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灌肠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5818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灌肠药。



背景技术:

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

脾胃虚寒患者常有腹胀、腹痛、四肢浮肿、神疲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现有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口服药治理,采用此种方法存在一下不足之处:一、药物胃肠道中残留,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二、药物对胃部的刺激较大,容易引发腹胀、腹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肛门注药的方法治疗的药物。本发明对患者胃部无刺激,用药方便,吸收药物充分,疗效快,采用中药制剂,毒副作用较小,治疗效果明显。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灌肠药由下述重量配比关系的原料制成:

桂心20-35、茯苓5-10.、冰片30-35、柏子仁30-45、没药25-45、莱菔子10-25。

具体的,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灌肠药由下述重量配比关系的原料制成:

桂心20-35、茯苓5-10.、冰片30-35、柏子仁30-45、没药25-45、莱菔子10-25。

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末与质量份为200-270的单甘油酯混合后制成灌肠药。

本发明药物采用肛门注药的治疗方法。肛门注药或称为灌肠疗法是将药物使用软管从肛门灌入大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用药,见效快、杜绝了药物对胃部的不适影响。

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有效的治疗脾胃虚寒。

以下分别介绍各组分的特点和药效机理。

桂心:味甘,性热。主治疗噎膈腹满,腹内冷痛。药物成分可通过直肠直接进入肠道,缓解腹部胀、痛症状。

茯苓: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痰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

冰片:味辛、苦,微寒。具有杀菌消炎,清热止痛的功效。有强大的透皮功能,含有左旋龙脑、石竹烯等半萜成分以及墩果酸麦珠子酸、龙脑香醇酮等三萜化合物,具有止痛、杀菌作用,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可加强药物的渗透作用。

柏子仁:性平、味甘,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

没药:味苦,性平。具有抗炎、镇痛的功效。可对肠道内内炎症进行杀灭。

莱菔子:味甘,性平。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可以有效缓解腹胀不适的症状。

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发现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主要有三个途径:(1)通过直肠上静脉,经过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再循环至全身;(2)通过直肠中静脉、直肠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3)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和胸导管进入血液大循环。由此可见,肛门注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通过临床试验发现,效果优于传统的口服和输液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药物的几个较佳的实施例。

桂心20、茯苓5.、冰片30、柏子仁30、没药25、莱菔子10。

桂心35、茯苓10、冰片35、柏子仁45、没药45、莱菔子25。

使用方法:使用一次性针管,抽取50ml—80ml计量的药液。操作者带上手套把注射器接上前段涂有润滑剂的一次性pvc导管。病人取侧卧位,双下肢呈半窝区位。将导管缓慢插入肛门中进行注药。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灌肠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重量配比关系的原料研磨成粉末与质量份为200‑270的单甘油酯混合后制成:桂心20‑35、茯苓5‑10、冰片30‑35、柏子仁30‑45、没药25‑45、莱菔子10‑25。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有效的治疗脾胃虚寒。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宝
技术研发日:2017.06.14
技术公布日:2017.10.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