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7785发布日期:2018-11-24 10:1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制品。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排泄物的常规吸收性制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供了一种所谓的半开内裤形尿布,其中前腰部部分(前部部分)侧和后腰部部分(后部部分)侧沿宽度方向在一侧上连接,并且其中前腰部部分和后腰部部分沿宽度方向在另一侧上不连接。

前腰部部分和后腰部部分在开口侧上没有连接的该半开内裤形尿布具有从后腰部部分的宽度另一侧端部部分突出的紧固部分(紧固带),该紧固部分紧固到前腰部部分。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104874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半开式内裤形尿布中,在开口侧上,仅紧固部分紧固到前腰部部分。并且,前腰部部分的宽度另一侧端部部分位于后腰部部分的宽度另一侧端部部分的皮肤侧上,并且与后腰部部分的端部部分重叠。在婴儿(穿戴者)摆动他的/她的腿或者滚动的情况下,前腰部部分的宽度另一侧端部部分可能跟随婴儿的运动,导致位置偏移。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半开式内裤形尿布的开口侧上的位置偏移,实现尿布的良好的贴合性。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吸收性制品,其具有纵向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交叉的侧向方向以及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侧向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所述吸收性制品包括:前腰部部分,所述前腰部部分沿着所述侧向方向延伸;后腰部部分,所述后腰部部分沿着所述侧向方向延伸;和裆部部分,所述裆部部分设置在所述前腰部部分和所述后腰部部分之间,所述后腰部部分的沿所述侧向方向在一侧上的一侧端部部分通过第一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前腰部部分的沿所述侧向方向在所述一侧上的一侧端部部分,所述后腰部部分包括沿所述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紧固部分和弹性区域,所述弹性区域沿所述侧向方向拉伸/收缩,在穿上所述吸收性制品时所述紧固部分能够紧固到所述前腰部部分,当所述紧固部分紧固到所述前腰部部分以使得所述紧固部分的在更靠近所述弹性区域的一侧上的端部沿所述侧向方向定位在所述裆部部分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相对的端部上时,所述弹性区域定位在所述前腰部部分的沿所述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另一侧端部部分的非皮肤侧上,并且具有叠堆部分,在所述叠堆部分中,所述弹性区域叠堆在所述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上。

从本说明书和附图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半开式内裤形尿布中,可以抑制其开口侧的位置偏移,从而可以实现尿布的良好贴合性。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尿布的例子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图2是从穿戴者的皮肤侧观察的处于未折叠状态的尿布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图3a是前腰部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3b是后腰部部分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3c是紧固构件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4]图4是示出弹性区域x和y的视图。

[图5]图5a是示出使用尿布的方式的视图,图5b是尿布穿戴时的侧视图,图5c是尿布穿戴时的前视图。

[图6]图6是示出根据修改例子的尿布穿戴的状态的视图。

[图7]图7a是示出尿布穿戴时的目标区域的范围和紧固部分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平面图。图7b是图7a中的尿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图8是示出尿布穿戴时的目标区域的范围和紧固部分的位置的修改例子1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图9a是示出尿布穿戴时的目标区域的范围和紧固部分的位置的修改例子2的示意平面图,图9b是图9a中的尿布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中的描述,至少以下事项将变得清楚。

一种吸收性制品,其具有纵向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交叉的侧向方向以及与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侧向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所述吸收性制品包括:前腰部部分,所述前腰部部分沿着所述侧向方向延伸;后腰部部分,所述后腰部部分沿着所述侧向方向延伸;和裆部部分,所述裆部部分设置在所述前腰部部分和所述后腰部部分之间,所述后腰部部分的沿所述侧向方向在一侧上的一侧端部部分通过第一连接部分连接到所述前腰部部分的沿所述侧向方向在所述一侧上的一侧端部部分,所述后腰部部分包括沿所述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紧固部分和弹性区域,所述弹性区域沿所述侧向方向拉伸/收缩,在穿上所述吸收性制品时所述紧固部分能够紧固到所述前腰部部分,当所述紧固部分紧固到所述前腰部部分以使得所述紧固部分的在更靠近所述弹性区域的一侧上的端部沿所述侧向方向定位在所述裆部部分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分相对的端部上时,所述弹性区域定位在所述前腰部部分的沿所述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另一侧端部部分的非皮肤侧上,并且具有叠堆部分,在所述叠堆部分中,所述弹性区域叠堆在所述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上。

在这样的吸收性制品中,在穿戴吸收性制品时,布置在后腰部部分的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中的弹性区域位于前腰部部分的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另一侧端部部分的非皮肤侧上。并且,前腰部部分的弹性区域和另一侧端部部分是叠堆的(沿厚度方向)。因此,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通过弹性力压靠穿戴者的皮肤。这能够抑制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提高在吸收性制品穿戴时的吸收性制品的贴合性。

在这样的吸收性制品中,期望的是,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不具有可伸缩性。

对于这种吸收性制品,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不具有可伸缩性。因此,端部部分能够利用弹性力以面对面接触的方式压靠穿戴者的皮肤。这提高了触感,使得可以进一步改善吸收性制品的贴合性。

在这样的吸收性制品中,期望的是,当紧固部分紧固到前腰部部分以使得紧固部分的在更靠近弹性区域的一侧上的端部沿侧向方向定位在裆部部分的与第一连接部分相对的端部上时,弹性区域的纵向长度大于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的纵向长度。

对于这样的吸收性制品,弹性区域覆盖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因此,弹性力被施加在前腰部部分的整个另一侧端部部分上,使得能够进一步抑制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的位置偏移。

在这样的吸收性制品中,期望的是

在后腰部部分的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中沿侧向突出地设置有紧固构件,

紧固构件具有紧固部分,

后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通过第二连接部分连接到紧固构件,并且

当紧固部分紧固到前腰部部分以使得紧固部分的在更靠近第二连接部分的一侧上的端部沿侧向方向定位在裆部部分的与第一连接部分相对的端部上时,第二连接部分叠堆在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上。

对于这样的吸收性制品,当穿戴吸收性制品时,第二连接部分叠堆在前腰部部分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上。因此,第二连接部分不会与穿戴者的皮肤直接接触,使得触感更好,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贴合性。

在这样的吸收性制品中,期望的是,当紧固部分紧固到前腰部部分以使得紧固部分的在更靠近第二连接部分的一侧上的端部沿侧向方向定位在裆部部分的与第一连接部分相对的端部上时,第二连接部分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分位于前侧上。

对于这样的吸收性制品,当穿戴吸收性制品时,第二连接部分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分位于前侧(腹部侧)上。具有刚性的第二连接部分用作支撑件以抑制向下的位置偏移。这抑制了由于穿戴者的腹部的突出而导致的向下的位置偏移,使得贴合性更好。

在这样的吸收性制品中,期望的是,第二连接部分的刚性大于前腰部部分的刚性。

对于这样的吸收性制品,第二连接部分的刚性大于前腰部部分的刚性。这进一步确保对于前腰部部分的向下的位置偏移的支撑,进一步抑制由于穿戴者的腹部的突出而导致的向下位置偏移。

在这样的吸收性制品中,期望的是,叠堆在第二连接部分中的部件的数量大于叠堆在前腰部部分中的部件的数量。

对于这样的吸收性制品,叠堆在第二连接部分中的部件的数量大于叠堆在前腰部部分中的部件的数量。这使得第二连接部分的刚性比前腰部部分的刚性大,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对于向下的位置偏移的支撑,而无需采取诸如更换较厚部件的措施。

实施例

下面描述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吸收性制品的例子的半开式内裤形一次性尿布1(在下文中也仅称为尿布1)。

尿布1的构造

以下参考图1至4说明尿布1的构造。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尿布1的例子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从穿戴者的皮肤侧观察的处于未折叠状态的尿布1的示意性平面图。图3a是前腰部部分30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3b是后腰部部分20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3c是紧固构件40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4是示出弹性区域x和y的视图。

尿布1是主要用于新生儿、婴儿或类似物的一次性尿布。如图1所示,尿布1具有“纵向方向”、与纵向方向交叉的“侧向方向”、以及与纵向方向和侧向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在纵向方向上,将穿戴者腰部侧定义为“上”侧,并且将穿戴者裆部侧定义为“下”侧。在前后方向上,将穿戴者腹部侧定义为“前”侧,将穿戴者背部侧定义为“后”侧。当穿戴者穿上尿布1时,将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侧定义为“皮肤侧”,将与其相反侧定义为“非皮肤侧”。而且,在下面的描述中,图中沿侧向方向的左侧是“一侧”,而右侧是“另一侧”(见图2和4)。

尿布1包括:布置在穿戴者的裆部部分处并吸收排泄物的吸收性主体10(也称为“裆部部分”);覆盖穿戴者的背部侧的后腰部部分20;以及覆盖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腰部部分30。在另一侧上的后腰部部分20的端部部分中,紧固构件40设置成沿侧向突出,并且紧固构件40包括紧固部分41,该紧固部分在穿戴尿布1时能够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

图2所示的未折叠状态下的尿布1以用作折叠位置的沿纵向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折叠成一半,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的沿侧向方向一侧上的端部部分在第一连接部分1b中连接在一起,由此在一侧上形成腿部开口1hl。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的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的端部部分不连接在一起,另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和腰部开口1hb通过将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而形成。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尿布1是所谓的“半开式尿布”,其中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沿侧向方向在一侧上连接和闭合,并且在另一侧上断开和打开。以下,将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断开且打开的一侧(沿侧向方向的另一侧)也称为“开口侧”。

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具有大致矩形的平面形状。后腰部部分20固定到吸收性主体10的一个纵长端部部分10a,前腰部部分30固定到另一个纵长端部部分10b。即,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被吸收性主体10桥接,并且在吸收性主体10的纵长方向上与彼此之间的空间平行。

吸收性主体10的一个纵长端部部分10a是吸收性主体10和后腰部部分20叠堆的区域(第一区域),并且在图2中是由线a-b-c-d围绕的矩形区域。吸收性主体10的另一纵长端部部分10b是吸收性主体10和前腰部部分30叠堆的区域(第二区域),并且在图2中是由线f-g-h-i包围的矩形区域。

吸收性主体10

吸收性主体10(裆部部分)在平面视图中大致成形为伸长的矩形,并且沿侧向方向布置在中心位置处,其纵长方向沿着尿布1的纵向方向延伸。在图2和4中,中心线ac(由单点划线表示)是吸收性主体10在侧向方向上的中心。

吸收性主体10包括:吸收性本体11,其吸收并保持液体;可透液体的顶面片材12,其在穿戴者的皮肤侧上覆盖穿吸收性本体11,并允许诸如尿液的排泄物通过;以及不可透液体的背面片材13,其在非皮肤侧上覆盖吸收性本体11,并防止液体从非皮肤侧泄漏。吸收性本体11由诸如纸浆纤维的吸液性纤维构成,在如图2所示的平面图中形成为诸如大致沙漏形的预定形状,并且在内部具有超吸收性聚合物。

为了防止侧漏并改善腿部的贴合性,沿着吸收性主体10的纵长方向伸缩的腿部褶裥lg(腿部弹性部分)沿着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方向设置在相应侧部分上的各位置处。但是,为了方便起见,它们在图2或类似的图中被省略。

后腰部部分20

如图3b所示,后腰部部分20包括:位于穿戴者皮肤侧上的皮肤侧构件21;位于非皮肤侧上的非皮肤侧构件22;以及位于皮肤侧构件21与非皮肤侧构件22之间的多个弹性绳23。非皮肤侧构件22具有朝向皮肤侧折回的上端部部分,该上端部部分包裹皮肤侧构件21的上端部部分和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部分。

皮肤侧构件21和非皮肤侧构件22均是由无纺布或类似物构成的柔性片材构件。弹性绳23是赋予后腰部部分20侧向可伸缩性的弹性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弹性绳23以预定的纵向间隔并排布置。并且弹性绳23在沿侧向方向被拉伸的情况下利用粘合剂连接在皮肤侧构件21和非皮肤侧构件22之间。

由图2和4中的单点划线表示的中心线rc表示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中心。后腰部部分20在一侧上的其端部部分中具有第一连接区域20j,并且第一连接区域20j通过某个连接手段(例如热焊接或超声焊接)连接到前腰部部分30的连接区域30j(将在后面描述),以形成尿布1的第一连接部分1b。后腰部部分20在另一侧上的其端部部分中具有第二连接区域40j,第二连接区域40j连接到紧固构件40。

在后腰部部分20的下端部部分中,在侧向一侧上设置有倾斜部分20bl,该倾斜部分从侧向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l朝向侧向内侧(吸收性主体10所在的一侧)向斜下方倾斜。另外,在后腰部部分20的下端部部分中,在侧向另一侧上设置有以下部分:笔直部分20bs,其与前腰部部分30的下端部30b大致平行且从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朝向侧向内侧延伸;以及倾斜部分20br,其从笔直部分20bs朝向侧向内侧向斜下方倾斜。侧向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l和侧向另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r关于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线ac彼此对称。

如上所述,由于后腰部部分20具有与前腰部部分30的下端部30b基本平行的笔直部分20bs,所以当通过将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而穿戴尿布1时,前腰部部分30的下端部30b可以与后腰部部分20的笔直部分20bs对齐。这使得尿布1在穿戴时更美观。通过使侧向另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r的侧向长度l2大于侧向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l的侧向长度l1(l2>l1),另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r的倾斜角度可以比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l的倾斜角度更温和。

多个弹性绳23形成弹性区域x,从而改善了尿布1的贴合性。具体地,在后腰部部分20的上端部部分中,多个弹性绳23从侧向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l到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是连续的,并且以预定的纵向间隔并排布置。在此,在后腰部部分20的纵向中心部分和下纵向端部部分中,后腰部部分20与吸收性本体11重叠。在该区域中,在设有吸收性本体11的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中心部分中,没有设置多个弹性绳23。另一方面,在相对于吸收性本体11位于侧向左侧(一侧)的区域中和在相对于吸收性本体11位于侧向右侧(另一侧)的区域中,设置有基本上彼此平行的多个弹性绳23。

如图4所示,弹性区域x是设置有多个弹性绳23的区域,并且从第一连接区域20j的侧向内端部(在另一侧上)延伸到第二连接区域40j的侧向内端部(在一侧上);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区域20j设置在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一侧上,并且第二连接区域40j设置在侧向另一侧上。在图4中,弹性区域x由阴影部分表示。注意到,为了方便起见,在图4中,省略了第一连接区域20j和第二连接区域40j的阴影线。

如图2和4所示,多个弹性绳23延伸到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端部20er和20el。但是,在后腰部部分20的这些侧向端部部分中分别设置第一连接区域20j和第二连接区域40j使得基本上不可能展现以下区域的拉伸力:第一连接区域20j;第一连接区域20j的侧向外侧的部分;第二连接区域40j;以及第二连接区域40j的侧向外侧的部分。因此,弹性区域x的侧向范围从第一连接区域20j的侧向内侧到第二连接区域40j的侧向内侧。

弹性区域x的侧向一侧端部xe1处于与第一连接区域20j的侧向内端部相同的位置,并且弹性区域x的侧向另一侧端部xe2处于与第二连接区域40j的侧向内端部相同的位置。注意到,在一些情况下,在除了图4的阴影线部分所示的弹性区域x以外的区域(非弹性区域)中也设置有多个弹性绳23,并且弹性绳23在非弹性区域被切割以防止展现拉伸力。

如图4所示,在弹性区域x中,从侧向一侧端部xe1到中心线ac的距离l3小于从侧向另一侧端部xe2到中心线ac的距离l4(l3<l4)。如图2和4所示,侧向中心线bc表示穿戴者的腿已插入时穿戴者身体的大致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线bc位于与表示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中心的中心线rc相同的位置。中心线rc和bc的侧向位置不与指示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的中心线ac对准,并且中心线rc和bc定位成沿侧向远离中心线ac一距离d并且定位在侧向右侧(另一侧)上。

这里,在如上所述的弹性区域x中,后腰部部分20的中心线rc与吸收性主体10的中心线ac之间的距离d小于在侧向另一侧上的距离l4与在侧向一侧上的距离l3之间的差(d<l4-l3)。更优选地,距离d的两倍(长度2d)等于或小于在另一侧上的距离l4与在一侧上的距离l3之间的差(2d≤l4-l3),并且最优选地,距离d的两倍等于在另一侧上的距离l4与在一侧上的距离l3之间的差(2d=l4-l3)。

紧固构件40

如图3c所示,紧固构件40包括:位于穿戴者皮肤侧上的皮肤侧构件401;位于非皮肤侧上的非皮肤侧构件402;以及相对于皮肤侧构件401和非皮肤侧构件402位于皮肤侧上的紧固部分41。非皮肤侧构件402具有朝向皮肤侧折回的上端部部分,并且上端部部分包裹皮肤侧构件401的上端部部分。紧固构件40通过某种连接手段(例如热焊接或超声焊接)连接到后腰部部分20的第二连接区域40j,形成尿布1的第二连接部分2b。

皮肤侧构件401和非皮肤侧构件402均是由无纺布或类似物构成的柔性片材构件。紧固部分41是由聚丙烯等制成的并且在其皮肤侧表面上具有多个紧固突起(在附图中省略)的钩环紧固件。紧固部分41的紧固突起钩挂到设置在前腰部部分30中的目标区域34(将在后面描述),从而将紧固构件40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

第二连接部分2b(第二连接区域40j)设置成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其纵向长度h2大于后侧腰部部分20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的纵向长度h1的一半(h2>h1/2)。并且,后腰部部分2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的纵向长度h1小于从吸收性主体10的纵长方向的一个端部10a(第一区域)的下端部到纵长方向的另一个端部部分10b(第二区域)的下端部的长度h3的一半(h1<h3/2)。

注意到,在图2和4所示的例子中,后腰部部分20和紧固构件40形成为单独的构建,并且在第二连接区域40j中彼此连接。但是,后腰部部分20和紧固构件40可以一起形成为单个单元。具体地,在图2和4中,前腰部部分30和紧固构件40可以组合成“后腰部部分20”。在这种情况下,紧固部分41直接连接到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弹性区域x设置成使得侧向另一侧端部xe2沿侧向定位成比紧固部分41的侧向一侧端部部分更靠近所述一侧(内侧)。

前腰部部分30

如图3a所示,前腰部部分30包括:位于穿戴者皮肤侧上的皮肤侧构件31;位于非皮肤侧上的非皮肤侧构件32;以及位于皮肤侧构件31与非皮肤侧构件32之间的多个弹性绳33。非皮肤侧构件22具有朝向皮肤侧折回的上端部部分,该上端部部分包裹皮肤侧构件31的上端部部分和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部部分。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一侧(左侧)上的端部部分具有连接区域30j,并且连接区域30j与后腰部部分20的第一连接区域20j连接,形成第一连接部分1b。

皮肤侧构件31和非皮肤侧构件32均是由无纺布或类似物构成的柔性片材构件。弹性绳33是赋予前腰部部分30侧向可伸缩性的弹性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弹性绳33以预定的纵向间隔并排布置。并且弹性绳33在沿侧向方向被拉伸的情况下利用粘合剂连接在皮肤侧构件31和非皮肤侧构件32之间。

在前腰部部分30的非皮肤侧表面上,设置有能够与紧固部分41接合的目标区域34。例如,目标区域34由这样的构件制成,该构件的在非织造织物的上表面上的纤维形成为环形,以便容易地与紧固部分41的紧固突起(钩)接合。注意到,以下的结构也是可接受的:不是使目标区域34和前腰部部分30不同,而是通过对前腰部部分30的非皮肤侧构件32的局部区域进行处理而形成目标区域34。

多个弹性绳33形成弹性区域y,从而改善了尿布1的贴合性。多个弹性绳33从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一侧(左侧)上的侧向端部30el延伸到相对于中心线ac位于一侧上的预定侧向位置。相比之下,在从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另一侧(右侧)上的侧向端部30er到中心线ac的范围内不设置多个弹性绳33。另外,如图4中的阴影部分所示,弹性区域y是多个弹性绳33从连接区域30j的侧向内侧的侧向端部到相对于目标区域34的侧向一侧端部34el位于侧向一侧(左侧)上的位置设置的区域。

注意到,在一些情况下,在除了图4的阴影线部分所示的弹性区域y以外的区域(非弹性区域)中也设置有多个弹性绳33,并且弹性绳33在非弹性区域被切割以防止展现拉伸力。

如图2所示,从中心线ac(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到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r的距离l6小于从中心线ac到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l的距离l5(l6<l5)。

在另一侧上的前腰部部分30的距离l6小于在侧向另一侧上的后腰部部分20的从中心线ac到侧向端部20er的距离l8(l6<l8)。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l的侧向位置与后腰部部分20的在侧向一侧上的侧向端部分20el的侧向位置大致相同。因此,从中心线ac到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l的距离l5与从中心线ac到后腰部部分20的在侧向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l的距离l7相等(l5=l7)。根据这些距离l5、l6、l7和l8之间的关系,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长度小于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长度。前腰部部分30的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r相对于后腰部部分20的另一侧的侧向端部20er沿侧向设置在内侧。

此外,从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r到中心线ac的距离l6大于紧固构件40的侧向长度l9(l6>l9)。注意到,侧向距离(侧向长度)l5、l6、l7、l8、l9之间的上述关系存在于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在侧向方向上拉伸的状态。该“拉伸”状态是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在侧向方向上没有折痕地被拉伸的状态。更具体地,是如下状态:后腰部部分20沿侧向方向被拉伸,使得其侧向尺寸是等于或接近皮肤侧构件21的侧向尺寸和非皮肤侧构件22的侧向尺寸的长度;前腰部部分30沿侧向方向被拉伸,使得其侧向尺寸是等于或接近皮肤侧构件31的侧向尺寸和非皮肤侧构件32的侧向尺寸的长度。

尿布1的使用和穿戴

接着,参考图5至9说明使用尿布1的方式和穿戴尿布1的状态。

图5a是示出使用尿布的方式的视图,图5b是尿布1穿戴时的侧视图,图5c是尿布1穿戴时的前视图。图6是示出在穿戴根据修改例子的尿布时将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的状态的视图。图7a是示出尿布穿戴时的目标区域34的范围和紧固部分41的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平面图。图7b是图7a中的尿布1的示意性俯视图。图8是示出尿布穿戴时的目标区域34的范围和紧固部分41的位置的修改例子1的示意性平面图。图9a是示出尿布穿戴时的目标区域34的范围和紧固部分41的位置的修改例子2的示意性平面图。图9b是图9a中的尿布1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5a所示,在尿布1的侧向一侧端部部分中,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通过第一连接部分1b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腿部开口1hl。相比之下,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处于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不连接在一起的打开状态。换言之,尿布1处于其侧向一侧打开的状态。

当尿布1要穿在穿戴者(婴儿或类似物)身上时,首先,将穿戴者的一条腿(右腿)插入到沿尿布1的侧向方向形成在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中。然后,在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布置在穿戴者的右腿的关节处,也就是说,在与穿戴状态下的一条腿相同的位置处。之后,穿戴尿布的操作者用他的/她的手将前腰部部分30的另一侧端部部分沿侧向拉向另一侧,然后将其保持在该状态。然后,操作者用他的/她的另一只手将紧固构件40(后腰部部分20的另一侧端部部分)沿侧向拉向另一侧(图5a中的箭头所示),并将其包裹到前腰部部分30的前侧。然后,操作者将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的目标区域34。这样,形成另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和腰部开口1hb,将尿布1穿在穿戴者身上(见图5c)。

对于这种穿戴方法,在穿戴者的一条腿插入穿过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时,紧固部分41被紧固到目标区域34,从而同时可以形成另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和腰部开口1hb。这使得即使穿戴者(新生儿或婴儿)的腿蠕动,也能够容易地穿上尿布1。

假设在弹性区域x中,从侧向一侧端部xe1到吸收性主体10的中心线ac的距离l3等于从另一侧端部xe2到中心线ac的距离l4。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紧固构件40被拉动,而使得后腰部部分20在侧向方向上被拉伸,并且因此吸收性本体10将在另一侧上移位并且从穿戴者身体的大致中心移位。因此,存在排泄物泄漏和穿戴者不适的可能性。

在尿布1中,预期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定位成远离穿戴者身体的大体中心,弹性区域x形成为使得从侧向一侧端部xe1到吸收性主体10的中心线ac的距离l3小于从侧向另一侧端部xe2到中心线ac的距离l4(l3<l4)。在这种情况下,当紧固构件40被拉向侧向另一侧并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时,使用于穿戴的尿布1成形,后腰部部分20在侧向方向上拉伸,并且吸收性主体10移动到侧向另一侧(到左腿侧)。并且,中心线ac接近中心线bc,因此吸收性主体10可以位于更靠近穿戴者身体中心的位置。

在尿布1中,弹性区域x可以形成为使得从侧向一侧端部xe1到吸收性主体10的中心线ac的距离l3不同于从另一侧端部xe2到中心线ac的距离l4。因此,在一侧上的距离l3根据在一侧上的腿部(在本实施例中为右腿)的尺寸设定为适合于腿部开口1hl的长度,使得可以改善在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的贴合性。另外,通过紧固部分41的紧固来调节另一侧上的用于腿部(在本实施例中为左腿)的腿部开口1hl,能够确保另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的贴合性。

在本实施例中,前腰部部分30的从侧向一侧端部部分到中心线ac的区域包含沿着侧向方向延伸的弹性区域y;并且前腰部部分30的从另一侧端部部分到中心线ac的区域不包括弹性区域(不可拉伸)。这改善了尿布1的贴合性。前腰部部分30的从另一侧端部部分到中心线ac的区域是紧固构件40的紧固部分41紧固到的区域。因此,如果在该区域中布置弹性部件(例如弹性绳33),则弹性部件的伸缩可能使得更容易去除上述紧固。为了减少这个问题,在从另一侧端部部分到中心线ac的区域中,即在紧固部分41紧固到的区域中,不设置弹性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区域34布置在前腰部部分30的不存在弹性区域的部分中。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中心线ac与前腰部部分30的纵向上端部的一侧端部之间的侧向距离l5大于中心线ac与前腰部部分30的纵向上端部的另一侧端部之间的侧向距离l6(l5>l6)。当位于另一侧上的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时,这可以使后腰部部分20沿前后方向叠堆到其上的前腰部部分30的区域更小。这使得可以减少当穿戴者穿上尿布时由于叠堆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而引起的不适。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从后腰部部分20的中心线rc到吸收性主体10的中心线ac的侧向距离d小于从另一侧端部xe2到中心线ac的弹性区域x的距离l4与从一侧端部xe1到中心线ac的弹性区域x的距离l3之间的差(d<l4-l3)。这能够降低在将紧固部分41紧固于前腰部部分30时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变得位于远离人体的大致中心(中心线bc)的位置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人体的大致中心的中心线bc位于与表示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中心的中心线rc相同的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中心线bc的位置可以根据穿戴者身体的尺寸、部件的尺寸、弹性部件的拉伸力或类似因素适当地调整。并且,中心线bc的位置可以与中心线rc的位置不同。

如上所述,在尿布1中,弹性绳33的拉伸力在后腰部部分20和/或紧固构件40叠堆在其上的前腰部部分30的区域中不起作用。这里,每个弹性绳23的拉伸力等于每个弹性绳33的拉伸力;并且表示人体的大致中心的中心线bc与表示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中心的中心线rc位于相同的位置,使距离d的两倍等于距离l4与距离l3之间的差(2d=l4-l3)。该构造实现了最理想的位置关系,从而允许弹性绳23和33产生适当的腰部开口1hb的贴合。

在尿布1中,前腰部部分30的相对于中心线ac在另一侧上的部分由紧固部分41紧固,因此在该部分中不设置弹性绳33。即使在该区域中存在弹性绳33,与在一侧上的部分相比,存在由于紧固部分41的紧固而导致可伸缩性降低的可能性,降低了在穿戴尿布1期间在另一侧上的部分的可伸缩性。因此,在设置有多个弹性绳33的后腰部部分20的弹性区域x中,优选的是,另一侧端部xe2与中心线ac之间的弹性绳33的数量大于一侧端部xe1与中心线ac之间的弹性绳33的数量。这使得可以改善尿布1的贴合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腰部部分20包括具有紧固部分41的紧固构件40,并且紧固构件40在后腰部部分20的第二连接区域40j中固定到后腰部部分20的另一侧端部部分。使第二连接区域40j的纵向长度h2被设定为等于或大于后腰部部分20的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的长度h1的一半(h2>h1/2)。因此,当紧固构件40从图5a的状态被拉动并且被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时,能够提供将紧固构件40拉动到在另一侧上的腰部部分20的侧向端部20er的不少于一半的部分上的力。这使得可以将更均匀分布的力施加到前腰部部分30,从而减少前腰部部分30由于向前腰部部分30的一部分施加过大的力而引起的断裂和变形的可能性。

此外,可以采用以下构造:后腰部部分20、前腰部部分30和吸收性主体10是单独的部件;在后腰部部分20中,在下端部部分的侧向一侧上设置有倾斜部分20bl;在下端部部分的侧向另一侧上设置倾斜部分20br;并且倾斜部分20bl的侧向长度l1大于倾斜部分20br的侧向长度l2(l2>l1)。将在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l的侧向长度l1设定为与穿戴者的腿部的圆周尺寸相应的长度,从而提高在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l与穿戴者的腿部的贴合性。并且,在另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r的侧向长度l2可以大于在一侧上的倾斜部分20bl的侧向长度l1,通过在穿戴尿布时将紧固部分41进行紧固来调节在另一侧上的腿部开口1hb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后腰部部分20、前腰部部分30和吸收性主体10是单独的部件。吸收性主体10在其前后方向的后侧上具有一个端部部分10a,并且所述一个端部部分10a放置在后腰部部分20上。另外,吸收性主体10沿前后方向在其前侧上具有另一端部部分10b,并且该另一端部部分10b放置在前腰部部分30上。后腰部部分20的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的长度h1小于吸收性主体10的从所述一个端部部分10a的下端部到所述另一个端部部分10b的下端部的长度h3的一半(h3/2>h1)。使吸收性主体10的从一个端部部分10a的下端部到另一个端部部分10b的下端部的长度h3相对较长,使得腿部开口1hl可以具有与腿部的尺寸对应的长度。另外,通过缩短后腰部部分20的另一侧端部20e的长度,能够容易地向后腰部部分20传递紧固时拉动紧固构件40的力,从而容易穿上尿布。

在本实施例中,在后腰部部分20的上端部部分中,弹性区域x至少从吸收性主体10的一个端部到另一个端部沿侧向是连续的,从而能够减少在将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时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与穿戴者的裆部的侧向中心(中心线bc)不对准的可能性。

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叠堆在其中的叠堆部的位置偏移

接着,关于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前腰部部分30的另一侧端部部分300和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后腰部部分20的另一侧端部部分200,将参考图6在下面描述另一侧端部部分300和另一侧端部部分200叠堆在其中的叠堆部的位置偏移。

图6是示出根据修改例子的尿布穿戴的状态的视图。

在图6所示的尿布中,当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在侧向方向上拉伸时,前腰部部分30的从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到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r的距离l6等于或大于后腰部部分20的从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到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的距离l8(l6≥l8;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当穿戴尿布时,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与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后腰部部分20重叠的重叠部增加。

在半开式内裤形尿布中,在侧向另一侧(开口侧)上,仅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的目标区域34。因此,前腰部部分30的相对于紧固部分在侧向另一侧上的部分(前腰部部分30叠堆在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端部部分上的部分)未固定到后腰部部分20。例如,关于与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200重叠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前腰部部分的皮肤侧部分(包括端部部分300的区域),在睡觉的婴儿(穿戴者)正在扭动他/她的双腿的情况下,前腰部部分30的皮肤侧重叠部分跟随婴儿腿部的运动而弯曲,使得纵向位置偏移更容易发生(参见图6)。另外,在睡觉的婴儿沿侧向方向移动(例如翻滚)的情况下,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可能沿侧向方向朝向一侧滚动。在前腰部部分30的沿侧向方向的另一侧上,与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重叠的部分越大,在重叠部分中越容易产生上述的位置偏移。这增加了位置偏移的大小。在图6中,位置偏移之前的前腰部部分30的状态(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

然而,在尿布1中,如上所述,当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在侧向方向上拉伸时,前腰部部分30的从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到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r的距离l6小于后腰部部分20的从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到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20er的距离l8(l6<l8;参见图2)。当穿戴尿布1时,这使得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叠堆到其上的后腰部部分2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叠堆区域变小。这使得上述位置偏移不太可能发生,并且即使发生位置偏移,也可以减少偏移。这使得在穿戴尿布1时能够实现尿布1的良好贴合。

接下来,参考图5至9说明紧固该紧固部分41的位置,以及处于紧固状态(尿布穿戴时)的弹性区域x和第二连接部分2b的位置。

紧固部分41的紧固位置

首先,将在下面描述将紧固部分41进行紧固的位置。

在图7a和7b中,当尿布1穿在穿戴者身上时,紧固部分41被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使得紧固部分41的侧向中心41c与目标区域34的侧向中心34c对准。

图8示出与图7a和7b所示的情况相比,紧固部分41被紧固以使得腰部开口1hb变窄的状态。在相对于中心线ac的一侧上的区域中设置目标区域34使得能够将紧固部分41紧固到相对于中心线ac在一侧上的位置。这增加了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的重叠部分,因此可以减小腰部开口1hb的尺寸。这使得可以为腰围尺寸较小的穿戴者(例如婴儿)提供良好的贴合性。

在图7至9中,紧固部分41被定位成使得其整个区域与目标区域34重叠。在紧固时,紧固部分41的整个区域不需要与目标区域34重叠。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就足够了。然而,紧固部分41与目标区域34重叠的重叠部分的面积越大,紧固部分41和目标区域34的紧固越强。因此,优选的是,紧固部分41的整个区域重叠目标区域34。

与图8相反,图9a和图9b示出紧固部分41被紧固以使得腰部开口1hb扩大的状态。在图9a和9b中,紧固部分41被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使得紧固部分41在更靠近第二连接部分2b的一侧上的端部41er沿侧向方向定位在吸收性主体1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10er上(与第一连接部分1b相对的一侧)。这减少了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的重叠部分,因此可以增加腰部开口1hb的尺寸。这使得可以为腰围尺寸较大的穿戴者(例如婴儿)提供良好的贴合性。

然而,当图9a和9b所示的紧固位置是紧固的参考位置时,优选的是,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使得紧固部分41的在更靠近第二连接部分2b的一侧上的端部41er定位在紧固的参考位置处或者沿侧向定位在紧固的参考位置内侧。例如,假设紧固部分41通过紧固部分41从前腰部部分30的下端部突出而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紧固部分41的在更接近第二连接部分2b的一侧上的端部41er定位在吸收性主体1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10er的侧向外侧,则存在如下可能性:具有刚性的紧固部分41的突出部分与穿戴者的腿部接触并伤害穿戴者的皮肤。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如果紧固部分41的在更靠近第二连接部分2b的一侧上的端部41er定位在紧固的参考位置处或者沿侧向定位在紧固的参考位置内侧,则紧固部分41的突出部分放置在吸收性主体10上。这使得可以防止突出部分与穿戴者的腿部接触。

如图8、9a和9b所示,紧固部分41不需要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使得紧固部分41的侧向中心41c与目标区域34的侧向中心34c对准。

紧固时弹性区域x的位置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当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时(当穿上尿布1时)的弹性区域x的位置。

如图9a和9b所示,当紧固部分41紧固在紧固参考位置处时,弹性区域x位于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的非皮肤侧上。并且,弹性区域x具有叠堆部分,在该叠堆部分中,弹性区域x叠堆在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上(在图9b中由粗虚线表示)。注意到,当紧固部分41紧固在紧固参考位置的侧向内侧的位置处时(参考图7a、7b和8),弹性区域x位于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的非皮肤侧上,并且弹性区域x具有叠堆部分,在该叠堆部分中,弹性区域x叠堆在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上(图7b中用粗虚线表示)。

如图6所示,在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200不包含弹性区域x的情况下,当婴儿(穿戴者)正在扭动他的/她的腿或者滚动时,如上所述,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靠着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200滑动,在叠堆部中更容易发生位置偏移。但是,在尿布1中,通过弹性区域x的弹性力,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压靠穿戴者的皮肤。由此,这抑制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的叠堆部中的位置偏移,从而可以在尿布1穿上时实现尿布1的良好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端部部分300不具有可伸缩性(不包括弹性区域y)。因此,当施加弹性区域x的弹性力时,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以面对面接触的方式压靠穿戴者的皮肤。这可以抑制穿戴者的皮肤不适,改善触感。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区域x的纵向长度h5大于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的纵向长度h4(h5>h4)。因此,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可以被弹性区域x纵向覆盖。因此,弹性力施加在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的整个纵向区域上,使得能够进一步抑制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叠堆的叠堆部的位置偏移。

在本实施例中,当紧固部分41紧固在紧固参考位置(参见图9a)时或者当紧固部分41紧固在紧固参考位置的侧向内侧的位置(参见图7a和8)时,弹性区域x的一部分位于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分1b的前侧上,该部分包括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的重叠。因此,在尿布1的开口侧上,能够施加弹性区域x的弹性力,提高尿布1的贴合性。

紧固时第二连接部分2b的位置

接下来,下面将描述当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时(当穿上尿布1时)的第二连接部分2b的位置。

当紧固部分41被紧固在参考紧固位置(参见图9a)时,或者当紧固部分41被紧固在参考紧固位置的侧向内侧的位置时(见图7a和8),第二连接部分2b位于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分1b的前侧上(见图7b和9b)。

如图5b所示,婴儿(穿戴者)通常具有向前突出的腹部,因此前腰部部分30受到穿戴者腹部的突出而产生的向下的力(参见图5b和5c中指示的箭头)。而由于前腰部部分和后腰部部分的连接,连接部分具有刚性,所以连接部分通常在穿戴尿布时位于穿戴者侧面。由于前腰部部分由柔软的无纺布等制成,所以前腰部部分容易滑落,导致位置偏移。

然而,在尿布1中,如上所述,具有刚性的第二连接部分2b相对于位于穿戴者右侧的第一连接部分1b位于前侧。这使得第二连接部分2b可以支撑穿戴者的腹部的突出(参见图5c)。这抑制了由于穿戴者的腹部的突出导致的前腰部部分30的向下位置偏移,从而获得尿布1的更好的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分2b沿着纵向方向设置在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200中。第二连接部分2b的纵向长度大于局部设置的情况下的纵向长度。因此,第二连接部分2b作为支撑穿戴者的腹部的突出的“支撑杆”起作用,能够进一步抑制因穿戴者的腹部的突出而导致的前腰部部分30的向下位置偏移。

在本实施例中,叠堆在第二连接部分2b中的部件的数量(四个)大于叠堆在前腰部部分30中的部件的数量(两个)(参见图3a和3c)。因此,通过使第二连接部分2b的刚性大于前腰部部分30的刚性,能够通过第二连接部分2b更可靠地支撑穿戴者的腹部的突出。在此,第二连接部分2b和前腰部部分30的刚性值通过将gurley刚度的测量值除以样本的长度而获得的值来示例性表示。根据jis-l1096,使用yasudaseikiseisakusho股份有限公司的311号gurley弯曲刚度测试仪测量gurley刚度。

注意到,不必要的是,通过使第二连接部分2b中的部件的数量大于前腰部部分30中的部件的数量,而使第二连接部分2b中的刚性大于前腰部部分30中的刚性。但是,例如,这可以使得刚度更大,而不采取诸如用更厚的构件替代的措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腰部部分30的从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到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30er的距离l6大于紧固构件40的侧向长度l9(l6>l9;参见图2)。因此,当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以使得紧固构件40的侧向末端端部(与第二连接部分2b相对的端部)位于中心线ac上时,第二连接部分2b放置在前腰部部分3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端部部分300上。因此,刚性高的第二连接部分2b不会直接接触穿戴者的皮肤。这使得触感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a和7b所示,当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上以使得紧固部分41的侧向中心41c与目标区域34的侧向中心34c对准时,第二连接部分2b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10er的内侧,并且不位于穿戴者腿部的圆周上。这使得具有刚性的第二连接部分2b不太可能与穿戴者的腿部(皮肤)直接接触,从而在尿布1被穿上时获得更好的触感。

其它

尽管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上述实施例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改进等,并且本发明的等同形式也包含在本发明内。

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各种构造,但是至少足够的是实现以下的构造:当紧固部分41紧固到前腰部部分30以使得在更靠近第二连接部分2b的一侧(弹性区域x的一侧)上的紧固部分41的端部41er沿侧向方向定位在吸收性主体10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10er上时,弹性区域x定位在前腰部部分30的侧向另一侧端部部分300的非皮肤侧上,并且弹性区域x具有叠堆部分,在该叠堆部分中,弹性区域x叠堆在前腰部部分30的另一侧端部部分300上。因此,在除了叠堆部分的其余部分中,弹性区域x可以例如仅仅设置在后腰部部分20的上端部部分中。

在前述实施例中,目标区域34设置在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中心线ac)与吸收性主体10的在侧向另一侧上的侧向端部10er之间的前腰部部分30的区域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目标区域34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只要目标区域34被设置为满足紧固部分41被紧固的位置的容许范围(吸收性主体10的沿侧向方向在另一侧上的侧向端10er内侧的范围)。

在前述实施例中,弹性区域x和y分别由能够在侧向方向上伸缩的多个弹性绳23和33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构成前腰部部分30和后腰部部分20的无纺织物可以是能够在侧向方向上伸缩的伸缩性无纺织物,从而形成弹性区域x和y。

尽管上述实施例示出了所谓的三件式一次性尿布1作为吸收性制品的例子,但是对此没有任何限制。例如,吸收性制品可以是两件式一次性尿布,包括:第一部件是包括经由裆部部分连接而作为单个单元的后腰部部分和前腰部部分的外部片材;第二部件是固定到外部片材的皮肤侧表面的吸收性主体。

上述实施例描述了这样的例子,即目标区域34具有环,紧固部分41具有钩,并且紧固部分41通过环挂在钩上而被紧固到目标区域34。然而,目标区域34和紧固部分41的构造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目标区域34和紧固部分41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在其表面上提供粘合性,并且它们可以通过将该粘合剂附着到另一个构件的表面而被紧固。

以上实施例描述了当穿戴尿布时紧固构件40从后腰部部分20沿侧向方向突出的状态。然而,当制造一次性尿布1时,紧固构件40可以被折叠,或者紧固构件40可以通过穿孔临时连接到前腰部部分30。

在前述实施例中,虽然弹性绳23和33没有设置在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的与吸收性本体11重叠的重叠区域中,但是对此并不限于此。弹性绳23和33可以设置在与吸收性本体11重叠的区域中。通过不在与吸收性本体11重叠的区域中设置弹性绳23和33,能够降低由于弹性绳23、33的伸缩而导致吸收性本体11变形的风险。但是,通过在与吸收性本体11重叠的区域中设置弹性绳23和33,能够通过拉伸力来提高吸收性主体10的贴合性。

在前述实施例中,中心线rc和bc定位成沿侧向远离中心线ac一距离d,并且相对于中心线ac定位在侧向右侧(另一侧)上。然而,中心线rc和bc的侧向位置可以与中心线ac的侧向位置相同。也就是,后腰部部分20和前腰部部分30通过吸收性主体10桥接,使得后腰部部分20的侧向中心与吸收性主体10的侧向中心对准。

[附图标记列表]

1尿布(吸收性制品)

1b第一连接部分

2b第二连接部分

10吸收性主体(裆部部分)

20后腰部部分

30前腰部部分

40紧固构件

41紧固部分

200、300另一侧端部部分

x、y弹性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