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3285发布日期:2019-01-18 19:3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重症病人需要及时记录摄入或排出液体量,包括病人的尿量、伤口引流量及体液分泌量等,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其中,记录排出病人体外的液体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引流装置与人体自然腔道或手术创口链接,利用引流装置来定时记录排出的液体量。目前,病房中常用的的引流装置,由引流管直接与收集池连接,收集池上设有(或没有)精确刻度,需要靠护士定时巡查、记录在案。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消耗宝贵的人力资源;而且,人工记录存在一定的出错概率,增加医疗风险;在ICU这种需要高强度体力与脑力劳动的部门尤其如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它包括支座、引流管、输液管、缓冲池、密度计、电路板和收集池,所述缓冲池内设置有一个隔板,所述缓冲池呈纵向设置,所述隔板向前、后和下分别延伸,直至与所述缓冲池的内壁密封相连,所述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缓冲池顶壁形成空隙,从而将所述缓冲池分成左右并排的相对独立的缓冲区和收集区,且缓冲入口对应于所述的缓冲区,缓冲出口对应于所述的收集区。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支座是框架结构,且支座设置有第一凹腔、第二凹腔和第三凹腔,第一凹腔在第三凹腔的上方。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引流管呈倾斜放置,引流管的高端(左端)相连通至病人的创口,引流管的低端(右端)相连通至缓冲池。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输液管的一端与引流管的中部相连通,输液管的另一端可相连通至输液瓶。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缓冲池设置在第一凹腔,所述缓冲池呈密封设置,所述缓冲池顶端设置有缓冲入口,所述缓冲池的底端设置有缓冲出口,缓冲入口与引流管的低端相连通;缓冲出口通过收集管相连通至所述的收集池,所述收集池设置在第三凹腔。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隔板包括固定段和伸降段,固定段固定(密封)在缓冲池,伸降段的前端和后端与缓冲池内壁密封接触,伸降段的底端与固定段上端滑动密封连接。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缓冲区的容积可根据所要观察液体的时间间隔以及所述的引流管中液体的流速的大小合理的设置隔板的高度及调整隔板的左右移动来改变隔板与缓冲区侧壁形成容积,如所要观察液体流速较慢,呈滴状,其时间间隔为1min,缓冲池的大小为0.01L,此时测出的液体密度为即时密度,接近引流管的液体密度。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度计设置在缓冲区的底部,所述密度计最好不要设置在正对所述的缓冲入口下部,所述密度计可直接测量缓冲区的液体密度。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路板放置在第二凹腔,电路板与密度计是电连接。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路板包括主控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无线发送单元和电池单元,主控单元可以控制密度计的工作状态,以及密度计采集数据信息的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单元接收并计算由密度计测得密度信号,以得到缓冲区的液体的浓度数据;无线发送单元可以将数据处理单元计算的浓度数据实时发送至病房的护士站或者远程服务器;电池单元为主控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和无线发送单元正常的工作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包括支座、引流管、输液管、缓冲池、密度计、电路板和收集池,所述缓冲池中设置有一个隔板,隔板将缓冲池分为缓冲区和收集区。可根据要观察的时间间隔以及根据排出液的流速合理设置隔板的高度或者调整隔板的左右滑动改变缓冲区的容积大小。如当缓冲区容积足够小时,密度计测得的密度更接近引流管中的液体,此时更接近病人当前引流管中的液体密度,这样可实现实时监测病人排出液的情况,及时做出处理。

2、本实用新型所述缓冲区内设置有一个密度计及缓冲区外设置有一个电路板,密度计能够直接测出病人术后排出的密度,电路板能够收集和处理密度计测量的密度信号,将浓度的数据信号发送至病房的护士站,医护人员可及时观察患者排出液量的情况,及时提醒医生进行处理,减少出错的概率及降低护士的工作量,给医护人员和病人带来极大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结构图;

图2为密度计和电路板的结构关系图。

图中:1.支座;2.引流管;3.输液管;4.缓冲池;5.密度计;6.电路板;7.收集池;8.收集管;41.缓冲入口;42.缓冲出口;43.隔板;44.缓冲区;45收集区;61.数据处理单元;62.数据存储单元;63.无线发送单元;64.电池单元;411.固定段;412.伸降段;11.第一凹腔;12.第二凹腔;13.第三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方向以图1和2为标准。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自动计量引流装置包括支座1、引流管2、输液管3、缓冲池4、密度计5、电路板6和收集池7,其中:

支座1是框架结构,支座1设置有第一凹腔11、第二凹腔12和第三凹腔13,第一凹腔11在第三凹腔13的上方。

引流管2呈倾斜放置,引流管2的高端(左端)相连通至病人的创口,引流管2的低端(右端)相连通至缓冲池4。

输液管3的一端与引流管2的中部相连通,输液管3的另一端可相连通至输液瓶。

缓冲池4设置(卡设)在第一凹腔11,缓冲池4呈密封设置,缓冲池4顶端设置有缓冲入口41,缓冲池4底端设置有缓冲出口42,缓冲入口41与引流管2的低端(右端)相连通;缓冲出口42通过收集管8相连通至收集池7;缓冲池4内设置有一个隔板43,缓冲池4呈纵向设置,隔板43向前、后和下分别延伸,直至与缓冲池4的内壁密封相连,隔板43的上端与缓冲池4顶壁形成空隙,从而将缓冲池4分成左右并排的相对独立的缓冲区44和收集区45,且缓冲入口41对应于缓冲区44(缓冲入口41位于缓冲区44正上方),缓冲出口42对应于收集区45(缓冲出口42位于收集区45内)。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池4内腔设置为长方体,隔板43的轮廓也为长方体,隔板43可以沿着缓冲池4内壁左右滑动,以改变隔板43与缓冲池4的右壁形成的缓冲区44的容积大小。

另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将隔板43设置为固定段431和伸降段432,固定段431固定(密封)在缓冲池4,伸降段432的前端和后端与缓冲池4内壁密封接触,伸降段432的底端与固定段431上端滑动密封连接,这样,可以通过伸降段432的伸降调整改变隔板43与缓冲池4的右壁形成的缓冲区44的容积大小。

这样,缓冲区41的容积可以根据所要观察液体的时间间隔,或者根据引流管中液体的流速大小做出适当调整;在调整缓冲区41容积大小方面,如引流管2中液体流速较慢,呈滴状,若要观察的时间间隔设置在12h,则缓冲区41的容量大小可设置为10L,若要观察的时间间隔设置为1h,则缓冲区41的容量大小可设置为1L,若要时间间隔为1min,缓冲区41的容量大小可设置为0.01L,该时间间隔测出的液体密度为即时密度,更接近引流管2内液体的密度,这种设置可实现实时监测病人引流液体的情况。

密度计5设置在缓冲区41的底部,密度计8最好不要设置在正对缓冲入口下部,这样为了防止缓冲区41的液体较少时,液体直接流到密度计5上,造成测得的密度不稳定或者不准确;密度计5可直接测量缓冲区41的液体密度。

电路板6放置(卡设)在第二凹腔12,电路板6与密度计5是电连接,电路板6包括主控单元61、数据处理单元62、无线发送单元63和电池单元64,主控单元61可以控制密度计6的工作状态,以及密度计8采集数据信息的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单元62接收并计算由密度计6测得密度信号,以得到缓冲区44的液体的浓度数据;无线发送单元63可以将数据处理单元61计算的浓度数据实时发送至病房的护士站或者远程服务器;电池单元64为主控单元61、数据处理单元62和无线发送单元63正常的工作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这样,当病人创口出现异常情况(如大出血)时,密度计5实时监测到当时患者创口排出液的密度信号,并传送至电路板6的主控单元61,电路板6的数据处理单元62计算患者创口排出液的浓度信号,无线发送单元63数据处理单元62计算的浓度信号发送至护士站,护士站的护士可以及时发现(通过观察数据或者报警信号)病房患者的情况,及时提醒医生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创口排出液的情况。而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排出液的流速大小将观察的时间间隔做适当调整,例如观察是否有大出血时,时间间隔设置在1min,通过压力改变隔板43的伸降段432的伸降来设置缓冲区41的容积大小(如缓冲区41的容积大小可设置为0.1L),此时缓冲区41的排出液更接近引流管2内液体的密度,实现了实时监测病人排出液的情况,使护士可以及时发现ICU病房患者的情况,及时提醒医生进行处理,这样进一步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收集池7设置(卡设)在支座1的第三凹腔13,收集池7通过收集管8与缓冲池4相连通,收集池7收集患者创口的排出液。由于支座1的支撑作用,收集池7比缓冲池4的位置低,这样保证了收集池7顺利收集从存满缓冲区44时溢出的排出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结构改动,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