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478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家居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候呼吸停止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阻塞,经常以大声打鼾、身体抽动或手臂甩动结束。睡眠呼吸暂停伴有睡眠缺陷、白天打盹、疲劳,以及心动过缓或心律失常和脑电图觉醒状态。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呼吸暂停,频繁的呼吸暂停会引起慢性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临床综合征,因此避免或减小呼吸暂停发生的次数,可以缓解并发症的发生。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睡眠姿势,选择侧卧,避免仰卧,可以有效降低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的次数,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发生概率,降低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严重程度。

然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一种装置来促使用户改变睡眠姿势,导致不能治疗并降低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能够改变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睡眠姿势,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和危害,并且通过长期使用,能够使用户形成自觉的睡眠习惯,进一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降低危险因素。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包括均与驱动单元连接的睡眠探测单元、睡姿调整单元和供电单元;

所述睡眠探测单元用于探测人体的睡姿以及是否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所述驱动系统用于当人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睡姿为躺卧时,驱动所述睡姿调整单元动作,驱使人体调整睡姿为侧卧。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睡眠探测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睡姿调整单元包括气袋和气路,用于充气驱使人体调整睡姿为侧卧。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气泵、驱动电路板和数字气压传感器,所述驱动电路板通过信号线与所述睡眠探测单元连接,所述数字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气泵和所述气袋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气袋中的气压。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压力传感器为带状压力传感器或具有预设间距的多个压力传感器部件的组合。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气袋的厚度范围为5mm至300mm。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供电单元为电源适配器或可充电电源。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气袋的数量为至少二个。

优选的,在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所述睡眠探测单元与所述驱动单元之间为有线连接或利用蓝牙或wi-fi连接。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由于包括均与驱动单元连接的睡眠探测单元、睡姿调整单元和供电单元;所述睡眠探测单元用于探测人体的睡姿以及是否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所述驱动系统用于当人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睡姿为躺卧时,驱动所述睡姿调整单元动作,驱使人体调整睡姿为侧卧,因此能够改变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睡眠姿势,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和危害,并且通过长期使用,能够使用户形成自觉的睡眠习惯,进一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降低危险因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能够改变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睡眠姿势,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和危害,并且通过长期使用,能够使用户形成自觉的睡眠习惯,进一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降低危险因素。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均与驱动单元1连接的睡眠探测单元2、睡姿调整单元3和供电单元4;

所述睡眠探测单元2用于探测人体的睡姿以及是否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所述驱动系统1用于当人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睡姿为躺卧时,驱动所述睡姿调整单元动作,驱使人体调整睡姿为侧卧。

需要说明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通过睡眠呼吸暂停次数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来表征,该治疗装置利用睡眠呼吸暂停次数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的发生与人体睡眠姿势相关的原理,通过睡眠探测单元探测人体睡眠是否存在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并判断使用者的睡姿,当探测到呼吸暂停或睡眠呼吸低通气达到一定的次数后,同时使用者的睡姿不是侧卧,则可以逐渐增加使用者的不舒适感,引导使用者调整睡姿,达到减少呼吸暂停次数和降低并发症程度的作用,长期使用可以通过调整使用者的睡姿习惯,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症状。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由于包括均与驱动单元连接的睡眠探测单元、睡姿调整单元和供电单元;所述睡眠探测单元用于探测人体的睡姿以及是否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所述驱动系统用于当人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睡姿为躺卧时,驱动所述睡姿调整单元动作,驱使人体调整睡姿为侧卧,因此能够改变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睡眠姿势,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和危害,并且通过长期使用,能够使用户形成自觉的睡眠习惯,进一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降低危险因素,该装置可以单独应用,也可植入到床垫、毯子或睡垫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一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睡眠探测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和信号处理器。

在这种情况下,压力传感器在受压后产生形变,从而引起电信号的变化,信号处理器可以记录电信号的变化,并经过数据拟合分析,输出人体的睡眠各参数和睡眠姿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二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睡姿调整单元包括气袋和气路,用于充气驱使人体调整睡姿为侧卧。

需要说明的是,气袋可以使用弹性材料制成,也可使用非弹性的柔性材料制成,气袋总容积在10ml至200ml之间,这种利用充气方式不仅可以调整睡姿,而且动作轻柔,不会扰醒用户,当然这仅是一种优选方式,此处并不构成限制,还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部件来实现此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三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气泵、驱动电路板和数字气压传感器,所述驱动电路板通过信号线与所述睡眠探测单元连接,所述数字气压传感器与所述气泵和所述气袋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气袋中的气压。

气泵工作时,气泵向气袋中充气,从而逐步增加气袋的总厚度,使睡在气袋上的使用者刺激感(不适感)逐渐增强,促使其改变睡姿,气泵的充气速率可以设置在2ml/min和150ml/min之间,驱动电路板上设置所述数字压力传感器,当气袋中的压力达到20kpa或以上时,数字压力传感器可感知压力并反馈至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关闭气泵停止充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二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压力传感器为带状压力传感器或具有预设间距的多个压力传感器部件的组合。

当所述压力传感器为多个压力传感器部件的组合时,相邻的所述压力传感器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5cm。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三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气袋的厚度范围为5mm至300mm。

在这种情况下,气囊厚度在达到300mm之前,一般都会促使用户改变睡眠姿势,这与不同用户的体型也有关系,根据实际需要来选用相应尺寸的气袋,此处并不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一种至第六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中任一种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供电单元为电源适配器或可充电电源。

该供电单元可以采用电源适配器连接交流电,也可采用可充电电源,当使用可充电电源时,在驱动电路板上设置充电接头,电源适配器和可充电电源的输出电压可以在5v至36v之间的任一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三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气袋的数量为至少二个。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按照需要将多个气袋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当确定人体的受压范围后,可以启动对相应位置的一个或多个气袋充气,这样对人体产生不适感的幅度就不至于过大,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是在上述第七种智能睡眠障碍检测治疗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睡眠探测单元与所述驱动单元之间为有线连接或利用蓝牙或wi-fi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二者之间既可以有线连接,也可以无线连接,当无线连接时,就可以实现与之间的物理上的分离,避免线的缠绕问题,这样用户体验更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