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9567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病变的出血,但亦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通常表现为鲜血便,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目前,医学上通常采用静脉给予常规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维生素K1、氨甲苯酸、6-氨基己酸或血凝酶等及药物熏洗法治疗便血,虽然可使病情得以缓解,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治标不治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常规止血药物及药物熏洗法治疗便血存在药物依赖性强、治标不治本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伍科学、疗效显著、作用可靠、无副作用的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地榆10-30份、槐花10-20份、侧柏叶10-20份、桅子5-15份、黄芩10-20份、黄连5-15份、枳壳5-15份、防风5-15份、半边莲10-30份、大黄2-6份、蒲黄10-20份、马齿苋10-20份、丹皮5-15份、续断10-20份、枣仁10-20份、远志10-20份、元肉5-15份、黄芪10-30份、鹿角胶11-21份、当归10-20份、茯苓5-15份、白术5-15份、甘草5-15份。

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地榆20份、槐花20份、侧柏叶15份、桅子10份、黄芩15份、黄连10份、枳壳10份、防风10份、半边莲20份、大黄4份、蒲黄15份、马齿苋15份、丹皮10份、续断15份、枣仁15份、远志15份、元肉10份、黄芪20份、鹿角胶16份、当归15份、茯苓10份、白术10份、甘草10份。

便血因病邪伤络,血出于下窍,走注二阴。由于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湿热蕴结,脉络受损,中气亏虚,气不摄血,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因此治疗便血应以清化湿热,凉血止血,益气摄血,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为治则。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地榆、槐花苦微寒,善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二药相使,共为君药。侧柏叶味苦微寒,清热止血,可增强君药凉血止血之力。桅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为臣药。因大肠气机被风热湿毒所遏,故用防风,帜壳行气宽肠,以达“气调则血调”之目的。佐以茯苓、白术渗湿利水,健脾补气;当归补气养血,黄芪益气补气,鹿角胶滋阴养血,三药相使,气行则血行;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安神定志,元肉补心益脾,三药相使,在益气补血的基础上,补心益脾,安神定志,功效倍增。丹皮滋阴补肾,续断壮腰健肾,二药相使,固本健肾,益气摄血;半边莲清热解毒,马齿苋清热泻火,二药可助君药之功效;大黄清热泻下,浦黄清热化湿,二药相使,清热同时泻下通便。最后用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肠疏风,俟风热、湿热邪毒得清,则便血自止。本方具有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配伍科学,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作用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总有效率94%,治愈率达7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地榆20g、槐花20g、侧柏叶15g、桅子10g、黄芩15g、黄连10g、枳壳10g、防风10g、半边莲20g、大黄4g、蒲黄15g、马齿苋15g、丹皮10g、续断15g、枣仁15g、远志15g、元肉10g、黄芪20g、鹿角胶16g、当归15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10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地榆18g、槐花22g、侧柏叶12g、桅子13g、黄芩12g、黄连13g、枳壳7g、防风13g、半边莲17g、大黄6g、蒲黄12g、马齿苋17g、丹皮7g、续断18g、枣仁12g、远志18g、元肉7g、黄芪22g、鹿角胶14g、当归17g、茯苓7g、白术13g、甘草7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地榆23g、槐花17g、侧柏叶17g、桅子7g、黄芩18g、黄连7g、枳壳13g、防风7g、半边莲23g、大黄2g、蒲黄18g、马齿苋12g、丹皮13g、续断12g、枣仁18g、远志12g、元肉13g、黄芪17g、鹿角胶18g、当归12g、茯苓13g、白术7g、甘草13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地榆30g、槐花10g、侧柏叶20g、桅子5g、黄芩20g、黄连5g、枳壳15g、防风5g、半边莲30g、大黄2g、蒲黄20g、马齿苋10g、丹皮15g、续断10g、枣仁20g、远志10g、元肉15g、黄芪10g、鹿角胶21g、当归10g、茯苓15g、白术5g、甘草15g。

实施例5

一种治疗便血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地榆10g、槐花20g、侧柏叶10g、桅子15g、黄芩10g、黄连15g、枳壳5g、防风15g、半边莲10g、大黄6g、蒲黄10g、马齿苋20g、丹皮5g、续断20g、枣仁10g、远志20g、元肉5g、黄芪30g、鹿角胶11g、当归20g、茯苓5g、白术15g、甘草5g。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在本人所处医院进行临床疗效实验如下:

1、临床病例选择:挑选70例便血患者,年龄20-65岁。

2、临床症状: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常见于痔疮、肠息肉、直肠脱垂、肛裂、结肠癌等疾病,以上症状可认定为便血。

3、实验方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两组,每组35人,其中,中药治疗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其是将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原料按照传统水煎法煎煮两遍取汁约400ml,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一天一剂,七天一疗程。对照治疗组采用:高锰酸钾温水坐浴,温度40℃~50℃(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并配合静脉给予常规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维生素K1、氨甲苯酸、6-氨基己酸或血凝酶)。

4、疗效标准:

(1)、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2)、有效: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

(3)、无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5、实验结果:

中药治疗组:治疗3-5个疗程,治愈27例,有效6例,无效2例。经不良反应(ADR)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对照治疗组:治疗一周,便血症状治愈15例,治疗二周后,累计便血治愈27例,治疗四周后,累计便血治愈31例,但治疗2-3个月后有6例患者病情出现反复。

通过上述统计比较可以看出,针对便血的治疗,采有西药的对照治疗组在治疗速度上较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治疗组的治疗速度快,但易出现病情反复。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对便血的治疗效果更为彻底,疗效更加稳定。

6、典型病例:

病例一:曲某,男,27岁。患者自述近2个月无明显诱因解血便,血液随粪便流出,便血量多,呈鲜红色,服用一星期酚磺乙胺片后,便血停止,但半个月后复发。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2个疗程后,自觉便血量明显减少;继续服用2个疗程,症状消失,治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病例二:王某,女,52岁。患者自述患有痔疮,近期连续两周解便时肛门灼热,有血液流出,颜色呈紫红色,量多粘稠,口服常规止血西药及维生素K,并配合药物熏洗肛门,效果并不显著。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1个疗程,各症状明显好转;续服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治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中药原料用量过多易造成浪费或不良反应,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用量必须恰当。用于临床实验的各中药原料用量是本发明的最佳用量,其适用范围广。其中,地榆20g,槐花20g,用量大,凉血止血要大量用,因其苦寒,又凉血;方中当归15g,黄芪20g,鹿角胶6g,用量都适中,补气养血,益气生津,以制地榆,槐花之苦寒,过分凉血则伤阴血,因此适量益气养血,标本兼顾,各司其责;枳壳10g,防风10g,量适中,因大肠气机被风热湿毒所遏,二药相使行气宽肠,气血通畅,因此适量应用即可;大黄4g,量少,因其苦寒,泻下作用极强,方中少量应用,泻下同时通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