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及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2560发布日期:2019-04-09 22:11阅读:1344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及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摩托车,是指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车或三轮车。摩托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体育运动器械。摩托车主要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巡航车、旅行车等。

上述现有技术中,骑行摩托车时,为了提高摩托车的骑行效果,通常在车后架安装车后座,以供乘坐人乘坐,并且为了提高乘坐人的舒适度,在车后架上安装减振器,以降低车后架的振动力;并且还会在车后架上安装后搁脚总成,提高乘坐人的脚部位置的舒适度。

但是,减振器通常安装在车后座的靠后位置,导致车后座的减振效果差;骑行者骑行摩托车时,经常需要随身携带一些体积较小的物品,摩托车的车前架不方便固定这些物品,而车后架的位置有限,不能固定这些随身物品,给骑行者的骑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摩托车的的车后架位置有限,不能固定随身物品,给骑行者的骑行带来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的车后架位置有限,不能固定随身物品,给骑行者的骑行带来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包括车后架、第一搁脚总成、第一减振器和第一支撑管;

所述第一搁脚总成连接在所述车后架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减振器连接在所述车后架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的上部;

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上,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减振器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

所述支撑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管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上,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上;

所述支撑架内用于容纳油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杆和支架;

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管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架,所述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环形架、第一U型架和第二U型架;

所述环形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U型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U型架的一端交叉连接,所述第一U型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U型架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环形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U型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U型架平行设置;

每个所述第一U型架一端均与所述第二U型架的一端交叉连接,每个所述第一U型架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环形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内壁连接有缓冲垫;

所述缓冲垫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缓冲垫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内壁。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搁脚总成、第二减振器和第二支撑管;

所述第二搁脚总成连接在所述车后架与一侧面相对应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减振器连接在所述车后架与一侧面相对应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搁脚总成的上部;

所述第二支撑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搁脚总成上,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减振器通过第三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后支撑管;

所述后支撑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上,所述后支撑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支撑管上设有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所述第一连接片通过第四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的后挡泥板一侧,所述第二连接片通过第五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的后挡泥板与一侧相对应的另一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和所述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

所述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连接在所述车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所述第一搁脚总成连接在所述车后架的一侧面,利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对乘坐人的脚部位置进行限定,提高了乘坐人的脚部位置的舒适度;所述第一减振器连接在所述车后架的一侧面,利用所述第一减振器降低了车后架的振动力,从而提高了乘坐人的舒适度;所述第一减振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的上部位置,以利用所述第一减振器对车后座的位置进行减振,提高了减振效果;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上,利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对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下端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上端、所述第一减振器的上端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上,对所述第一支撑管的上端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管下端连接在第一搁脚总成上,第一支撑管上端、第一减振器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车后架上,使第一支撑管的两端固定牢固,在第一支撑管上能够固定随身携带的物品,固定牢固,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将上述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连接在摩托车的车后架上,便于骑行者携带随身物品,提高了摩托车的骑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后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后支撑管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车后架;200-第一搁脚总成;300-第一减振器;400-第一支撑管;500-支撑架;600-第二搁脚总成;700-第二减振器;800-第二支撑管;900-后支撑管;501-连接杆;502-支架;503-环形架;504-第一U型架;505-第二U型架;506-缓冲垫;901-第一连接片;902-第二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后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包括车后架100、第一搁脚总成200、第一减振器300和第一支撑管400;

所述第一搁脚总成200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减振器300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减振器300设置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200的上部;

所述第一支撑管40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搁脚总成200上,所述第一支撑管400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减振器300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上。

第一连接件采用螺栓。

第一减振器300为液压式减振器。

第一支撑管400为向右侧凸起的,弯曲成半弧状的连接管。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搁脚总成200采用螺栓连接在车后架100的左侧,第一减振器300采用螺栓连接在车后架100的左侧,并且第一减振器300设置在第一搁脚总成200的上部,第一减振器300处于车后座的靠前位置,提高了车后座的减振效果;第一支撑管400的下端采用螺栓连接在第一搁脚总成200上,第一支撑管400的上端、第一减振器300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在车后架100上。骑行者骑行时,乘坐人坐在车后架的车后座上,乘坐人的脚部踩踏在第一搁脚总成200上,骑行所需要的物品挂接在第一支撑管400上进行固定,便于骑行者携带随身物品,提高了骑行者的骑行体验效果。

在第一支撑管400的上部焊接第一金属片,在第一金属片上设置第一螺纹孔,在车后架100上焊接第二金属片,在第二金属片上设置第二螺纹孔,利用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将第一支撑管400的上部连接在车后架100上固定。

第一支撑管400采用向右侧凸起的,弯曲成半弧状的管,管状的外表面光滑,便于携带物品,不会对物品造成划伤。

第一支撑管400还可以采用向右侧凸起的,弯曲成半弧状的多棱柱,由于多棱柱的表面具有凸起棱角,利用凸起棱角能够对骑行者的随身物品进行卡合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500;

所述支撑架500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管400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上,所述支撑架500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400上;

所述支撑架500内用于容纳油桶。

第二连接件采用螺栓。

在图1中,支撑架500的上端、第一支撑管400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在车后架100上,支撑架500的下端采用螺栓连接在第一支撑管400的下端,利用第一支撑管400对支撑架500的位置进行固定。

支撑架500为上端开口的框架结构,并且支撑架500内用于容纳油桶,油桶的容量为10L,骑行者进行长途骑行时,一旦主油箱燃油用尽,就能够使用油桶内的油继续骑行,提高了摩托车的续航里程,为骑行者的骑行提供了保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骑行者长途骑行时,不能携带备用油桶,造成骑行不便的问题。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500包括连接杆501和支架502;

所述连接杆501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管400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上,所述连接杆50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支架502,所述支架502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400上。

第二连接件采用螺栓。

连接杆501采用两个,两个连接杆501均为圆柱状,两个连接杆501的上端设有螺纹孔,均采用螺栓连接在车后架100上,两个连接杆501的下端分别焊接在支架502上端面的两侧位置,以利用两个连接杆501对支架502的位置进行固定。

实际使用时,连接杆501的数量为更多个,利用多个均布的连接杆501,使支架502的上端面连接位置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502包括环形架503、第一U型架504和第二U型架505;

所述环形架503水平设置,所述第一U型架50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U型架505的一端交叉连接,所述第一U型架504的另一端、所述第二U型架505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环形架503上。

在图6中,环形架503为水平设置的椭圆环状,第一U型架504的下端与第二U型架505的下端垂直交叉焊接,第一U型架504的上端垂直焊接在环形架503的下端面长度方向,第二U型架505的上端焊接在环形架503的下端面宽度方向,以使环形架503、第一U型架504、第二U型架505连接后,形成上端开口的框架结构,油桶容纳在框架结构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U型架50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U型架504平行设置;

每个所述第一U型架504一端均与所述第二U型架505的一端交叉连接,每个所述第一U型架504的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环形架503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U型架504的数量设置多个,每个第一U型架504的下端均与第二U型架505的下端垂直焊接,每个第一U型架504的上端均垂直焊接在环形架503的下端面,多个第一U型架504从环形架503的长度方向对油桶的位置进行限定,使油桶在长度方向的位置固定牢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U型架505的数量设置多个,每个第二U型架505的下端均与第一U型架504的下端垂直焊接,每个第二U型架505的上端均垂直焊接在环形架503的下端面,多个第二U型架505从环形架503的宽度方向对油桶的位置进行限定,使油桶在宽度方向的位置固定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502的内壁连接有缓冲垫506;

所述缓冲垫50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缓冲垫506连接在所述支架502的内壁。

缓冲垫506采用圆形橡胶垫。

在支架502的内壁采用铆钉连接多个均布的橡胶垫,以增大支架502的内壁与油桶的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并且多个橡胶垫均布排列,使油桶的外侧面多个方向的受力分布均衡,连接位置牢固。避免了油桶放入支架502内,油桶出现晃动的现象。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搁脚总成600、第二减振器700和第二支撑管800;

所述第二搁脚总成600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与一侧面相对应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减振器700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与一侧面相对应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减振器700设置在所述第二搁脚总成600的上部;

所述第二支撑管80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搁脚总成600上,所述第二支撑管80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减振器700通过第三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上。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车后架100的右侧面采用螺栓连接第二搁脚总成600,第二搁脚总成600的结构与第一搁脚总成200的结构相同;在车后架100的右侧面采用螺栓连接第二减振器700,第二减振器700的结构与第一减振器300的结构相同。

第三连接件采用螺栓。

第二支撑管800的结构与第一支撑管400的结构相同,第二支撑管800的下端采用螺栓连接在第二搁脚总成600上,第二支撑管800的上端、第二减振器700的上端通过螺栓连接在车后架100上。

在车后架100的左侧面连接第一支撑管400,在车后架100的右侧面连接第二支撑管800,能够同时利用两个支撑管挂接固定随身携带的物品,使骑行者能够携带更多的物品。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后支撑管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的,还包括后支撑管900;

所述后支撑管90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管400上,所述后支撑管900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管800上。

在图5中,后支撑管900采用U型结构,后支撑管900的左端连接在第一支撑管400上,后支撑管900的右端连接在第二支撑管800上,利用后支撑管900对第一支撑管400、第二支撑管800的中间下部位置进行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后支撑管900上设有第一连接片901和第二连接片902;

所述第一连接片901通过第四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的后挡泥板一侧,所述第二连接片902通过第五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车后架100的后挡泥板与一侧相对应的另一侧。

在后支撑管900的中后部左侧、右侧分别焊接第一连接片901、第二连接片902,第一连接片901、第二连接片902分别为不锈钢片,在两个不锈钢片上分别设置两个螺纹孔。

在车后架100的后挡泥板的左侧、右侧分别焊接方形的金属片,在两个金属片上分别设置两个螺纹孔,两个螺纹孔分别与第一连接片901、第二连接片902上的两个螺纹孔相对应。

第四连接件、第五连接件分别采用螺栓。

第一连接片901、后挡泥板左侧通过螺栓连接,第二连接片902、后挡泥板右侧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和所述的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

所述摩托车边撑支架装置连接在所述车架上。骑行者骑行时,能够将随身携带的物品分别挂接在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上,两个支撑管能够挂接更多的物品,便于骑行者长途骑行;在支架内能够放置油桶,油桶的容量为10L,在主油箱燃油用尽的情况下,摩托车使用油桶内的油,可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