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植入用打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8396发布日期:2018-06-08 19:58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牙齿植入用打钻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齿植入用打钻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没有牙齿的情况下,在牙床内部骨头固定植入体,在其上部将人工牙齿进行固定的情形十分常见。

这时,根据原来牙齿所处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状态(例如,相应部分骨头的状态、和其他牙齿的关系、原来牙齿的配置方向、原来牙齿的大小等),在相应位置植入的植入体的形态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此过程中,将植入体植入时最基本的就是要与原来牙齿的配置方向相对应,并且以对应于牙齿大小的深度,将齿槽骨钻入。

但是在实际齿槽骨的钻入时,对于进行手术的人来说很难确认钻入部分的状态。这是由于口腔内狭小的作业环境,以及钻锥本身的大小都对施术者的作业视野产生了限制。

因此,施术者在施术过程中,打钻的方向或者深度等问题的把握上,以及最终植入体是否被正确地植入,在预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牙齿植入用钻孔器,能使施术者在打钻施术过程中将由于打钻器而受到的视野限制将至最低。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一牙齿植入用打钻器可包括:尖端部,具有第一外径,并形成有削切刀;小颈部,从所述尖端部延长并具备比所述第一外径小的第二外径;及大颈部,以所述尖端部为基准,位于比所述小颈部更远的位置处,并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径大的第三外径。

这里,所述第一外径和所述第二外径间的差异比所述第三外径和所述第一外径间的差异小。

这里,所述第一外径、所述第二外径以及所述第三外径满足下方公式1,即1.8<(D3-D1)/(D1-D2)<2.3{D1是上述第一外径,D2是上述第二外径,D3是上述第三外径,单位全部为mm}。

这里,所述第一外径和所述第二外径间的差异为所述第三外径和所述第一外径间的差异的一半。

这里,还包括扩颈部,配置在所述小颈部和所述大颈部之间,其外径从所述第二外径向所述第三外径逐渐变大。

这里,所述扩颈部和所述大颈部占据整个打钻器长度的65~75%。

这里还具备引导部,形成于所述小颈部,当所述打钻器过多受到施加的力时,引导所述小颈部进行断裂。

这里,所述引导部包含引导槽。

这里,所述引导部包括引导刻沟,其沿着所述小颈部的四周而延长。

这里,所述引导刻沟相对于所述小颈部的延长方向沿斜线方向而形成。

这里,所述引导部相比于所述尖端部,位于更加倾向于所述大颈部一侧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基于其牙齿植入用打钻器可以将在施术过程中,将由于打钻器受到视野的限制将至最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牙齿植入用打钻器100的侧视图。

图2是图示图1小颈部130部分扩大后的侧视图。

图3是图示图2小颈部130的一变形例的小颈部130’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牙齿植入用打钻器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发明中,即使是相互不同的实施例,对于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中,赋予相同或相似的标记符号,对其说明将重新开始。

图1是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牙齿植入用打钻器100的侧视图。

参照此附图,牙齿植入用打钻器100可具有:尖端部110、小颈部130、大颈部150、扩颈部170。

尖端部110是包括牙齿植入用打钻器100的一个端部的部分。在尖端部110处形成有削切刀111。削切刀111在打钻器100进行旋转时,可在齿槽骨处形成槽沟。这样的尖端部110具备有第一外径(D1)。

小颈部130是从尖端部110处延长的部分。小颈部130的外径为第二外径(D2),比第一外径(D1)小。

大颈部150是以尖端部110为基准,设置在小颈部130之后。大颈部150的外径为第三外径(D3),比尖端部110的外径(D1)大。大颈部150的自由端一侧分别形成有插入部151和挂接部153。插入部151是牙齿植入用打钻器100设置的对象物的打钻把手插入的部分,挂接部153就是打钻把手索要挂接的部分。

扩颈部170配置在小颈部130和大颈部150之间,并连接两个部分的结构。因此,扩颈部170其外径为从小颈部130的外径(D1)处向大颈部150的外径(D3)处逐渐变大的。

这里,第一外径(D1)和第二外径(D2)之间的差异比第三外径(D3)与第一外径(D1)之间的差异要小。

具体而言,第一外径(D1)、第二外径(D2)、第三外径(D3)可以满足如下[公式1]的条件。

[公式1]

1.8<(D3-D1)/(D1-D2)<2.3

{D1是上述第一外径,D2是上述第二外径,D3是上述第三外径,单位全部为mm}

这里,如果(D3-D1)/(D1-D2)小于1.8,小颈部130就会高于设定基准值,其厚度就更厚,这样对于施术者的视野来说就更加难以确认削切刀111所形成的槽沟。并且如果(D3-D1)/(D1-D2)大于2.3,相比于大颈部150,小颈部130的强度就会过低。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确认:当第一外径D1至第三外径D3满足如上公式1的情况是十分合适的。、

具体而言,发明人以以下数据进行说明:将第一外径D1为2.2mm,第二外径D1为1.8mm,第三外径D3为3.00mm。由此,(D3-D1)/(D1-D2)=3.0-2.2/2.2-1.8=0.8/0.4=2。

并且,扩颈部170和大颈部150占据整个打钻器100长度的65~75%,并且扩颈部170和大颈部150的长度如果不足整个打钻器100长度的65%,小颈部130就会变长,打钻器100的整体强度就会变弱,与此相反,上述长度如果超过75%,扩颈部170以及大颈部150就会影响施术者的视野,就会造成视野被遮挡的问题。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施术者在削切刀111在齿槽骨处形成槽沟之时,通过小颈部130周边的空间,可以较为轻松地确认槽沟的形成过程。依据上述说明的公式1的(D3-D1)/(D1-D2)的关系以及整体长度中大颈部150和确颈部170的比率等,就可以更准确地确认。

下面,将参照图2和图3,对相较于其他部分更薄的小颈部130处,用于引导其断裂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将图1的小颈部130放大之后的侧视图。

参照此图,在小颈部130上可以形成引导部190。引导部190作为引导的结构,在打钻器100上施加有过度的力时,相比于其他部分首先小颈部130的设定部分进行断裂。

作为引导部190,本实施例中示例有引导槽191。引导槽191可以是在小颈部130的外周面向着中心的穿孔结构。并且,引导槽191可以贯通小颈部130。这时,引导槽191比尖端部110更倾向于扩颈部170而形成。

根据上述引导槽191的结构,比较脆弱的小颈部130断裂时,可在引导槽191所在的位置发生断裂。由此,削切刀111和小颈部130相交的部分就会断裂,这样就可以防止很难去除齿槽骨处插入的小碎片(几乎全是尖端部110)的问题。

引导部190的其他形态将参照图3进行说明。

图3是图示图2小颈部130的一变形实施例的小颈部130’的侧视图。

参照此附图,引导部190’可以是引导刻沟193’。引导刻沟193’沿着小颈部130的四周方向而延长。

引导刻沟193’也可以相对于小颈部130’的延长方向沿斜线方向延长。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如果打钻器受到了过大的力量,依靠引导刻沟193’而形成的部分可以被阻断。并且,由于引导刻沟193’是沿斜线方向而形成,对于打钻器歪斜时的力量就可以有效地进行阻断。

如上所述的牙齿植入用打钻器并不局限于上述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结构都可以分别或者对其一部分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变形,从而完成发明的创作。

工业上的利用性

本发明为牙齿植入用打钻器,在制造业的领域上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