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纤维外周神经置管镜。
背景技术: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是近年来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领域逐渐普及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对患者生理干扰轻微,可显著减少麻醉和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其对于长时间的四肢矫形手术,手术后的连续镇痛、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以及部分疼痛患者,都能发挥良好的中长效的镇痛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仪器设备的发展,多是通过阻滞留置导管来实现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它通常包括留置管和导针,留置管的前端设置有释药孔,导针可从留置管的后端伸入且贯穿留置管的前端,留置管后端的侧壁延伸设置有延长管。在应用时,是在超声引导下通过导针将留置管刺入穿刺点处,再通过导针向穿刺点注入药物,之后,再拔出导针,将留置管向前推入直至释药孔位于穿刺点所在区域,再固定留置管的位置。在后续的镇痛过程中,则通过延长管向穿刺点注入药物。虽然现有的阻滞留置管能起到良好的连续阻滞效果,但是它不能实现留置导管的可视化,如此,会增加盲目操作带来的损失几率以及围镇痛期带来的风险与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纤维外周神经置管镜,通过引导管的分腔设置,不仅可实现对体腔内目标区域的局部麻醉工作,还可通过光缆的设置而捕捉目标区域的图像信息,如此,可大大降低盲目置管及麻醉带来的风险与隐患。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纤维外周神经置管镜,包括操作部和连接在操作部下端的插入引导部;
插入引导部包括中空设置且两端均开口的引导管,引导管内设有沿引导管长度方向设置的隔件,隔件将引导管的内腔分割为光缆腔和阻滞腔;
引导管上端部的侧壁上向外侧延伸设置有注入管,注入管与阻滞腔连通;
光缆腔内设置有光缆组件,光缆组件包括光缆管和位于光缆管内的光缆,光缆管底端部的内外壁之间设置有金属环和位于金属环上方的电磁环,电磁环上设置有若干个可与金属环磁性配合的电磁件;
操作部包括管镜镜体和电磁控制器,管镜镜体的输出端与光缆相连,电磁控制器与若干个电磁件电性连接。
本发明中,管镜镜体可包括导光连接器,该导光连接器通过导光软管与光缆相连,光缆是由几万根透光度很高的玻璃或丙烯树脂纤维所组成的导光束,通过该导光束可传递图像信息观察体腔内的情况。金属环可选用衔铁,电磁件可选用电磁线圈,电磁控制器可选用PIC16F685的微处理器进行脉宽调制,对吸合过程中电磁线圈内的电流进行实时控制,在驱动电磁件的电路中还应设置有开关管,通过该开关管可控制电磁环上某一电磁件的通电工作,通过特定电磁件对金属环的吸合作用则可使得光缆管的底端部发生相应地弯曲动作,这样,可以增大光缆可观测的视野范围,进而降低盲目置管带来的风险与隐患。阻滞腔的顶端部连通有注入管,注入管处可连接有镇痛泵,通过该注入管可向阻滞腔内注入麻醉药物,这样,可对目标区域进行局部麻醉作用。
本发明中,通过引导管的分腔设置,不仅可实现对体腔内目标区域的局部麻醉工作,还可通过光缆的设置而捕捉目标区域的图像信息。另外,通过电磁环和金属环之间的局部吸合作用,还可控制光缆管的弯曲方向,这样,既可降低光缆管对体腔内组织的损伤,又可根据需求增大光缆可观测的视野范围,降低盲目置管及麻醉带来的风险与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还包括伸缩管和步进电机;
伸缩管包括具有多个褶皱的伸缩段和与所述光缆管相连的连接段,连接段的侧壁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传动条;
步进电机的输出端套设有与传动条啮合的传动齿。
本发明中,将引导管插入体腔内时,先启动步进电机使其控制伸缩管的位置处于收缩状态,也即使得光缆管带动光缆能收缩在引导管内,这样,可避免光缆影响引导管的置入;当引导管置入所需位置时,再启动步进电机使其驱动传动齿进行转动,从而伸长伸缩管,进而带动光缆管能略伸出引导管,这样,可便于光缆对特定区域的图像捕捉。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管的底端部呈斜面状,且该端部设置有可封闭所述阻滞腔底端开口的延伸端;
延伸端上设置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释药孔。
本发明中,斜面状及延伸端的设计可便于引导管的置入;释药孔可便于实现局部麻醉工作。
为便于医护人员能实时观测光缆所捕捉的图像信息,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操作部上端的显示部;
显示部包括与管镜镜体通信的显示器。
本发明中的显示器还可设置有摄像、录像功能,并在显示器上设置有拍摄按钮;为便于数据传输,还可设置有USB数据接口、AV输出接口;为便于记录数据信息,还应设置有存储器等。
为实现显示器与操作部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具有壳体,壳体的顶端内凹设置有开口小且内腔大的活动槽;
所述显示器底端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的底部穿过活动槽的开口,并在该端部连接有置入活动槽内且可相对活动槽转动的活动盘。
本发明中,管镜镜体可位于壳体内,也可位于壳体外侧通过导管软管实现其与光缆的连接;步进电机及传动齿应位于壳体内。通过活动槽与活动盘的转动配合,可实现对显示器的转动,这样,可便于医护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显示器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摩擦垫层。第一摩擦垫层的设置可增大活动盘与活动槽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活动盘发生意外的转动,而影响医护人员的监控。第一摩擦垫层可设置在活动槽四周内壁上。
为实现显示器相对连接组件的转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显示器底端相连且呈倒“T”型的第一连接件和与所述活动盘相连的第二连接件;
第一连接件具有横向设置转动轴段,第二连接件的上端设置有缺口,转动轴段通过连接轴转动设置于缺口处。
本发明,转动轴与转动轴段同轴设置,显示器可绕转动轴的轴心线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段的两端均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抵接的第二摩擦垫层。第二摩擦垫层的设置可增大活转动轴段与缺口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转动轴段发生意外的转动,而影响医护人员的监控。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引导管的分腔设置,不仅可实现对体腔内目标区域的局部麻醉工作,还可通过光缆的设置而捕捉目标区域的图像信息,如此,可大大降低盲目置管及麻醉带来的风险与隐患。
2、通过电磁环和金属环之间的局部吸合作用,还可控制光缆管的弯曲方向,这样,既可降低光缆管对体腔内组织的损伤,又可根据需求增大光缆可观测的视野范围。
3、通过步进电机和伸缩管的设置,可在不影响引导管置管的前提下,实现对体腔内目标区域的观测。
4、通过活动槽与活动盘的转动配合,可实现对显示器的转动;通过转动轴与转动轴段同轴设置,显示器可绕转动轴的轴心线进行转动,这样,可便于医护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显示器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纤维外周神经置管镜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引导管,2、光缆,3、光缆管,4、金属环,5、电磁环,6、电磁件,7、注入管,8、光缆腔,9、阻滞腔,10、管镜镜体,11、电磁控制器,12、伸缩管,13、步进电机,14、伸缩段,15、连接段,16、传动条,17、传动齿,18、延伸端,19、释药孔,20、显示器,21、壳体,22、活动槽,23、连接组件,24、活动盘,25、第一摩擦垫层,26、第一连接件,27、第二连接件,28、缺口,29、连接轴,30、第二摩擦垫层,31、隔件,32、转动轴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发明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纤维外周神经置管镜,包括操作部和连接在操作部下端的插入引导部;
插入引导部包括中空设置且两端均开口的引导管1,引导管1内设有沿引导管1长度方向设置的隔件31,隔件31将引导管1的内腔分割为光缆腔8和阻滞腔9;
引导管1上端部的侧壁上向外侧延伸设置有注入管7,注入管7与阻滞腔9连通;
光缆腔内设置有光缆组件,光缆组件包括光缆管3和位于光缆管3内的光缆2,光缆管3底端部的内外壁之间设置有金属环4和位于金属环4上方的电磁环5,电磁环5上设置有若干个可与金属环4磁性配合的电磁件6;
操作部包括管镜镜体10和电磁控制器11,管镜镜体10的输出端与光缆2相连,电磁控制器11与若干个电磁件6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管镜镜体10可包括导光连接器,该导光连接器通过导光软管与光缆2相连,光缆2是由几万根透光度很高的玻璃或丙烯树脂纤维所组成的导光束,通过该导光束可传递图像信息观察体腔内的情况。金属环4可选用衔铁,电磁件6可选用电磁线圈,电磁控制器11可选用PIC16F685的微处理器进行脉宽调制,对吸合过程中电磁线圈内的电流进行实时控制,在驱动电磁件6的电路中还应设置有开关管,通过该开关管可控制电磁环5上某一电磁件6的通电工作,通过特定电磁件6对金属环4的吸合作用则可使得光缆管3的底端部发生相应地弯曲动作,这样,可以增大光缆2可观测的视野范围,进而降低盲目置管带来的风险与隐患。阻滞腔9的顶端部连通有注入管7,注入管7处可连接有镇痛泵,通过该注入管7可向阻滞腔9内注入麻醉药物,这样,可对目标区域进行局部麻醉作用。
本实施例中,通过引导管1的分腔设置,不仅可实现对体腔内目标区域的局部麻醉工作,还可通过光缆2的设置而捕捉目标区域的图像信息。另外,通过电磁环5和金属环4之间的局部吸合作用,还可控制光缆管3的弯曲方向,这样,既可降低光缆管3对体腔内组织的损伤,又可根据需求增大光缆2可观测的视野范围,降低盲目置管及麻醉带来的风险与隐患。
优选地,所述操作部还包括伸缩管12和步进电机13;
伸缩管12包括具有多个褶皱的伸缩段14和与所述光缆管3相连的连接段15,连接段15的侧壁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传动条16;
步进电机13的输出端套设有与传动条16啮合的传动齿17。
本实施例中,将引导管1插入体腔内时,先启动步进电机13使其控制伸缩管12的位置处于收缩状态,也即使得光缆管3带动光缆2能收缩在引导管1内,这样,可避免光缆2影响引导管1的置入;当引导管1置入所需位置时,再启动步进电机13使其驱动传动齿17进行转动,从而伸长伸缩管12,进而带动光缆管3能略伸出引导管1,这样,可便于光缆2对特定区域的图像捕捉。
优选地,所述引导管1的底端部呈斜面状,且该端部设置有可封闭所述阻滞腔9底端开口的延伸端18;
延伸端18上设置有若干个贯穿其上下端面的释药孔19。
本实施例中,斜面状及延伸端18的设计可便于引导管1的置入;释药孔19可便于实现局部麻醉工作。
为便于医护人员能实时观测光缆2所捕捉的图像信息,优选地,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操作部上端的显示部;
显示部包括与所述管镜镜体10通信的显示器20。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器20还可设置有摄像、录像功能,并在显示器上设置有拍摄按钮;为便于数据传输,还可设置有USB数据接口、AV输出接口;为便于记录数据信息,还应设置有存储器等。
为实现显示器20与操作部的连接,优选地,所述操作部具有壳体21,壳体21的顶端内凹设置有开口小且内腔大的活动槽22;
所述显示器20底端设置有连接组件23,连接组件23的底部穿过活动槽22的开口,并在该端部连接有置入活动槽22内且可相对活动槽22转动的活动盘24。
本实施例中,管镜镜体10可位于壳体21内,也可位于壳体21外侧通过导管软管实现其与光缆2的连接;步进电机13及传动齿17应位于壳体21内。通过活动槽22与活动盘24的转动配合,可实现对显示器20的转动,这样,可便于医护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显示器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活动槽2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摩擦垫层25。第一摩擦垫层25的设置可增大活动盘24与活动槽22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活动盘24发生意外的转动,而影响医护人员的监控。第一摩擦垫层25可设置在活动槽22四周内壁上。
为实现显示器20相对连接组件的转动,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23包括与所述显示器20底端相连且呈倒“T”型的第一连接件26和与所述活动盘24相连的第二连接件27;
第一连接件26具有横向设置转动轴段32,第二连接件27的上端设置有缺口28,转动轴段32通过连接轴29转动设置于缺口28处。
本实施例中,转动轴29与转动轴段32同轴设置,显示器20可绕转动轴29的轴心线进行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动轴段32的两端均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7相抵接的第二摩擦垫层30。第二摩擦垫层30的设置可增大活转动轴段32与缺口28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转动轴段32发生意外的转动,而影响医护人员的监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