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残疾人上下车的升降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15808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残疾人上下车的升降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残疾人专用机动车,尤其是涉及一种方便坐轮椅的残疾人上下车的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下肢不健全的残疾人通常都是依靠轮椅行动的,轮椅一般包括椅身、设置在椅身左右两侧的大车轮、设置在大车轮外侧的驱动轮圈、设置在椅身前侧的左右两个小车轮,坐在轮椅的椅身上的残疾人可通过双手转动驱动轮圈,带动大车轮转动,从而实现轮椅的移动,并通过控制左右大车轮的转速控制轮椅的方向。轮椅随人可解决残疾人的基本行动问题,但是其速度慢,特别是,残疾人需要消耗较大的体力,因此,不适合较长距离的出行。为此,人们在手动的轮椅上设置蓄电池和相应的电机,将手动轮椅制成电动轮椅,从而极大地方便了残疾人的出行,有利于增加残疾人的行动范围。但是,电动的轮椅毕竟不是机动车,其行驶里程有限,行驶速度较慢,因而使残疾人还是无法具有较大的出行范围。现在,随着国家交通法规和相应政策的调整,残疾人已经可以申请驾照并驾驶适合于残疾人使用的专用小型客车了。由于适合残疾人驾驶的客车的销量有限,因此,目前基本上是通过将普通的自动挡小轿车或面包车之类的小型客车进行改装,以便使残疾人驾驶者可通过手动控制刹车、油门等机构。但是,残疾人在使用这类机动车时仍然存在如下缺陷:上下车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残疾人难以独立地上下车一通过自己驾车出行,并且及时勉强上车进入驾驶位后,也很难再将轮椅放入车内,从而使驾驶者在到达目的地后无法用轮椅走动。

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了一种“装在专用车上的轮椅定位台”,其公告号为CN101953736B,该实用新型包括机械升降装置和台架,台架通过滑轮和导轨水平活动连接在车体上,机械升降装置装在台架上,轮椅活动连接在机械升降装置上,并通过机械升降装置和台架定位在驾驶员位置的下方或台架饺接在机械升降装置上,机械升降装置装在车体上,轮椅活动连接在台架上并通过台架和机载升降装置定位在驾驶员位置的下方。当乘坐轮椅的驾驶人需要进入驾驶位置时,需先将轮椅移动到车体旁侧,然后使台架横向移出车体,机械升降装置则使乘坐有驾驶人的轮椅上升至台架位置,然后台架横向移动复位,使驾驶人连通轮椅一起进入车体的驾驶位置,以便于残疾人独立上下车。然而该实用新型需要有复杂的机械升降装置以及台架、滑轨机构,并且还需要配置相应的电动或者液压、气动装置,因此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乘坐轮椅的残疾人难以独自上下车、或者用于上下车的升降装置结构复杂、难以普及推广时问题,提供一种方便残疾人上下车的升降定位机构,其结构简单,并且残疾驾驶人可坐在轮椅上手动独立完成上下车并使轮椅可靠定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残疾人上下车的升降定位机构,适用于可供坐轮椅的残疾人乘坐的专用车辆,包括定位平台、左右两个支撑轮、左右两个转动支架以及一个U形转动杆,所述定位平台前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专用车辆的车身上,两个转动支架为竖直的三角形结构,从而具有一个位于上部的上顶角、位于下部的一个前顶角和一个后顶角,两个转动支架的前顶角分别与定位平台的后端左右两侧相铰接,转动支架的后顶角则径向地连接在对应的支撑轮的轮轴上,所述U形转动杆前侧的两端分别与一转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转接板转动连接在定位平台上部的左右两侧上,U形转动杆上设有左右两个后压轮,在转动支架的上顶角与转接板之间连接有具有缓冲作用的驱动杆件,两个转接板上还分别设有前压轮,定位平台后侧的下边缘转动连接有向上的后挡板,在后挡板与转接板之间设有拉杆,当U形转动杆向上翻转至进出状态时,驱动杆件拉动转动支架向前转动,从而使铰接在前顶角上的定位平台的后侧向下转动而靠近地面,拉杆则推动后挡板向下翻转并搭接在地面上。

当残疾人需要出行时,可先乘坐轮椅移动至定位平台的旁侧,然后将U形转动支杆向上转动90度左右至进出状态,此时转接板则跟随U形转动支杆一起转动,并通过驱动杆件向前拉动转动支架,使转动支架的前顶角向下转动,这样,与前顶角铰接的定位平台后侧向下转动而降低高度,此时的定位平台后侧呈向下倾斜状;与此同时,转接板通过拉杆推动后挡板向后侧翻转并倾斜地搭接在地面上,从而使地面与定位平台之间形成一个顺滑的过渡,此时残疾人即可乘坐轮椅通过后挡板方便地进入到定位平台上。然后残疾人可手动向下翻转U形转动支杆,此时前压轮、后压轮分别向下转动压住轮椅大车轮的前后两侧,从而使轮椅在定位平台上可靠定位。与此同时,U形转动支杆通过转接板使驱动杆件向后推动转动支架,转动支架的前顶角向上转动,这样,与前顶角铰接的定位平台后侧向上转动而恢复原来的高度至水平状态,既有利于轮椅的定位,同时可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定位平台与地面的障碍物发生碰撞刮擦。另外,转接板通过拉杆拉动后挡板向前侧翻转并封堵定位平台的后侧,以提高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的安全性。特别是,U形转动支杆在转动时可形成一个杠杆效应,从而使残疾人可轻松地将定位平台连同轮椅和自身一起向上抬起。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机械杠杆结构使定位平台在残疾人进出定位平台时可同步地降低和抬高,从而极大地方便残疾人乘坐轮椅进入到定位平台上,同时确保车辆的正常行驶,并且轮椅的定位和定位平台的升降同步实现,便于残疾人的操作。而具有缓冲作用的驱动杆件可有效地缓解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定位平台的震动,提高残疾人乘坐的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杆件通过避震器与转接板相连接。

当车辆在行驶时,定位平台受到轮椅以及残疾人的重力作用而具有向下倾斜转动的趋势,此时连接在定位平台上的转接板与转动支架的上顶角之间的驱动杆件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车身主体向下倾斜转动。而在驱动杆件上设置避震器,使驱动杆件具有弹性伸缩的缓冲作用,从而可有效地缓解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定位平台的震动,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U形转动杆包括左右两侧可伸缩的直杆和连接在左右两侧直杆的端部之间的横杆,所述后压轮设置在对应一侧的直杆上,所述后挡板上设有定位卡勾,当直杆的长度缩短时,所述横杆前移进入定位卡勾内。

当我们缩短直杆的长度时,即可调整后压轮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以便使前、后压轮能可靠地压紧轮椅的大车轮,确保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能可靠地定位在车身的定位平台上。与此同时,横杆进入定位卡勾内使U形转动杆可靠定位,避免U形转动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自动向上翻转。

作为优选,所述直杆包括通州的前直杆、后直杆,所述后直杆与前直杆螺纹连接,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转动孔,所述后直杆的后端转动连接在横杆对应一侧的转动孔内,后直杆穿出转动孔的后端设有链轮,在左右两侧的后直杆的链轮之间设有同步链条。

当我们正向地转动后直杆时,后直杆与前直杆即可相互靠近而使直杆缩短,从而调整后压轮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以便使前、后压轮能可靠地压紧轮椅的大车轮,并使横杆方便地卡位到定位卡勾内。由于左右两侧的后直杆之间是通过同步链条实现同步转动的,因此,当我们转动一侧的后直杆时,即可带动另一侧的后直杆同步转动,从而实现横杆左右两端的同步移动。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普及推广,并且残疾人可坐在轮椅上手动独立完成上下车并使轮椅可靠定位,以方便残疾人出行时的上下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U形转动杆处于行驶状态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U形转动杆处于进出状态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U形转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辅助车身 121、定位平台 122、轮椅入口 123、铰接点 13、转动支架 131、上顶角 132、前顶角 133、后顶角 14、后挡板 141、过渡平板 142、侧挡板 143、定位卡勾 2、专用车辆 3、支撑轮 4、U形转动杆 41、直杆 411、前直杆 412、后直杆 413、链轮 414、同步链条 42、横杆 43、转接板 44、前压轮 45、后压轮 5、驱动杆件 51、避震器 6、拉杆 7、转动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方便残疾人上下车的升降定位机构,适用于可供坐轮椅的残疾人乘坐的专用车辆2,具体包括一个辅助车身1、左右两个支撑轮3、左右两个转动支架13以及一个大致水平的U形转动杆4,辅助车身采用框架结构,包括左右两侧的竖直的侧框架、连接在左、右侧框架的下部之间的底部框架,从而使辅助车身的横向截面呈U形,在底部框架上铺设地板,以构成一个用于定位轮椅且大致水平的定位平台121,并在辅助车身的后侧形成一个轮椅入口122。

定位平台前端转动连接在专用车辆2车身后侧的下部,转动支架为竖直的三角形结构,从而具有一个位于上部的上顶角131、位于下部前侧的一个前顶角132和位于下部后侧的一个后顶角133,两个转动支架的前顶角分别与定位平台的后端左右两侧相铰接,转动支架的后顶角则径向地连接在对应的支撑轮的轮轴上,从而使定位平台可得到左右两个支撑轮的支撑。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以专用车辆的方向定义方向的,将专用车辆的车身一侧定义为前侧,将辅助车身一侧定义为后侧,并相应地确定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

此外,U形转动杆包括左右两侧的直杆41和一体地连接在左右两侧直杆的后端之间的横杆42,U形转动杆两侧直杆的前端部分别与一竖直的转接板43固定连接,两个转接板则分别转动连接在辅助车身左右两侧的侧框架上部的铰接点123上,从而使U形转动杆可通过转接板向上转动至进出状态,或向下转动至大致水平的行驶状态。还有,在U形转动杆上左右两侧的直杆上分别设置一个可转动的后压轮45,在左右两侧的转接板上分别设置可转动的前压轮44,前、后压轮的圆周面上设置横截面呈半圆形的压紧槽。

另外,在转动支架的上顶角与转接板之间还需要连接有驱动杆件5,而定位平台后侧的下边缘处转动连接有后挡板14,该后挡板由转动连接在定位平台后侧的下边缘处的过渡平板141、过渡平板左右两侧竖直的侧挡板142构成,从而使后挡板的横截面呈U形,在转接板与后挡板上对应的侧挡板之间设置拉杆6,并且在后挡板的过渡平板后边缘中部设置一个定位卡勾143。当U形转动杆向上翻转至进出状态时,驱动杆件拉动转动支架向前转动,从而使铰接在前顶角上的定位平台的后侧向下转动而靠近地面,拉杆则推动后挡板向下翻转并搭接在地面上。

残疾人需要出行时,可先乘坐轮椅移动至定位平台的旁侧,然后扶住U形转动支杆的直杆将U形转动支杆向上转动90度左右至进出状态,此时定位平台后侧的轮椅入口处于打开状态,而转接板则跟随U形转动支杆一起转动,并通过驱动杆件向前拉动转动支架,使转动支架围绕支撑轮的轮轴向下转动,转动支架的前顶角随之向下转动,这样,与专用车辆车身后侧的下部铰接的定位平台即向下转动而降低高度,使定位平台后侧呈向下倾斜状;与此同时,转接板通过拉杆推动后挡板向后侧翻转并倾斜地搭接在地面上,从而使定位平台通过搭接在地面的过渡平板与地面形成一个顺滑的过渡,过渡平板与定位平台共同构成一个坡度较小的斜坡,此时残疾人即可乘坐轮椅通过后挡板的过渡平板方便地进入到定位平台上。然后残疾人可手动向下翻转U形转动支杆至大致水平的行驶状态,从而带动转接板一起转动,此时设置在转接板上的前压轮、以及U形转动支杆上的后压轮分别向下转动而压住轮椅大车轮的前后两侧,前、后压轮圆周面上的压紧槽则卡住大车轮,从而使轮椅在定位平台上可靠定位。当然,我们也可使前、后压轮的位置与大车轮外侧的驱动轮圈相对应,从而使前、后压轮圆周面上的压紧槽卡住驱动轮圈。与此同时,U形转动支杆通过转接板使驱动杆件向后推动转动支架,使转动支架的前顶角向上转动,这样,与前顶角铰接的定位平台后侧向上转动而恢复原来的高度,此时定位平台恢复水平状态,有利于轮椅的定位,并且可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过低的定位平台与地面的障碍物发生碰撞刮擦。此外,转接板通过拉杆拉动后挡板向前侧翻转并封堵定位平台的轮椅入口,此时残疾人即可稳定地坐在轮椅安全出行。由于U形转动支杆在转动时可形成一个杠杆效应,因而驾驶者可轻松地将车身主体连同轮椅和自身一起向上抬起。

为了确保轮椅的可靠定位,如图3所示,U形转动支杆中的直杆包括同轴的前直杆411、后直杆412,后直杆与前直杆螺纹连接,从而当我们转动后直杆时,后直杆可相对前直杆轴向移动。此外,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径向的转动孔,后直杆的后端转动连接在横杆对应一侧的转动孔内,后直杆穿出转动孔的后端设置链轮413,并在左右两侧的后直杆的链轮之间套设同步链条。

当乘坐轮椅的残疾人进入定位平台、U形转动支杆处于大致水平的行驶状态时,后挡板的过渡平板向上,此时过渡平板上的定位卡勾朝向后侧。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可正向地转动其中一根后直杆、或者二根后直杆,后直杆与前直杆即可相互靠近而使直杆缩短,从而使后压轮前移,以便使前、后压轮能可靠地压紧轮椅的大车轮,并使横杆前移而卡位到定位卡勾内,使U形转动支杆可靠定位,避免U形转动支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自动向上翻转打开。当乘坐轮椅的残疾人需要离开定位平台时,可先反向地转动其中一根后直杆、或者二根后直杆,后直杆与前直杆即可相互分离而使直杆变长,从而使横杆后移而退出定位卡勾。此时即可使U形转动支杆向上翻转至进出状态,后挡板的过渡平板大街到地面上,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通过倾斜的过渡平板方便地离开定位平台。由于左右两侧的后直杆之间是通过同步链条实现同步转动的,因此,两侧的后直杆可同步转动,从而实现横杆左右两端的同步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在后直杆上设置分别位于横杆前后两侧的限位片,从而当后直杆在转动时可带动横杆前后移动。当然,我们可在后直杆上设置转动手柄7,以便于转动后直杆。

特别地,我们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得U形转动支杆向上转动至进出状态时,驱动杆件的轴线位于转接板与侧框架的铰接点的上方;当U形转动支杆逐渐向下转动时,驱动杆件的轴线则逐步靠近转接板与侧框架的铰接点;当U形转动支杆转动至转接板与侧框架的铰接点位于驱动杆件的轴线上时,驱动杆件刚好处于死点位置,当U形转动支杆继续向下转动至大致水平的行驶状态时,驱动杆件越过死点位置,此时直杆的轴线位于转接板与侧框架铰接点的上方,而驱动杆件的轴线则位于转接板与侧框架的铰接点的下方。也就是说,载有残疾人的轮椅的重力作用在定位平台上,从而对定位平台产生一个向下转动的扭矩,进而对转动支架形成一个向前转动的扭矩,此时的驱动杆件受到转动支架的挤压作用,驱动杆件即可对转接板形成一个扭矩,使得与转接板相连接的U形转动支杆形成一个向下转动的扭矩,进而对U形转动支杆形成一种自锁,可确保U形转动支杆不会自行打开。

进一步地,驱动杆件可通过避震器51与转接板相连接。避震器可采用现有的摩托车用避震器,驱动杆与避震器的一端固定连接,避震器的另一端则与转接板相铰接。当然,我们也可将长度合适的避震器作为驱动杆件,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转接板、转动支架的上顶角铰接。这样,驱动杆件即可具有避震缓冲作用。当残疾人乘坐轮椅定位在定位平台上时,驱动杆件受到转动支架的挤压作用,也就是说,连接在转接板与转动支架的上顶角之间的驱动杆件起到支撑作用,而避震器使驱动杆件具有良好的避震效果,从而可有效地缓解车辆行驶过程中定位平台的震动,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