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8047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全麻药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应用肌松药者以及面、颈、五官等全麻大手术者,都需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导管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呼吸衰竭、心肺复苏、药物中毒及新生儿严重窒息的时候,都必须用到气管插管技术,图1所示的经口气管插管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插管方法。

术后咽喉痛(POST)是全麻插管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20-50%,术后咽喉痛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气管导管的粗细、气管插管操作以及气管导管套囊(一般为气囊)压力相关。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气管导管外径在11mm以上,内径在7.5mm以上,在同等条件下,导管外径越粗,理论上越容易导致声门及气管黏膜损伤。减小气管导管直径可以降低插管难度,同时对于减轻术后咽喉痛也极为有利,当然在临床操作时不能为了减轻术后咽喉痛而一味选用小号导管,首先必须保证导管的通气效果,在此情况下,将导管设计成直径大小可变的结构就显得很有必要。

中国专利文献CN2792524Y公开了一种可变径的气管导管,该气管导管包括从中部至前端斜面状端口的“C”型弹性段,在“C”型弹性段的纵向缝隙上设有波纹状伸缩气囊,波纹状伸缩气囊未充气时呈叠合状,同时有弹性壁的“C”型弹性段处于自然收缩状态,当插入后往波纹状伸缩气囊充气,伸缩气囊伸展开,在气囊膨胀力作用下,纵向缝隙被撑大,从而使得 “C”型弹性段整体管径变大。上述可变径的气管导管存在以下缺陷:伸缩气囊内部通过设置拉筋膜来防止气囊内壁鼓胀堵塞气道,虽然在文献中有提到拉筋膜用于防止气囊往内膨胀导致气道变窄,但是实际情况是,仅靠拉筋膜根本不可能很好地防止气囊往内外两侧鼓胀,因为气囊采用有弹性的医用橡胶制成,充气时其会往四周膨胀,虽然气囊壁与拉筋膜接触部位被拉住,但拉筋膜与气囊壁之间类似于线接触,在未被拉筋膜拉住的部位(例如文献图4中拉筋膜8两侧的部位)仍无可避免地会往内外两侧鼓胀,气囊往气道中鼓胀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气道变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新结构的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该气管导管在实际使用时不存在气囊往气道内鼓胀导致气道变窄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包括:

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至少包括位于其前段且可沿长度方向拉伸的弹性段,所述弹性段沿长度方向拉伸后其内径和外径变小;

塑料薄膜套,套在所述弹性段外部并箍住弹性段使其处于拉伸状态;

撕开部件,用于撕开所述塑料薄膜套,使得所述弹性段可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回缩,回缩过程中,所述弹性段的内径和外径逐渐变大。

其中,所述撕开部件为撕拉带,所述撕拉带包括拉扯端头,所述撕拉带与塑料薄膜套的前端连接,往后拉动所述拉扯端头可从前往后逐渐撕开塑料薄膜套,使得所述弹性段可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回缩,回缩过程中,所述弹性段的内径和外径逐渐变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撕拉带的前端固定连接至塑料薄膜套的前端。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塑料薄膜套的前端设有撕口,所述撕口包括两个条形切口,所述两个条形切口分别位于撕拉带与塑料薄膜套连接处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料薄膜套上设有两条用于限制撕开宽度的加固带,所述加固带由前往后设置,上述两条加固带分别位于撕拉带与塑料薄膜套连接处的左右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塑料薄膜套的前端设有撕口,所述撕口包括设于加固带之间的两个条形切口,所述两个条形切口分别位于撕拉带与塑料薄膜套连接处的左右两侧。

其中,所述撕拉带与塑料薄膜套的前端内表面连接,所述弹性段外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撕拉带穿设于条形槽中,所述拉扯端头经条形槽再从塑料薄膜套后端穿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本体整体采用可拉伸的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导管本体后端连接有中空接头,所述中空接头的底部设有管状连接部,所述导管本体的后端面上对应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管状连接部插入环形槽中并与环形槽的内侧壁和外侧壁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从所述导管本体的前端开口处往其后端塞入胀紧套,所述胀紧套塞至导管本体后端时往外挤压环形槽的内侧壁,使得所述环形槽的内侧壁紧紧抵靠住管状连接部的内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还包括一根用于对导管本体进行塑形的塑形管芯,所述塑形管芯插在导管本体中,所述塑形管芯可在插管后从导管本体中抽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段上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可随弹性段拉伸和收缩,所述气囊与弹性段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通过在导管本体后段设置可拉伸的弹性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该弹性段至少包含导管本体经声门插入气管的部分,若弹性段过短,将无法达到在现有导管基础上减轻声门及气管损伤的目的),通过外部套设的塑料薄膜套箍住弹性段使得其保持在拉伸变细的状态,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段外径变小后可以降低插管过程中对声门及气管的损伤,减轻术后咽喉痛。导管插入气管后,可通过撕开部件撕开塑料薄膜套,这样塑料薄膜套对弹性段的箍紧力撤消,弹性段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收缩回弹,使得其外径和内径恢复到未被拉伸时的尺寸(即符合气管导管气道直径标准的尺寸),从而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条件,达到气管插管医疗目的。上述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采用了与背景技术完全不同的新结构,其不依靠气囊来将气道撑大,故不存在气囊往气道内鼓胀导致气道变窄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经口气管插管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撕除塑料薄膜套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撕拉带及加固带与塑料薄膜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撕拉带及加固带与塑料薄膜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中撕拉带及加固带与塑料薄膜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4中撕拉带及加固带与塑料薄膜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5中撕拉带及加固带与塑料薄膜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中中空接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中中空接头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中空接头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实施例中胀紧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胀紧套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5为图2中的导管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图2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导管本体 2——塑料薄膜套

3——撕拉带 4——加固带

5——中空接头 6——胀紧套

7——塑形管芯 8——气囊

1a——条形槽 1b——环形槽

2a——撕口 5a——管状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 “上”、“下”、 “前”、“后”、“顶”、“底”、“内”、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方案均基于以下构思:见图2-4所示,首先,该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主要包括导管本体1、塑料薄膜套2和撕开部件三大部分,导管本体1上设置有拉伸后内径和外径均变小的弹性段,为达到在现有导管基础上减轻声门及气管损伤的目的,该弹性段至少包含了导管本体1经声门插入气管的部分(当然也可以整个导管本体1都采用可拉伸的材料制成,这样一来,实际上整体导管本体1都是可拉伸的弹性段)。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塑料薄膜套2箍住弹性段使其处于拉伸状态;当弹性段插至气管内适当深度后,通过撕开部件就可将塑料薄膜套2撕开,由于塑料薄膜套2对弹性段的箍紧力撤消,弹性段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收缩,收缩过程中,弹性段的内径和外径逐渐变大,使得其外径和内径恢复到未被拉伸时的尺寸(即符合气管导管气道直径标准的尺寸),从而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条件,达到气管插管医疗目的(为避免出现意外,插管完成后应当将撕开的塑料薄膜套2从气管中往外拉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用于撕开塑料薄膜套2的撕开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带状部件(例如可以是常见的撕拉带)、绳状部件(例如可以是涤纶绳带)或者金属丝线,只要其能够达到将塑料薄膜套2撕开的目的即可。另外,为了便于使用,最好在塑料薄膜套2的前端预先开设撕口2a(撕口2a的结构可以参考图5-9所示),当然,不预先开设撕口2a也是可以的,对于未预开撕口2a的情况,也可以在开始插管前通过剪刀剪出撕口2a。当然,撕口2a的结构也应当与撕开部件的结构相适应,例如当撕开部件选择图5-9中所示的撕拉带3时(撕拉带3与塑料薄膜套2的前端连接),撕口2a最好采用图5-9中所示两个条形切口的结构;若撕开部件选择丝线(例如铜丝线、不锈钢丝线或者人造纤维丝线),则撕口2a可以采用一个切口的结构,将丝线后端头固定(当然也可以不固定),丝线前端头经塑料薄膜套2内腔中穿过,再从塑料薄膜套2的前端穿出,然后再从塑料薄膜套2外部折返至塑料薄膜套2后端(此时丝线的前端头为拉扯端头,若丝线后端头不固定,则前端头和后端头均为拉扯端头),拉扯丝线的拉扯端头,丝线勒入切口中,在丝线的拉扯切割作用下,塑料薄膜套2被撕开(或者说切割开),弹性段在自身回弹力作用下收缩回弹,使得其外径和内径恢复到未被拉伸时的尺寸(即符合气管导管气道直径标准的尺寸),从而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条件,达到气管插管医疗目的。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采用了与背景技术文献中完全不同的新结构,其不依靠气囊来将气道撑大,故不存在气囊往气道内鼓胀导致气道变窄的问题。

为了避免塑料薄膜套2被撕开部位的宽度过宽,见图3和图5-9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塑料薄膜套2上设置了两条用于限制撕开宽度的加固带4,加固带4由前往后设置,两条加固带4分别位于撕拉带3与塑料薄膜套2连接处的左右两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5-9中,导管本体1的前端显示为平头,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这是为更方便地展示撕拉带3和加固带4与塑料薄膜套2之间的连接关系所作的调整,实际上导管本体1的前端与现有技术中气管导管的前端一样为斜口形状。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撕开部件与塑料薄膜套2之间的位置和连接关系,下面以采用撕拉带3作为撕开部件的例子来对上述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中,当撕开部件选择采用撕拉带3时,撕拉带3与塑料薄膜套2之间至少可选择以下5个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

实施例1:

见图5所示,撕拉带3的前端连接于塑料薄膜套2的前端外表面,加固带4同样连接在塑料薄膜套2的外表面上。

实施例2:

见图6所示,撕拉带3的前端连接于塑料薄膜套2的前端外表面,加固带4连接在塑料薄膜套2的内表面上。

实施例3:

见图7所示,撕拉带3前端从塑料薄膜套2外部往塑料薄膜套2的内腔弯曲并伸入其内腔中与塑料薄膜套2内表面连接,加固带4连接在塑料薄膜套2外表面上。

实施例4:

见图8所示,撕拉带3前端从塑料薄膜套2外部往塑料薄膜套2的内腔弯曲并伸入其内腔中与塑料薄膜套2内表面连接,加固带4连接在塑料薄膜套2内表面上。

实施例5:

见图9所示,撕拉带3前端与塑料薄膜套2的前端内表面连接,弹性段外周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槽1a,撕拉带3穿设于条形槽1a中,撕拉带3的拉扯端头经条形槽1a再从塑料薄膜套2后端穿出。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中,如图2-4和图17所示,还可以在弹性段上设置气囊8,气囊8可随弹性段拉伸和收缩,气囊8与弹性段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气囊8并不是必须的部件,实际应用时,儿童用的内径在5.5mm以下的导管,可不需要气囊8,而8岁以上的少年以及成年人用的导管,一般选用带气囊8的结构。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中,见图2-4和图10-13所示,导管本体1整体采用可拉伸的弹性材料制成,导管本体1后端连接有中空接头5,中空接头5的底部设有管状连接部5a,导管本体1的后端面上对应开设有环形槽1b,管状连接部5a插入环形槽1b中并与环形槽1b的内侧壁和外侧壁通过固定连接,从导管本体1的前端开口处往其后端塞入胀紧套6,胀紧套6塞至导管本体1后端时往外挤压环形槽1b的内侧壁,使得环形槽1b的内侧壁紧紧抵靠住管状连接部5a的内周面。胀紧套6将环形槽1b的内侧壁压紧在管状连接部5a的内周面后,提高了导管本体1与管状连接部5a的连接强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可变直径的气管导管中,还配置有一根用于对导管本体1进行塑形的塑形管芯7,如图4所示,塑形管芯7插在导管本体1中,该塑形管芯7可在插管后从导管本体1中抽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塑形管芯7并非必配部件,实际使用时若需要采用管芯辅助插管(并非所有的插管术都需要管芯辅助),也可以从市售的可塑形管芯中选择合适的尺寸来代用,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该塑形管芯7的作更宽泛的理解,例如塑形管芯7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气管导管引导光棒或者纤支镜,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具有可塑形特性的圆棒状部件,只要其能实现帮助导管本体1塑形并在插管后可抽出的目的即可。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