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风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发病2周内)的中药。
背景技术:
中风又名卒中,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四大疑难病证风、劳、鼓、膈之一,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西医属于脑血管疾病范畴。依据发病的不同阶段,目前认为急性期病程多为发病2周内,恢复期病程为2周~半年。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的发病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脑窍,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属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与标实为主,治疗上多以祛邪为大法,恢复期多与虚为主,其虚尤以元阳亏虚为甚。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疾病有其独到的优势,能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中药复方以其副作用小、多靶点、副反应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在中风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宣通气机,化痰逐瘀,活血通络功效的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中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中药,主要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桂枝尖10-20份、苍术9-20份、南山楂15-25份、陈皮10-20份、法半夏15-25份、茯苓10-20份、田七9-20份、生姜6-15份、炙甘草4-8份。
上述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中药,主要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桂枝尖12-18份、苍术12-18份、南山楂18-22份、陈皮12-18份、法半夏18-22份、茯苓12-18份、田七12-18份、生姜9-12份、炙甘草5-7份。
上述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中药,主要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桂枝尖15份、苍术15份、南山楂20份、陈皮15份、法半夏20份、茯苓15份、田七15份、生姜10份、炙甘草6份。
该中药为汤剂。
汤剂按以下操作制备:将各原料药材分别净选后一起加水浸泡0.5~1小时,先武火煎煮至药液沸腾,后改用文火再煎煮20~25分钟,将药汁滤出,即得。
针对中风治疗缺乏有效中药的现状,发明人研发了一种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中药,主要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桂枝尖10-20份、苍术9-20份、南山楂15-25份、陈皮10-20份、法半夏15-25份、茯苓10-20份、田七9-20份、生姜6-15份、炙甘草4-8份。
所用各原料药材特性如下:
桂枝尖: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主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症瘕。
苍术:苍术为菊科植物苍术干燥根茎,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主治:湿阻中焦,风寒湿痹,脚膝肿痛,痿软无力,雀日夜盲。
南山楂: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效:行气散瘀,收敛止泻;主治: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性苦、辛,温,归肺、脾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法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的炮制加工品;性辛、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主治: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田七:又名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生姜: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炙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干燥根的炮制加工品,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方中,桂枝尖辛温,能化太阳之气,生姜辛散,能宣一切滞机。桂枝尖与生姜同气相应,合甘草之甘,能调周身之阳气;南山楂之苦平,与甘草之甘平,则苦与甘合,能调周身之阴液,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则无滞机。法半夏辛温性燥,合苍术燥湿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兼以田七活血散瘀,诸药合用,则痰瘀既去,上焦阳明清通,阳热有出路,中焦脾胃中枢复转。合而共奏宣通气机,化痰逐瘀,活血通络之功。
临床实践表明,本发明的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中药具有宣通气机,化痰逐瘀,活血通络效果,能明显改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症状,促进缺损能力的恢复,疗效确切、迅速、稳定,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药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其配方比例是经过科学筛选得到的,对于特殊病人,如重症或轻症,肥胖或瘦小的病人,可以相应调整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减少不超过,药效基本不变。
用药方法:诊断为中风急性期的患者服用本发明的汤剂,3次/1日,15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停药。服药期间禁食油腻、生冷、腥擅、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为说明本发明如何实施,以下通过实例进一步阐明。
一、实施例
实施例1
配方:桂枝尖15g、苍术15g、南山楂20g、陈皮15g、法半夏20g、茯苓15g、田七15g、生姜10g、炙甘草6g。
制法:将各原料药材分别净选后一起加水400ml浸泡0.5小时,先武火煎煮至药液沸腾,后改用文火再煎煮24分钟,将药汁滤出,即得。
实施例2
配方:桂枝尖10g、苍术9g、南山楂15g、陈皮10g、法半夏15g、茯苓10g、田七9g、生姜8g、炙甘草4g。
制法:将各原料药材分别净选后一起加水400ml浸泡1小时,先武火煎煮至药液沸腾,后改用文火再煎煮20分钟,将药汁滤出,即得。
实施例3
配方:桂枝尖12g、苍术12g、南山楂18g、陈皮15g、法半夏18g、茯苓12g、田七12g、生姜11g、炙甘草5g。
制法:将各原料药材分别净选后一起加水400ml浸泡1小时,先武火煎煮至药液沸腾,后改用文火再煎煮22分钟,将药汁滤出,即得。
实施例4
配方:桂枝尖18g、苍术18g、南山楂22g、陈皮15g、法半夏22g、茯苓18g、田七18g、生姜13g、炙甘草8g。
制法:将各原料药材分别净选后一起加水400ml浸泡0.8小时,先武火煎煮至药液沸腾,后改用文火再煎煮25分钟,将药汁滤出,即得。
实施例5
配方:桂枝尖20g、苍术20g、南山楂25g、陈皮15g、法半夏25g、茯苓20g、田七20g、生姜15g、炙甘草8g。
制法:将各原料药材分别净选后一起加水400ml浸泡0.6小时,先武火煎煮至药液沸腾,后改用文火再煎煮20分钟,将药汁滤出,即得。
二、应用例
陈某某,男,56岁,南宁市人,急性起病,病程1天,诊断右侧顶叶急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持物不稳,行走拖步,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舌质暗淡,苔厚腻,脉紧,按照本发明给予实施例2用药治疗1个疗程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明显好转,肌力恢复至5-级,持物可,行走正常。
宋某某,女,51岁,柳州市人,急性起病,病程2天,诊断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言语不利,右侧肢体乏力,肌力4级,舌质暗淡,苔黄腻,脉细紧,按照本发明给予实施例3治疗1个疗程后言语不利好转,肌力恢复至5级。
三、临床药效学试验
1.病例资料
1.1研究对象
选取中风病急性期患者180例。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风痰瘀阻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赛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1.2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梗死诊断要点。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风病“风痰瘀阻证”者;
(2)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梗死诊断标准者;
(3)脑梗死的类型——OCSP分型中的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或完全前循环(TACI)、后循环梗塞(POCI);
(4)发病72小时以内;
(5)年龄在35岁以上,75岁以下者;
(6)Glassow昏迷量表评分大于8分;
(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30分;
1.4排除标准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OCSP分型中的腔隙性脑梗塞
(3)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4)发病超过72小时
(5)溶栓治疗患者
(6)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
(7)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
(8)75岁以上,35岁以下
(9)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0)患病前正参加其他药物研究治疗者
(11)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骨关节病,及精神病患者
(12)有卒中病史且遗留严重后遗症者。
1.5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
(2)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均应视为脱落。
1.6终止试验标准
(1)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
(2)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试验。
2.方法
2.1治疗方法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药物治疗。
2.2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中风病风证、痰证、瘀证的证候量化诊断标准。将三组证候积分相加,即为该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2)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3)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工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测定。
2.3疗效判断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参照《中药组合物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方法:
疗效百分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疗效百分数≥95%;
显效:疗效百分数≥70%,且小于95%;
有效:疗效百分数≥30%,且小于70%;
无效:疗效百分数≤3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大于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小于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小于0.01差异极显著。
3.结果
3.1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56.32±13.65);,治疗后降低为(23.34±11.23),经t检验,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28.22±6.65),治疗后降低为(24.33±7.35),经t检验,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前后t-PA及PAI水平变化。
治疗前一水平为(13.95±5.63)ng/ml,治疗后升高为(16.96±6.35)ng/ml,经t检验,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PAI水平为(37.86±13.26)ng/ml,治疗后降低为(24.69±10.23)ng/ml,经t检验,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中医症候疗效
180例患者,治愈70例,显效8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治愈38.9%率,总有效率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