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丙戊酸钠的缓释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29442发布日期:2018-07-13 17:52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丙戊酸钠的缓释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克服,人们因此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但是也有一些遗传病或者慢性病在慢慢的折磨着患者,而癫痫就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癫痫发作是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科学研究表明,癫痫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一般认为1岁以内患病率最高,1-10岁以后逐渐降低,因此这种病多见于幼儿。癫痫发作有多种临床表现: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单纯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失神发作(小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小儿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慢性病,严重影响小儿的精神及智力发育。据统计小儿患癫痫在68%左右,属于癫痫患病中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持续性的癫痫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发明适合婴儿、儿童使用的抗癫痫药十分重要。丙戊酸钠作为广谱抗癫痫药具有广谱的抗癫痫活性,是国内外临床抗癫痫的首选药。丙戊酸钠抗癫痫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可能是与脑内神经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有关,它能够减少神经兴奋性递质的活性。丙戊酸钠对gaba的作用与脑内三羧酸循环密切相关,体外实验已经证实该药通过抑制gaba转氨酶、琥珀酸半醛脱氢酶以及酮戊二酸脱氢酶使得脑内gaba升高,从而减少神经兴奋性递质的活性。此外它还可以阻滞钙离子通道,干扰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减弱神经兴奋性。丙戊酸钠在抗癫痫方面有多种剂型,其中口服缓释片剂最为普遍,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1)口服给药由于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影响,生物利用度低,比如胃肠道的代谢、肝首过效应等。(2)对于婴幼儿来说,口服片吞咽困难;而且儿童用药需要调整剂量(往往是减小),但如果把缓释片剂弄碎喂儿童,会影响缓释效果,且剂量难以准确控制;(3)当口服不方便时也会进行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给药虽然起效快,但是容易造成过高的峰浓度,引起副作用,存在安全隐患。故十分需要发明新的儿童易使用的丙戊酸钠缓释制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丙戊酸钠的缓释透皮贴剂,改变丙戊酸钠原有的给药途径,提供一种新的给药方式。患者将贴剂贴在耳后或其它容易经皮吸收的部位,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均匀进入血循环,让丙戊酸钠在体内按适当的速度缓慢释放,血药浓度“峰谷”波动较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有丙戊酸钠的缓释透皮贴剂,包括背衬层、含药层和保护层,含药层涂布在保护层表面,背衬层覆盖在含药层表面,其中,含药层的组成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丙戊酸钠10-20%、络合剂0-5%、粘合剂2-10%、透皮增进剂2-5%、抑菌剂1-5%和热熔压敏胶55-85%。所述的透皮贴剂的骨架为扩散型,扩散型骨架能持续稳定释放药物。所述的络合剂为聚丙烯酸类,如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或聚丙烯酸(paa);粘合剂为松香树脂或聚氨酯;透皮增进剂为薄荷油或氮酮;抑菌剂为常规的抑菌剂,如a.sap抗菌剂。所述的背衬层为pet膜或无纺布,保护层为pet膜。制备方法:将热熔压敏胶加热熔融,将丙戊酸钠、透皮增进剂、粘合剂、络合剂和抑菌剂加入其中溶解,混匀,超声脱气后得到含药的黏胶;在保温条件下把含药的黏胶涂布于保护层表面形成含药层,干燥;将背衬层覆盖到干燥后的含药层表面;按需要的尺寸切割包装,即制成含丙戊酸钠的外用缓释透皮贴剂。所述的含有丙戊酸钠的缓释透皮贴剂,在作为治疗小儿癫痫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提供了一种含有丙戊酸钠的缓释制剂通过皮肤给药的新的给药方式;2、与常规的口服药物相比,本发明给药方式简单,药效温和、持久、稳定,肠道首过效应低,肝脏损伤小,减少丙戊酸钠的副作用;3、不需要每天重复多次给药,避免了口服药物漏服、停服的现象,患者适应性好,用药过程不会产生任何不适;4、解决了婴幼儿口服给药难的问题,容易调整剂量,易于儿童使用,同时不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活,并可以改善口服给药给幼儿、家长带来的精神负担,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药效实验中各组癫痫抑制率结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受其限制。实施例1背衬层:pet膜或无纺布;保护层为pet膜。制备方法:将热熔压敏胶加热熔融,将丙戊酸钠、透皮增进剂、粘合剂和抑菌剂加入其中溶解,混匀,超声脱气后得到含药的黏胶。在保温条件下把含药的黏胶涂布于保护层表面形成含药层,干燥,将背衬层覆盖到干燥后的含药层表面;按需要的尺寸切割包装,即得。实施例2背衬层:pet膜或无纺布;保护层为pet膜。制备方法:将热熔压敏胶加热熔融,将丙戊酸钠、透皮增进剂、粘合剂、络合剂和抑菌剂加入其中溶解,混匀,超声脱气后得到含药的黏胶。在保温条件下把含药的黏胶涂布于保护层表面形成含药层,干燥,将背衬层覆盖到干燥后的含药层表面;按需要的尺寸切割包装,即得。实施例3背衬层:pet膜或无纺布;保护层为pet膜。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将以上三个实施例制成的不同药物含量的丙戊酸钠缓释贴剂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1皮肤刺激性实验大鼠1-2周龄幼鼠2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a为实施例1组,b为实施例2组,c为实施例3组。皮肤准备:新生幼鼠无毛,无需进行剃毛。在同一只幼鼠背部接近脖颈处相同地方左右两边标出实验组和空白组的区域。用灭菌针尖将消毒后实验区皮肤划破,见有渗血为度,该幼鼠用作破损皮肤的刺激实验。一次给药的皮肤刺激实验:分为完整皮肤组与破损皮肤组,每组8只幼鼠,采用同体自身左右对比,左侧贴丙戊酸钠缓释制剂的透皮贴片制,右侧贴空白基质贴剂,给受试物24h后,用温水去除残留受试物,去除受试物1、24、48、72h肉眼观察,记录涂药处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按评分标准记分及强度标准判断刺激强度。多次给药的皮肤刺激实验:实验方法与观察仍按一次给药实验进行,但每天给药1次,连续1周,去除受试物l、24、48、72h后肉眼观察,记录各组受试物和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按评分标准记分及强度标准判断刺激强度。刺激性症状评分标准:红斑勉强可见为1分,中度红斑为2分,严重红斑为3分,紫红色红斑并有焦痂形成为4分,水肿勉强可见为1分,皮肤隆起轮廓清楚为2分,水肿隆起约1mm2并范围扩大为4分。刺激性强度评判标准:分值<0.5为无刺激性,分值<2.99为轻度刺激性,分值<6.0为中度刺激性,分值>6.0为强刺激性。实验结果:一次给药丙戊酸钠缓释透皮贴剂与空白基质贴剂的皮肤刺激实验,实施例1、2、3组给药对完好皮肤与损伤皮肤的平均反应分值无明显差异,其中对完整皮肤组动物,丙戊酸钠缓释透皮贴剂与空白基质贴剂的平均反应分值均<0.5分,表明两者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组动物,丙戊酸钠缓释透皮贴剂与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在用药后1h和12h均>0.5分,但<2.99分,表明两者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给药后24h刺激性消失。多次给药的皮肤刺激实验丙戊酸钠缓释透皮贴剂与空白基质贴剂多次给药后,实施例1、2、3组对完整皮肤与损伤皮肤的平均反应分值无明显差异,其中对完整皮肤组动物,丙戊酸钠缓释透皮贴剂与空白基质贴剂的平均反应分值均<0.5分,表明两者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组动物,丙戊酸钠缓释透皮贴剂与基质的平均反应分值在用药后l、12、24h、48h均>0.5分,但<2.99分,表明两者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给药后72h刺激性消失。按皮肤刺激性指导原则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本产品经过大鼠幼鼠皮肤测试,完整皮肤未见刺激性反应,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性反应。实验2皮肤过敏性实验健康大鼠1-2周龄幼鼠20只,雌雄各半,在室温18~29℃、相对湿度为40~7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将20只幼鼠背部接近脖颈处相同地方左右两侧2cm×2cm,按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雌雄实验组和对照组。24h后,a、b组在左侧脱毛区贴丙戊酸钠透皮贴剂,c、d组在左侧脱毛区贴空白贴片,持续6h;每次用药除后观察皮肤红斑和水肿情况。末次致敏后14d,在豚鼠右侧脱毛区涂药0.1ml以激发过敏反应,6h后去掉药物,即刻观察皮肤红斑和水肿情况;并于用药后24、48、72h再次观察其过敏情况。结果表明本品经皮豚鼠皮肤过敏性实验,无过敏现象。采用本技术制备的丙戊酸钠透皮贴剂,工艺简单,安全性高,无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适合患者给药。实验3药效实验由于幼鼠最大电休克模型目前还没有人研究过。首先需要对幼鼠模型进行优化。取健康昆明种小鼠幼鼠2周龄(无毛)11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若干组。最大电休克模型造模成功关键在于电压和电流值的选取。首先固定电压,选取电流的范围,然后固定电流,选取电压的范围。根据电压电流最低范围,再来确定造模成功需要的最低电压和电流,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电压、电流最低值测定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幼鼠最大电休克模型造模成功电流为2a,电压为100v。造模成功后,于给药前一天使用最大电休克模型对实验动物进行筛选,有电休克反应的幼鼠为筛选成功。筛选幼鼠2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48只,分别为实施例1、2、3组、丙戊酸钠缓释片组、空白组,每组1、3、6、9、12、24h每个时间点8只。各配伍组给药剂量及分组同抗mes(最大电休克)实验,根据实施例1、2、3给丙戊酸钠透皮贴剂,空白组给空白基质贴剂,贴于小鼠脖颈处,丙戊酸钠缓释片组破碎后喂食给药,正常对照组喂食生理盐水。于给药后1、3、6、9、12、24h测定,以全身阵挛性惊厥为观察指标,比较各配方的抗mes作用。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丙戊酸钠缓释透皮贴剂具有抗癫痫作用,实施例3的配比可以均匀起效,作用时间长,达到最佳疗效,对比丙戊酸口服缓释片剂具有更长的疗效时间。实验4血药浓度的缓释测定由实验3测定mes后,每组小鼠眼眶取全血。然后在血浆样品50μl,加入环己烷羧酸(内标溶液)10μl,再加入1mol·l-1硫酸溶液50μl,振摇混匀,然后加入正己烷1ml振摇萃取3min,静置5min使之充分分层,分离出上清液2ml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衍生化试液10μl和三乙胺5μl,涡旋混匀,于61-65℃水浴衍生化适当时间,然后在空气/氮气流下蒸发至干,立即取出,用甲醇50μl涡旋溶解,过滤准备进样。色谱柱:agilentzorbaxstablebond-c18(50mm×4.6mm,1.8µm),保护柱为uhplcguard3pkzorbaxsb-c18(5mm×4.6mm,1.8µm);柱温:30℃;检测波长:248nm;流动相:甲醇-水(75:25);流速:1.0ml/min;进样量:5μl。结果如表2所示。表2实施例1、2、3组的血药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实施例3的血药浓度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3.00-8.5ng/ml的范围内,且波动较小,生物利用度高,达到较好的缓释效果。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