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91869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
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还涉及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风病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确切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意识障碍是中风病危急临床症状,临床以脑出血为多见,对中风急性期意识障碍病人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神志清醒,有利于降低病死率。临床对中风昏迷的治疗,血肿清除术和脱水降颅压药为临床的首选,对脑水肿内科治疗常用的高渗性脱水剂如甘露醇等,临床中大量广泛被使用,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得到重视。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中风急性期意识障碍的患者大多具有大便秘结,腹胀、口臭等阳明腑实证,为通腑法的运用提供了客观依据。临床观察均证实阳明腑实是中风神昏出现较多的证候,从而为通腑法治疗该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申锦林,陈评,赵安民等(中国中医急症,1998,7(4):151)报道采用自拟"冰黄液"(黄连、大黄、牛黄、石菖蒲、冰片,没有说明每味药所用的剂量)直肠滴注加西药常规治疗2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并与20例西医治疗患者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意识障碍改善的平均时间为28h,对照组32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5.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余恒才等(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1):33)报道运用自拟"通腑醒脑液"(郁金、丹参、三七、大黄、水蛭、天麻、钩藤、茯苓、石菖蒲、生山楂、益母草)结合临床证型变化随证加减,直肠滴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2例,结果32例中基本痊愈13例(40.6%),显著进步16例(50%),进步2例(6.3%),总有效率为96.9%,患者意识障碍改善时间平均24h。郝玉红等(河南中医,2003,23(9):23_24)报道采用具有通腑泻浊、活血化瘀作用的小承气通腑胶囊(大黄、胆南星、瓜萎、枳实、丹参等)治疗急性块血性中风130例,基本痊愈34例,显著进步56例,进步27例,无变化9例,恶化4例,有效率90.0%。杨清荣、李宝华、陈选平等(陕西中医,2000,21(2):50)报道采用通腑泻下汤(瓜篓、胆南星、生大黄、芒硝、枳实、丹参)治疗中风(中脏腑)急性期40例,总有效率97.5%,且取效迅速。张守荣等(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6,8(5):206)报道采用自拟方治疗中风急性期腑实证,取得了较好疗效。方中共用9味药大黄(后下)10-15g,元明粉(冲)6-10g,胆星9g,天竹黄15g,全蝎6g,僵蚕5g,勾藤(后下)20g,石菖蒲9g,生地15g。王静宁,王东芳等(江西中医药,1995,26(5):12)报道用通腑化瘀法治疗中风急性期实证50例临床观察,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方中共用12味药生大黄(后下)12g-20g,3芒硝(冲)、枳壳、制南星各10g,菖蒲10g-15g,瓜萎15g-20g,丹参20g,川芎、桃仁、赤芍、当归各12g,生甘草10g。蓝恭洲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4:10)报道通腑清热法治疗急性脑卒中120例,临床上取得明显疗效。方选白虎承气汤,共5味药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大黄IO克,芒硝10克。目前对中风病急性期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缺少有效的制剂和手段,研制起效迅速、安全有效的新药,以适应临床救治需要仍是抢救中风急性期昏迷患者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新的中药组合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番泻叶、虎杖、人工牛黄粉、天竺黄、瓜篓仁。优选地,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1-10份、虎杖3-100份、人工牛黄粉1-10份、天竺黄3-30份、瓜篓仁3-100份。更优选地,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2-8份、虎杖5-50份、人工牛黄粉1-3份、天竺黄5-15份、瓜篓仁6-30份。更优选地,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3份、虎杖10份、人工牛黄粉1.5份、天竺黄6份、瓜篓仁9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虎杖、天竺黄、瓜篓仁加水煎煮2-3次,每次0.5-1.5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室温置冷,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75%,搅匀,静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后浓縮至稠浸膏;(2)取番泻叶快速洗净,烘干磨粉过80-120目筛,消毒备用;(3)将人工牛黄粉和步骤(2)得到的番泻叶加入步骤(1)得到的稠浸膏中,搅匀,过滤灭菌即得。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煎煮3次,第一次为1小时,第二次为45分钟,第三次为45分钟。取中药组合物,加入常规辅料(淀粉、植物油等),按常规方法制成临床上可接受的片剂、粉剂、胶囊剂或颗粒剂;优选为胶囊剂。中风病急性期多以标实为主,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腑气不通在中风病机变化中占重要地位。通腑泄浊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基础治法之一,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即是针对了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多伴有腑气不通之证而设,以番泻叶、虎杖为君药,通腑泻下,活血祛瘀化痰解毒;人工牛黄熄风豁痰、开窍醒神为臣药;天竺黄化痰熄风,瓜蒌仁润肠除痰,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壅滞之痰邪得以迅速清泄,以纠正气血之逆乱,气血得以输布,痹通络活;腑气得通,浊气下降,不能上冲,扰乱神明,达到"通腑醒神"的目的。用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药材如下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树CassiaangiistifoliaVahl.的干燥小叶。虎杖为寥科植物虎杖PolygonumciispidatymSieb.etZiicc.的干燥根茎和根。人工牛黄粉为武汉第二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瓜蒌仁为葫芦科植物栝蒌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iisatextilisMecliire茎杆内的分泌液的干燥块状物。与现有技术中公开的中成药不同,本发明是一个全新的中成药配方。本发明原料组分与现有技术的比较详见表1。表l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成与现有技术中成药组成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注**表示处方中含有此药,空格者表示处方中无此药。剂型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为口服剂型或注射剂型。口服剂型包括粉剂、液体、胶囊或片剂。此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还可包括药用载体。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剂型包括注射剂、口服液、片剂、丸剂、胶囊剂、栓剂、乳剂、悬液等。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除了包括有效的药物成分之外,还应包括制剂学上允许使用的载体如赋形剂和辅料,这些载体的作用是有助于将有效成分的加工成制剂,并且运载有效成分到体内作用部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以药物制剂的形式应用,例如以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形式的药物制剂应用,这些形式的药物制剂含有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作为有效成分,还混合有有机或无机的赋形剂和辅料,适用于体外、肠道和胃肠外用药。例如,该有效成分可以与常用无毒的药用赋形剂复合,制成片剂、药丸、胶囊、栓剂、溶液、乳剂、悬液、以及任何可以使用的剂型。本发明的赋形剂或辅料包括滑石、水、葡萄糖、乳糖、阿拉伯胶、明胶、甘露醇、淀粉、三硅酸镁、玉米淀粉、角蛋白、胶体硅、马铃薯淀粉、以及任何可制备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形态制剂的载体,另外,辅助、稳定、增稠、着色、矫味等助剂也可使用。为制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如片剂或胶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药物载体混合,该载体为常用的制片剂组分,如玉米淀粉、磷酸二钙、蔗糖、山梨醇、滑石、脂肪酸、硬脂酸镁、树胶和其它药用稀释剂,或复方含有基本均匀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或其无毒药用盐的混合物。基本均匀的处方前复方是指有效成分在该复方中均匀的分散,这样,该复方可以随时分成相等有效单位剂量的剂型,如片剂、丸剂和胶囊。这种固体处方前复方被分成单位剂量的上述剂型,含有有效量的本发明复方,优选胶囊。含有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片剂或丸剂可以包衣或复合,以提供达到延长药效作用的剂型。例如,该片剂或丸剂可以包括内剂量组分和外剂量组分,后者把前者完全包覆。这两组分可以用肠溶层分隔,该肠溶层用于阻止在胃中分解和允许该内组分不受影响地进入十二指肠或延缓释放。多种药材可用作这类肠溶层或包衣,包括多种聚合酸或聚合酸的混合物,如虫胶、十六烷醇和醋酸纤维素。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亦可以制成液体制剂,如口服液或注射剂,包括水溶液、合适味道的糖浆、水或油混悬剂、带味道的乳剂(含有食用油如棉子油、芝麻油、椰子油、花生油和其它赋形剂)。水混悬液的辅料或赋形剂包括合成自然树胶,如西黄芪胶、阿拉伯橡胶、藻酸盐、葡萄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甲基纤维素、聚烯吡酮(PVP)、白明胶。口服的液体制剂的剂型有溶液、糖浆或混悬液,也可以将其干燥制成固体,在服用之前用水或者其它赋形剂溶解再当作液体剂型使用。这些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中,药剂学上允许使用的附加剂包括分散媒如山梨醇、氢化食用油、甲基纤维素;还包括防腐剂如甲基或丙基P-酚;乳化剂如卵磷脂、阿拉伯橡胶非水溶性的赋形剂如杏仁油、油脂、乙基乙醇;人工色素或甜味剂。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口腔用药的剂型通常是片剂和菱形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制成胃肠外剂型,如用常规导管技术或输液使用注射剂。注射剂可用加防腐剂的单位剂量的安流玻璃瓶或其它多剂量的容器包装。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使用水或油性的赋形剂做成混悬液、溶液和乳剂,赋形剂包括分散媒、稳定剂和/或悬6浮剂。另外,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还可做成干粉,干粉在服用前被合适的赋形剂(如无菌注射用水)重新溶解。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合适的胃肠道外剂型包括该活性化合物的水溶液,该活性化合物为水溶性,如水溶性盐。该活性化合物的混悬液可以以合适的油性注射用混悬液给药。合适的亲脂溶液或赋形剂包括脂肪油如芝麻油、合成脂肪酸酪如油酸乙酯和甘油三脂。制备水溶性注射用混悬液需要助悬剂来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山梨醇和/或葡萄聚糖。混悬液中还可以包括稳定剂。脂质体可以包绕在药物分子的外面帮助药物进入细胞内。给药涂径根据本发明,用于系统给药的药物配方可以按肠道用药、非肠道用药和局部用药进行配制。实际上,所有三种类型的配方可以同时使用,以达到该有效成分的系统给药。给药途径包括胃肠外途径,如皮下、静脉、肌肉注射,腹腔内给药,粘膜给药;胃肠道给药包括口服及灌肠等途径。鹏给药的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疗程、个体差异及剂型和给药途径的不同而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个体需要,决定每一组分有效用量的最佳范围。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也可以与其它治疗药物或诊断剂联合使用。在一些优选的方案中,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与其它化合物共同服用,这些其它化合物,根据常规治疗实践,常用于治疗这些疾病。本发明提供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是给待治哺乳动物服用治疗有效量的该中药组合物。这种治疗可以在脑血管疾病发生起72小时内进行。这些方法优选用于治疗患有急性脑出血、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疾病属腑实证的哺乳动物。本发明的这些方法,更优选用于治疗被诊断患有脑出血、局灶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属腑实证的人类患者。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用生活质量的标准来评价哺乳动物病情的改善情况。这些指数包括回到独立生活的能力、回到工作的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减少。另外,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用病死率来评价哺乳动物病情的改善情况。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通常是用在哺乳动物体内使用,如人类、绵羊、马、骆驼、猪、狗、猫、大鼠或小鼠等,也可在体外应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具有通腑醒神之功效,适用于中风急性期中脏腑、痰邪积滞、腑气不通之证,为中风中脏腑之阳闭证或阴闭证之痰邪积滞、腑气不通而设。动物试验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后大鼠神经体征和粪便干结、烦躁、鼻分泌物多、喉中痰鸣等痰热腑实证表现,并能够改善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组织受压,改善微循环和脑组织供血供氧而达到保护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临床研究显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中风急性期神志不清属痰热腑实者可尽快促使神志清醒,减轻昏迷的程度。临床应用安全无副作用。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l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胶囊剂制备该实施例中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3份、虎杖10份、天竺黄6份、瓜篓仁9份、人工牛黄粉1.5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番泻叶快速洗净(忌浸泡),烘干(60°C)磨粉过IOO目筛,消毒备用;2.取虎杖、天竺黄、瓜篓仁洗净后切碎,以适量常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沸后lh,45min,45min),过滤,合并三次滤液,浓縮到8万毫升,室温置冷,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匀,静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尽,浓縮到12000毫升得浸膏。3.于浸膏中加入番泻叶和人工牛黄粉,搅匀制软材,制粒,过12目筛,556(TC烘干,粉碎,装胶囊,每粒装O.4g。实施例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片剂制备该实施例中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1份、虎杖3份、天竺黄3份、瓜篓仁3份、人工牛黄粉1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番泻叶快速洗净(忌浸泡),烘干(60°C)磨粉过IOO目筛,消毒备用;2.取虎杖、天竺黄、瓜篓仁洗净后切碎,以适量常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沸后lh,45min,45min),过滤,合并三次滤液,浓縮到8万毫升,室温置冷,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匀,静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尽,浓縮到12000毫升得浸膏。3.于浸膏中加入番泻叶和人工牛黄粉,加入常规片剂辅料,按常规方法制备成片剂。实施例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颗粒剂制备该实施例中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9.6份、虎杖96份、天竺黄27.6份、瓜篓仁86.4份、人工牛黄粉9.4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番泻叶快速洗净(忌浸泡),烘干(60°C)磨粉过IOO目筛,消毒备用;2.取虎杖、天竺黄、瓜篓仁洗净后切碎,以适量常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沸后lh,45min,45min),过滤,合并三次滤液,浓縮到8万毫升,室温置冷,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匀,静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尽,浓縮到12000毫升得浸膏。3.于浸膏中加入番泻叶和人工牛黄粉,加入常规颗粒剂辅料,按常规方法制备成颗粒剂。实施例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口服液制备该实施例中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8份、虎杖50份、天竺黄15份、瓜篓仁29份、人工牛黄粉2.7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番泻叶快速洗净(忌浸泡),烘干(60°C)磨粉过IOO目筛,消毒备用;2.取虎杖、天竺黄、瓜篓仁洗净后切碎,以适量常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三次(沸后lh,45min,45min),过滤,合并三次滤液,浓縮到8万毫升,室温置冷,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搅匀,静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尽,浓縮到12000毫升得浸膏。0073]3.于浸膏中加入番泻叶和人工牛黄粉,加入常规口服液辅料,按常规方法制备成口服液。试验例l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药理学研究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普通级SD大鼠240只,体重200-250g,雌雄各半。1.2药物实施例1的药物,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生产,O.4g/粒;将实施例1的药物的内容物6.0g溶于200ml蒸馏水,pH7.8,200ml/瓶,制得药液;实验时大鼠用药量按人与大鼠体表面积比值换算法求得(1.0g/kg/日)。(口服给药时将药液配成浓度为0.lg/ml,每只大鼠200g体重每次给药2ml,1次/日;灌肠时浓度为0.lg/ml,每次给药2ml,1次/日)1.3脑出血大鼠模型建立大鼠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3.0ml/kg体重)后参照任泽光报道的造模法制备,将麻醉后的大鼠俯卧位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剃毛,常规消毒,头皮下正中切口约0.8cm,暴露颅骨,于颅骨背侧前卤后0.2mm,中线向右旁开2.9mm处颅骨表面用牙钻钻孔,将固定在立体定向仪上的微量注射器(针头直径约O.7mm)垂直插入脑组织,深度为5mm(此处为尾状核部位),用自动推进器向右侧尾状核推入含0.5ii/iU胶原酶VII(TypeVII,每yl含1y,美国sigma公司生产)和7ii/iU肝素(市售)的生理盐水1.2ia,退针后缝合头皮,通过破坏尾壳核内的血管基底膜,造成脑实质出血。1.4分组与给药将24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批进行实验,每批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1)假手术组以1.2iU生理盐水代替胶原酶注入右侧尾壳核,术后6小时灌服蒸馏水2ml,日一次,同时以自己设计的大鼠灌肠法,按2ml/200g/次的量用注射器缓慢注入蒸馏水,勿使漏出,保留20分钟,日一次。(2)模型对照组脑出血模型建立6小时后灌服蒸馏水2ml,日一次,直肠推注蒸馏水2ml/200g/次,勿使漏出,保留20分钟,日一次。(3)灌胃组脑出血模型建立后6小时,按1.0g/kg的量将实施例1的药物溶于蒸馏水中灌服,每次2ml日一次,直肠注入蒸馏水2ml/200g/次,勿使漏出,保留20分钟,日一次。(4)实施例1的药物的药液直肠给药组脑出血模型建立后6小时灌服蒸馏水2ml,日一次,直肠注入药液2ml/200g/次,日一次,勿使漏出,保留20分钟,(注意采用自行设计的灌肠方法给大鼠用药,确保药物在肠道保留20分钟以上,推注时勿使药液外漏)。2结果2.1模型大鼠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治疗3天、5天后,灌胃组、直肠给药组与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7天后,灌胃组、直肠给药组与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以直肠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为优。说明药液直肠给药治疗7天后可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见表2)。表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变化(x士s)组别第3天(n=10)第5天(n=10)第7天(n=10)假手术组000模型对照组2.79±1.142.70±1.102.66±1.13直肠给药组2.76±1.082.68±1.062.57±1.16**灌胃给药组2.77±1.112.69±1.122.60±1,01**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92.2.血肿变化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术后第3天见手术侧肿胀,血肿明显,出血直径约4-5mm,说明造模成功;第5天血肿有所吸收;第7天仍可见小的血肿。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无变化。直肠给药组、灌胃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时段血肿均有所减小。2.3对脑出血大鼠脑系数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脑系数各天无明显变化,模型对照组脑系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尤以第5天显著。药液灌胃与直肠给药治疗均可使脑系数显著下降,而以直肠给药组为优(见表3)。表3药液对脑出血大鼠脑系数的影响(%;x士s)组别第3天(n=10)第5天(n=10)第7天(n=10)假手术组0.755±0.00840.750±0.00190.753±0.0022模型对照组0.824±0.005oo0.844±0.0050oo0.842±0.020oo直肠给药组0.777+0.0030**0.772±0.0020**0.769土0.0017**灌胃给药组0.784±0扁4**0.781±0扁9**0.779±0,0021***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O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P<0.05OO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P<0.012.4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各天无明显变化,模型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第3天即有升高,第5天达高峰,第7天仍较假手术组显著高(P<0.01)。药液灌肠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较灌胃组疗效好(见表4)。表4药液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x士s)组别第3天第5天第7天假手术组78.79±0.8278.96±0.1378.81±0.13模型对照组79.73±0.36。81.26±0.24oo80.76±0.71。o直肠给药组79.09±0.22**79.59土0.2751579.05±0.17**灌胃给药组79.15±0.25**79.69土0.2551179.14±0.19***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O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P<0.05OO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P<0.012.5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EB含量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模型对照组脑组织EB含量第3天达高峰,第5、7天渐下降,但仍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1)。药液灌肠治疗能显著降低脑组织EB含量,改善脑血管通透性,疗效较灌胃治疗好(见表5)。表5药液对脑出血大鼠出血侧脑组织EB含量的影响(yg/g;x士s)组别第3天第5天第7天假手术组2.56±0.222.66±0.192.64±0.23模型对照组14.23±0.18oo7.41±0.25oo7.34±0.17oo直肠给药组5.43±0.24**5.28±0.27**3.95±0.24**灌胃给药组5.86±0.18**5.67±0.16**4.06±0.24***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时段模型对照组比较P<0.01O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P<0.05OO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P<0.01试验例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毒理学研究101.用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实施例1的药物的LD5。为223.92±20.89克/千克。该剂量比给人用的剂量大134倍。结果小鼠无l只死亡。2.用SD大鼠进行长期毒性试验将实施例1的药物以83.5克/千克/天的口服剂量给药于SD大鼠三个月。该剂量比给人用的剂量大50倍。发现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是安全的。在啮齿动物的急性和长期毒性试验中,未发现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有明显的毒性和副作用。试验例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临床研究[cm9]1.病例选择参照1987年WH0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诊断要点》,全部以影象学检查CT或MR确诊;中风病诊断标准参照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发的《中医内科急症治疗规范》"中风病急症诊疗规范"中的诊断标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阳闭证或阴闭证,年龄在80岁以下;病程t<7d;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V<30ml,据王忠诚主编《脑血管病及其外科治疗》意识状态分级属n、ni、iv级者,不伴有心、肝、肾等器官的严重并发症。2.治疗前可比性检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出血量、GCS评分、意识状态、脑疝发生、中线结构偏移、血肿破人脑室、出血CT分型、手术方式、中医辨证分型以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舌象、脉象、中医症状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治疗前两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3.治疗方案病例分组按简单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不少于30例。3.l对照组3.1.l基础治疗病人入院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异物,给予吸痰,低流量给氧,头部冷敷;酌情静滴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感染者及时应用抗生素;伴消化道出血者予以H2拮抗剂及止血剂等。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成药、中药,所用中成药、中药不可含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作用相同或相仿的药物。3.1.2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3.1.3西药治疗根据病情使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隔6_12h1次,逐渐停减;ATP60mg,辅酶A100ii,加入5%萄萄糖500ml(糖尿病患者改为生理盐水)静滴,1次/d,连用28d。3.2治疗组3.2.1基础治疗同3.1.1。3.2.2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3.2.3在基础治疗上,以实施例1的药物4粒口服或鼻饲,或实施例1的药物的药液200ml直肠滴注,如大便次数大于4-6次/日者,剂量减半,依此调整用量,以保证腑气通畅(每日大便1-3次)为度,连用7天。4.结果4.l—般情况全部患者在治疗后血、尿、粪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检查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4.2神志转清时间比较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意识清醒时间平均为4.94天,对照组意识清醒时间平均为6.9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TF208能促使神志清醒,两组清醒时间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6)。表6两组患者意识清醒时间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4.3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日的Glasgow-Pittsbiirgh昏迷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Glasgow-Pittsbiirgh昏迷评分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第8天按Glasgow-Pittsbiirgh昏迷评分量表评分,则治疗组分值提高大于灌胃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TF208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见表7)。表7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日的Glasgow-Pittsbiirgh昏迷评分<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与对照组比较P<0.01OO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4.4两组治疗后28天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显效为54.84%,总有效率为80.65%,而对照组总显效为43.33%,总有效率为66.6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资料经X2检验P<0.05;表明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见表8)。[OH8]表8两组治疗后28天临床疗效[例(%)]<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试验例1-3结果说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后大鼠神经体征和粪便干结、烦躁、鼻分泌物多、喉中痰鸣等痰热腑实证表现,临床研究显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安全无副作用。权利要求一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番泻叶、虎杖、人工牛黄粉、天竺黄、瓜篓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1-10份、虎杖3-100份、人工牛黄粉1-10份、天竺黄3-30份、瓜篓仁3-100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2-8份、虎杖5-50份、人工牛黄粉1-3份、天竺黄5-15份、瓜篓仁6-30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番泻叶3份、虎杖10份、人工牛黄粉1.5份、天竺黄6份、瓜篓仁9份。5.—种权利要求l-4任一项所述的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取虎杖、天竺黄、瓜篓仁加水煎煮2-3次,每次0.5-1.5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室温置冷,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75%,搅匀,静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后浓縮至稠浸膏;(2)取番泻叶快速洗净,烘干磨粉过80-120目筛,消毒备用;(3)将人工牛黄粉和步骤(2)得到的番泻叶加入步骤(1)得到的稠浸膏中,搅匀,过滤灭菌即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煎煮3次,第一次为1小时,第二次为45分钟,第三次为45分钟。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权利要求5制得的中药组合物,加入常规辅料,制成片剂、粉剂、胶囊剂或颗粒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权利要求5制得的中药组合物,加入常规辅料,制成胶囊剂。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药组成番泻叶、虎杖、人工牛黄粉、天竺黄、瓜篓仁。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具有通腑醒神之功效,适用于中风急性期中脏腑、痰邪积滞、腑气不通之证,为中风中脏腑之阳闭证或阴闭证之痰邪积滞、腑气不通而设。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安全无副作用。文档编号A61P7/04GK101780227SQ20101012558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申请日期2010年3月12日优先权日2010年3月12日发明者刘茂才申请人:广东省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