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能够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基材片20的一个面,从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

接着,利用反转辊148使长条状基体部2的正面背面反转后,在该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进行作为分别与上述(a’)和(b’)步骤相同的步骤的(c’)和(d’)步骤。在(d’)步骤中,隔着长条状基体部2,在与(b’)步骤中散布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部位对应的部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3。

接着,在(e’)步骤中,在散布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基材片20,沿输送方向y1施加切口,而得到具有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施加了切口的部位是在使基材片20沿输送方向y1输送的状态下,散布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部位之间的非散布部位。由此得到的各吸收性单元4,成为在其横向x的中心区域的位置沿纵向y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状态。通过此举,形成多个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的各面的吸收性单元4。由此形成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朝向输送方向y1的方式排列,而形成吸收体1的前体1b。之后进行与使用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的方法相同的步骤,能够得到吸收体1以及吸收性物品10。

在图6表示使用其它制造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在至此说明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基材片20的各面的表面进行粘接剂5的涂敷及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散布,之后,对基材片20施加沿输送方向y1的多条切口,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基材片20施加沿输送方向y1的多条切口而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后,在该长条状基体部2的各面的表面进行粘接剂5的涂敷及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散布。以下对该制造方法进行详述。此外,关于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00及使用它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说明的点能够适当地应用关于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100及使用它的制造方法的上述说明。

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100从制造步骤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去依次包括:基材片切割部110、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及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第二粘接剂涂敷部140及第二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50。各部分110、120、130、140、150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制造装置相同。以下对使用该制造装置100制造包括吸收体1的吸收性物品的方法进行说明。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f)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基材片施加沿其输送方向的多条切口,而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的步骤。

(g)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仅在各长条状基体部的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中央区域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h)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遍及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涂敷了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步骤。

(i)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仅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中央区域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j)在使在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遍及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涂敷了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而制造吸收体的步骤。

以下对各个步骤进行说明。

在(f)步骤中,将利用驱动辊151从带状的基材片20的坯料卷送出的基材片20供给至基材片切割部110的切割装置113中的多个切割刀111a与承接辊112之间,切割带状的基材片20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配置于旋转模111b的旋转方向的多个切割刀111a分别在与带状的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方向)正交的方向(x1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因此,将带状的基材片20沿基材片20的输送方向(y1方向)进行切割,且在正交方向(x1方向)上在多个部位进行切割而形成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另外,被切割刀111a切割的部分成为长条状基体部2的侧缘部2s。

在本制造方法中,旋转模111b具有凹部114,因此,在被输送的带状的基材片20中,隔开长条状基体部2的纵向y的长度的量地、间隔性地形成非切割部ntb,该非切割部ntb与非隙缝区域nt的纵向y的长度的2倍的长度量对应。在(f)步骤中形成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在输送方向y1上平行地形成,在正交方向x1上并排设置。

接着,在(g)步骤中,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仅在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中央区域涂敷粘接剂5。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被真空输送机141输送,在位于真空盒145上的期间,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的涂敷头121,仅在并排设置于正交方向x1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中央区域,除了非切割部ntb以外,沿输送方向y1间隔性地涂敷粘接剂5。在进行(g)步骤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具有如下结构的涂敷头121:能够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从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5。

在接续(g)步骤的(h)步骤中,在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面中,遍及利用第一粘接剂涂敷部120涂敷了粘接剂5的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地、利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散布吸水性聚合物3。长条状基体部2被真空输送机141输送,在位于真空盒145上的期间,沿输送方向y1在一个面的表面遍及横向x的整个区域地利用第一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但是,在非切割部ntb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散布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仅在多个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的中央区域经由所涂敷的粘接剂5被可靠地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2。

接着,利用反转辊148使长条状基体部2的正面背面反转后,在该长条状基体部2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进行作为与上述(g)和(h)步骤分别相同的步骤的(i)和(j)步骤。通过此举,形成多个在长条状基体部2的各面的表面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而得的吸收性单元4。由此形成的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朝向输送方向y1的方式排列,形成吸收体1的前体1b。

接着,将吸收体1的前体1b利用驱动辊152向下游侧输送,使用公知的切断装置(没有图示)将该前体1b在每个非切割部ntb的输送方向y1的长度的两等分的位置进行切断。由此,能够连续地制造在纵向y的两端部具有沿横向x延伸的非隙缝区域nt的吸收体1。由此,根据本制造装置100及使用它的本制造方法,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制造吸收体1。之后,按照公知的步骤,通过在吸收体1中的固定有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一个面侧配置正面片,在没有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另一个面侧设置背面片,进一步根据需要配置其它部件,进而能够得到作为目标的吸收性物品。

作为具有所述(f)至(j)步骤的制造方法的变形例,能够采用由以下的(g’)至(j’)步骤替换(g)至(j)步骤的方法。

(g’)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遍及各长条状基体部中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h’)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涂敷了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涂敷了该粘接剂的面中,仅在横向的中央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步骤。

(i’)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遍及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地涂敷粘接剂的步骤。

(j’)在使在所述另一个面涂敷了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涂敷了该粘接剂的另一个面的表面中,仅在横向的中央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而制造吸收体的步骤。

在包括该(f)、(g’)、(h’)、(i’)和(j’)步骤的制造方法中,为了进行(h’)步骤可以使用具有如下结构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能够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基材片20的一个面的表面,从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同样的,为了进行(j’)步骤可以使用具有如下结构的吸水性聚合物散布部130:能够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基材片20的另一个面的表面,从在横向x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

以上,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中的吸收体1使用多个具有均匀宽度的长条状基体部2的吸收性单元4而形成,但代替它,也能够使长条状基体部2的宽度不均匀。

另外,上述图2所示的吸收体1通过以多个吸收性单元4各自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纵向y的方式排列而形成,但代替它,也可以例如像图7所示那样,使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横向x的方式排列。图7所示的吸收体1在沿纵向y的两侧部包括非隙缝区域nt。图7所示的吸收体1能够通过使用在周向上间隔性地配置有与基材卷的轴向平行配置的切割刀的切割辊和承接辊,向该切割辊与该承接辊之间供给基材片20而制造得到。

另外,吸收体1也可以是以吸收性单元4的纵向y朝向多个方向的方式排列该吸收性单元4的结构。作为以朝向多个方向的方式排列吸收性单元4的吸收体1,能够列举例如在该吸收体1的沿纵向y的两侧部具有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纵向y方式排列而形成的区域,且在被所述两侧部夹着的中央部具有多个吸收性单元4以各自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1的横向x的方式排列而形成的区域的方式等。此种使吸收性单元4以朝向多个方向的方式排列的吸收体1,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使用图5所示的压切式切刀111和承接辊112,在被输送的基材片20的沿输送方向y1的两侧部施加沿该输送方向y1的多条切口,之后,使用在周向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切割辊和承接辊,在与被输送的基材片20的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x1的中央部施加沿该方向x1的多条切口。

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中的吸收体1,各吸收性单元4及各长条状基体部2在纵向y方向上大致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但是代替此种方式,吸收性单元4和长条状基体部2也可以沿纵向y以描绘出波纹形状的曲线的方式延伸,或者也可以沿纵向y以山形的“之”字形延伸。

进一步,在上述吸收性物品10的制造方法中,代替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用粘接剂5固定,对长条状基体部2的一个面的表面实施起毛加工并在起毛了的纤维之间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的情况下,代替上述粘接剂涂敷步骤,进行起毛加工步骤即可。作为实施起毛加工的方法,能够列举例如日本特开2012-0924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028891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等。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吸收性物品。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多个吸收性单元的吸收体,该吸收性单元包括:具有横向、与该横向相比长度较长的纵向和厚度方向的长条状基体部;和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在该吸收体中,各该吸收性单元以其纵向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方式排列,

在所述长条状基体部中的肌肤相对面和非肌肤相对面这两者的表面固定有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前,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在横向上凸出至超过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沿所述纵向的侧缘部,且在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后,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不溶胀至超过该长条状基体部的沿该纵向的侧缘部。

<2>

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体中,在形成有所述吸收性单元的部位,该吸收性单元与在肌肤相对面侧与该吸收性单元邻接的其它部件或者在非肌肤相对面侧与该吸收性单元邻接的其它部件为非接合状态。

<3>

如上述<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体的纵向的端部区域和在肌肤相对面侧与该吸收体邻接的其它部件或者在非肌肤相对面侧与该吸收体邻接的其它部件为接合状态。

<4>

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体在其纵向的端部区域包括不配置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非隙缝区域。

<5>

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体在其纵向的端部区域不配置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6>

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长条状基体部包括疏水性的片。

<7>

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所述吸水性聚合物中,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比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高。

<8>

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固定于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与固定于该长条状基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为不同种类。

<9>

如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单元的横向x的长度lx优选为0.3mm以上10mm以下的程度,更优选为0.6mm以上2.0mm以下的程度,进一步优选为0.6mm以上1.8mm以下的程度。

<10>

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单元的纵向y的长度ly相对于横向x的长度lx优选为2倍以上3500倍以下,更优选为100倍以上700倍以下。

<11>

如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单元的纵向y的长度ly优选为20mm以上1000mm以下,更优选为200mm以上400mm以下。

<12>

如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俯视吸收体时,吸收区域at的面积与该吸收体的整体面积的比例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并且,优选为100%以下,更优选为90%以下。

<13>

如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单元配置于遍及吸收体的纵向y的两端部之间的整个区域。

<14>

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以吸收性单元的纵向y朝向吸收体的纵向y的方式配置时,吸收性单元优选在每个吸收体中配置有3个以上,更优选配置有50个以上,并且,优选配置有1000个以下,更优选配置有500个以下。

<15>

如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长条状基体部的侧面为不存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状态或者吸水性聚合物颗粒没有被固定的状态。

<16>

如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吸收液体前的状态,在沿横向x相邻的所述吸收性单元之间产生有间隙s。

<17>

如上述<1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间隙s的大小程度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0.5mm以上,另外,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mm以下。

<18>

如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吸收体中,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w2相对于吸收体的宽度w1的比例优选为0.001以上,更优选为0.002以上,并且,优选为0.200以下,更优选为0.040以下。

<19>

如上述<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w2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并且,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mm以下。

<20>

如上述<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在2.0kpa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20ml/min以上,更优选为40ml/min以上,并且,优选为10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800ml/min以下。

<21>

如上述<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在2.0kpa的加压下通液速度优选为0ml/min以上,更优选为10ml/min以上,并且,优选为400ml/min以下,更优选为200ml/min以下。

<22>

如上述<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的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离心保持量优选为20g/g以上,更优选为25g/g以上,并且,优选为50g/g以下,更优选为45g/g以下。

<23>

如上述<1>~<2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离心保持量优选为25g/g以上,更优选为30g/g以上,并且,优选为65g/g以下,更优选为55g/g以下。

<24>

如上述<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相比于肌肤相对面侧,固定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较高时,固定于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b2与固定于肌肤相对面侧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克重b1的比即b2/b1的值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7以上,另外,优选为4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25>

如上述<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液体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1优选为20μm以上,更优选为20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0μm以下。

<26>

如上述<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液体而溶胀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2优选为200μm以上,更优选为80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0μm以下。

<27>

如上述<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w2与吸收液体前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1的关系是,d1/w2的值优选为0.002以上,更优选为0.100以上,并且,优选为0.900以下,更优选为0.800以下。

<28>

如上述<1>~<2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长条状基体部的宽度w2与吸收液体后的状态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d2的关系是,d2/w2的值优选为0.02以上,更优选为0.45以上,另外,优选为0.90以下,更优选为0.80以下。

<29>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的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的整个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的另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的整个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在各面散布有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涂敷有该粘接剂的部位之间的非涂敷部位,沿该输送方向施加切口,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而制造吸收体。

<30>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在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亲水性的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的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的整个区域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的另一个面的表面,在其横向的整个区域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该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上隔开距离的多个部位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在各面散布有所述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散布有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部位之间的非散布部位,沿该输送方向施加切口,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而制造吸收体。

<31>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对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施加多条沿其输送方向的切口,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

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仅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中央区域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仅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中央区域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而制造吸收体。

<32>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对沿一个方向被输送的长条状基体部的基材片施加多条沿其输送方向的切口,得到窄幅的多个长条状基体部,

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仅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中央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在使多个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的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整个区域涂敷粘接剂,

在使在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涂敷有所述粘接剂的所述长条状基体部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状态下,仅在各长条状基体部中涂敷有该粘接剂的所述另一个面的表面的横向的中央区域散布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而制造吸收体。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因吸收液体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发生溶胀后,排泄的液体也能够通过吸收性单元之间的间隙透过,因此不易妨碍液体的透过。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固定于长条状基体部的上下面的表面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这两者。另外,即使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发生溶胀后,在吸收性单元间也不存在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因此不易阻碍吸收性单元间的液体扩散,能够有效利用吸收体的整个区域来吸收保持液体。更进一步,通过在长条状基体部的上下面的表面固定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对于尿等低粘度且高速排泄的液体,吸收体能够暂时地储存该液体,因此不易引起液体泄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