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椅及神经科用锻炼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2561发布日期:2019-04-09 22:1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锻炼椅及神经科用锻炼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锻炼椅及神经科用锻炼设备。



背景技术:

神经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学科。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

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等。同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诊治。

目前,临床上神经科室所使用的康复椅基本都是普通的活动椅,大多仅有移动作用。而神经科的病人大多有肢体障碍,在使用过程中,病人较难独自于康复椅上进行康复锻炼或者独自控制康复椅的移动。

因此,需对现有的活动椅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锻炼椅,该锻炼椅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辅助机构与前轮之间的配合状态,不仅可控制前轮的转动情况,还能辅助患者脚部进行康复锻炼,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病患康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科用锻炼设备,其包括上述锻炼椅,利于神经科患者的康复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锻炼椅,其包括椅本体、前轮、后轮和辅助机构。椅本体包括座位部、脚踏部和把手,座位部包括相互连接的座板和靠板,座板的用于靠近地面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后轮滚动连接于第一支架,前轮滚动连接于第二支架,把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座板和靠板,脚踏部连接于座板的远离靠板的一端,辅助机构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脚踏部,另一端连接于把手,把手设有用于控制辅助机构与前轮之间啮合或分离的控制装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锻炼椅还包括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包括抵靠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靠板开设有贯穿靠板的厚度方向的开口,第一连接杆贯穿开口,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抵靠件和第二连接杆活动连接,第二连接杆的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架连接并用于带动后轮滚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与抵靠件以及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均垂直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把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的远离第二把手的一端连接于靠板,第二把手的远离第一把手的一端连接于座板。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控制装置包括控制件和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与辅助机构的远离脚踏部的一端连接,连接件的远离辅助机构的一端与控制件连接,控制件设置于第一把手并用于控制辅助机构与第一把手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控制件为电机,连接件的远离辅助机构的一端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控制件包括固定件和活动件,固定件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把手,活动件的一端与固定件的远离第一把手的一端铰接,活动件的远离固定件的一端与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把手还设有限位件,限位件具有用于限位活动件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脚踏部包括多块依次连接的脚踏板,多块脚踏板用于抵接脚部且防止脚部脱离脚踏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神经科用锻炼设备,包括上述锻炼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锻炼椅及神经科用锻炼设备的有益效果是:

锻炼椅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辅助机构与前轮之间的配合状态,同时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的位置以共同控制锻炼椅的前后移动,可活动患者的脚部,锻炼脚部力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病患康复。

包括上述锻炼椅的神经科用锻炼设备,较利于神经科患者的康复治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锻炼椅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锻炼椅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锻炼椅中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锻炼椅中开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锻炼椅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锻炼椅中按摩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锻炼椅;11-椅本体;111-座位部;1111-座板;1112-第一支架;1113-第二支架;1115-靠板;1116-开口;113-脚踏部;1131-第一脚踏板;1132-第二脚踏板;1133-第三脚踏板;1134-第四脚踏板;1135-第五脚踏板;115-把手;1151-第一把手;1153-第二把手;13-前轮;131-第一齿轮;14-后轮;15-联动机构;151-抵靠件;153-第一连接杆;155-第二连接杆;16-按摩球;161-弹性凸条;17-辅助机构;171-第二齿轮;18-控制装置;181-控制件;1811-固定件;1813-活动件;183-连接件;19-限位件;191-第一限位块;193-第二限位块;195-第三限位块;197-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垂直”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垂直”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水平”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锻炼椅10,该锻炼椅10包括椅本体11、前轮13、后轮14、辅助机构17和联动机构15。前轮13和后轮14均滚动连接于椅本体11,辅助机构17的两端也分别连接于椅本体11的不同位置。

椅本体11包括座位部111、脚踏部113和把手115。座位部111包括座板1111和靠板1115,其中,靠板1115用于抵靠背部。座板1111与靠板1115可以垂直连接,较佳地,靠板1115可以具有弧度,以配合人体的背部形态,提供舒适的抵靠状态。进一步地,请一并再参照图4,靠板1115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开口1116,开口1116的长度方向沿靠板1115的横向水平延伸。

较佳地,靠板1115为弹性靠板,其内部填充有记忆棉并设有感应装置(图未示)及多个振动装置(图未示),感应装置与振动装置信号连接。当患者背部抵靠住靠板1115,并对靠板1115施以作用力,至作用力大小达到感应装置能够感应的程度时,感应装置则将启动信号传递给振动装置,从而使振动装置振动,以对患者背部进行振动按摩。

座板1111的用于朝向地面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架1112和第二支架1113,后轮14滚动连接于第一支架1112,前轮13滚动连接于第二支架1113。

联动机构15包括抵靠件151、第一连接杆153和第二连接杆155,第一连接杆153贯穿开口1116并可在开口1116中沿靠板1115的横向方向左右移动。第一连接杆153的两端分别与抵靠件151和第二连接杆155活动连接,例如铰接。抵靠件151位于靠板1115的朝向患者的一侧并用于抵靠患者背部。第二连接杆155的远离第一连接杆153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112连接(例如可以为铰接)并用于带动后轮14滚动。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杆153与抵靠件151以及第一连接杆153与第二连接杆155之间均垂直连接。该连接方式较利于抵靠件151、第一连接杆153与第二连接杆155之间的相互带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患者坐下后,将背部抵靠于抵靠件151,然后通过背部左右移动以控制抵靠件151左右移动,此时,第一连接杆153以其与抵靠件151的连接处(铰接点)为移动轴在开口1116内左右移动,带动第二连接杆155以其与第一连接杆153的连接处(铰接点)为移动轴左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架1112移动,以使与第一支架1112连接的后轮14前后滚动。值得注意的是,抵靠件151与第一连接杆153的移动趋势相反,第一连接杆153与第二连接杆155的移动趋势相反。

因此,通过上述操作,不仅可实现患者自行控制锻炼椅10的移动情况,同时还能起到充分活动患者背部,锻炼背部力量的作用。

把手11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把手1151和第二把手1153,第一把手1151的远离第二把手1153的一端连接于靠板1115,第二把手1153的远离第一把手1151的一端连接于座板1111。

座板1111的远离靠板1115的一端连接脚踏部113,此连接为活动连接。辅助机构17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脚踏部113,例如可以铰接于脚踏部113。辅助机构17的另一端连接于把手115,较佳地,辅助机构17的远离脚踏部11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把手1151,使用过程中,患者可在普通状态下把持于第二把手1153,在需要调节锻炼椅10运动状态的时候调节连接于第一把手1151的辅助机构17即可。通过将辅助机构17设置与第一把手1151连接,可将不同需求状态下手部把持的位置进行有效区分,避免在不经意间造成锻炼椅10滑动,造成安全隐患。

辅助机构17主要用于与前轮13配合以控制前轮13的滚动或静止。作为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前轮13可设有第一齿轮131,辅助机构17可设有第二齿轮171,第二齿轮171用于与第一齿轮131啮合。

当第一齿轮131与第二齿轮171啮合时(请参照图1),前轮13的滚动受到限制,停止滚动,从而使整个锻炼椅10静止;当第一齿轮131与第二齿轮171分离时(请参照图2),前轮13的滚动不受限制,可以在人工施力的情况下滚动,并带动整个锻炼椅10移动。

作为可选地,本实施例中辅助机构17呈弓形,其凸出的方向朝向前轮13所在方向。将辅助机构17设置成弓形,能够在调节过程中省时省力,提高调节效果。

为控制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之间的啮合或分离状态,把手115设置有控制装置18。控制装置18包括控制件181和连接件183,连接件183的一端与辅助机构17的远离脚踏部113的一端连接,连接件183的远离辅助机构17的一端与控制件181连接,控制件181设置于把手115并用于控制辅助机构17与把手115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控制件181设置于第一把手1151并用于控制辅助机构17与第一把手1151之间的距离。连接件183例如可以为具有较强硬度的连接绳或连接链条。使用过程中,当需停止锻炼椅10移动时,通过控制件181控制连接件183朝向地面所在方向移动,以缩短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之间的距离,直至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啮合即可;相反地,当需要锻炼椅10移动时,通过控制件181控制连接件183向远离底面的方向移动,以增大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支架的距离,直至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即可。

作为可选地,对辅助机构17的控制可以通过人工控制,也可以通过设备控制。

其中,当辅助机构17通过设备控制时,控制件181可以为电机,连接件183的远离辅助机构17的一端连接于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电机的正转和反转以调节辅助机构17与把手115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之间的啮合或分离。

当辅助机构17通过人工控制时,控制件181包括固定件1811和活动件1813,固定件181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把手1151,活动件1813的一端与固定件1811的远离第一把手1151的一端活动连接(例如铰接),活动件1813的远离固定件1811的一端与连接件183连接。

通过人工调节活动件1813与固定件1811的铰接情况,以调节辅助机构17与第一把手1151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之间的啮合或分离。

进一步地,当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后,为避免人工长时间维持活动件1813的铰接位置,第一把手1151还可设有限位件19以对活动件1813起到限位作用。

具体地,请参照图5,限位件19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块191、第二限位块193和第三限位块195,第一限位块191的远离第二限位块19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把手1151。第一限位块191、第二限位块193和第三限位块195共同形成用于限位活动件1813的限位槽197。较佳地,第一限位块191与第三限位块195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二限位块193的两端。

当人工调节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后,即可移动活动件1813至限位槽197内,从而维持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的分离状态,使锻炼椅10可以移动。

因此,通过人工调节的方式,可活动患者的手部,锻炼手部力量,利于手部神经受损患者的手部康复。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锻炼椅10的前后移动,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患者自己进行控制,此外,也可以由医护人员或陪护者进行控制。

具体地,在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啮合的情况下,患者可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113的位置,使脚踏部113远离地面,从而给予辅助机构17作用力,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均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然后通过调节控制机构,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此时在惯性的作用下,前轮13即可向前滚动;相反地,在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啮合的情况下,患者可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113的位置,使脚踏部113靠近地面,从而给予辅助机构17作用力,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均具有向后的运动趋势,然后通过调节控制机构,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此时在惯性的作用下,前轮13即可向后滚动。

进一步地,常规锻炼椅10上的脚踏部113大多仅为一块脚踏板,不能对患者的脚部进行限位,也不能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113的位置,故本实施例中脚踏部113包括多块依次连接的脚踏板,多块脚踏板用于抵接脚部且防止脚部脱离脚踏板。

具体地,脚踏部113例如可以由五块依次连接的脚踏板形成,分别为第一脚踏板1131至第五脚踏板1135,第一脚踏板1131的一端活动连接于座板1111,第一脚踏板1131用于贴合患者小腿,第二脚踏板1132用于贴合患者的脚底,第三脚踏板1133和第四脚踏板1134用于抵接患者的脚趾,第五脚踏板1135用于抵接患者的脚背,从而实现对患者脚部的限位,以避免在控制锻炼椅10移动的过程中,患者脚部脱离脚踏部113。值得说明的是,脚踏部113所含的脚踏板的数量不唯一,还可以为四块。

因此,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113的位置以控制锻炼椅10的前后移动,可活动患者的脚部,锻炼脚部力量,利于脚部神经受损患者的手部康复。同时,还能有效锻炼患者的大脑的反应能力。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椅本体11的用于与患者接触的区域还设有按摩球16,请参照图6,按摩球16为球半状,其朝向人体的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弹性凸条161,以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按摩,促进血液流动,利于病情的好转。

当患者康复锻炼结束后,即可直接由医护人员或陪护人员调节锻炼椅10的移动情况。

承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锻炼椅10的工作原理是:

第一种使用方式:患者坐下后,将背部抵靠于抵靠件151,然后通过背部左右移动以控制抵靠件151左右移动,此时,第一连接杆153以其与抵靠件151的连接处(铰接点)为移动轴在开口1116内左右移动,带动第二连接杆155以其与第一连接杆153的连接处(铰接点)为移动轴左右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架1112移动,以使与第一支架1112连接的后轮14前后滚动。

通过上述操作,不仅可实现患者自行控制锻炼椅10的移动情况,同时还能起到充分活动患者背部,锻炼背部力量的作用。

第二种使用方式:在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啮合的情况下,患者可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113的位置,使脚踏部113远离地面,从而给予辅助机构17作用力,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均具有向前的运动趋势,然后通过调节控制机构,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此时在惯性的作用下,前轮13即可向前滚动;相反地,在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啮合的情况下,患者可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113的位置,使脚踏部113靠近地面,从而给予辅助机构17作用力,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均具有向后的运动趋势,然后通过调节控制机构,使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此时在惯性的作用下,前轮13即可向后滚动。

通过人工调节辅助机构17与前轮13分离后的方式,可活动患者的手部,锻炼手部力量,利于手部神经受损患者的手部康复。通过脚部调节脚踏部113的位置以控制锻炼椅10的前后移动,可活动患者的脚部,锻炼脚部力量,利于脚部神经受损患者的手部康复。同时,还能有效锻炼患者的大脑的反应能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神经科用锻炼设备(图未示),其包括上述提到的锻炼椅10,可选地,锻炼椅10的结构可参考实施例1。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椅本体11还可以设置储物腔室以用于放置患者所需的药物和水等,从而在康复锻炼过程中使患者按时服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锻炼椅10不仅可实现患者自行控制锻炼椅10的移动情况,同时还能起到充分活动患者背部、手部和脚部,有助于患者康复。包括上述锻炼椅10的神经科用锻炼设备,较利于神经科患者的康复治疗。

以上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