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40327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鼻炎,是临床常见并、多发病,俗称顽症病,此病发病率高,主要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的鼻粘膜在如病毒、病菌感染,或是刺激物的作用下受损而导致的。当鼻内出现炎症时,鼻腔内分泌出大量的鼻涕,并因感染而变成黄色,流经咽喉时引起咳嗽,严重时还会经前鼻孔流出。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突然发作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或口腔、咽腔、眼、耳局部作痒,或伴有嗅觉障碍,或伴有过敏性鼻窦炎,或头痛、头昏,继发感染时,可有黄色鼻涕,或伴有支气管哮喘。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以下配方:辛夷花8g-10g、苍耳子4g-7g、黄芩5g-7g、薄荷4g-8g、龙胆草2g-5g、槐花3g-8g、藿香7g-11g、甘草6g-9g、甲硝唑2g-7g、鱼脑石3g-6g、橘梗1g-4g、冰片3g-6g、紫菀2g-5g、知母7g-11g、仙人掌3g-6g、丝瓜藤5g-7g、茜草8g-12g、生地4g-7g、麦门冬6-9g、蜂蜜30g-40g、大蒜8g-16g、蒸馏水500g-600g。

进一步的,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按以下步骤进行:

(1)漂洗:将辛夷花、苍耳子、黄芩、薄荷、龙胆草、槐花、藿香、甘草、鱼脑石、橘梗、冰片、紫菀、知母、仙人掌、丝瓜藤、茜草、生地,使用流动水进行漂洗;

(2)浸泡:将步骤(1)中漂洗后的药材放置在干净容器内,倒入清水浸泡;

(3)沥干: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药材放置于筛网内,沥干待用;

(4)收纳:将步骤(3)中沥干好的药材按先后顺序放入纱布包内并扎紧纱布包;

(5)煮沸:将蒸馏水倒入容器进行蒸煮至沸腾状态;

(6)一次加药:将步骤(4)中纱布包置于步骤(5)的沸水中形成药液;

(7)煎煮:将步骤(6)中药液持续煎煮30-40分钟;

(8)加蜜:将蜂蜜加入步骤(7)的药液中;

(9)冷却:将步骤(7)中煎煮后的药液放置于常温状态下冷却;

(10)二次加药:将甲硝唑和大蒜加入步骤(9)冷却后的药液中;

(11)服用:将步骤(10)中二次加药后的药液进行服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1)中漂洗时间为5-8分钟。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9)中,冷却温度至37℃-42℃。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11)中,服用次数为一日三次。

辛夷花:主治祛风,通窍。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

苍耳子:用于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

黄芩: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薄荷: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龙胆草:用于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

槐花: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藿香: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呕吐、泄泻、暑湿、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

甘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甲硝唑: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上述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如腹腔、消化道、女性生殖系、下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骨和关节等部位的厌氧菌感染,对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感染以及使用抗生素引起的结肠炎也有效。治疗破伤风常与破伤风抗毒素(tat)联用。还可用于口腔厌氧菌感染。

鱼脑石: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石淋,小便淋沥不畅,鼻炎,化脓性中耳炎。

橘梗:橘梗为橘梗科植物橘梗的根,含橘梗皂甙,菠菜甾醇及其甙、橘梗酸等;其中橘梗皂甙能刺激粘膜,引起粘膜分泌亢进,使痰液稀释,促使其排出;同时皂甙还有镇咳、镇静和解热的作用;此外,橘梗还具有抗炎作用,因而应用橘梗配伍其它药物治疗咽喉肿痛,伤风咳嗽,及其它呼吸道炎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冰片:可用于闭证神昏、用于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

紫菀:可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知母: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仙人掌:用于胃痛,痞块,痢疾,喉痛,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吐血,痔血,疮疡疔疖,乳痈,痄腮,癣疾,蛇虫咬伤,烫伤,冻伤。

丝瓜藤:具有舒筋活血,止咳化痰,解毒杀虫之功效。常用于腰膝酸痛,肢体麻木,月经不调,咳嗽痰多,鼻渊,牙宣,龋齿。

茜草: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于热证出血、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配乌贼骨止血力更强。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麦门冬: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渴,消渴,心烦失眠,咽喉疼痛,肠燥便秘,血热吐衄。

蜂蜜:清热,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美容,养颜。

大蒜: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方便,疗程短,见效快,能有效补中益气,消炎止咳,清痰通窍,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复发,治愈成功率高达98%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列举的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以下配方:辛夷花8g、苍耳子4g、黄芩5g、薄荷4g、龙胆草2g、槐花3g、藿香7g、甘草6g、甲硝唑2g、鱼脑石3g、橘梗1g、冰片3g、紫菀2g、知母7g、仙人掌3g、丝瓜藤5g、茜草8g、生地4g、麦门冬6g、蜂蜜30g、大蒜8g、蒸馏水500g-600g。

按以下步骤进行:

(1)漂洗:将辛夷花、苍耳子、黄芩、薄荷、龙胆草、槐花、藿香、甘草、鱼脑石、橘梗、冰片、紫菀、知母、仙人掌、丝瓜藤、茜草、生地,使用流动水进行漂洗;

(2)浸泡:将步骤(1)中漂洗后的药材放置在干净容器内,倒入清水浸泡;

(3)沥干: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药材放置于筛网内,沥干待用;

(4)收纳:将步骤(3)中沥干好的药材按先后顺序放入纱布包内并扎紧纱布包;

(5)煮沸:将蒸馏水倒入容器进行蒸煮至沸腾状态;

(6)一次加药:将步骤(4)中纱布包置于步骤(5)的沸水中形成药液;

(7)煎煮:将步骤(6)中药液持续煎煮30-40分钟;

(8)加蜜:将蜂蜜加入步骤(7)的药液中;

(9)冷却:将步骤(7)中煎煮后的药液放置于常温状态下冷却;

(10)二次加药:将甲硝唑和大蒜加入步骤(9)冷却后的药液中;

(11)服用:将步骤(10)中二次加药后的药液进行服用。

所述的步骤(1)中漂洗时间为5-8分钟。

所述的步骤(9)中,冷却温度至37℃-42℃。

所述的步骤(11)中,服用次数为一日三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方便,疗程短,见效快,能有效补中益气,消炎止咳,清痰通窍,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复发,治愈成功率高达98%以上。

具体病例如下:

张女士,31岁,因病菌感染,导致鼻内出现炎症,鼻腔内分泌出大量的鼻涕,并因感染而变成黄色,流经咽喉时引起咳嗽,严重时还会经前鼻孔流出。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突然发作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或口腔、咽腔、眼、耳局部作痒,服用本发明药物5天后,鼻涕减少、咳嗽减轻、鼻部堵塞明显好转,7天后症状基本消除,经复查,鼻炎痊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列举的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以下配方:辛夷花10g、苍耳子7g、黄芩7g、薄荷8g、龙胆草5g、槐花8g、藿香11g、甘草9g、甲硝唑7g、鱼脑石6g、橘梗4g、冰片6g、紫菀5g、知母11g、仙人掌6g、丝瓜藤7g、茜草12g、生地7g、麦门冬9g、蜂蜜40g、大蒜16g、蒸馏水500g-600g。

按以下步骤进行:

(1)漂洗:将辛夷花、苍耳子、黄芩、薄荷、龙胆草、槐花、藿香、甘草、鱼脑石、橘梗、冰片、紫菀、知母、仙人掌、丝瓜藤、茜草、生地,使用流动水进行漂洗;

(2)浸泡:将步骤(1)中漂洗后的药材放置在干净容器内,倒入清水浸泡;

(3)沥干: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药材放置于筛网内,沥干待用;

(4)收纳:将步骤(3)中沥干好的药材按先后顺序放入纱布包内并扎紧纱布包;

(5)煮沸:将蒸馏水倒入容器进行蒸煮至沸腾状态;

(6)一次加药:将步骤(4)中纱布包置于步骤(5)的沸水中形成药液;

(7)煎煮:将步骤(6)中药液持续煎煮30-40分钟;

(8)加蜜:将蜂蜜加入步骤(7)的药液中;

(9)冷却:将步骤(7)中煎煮后的药液放置于常温状态下冷却;

(10)二次加药:将甲硝唑和大蒜加入步骤(9)冷却后的药液中;

(11)服用:将步骤(10)中二次加药后的药液进行服用。

所述的步骤(1)中漂洗时间为5-8分钟。

所述的步骤(9)中,冷却温度至37℃-42℃。

所述的步骤(11)中,服用次数为一日三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方便,疗程短,见效快,能有效补中益气,消炎止咳,清痰通窍,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复发,治愈成功率高达98%以上。

具体病例如下:

李先生,36岁,因流行感冒,导致鼻内出现炎症,鼻腔内分泌出大量的鼻涕,并因感染而变成黄色,流经咽喉时引起咳嗽,严重时还会经前鼻孔流出。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突然发作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或口腔、咽腔、眼、耳局部作痒,服用本发明药物3天后,鼻涕减少、咳嗽减轻、鼻部堵塞明显好转,5天后症状基本消除,经复查,鼻炎痊愈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列举的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以下配方:辛夷花9g、苍耳子5g、黄芩6g、薄荷5g、龙胆草4g、槐花7g、藿香10g、甘草8g、甲硝唑6g、鱼脑石5g、橘梗3、冰片5g、紫菀4g、知母8g、仙人掌5g、丝瓜藤6g、茜草11g、生地6g、麦门冬8g、蜂蜜36g、大蒜15g、蒸馏水500g-600g。

按以下步骤进行:

(1)漂洗:将辛夷花、苍耳子、黄芩、薄荷、龙胆草、槐花、藿香、甘草、鱼脑石、橘梗、冰片、紫菀、知母、仙人掌、丝瓜藤、茜草、生地,使用流动水进行漂洗;

(2)浸泡:将步骤(1)中漂洗后的药材放置在干净容器内,倒入清水浸泡;

(3)沥干:将步骤(2)中浸泡后的药材放置于筛网内,沥干待用;

(4)收纳:将步骤(3)中沥干好的药材按先后顺序放入纱布包内并扎紧纱布包;

(5)煮沸:将蒸馏水倒入容器进行蒸煮至沸腾状态;

(6)一次加药:将步骤(4)中纱布包置于步骤(5)的沸水中形成药液;

(7)煎煮:将步骤(6)中药液持续煎煮30-40分钟;

(8)加蜜:将蜂蜜加入步骤(7)的药液中;

(9)冷却:将步骤(7)中煎煮后的药液放置于常温状态下冷却;

(10)二次加药:将甲硝唑和大蒜加入步骤(8)的药液中;

(11)服用:将步骤(10)中二次加药后的药液进行服用。

所述的步骤(1)中漂洗时间为5-8分钟。

所述的步骤(9)中,冷却温度至37℃-42℃。

所述的步骤(11)中,服用次数为一日三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治疗鼻炎的药物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方便,疗程短,见效快,能有效补中益气,消炎止咳,清痰通窍,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复发,治愈成功率高达98%以上。

具体病例如下:

王女士,28岁,教师,因外界刺激,导致鼻内出现炎症,鼻腔内分泌出大量的鼻涕,并因感染而变成黄色,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突然发作鼻塞、鼻痒、打喷嚏、等,服用本发明药物2天后,鼻涕减少、咳嗽减轻、鼻部堵塞明显好转,4天后症状基本消除,经复查,鼻炎痊愈。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