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结构的医用创伤敷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7147发布日期:2018-10-16 17:2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创伤敷料,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结构的医用创伤敷料。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医用护理领域的产品开发也发展迅速,特别是针对于常见的肌肤创伤,各种医疗护理用品种类相当繁多,已经从棉花或纱布浸染药物覆盖于伤口的传统修复方法发展到各种新型的创伤贴和创伤敷料,通过敷料辅助伤口护理,使创伤的修复速度加快,愈合更全面。目前,医用敷料在创伤护理和修复领域已经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地位。

然而,现有的医用创伤敷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是功能单一,不能到达创伤修复和快速愈合的要求。其次是敷料结构粗糙、不利于操作,容易出现脱层、固定性不牢固,从而导致伤口的二次感染、修复效果极差。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抗菌消炎、透气性好,具有牢固和稳定结构,能够促进伤口全面、快速愈合的医用创伤敷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促进伤口全面愈合,防止出现疤痕,具有一体化结构的医用创伤敷料。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体化结构的医用创伤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层、抗菌层、修复层和结构框架,所述结构框架由多孔薄板和保护层组成,所述结构框架内部按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填充修复层和抗菌层,所述隔离层覆盖于结构框架外部上表面。

所述医用创伤敷料上表面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者菱形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框架向内部方向设置有突出部分。

所述的多孔薄板为医用聚氨酯透气粘胶薄板,厚度为2~3mm。

所述医用聚氨酯透气粘胶薄板底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圆孔,孔径大小为0.1~1mm。

所述保护层为微孔透气的医用无纺布胶带,厚度为0.5~1mm。

所述隔离层为离型膜或聚乙烯薄膜中的一种。

所述隔离层覆盖于结构框架后设有超出部分,超出部分长度为0.5~2cm。

所述抗菌层为壳聚糖薄膜或者壳聚糖纤维中的一种,厚度为1~3mm。

所述修复层为含有电气石的胶原水凝胶,厚度为3~1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结构框架内部按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填充修复层和抗菌层,并且在向内部方向设置有突出部分,防止修复层和抗菌层出现移动和脱层现象,起到固定作用,有效地形成了一体化结构;医用聚氨酯透气粘胶薄板粘接性能好,替代了压敏胶层的作用,防止敷料出现移动和脱落。

医用聚氨酯透气粘胶薄板的大量孔分布以及保护层采用的医用无纺布胶带所包含的大量微孔,都能够保证敷料从内到外具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能;隔离层覆盖于结构框架后设有超出部分,超出部分作为提边,避免了使用时人为触碰等因素对伤口带来的破坏。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副作用,抗菌消炎效果理想;含有电气石的胶原水凝胶,能够结合电气石促进生物活性酶和细胞生长的特性,更好地发挥出胶原有利于细胞的粘附、生长、增殖、分化,诱导修复各种损伤组织的作用,最终达到使伤口快速愈合、完全修复创伤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构的医用创伤敷料的主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化结构的医用创伤敷料中结构框架的俯视图。

其中:1是隔离层;2是抗菌层;3是修复层;4是结构框架;401是多孔薄板;402 是保护层;403是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一种一体化结构的医用创伤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层1、抗菌层2、修复层3和结构框架4,所述结构框架4由多孔薄板401和保护层402组成,所述结构框架4 内部按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填充修复层3和抗菌层2,所述隔离层1覆盖于结构框架4外部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医用创伤敷料上表面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者菱形中的一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医用创伤敷料上表面采用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结构框架4向内部方向设置有突出部分。

优选地,所述的多孔薄板401为医用聚氨酯透气粘胶薄板,厚度为2~3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多孔薄板厚度为2mm。

优选地,所述医用聚氨酯透气粘胶薄板底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圆孔403,孔径大小为 0.1~1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圆孔403孔径大小为0.2~0.5mm。

优选地,所述保护层402为微孔透气的医用无纺布胶带,厚度为0.5~1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保护层402厚度为0.5~0.8mm。

优选地,所述隔离层1为离型膜或聚乙烯薄膜中的一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隔离层 1采用离型膜。

优选地,所述隔离层1覆盖于结构框架4后设有超出部分,超出部分长度为0.5~2cm;进一步优选地,超出部分长度为1cm。

优选地,所述抗菌层2为壳聚糖薄膜或者壳聚糖纤维中的一种,厚度为1~3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抗菌层2采用壳聚糖纤维,厚度为2~3mm;

优选地,所述修复层3为含有电气石的胶原水凝胶,厚度为3~10m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修复层3厚度为5~8mm。

使用时,从隔离层1边缘处,即通过提边拉开隔离层1,将抗菌层2中心位置正对创口,利用大拇指沿着保护层402四周轻轻按压,使敷料稳定地固定于伤口上。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例所作的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