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药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89996发布日期:2018-06-15 18:00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药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药品技术的领域。

技术背景

药疮,又称药毒、药疹,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内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均有药疮的可能,如临床常用抗生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类等。药疮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起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目前,药物过敏性皮疹的发病率已占皮肤科初诊病例的3%,且还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古代医家对药物或食物所致皮肤疾病早有认识,《疡医大全》记载有服用砒霜后所致“浑身紫黑”的皮肤疾病,并称其为“砒霜累疮”。明代《疡医证治准绳》中亦有记载“专游风毒,此炽热在内,或多食辛辣厚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生”。且在《诸病源候论》、《肘后备急方》中均记载有药疮的治疗用药。

目前医学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多为内服用药或在患处搽涂药物,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治疗时间都较长,给患者精神上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效果不理想,容易复发,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药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具有疏风清热,祛湿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用于药疮患者,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药疮的药物,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银花20-40份、蝉衣5-15份、菊花8-16份、桑叶8-16份、葛根10-20份、炒苍耳子5-15份、地骨皮20-40份、乌梢蛇50-70份、全蝎5-15份、地肤子20-40份、止痒草20-40份、乌韭50-70份、竹叶10-30份、当归10-30份和生甘草5-15份制成。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银花25-35份、蝉衣8-12份、菊花10-14份、桑叶10-14份、葛根12-18份、炒苍耳子8-12份、地骨皮25-35份、乌梢蛇55-65份、全蝎8-12份、地肤子25-35份、止痒草25-35份、乌韭55-65份、竹叶15-25份、当归15-25份和生甘草8-12份制成。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中,按重量份计算,主要由银花30份、蝉衣10份、菊花12份、桑叶12份、葛根15份、炒苍耳子10份、地骨皮30份、乌梢蛇60份、全蝎10份、地肤子30份、止痒草30份、乌韭60份、竹叶20份、当归20份和生甘草10份制成。

一种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取上述药物,可以加辅料,也可以不加辅料,制成药物制剂。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中,所述药物制剂为口服制剂。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中,所述口服制剂为汤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或丸剂。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中,所述汤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500体积份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开持续4-6分钟后,文火煎15-25分钟,煎至药液150体积份;再将药液加水至500体积份,同样方法二煎煎至药液150体积份,将两次药液混合,即得。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中,所述胶囊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另取浸膏量30%的淀粉和0.7%的硬脂酸镁与浸膏混匀,用60%的乙醇制粒,干燥,粉碎,填充胶囊,即得。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中,所述片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浸膏与浸膏量20%的淀粉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

前述的用于药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中,所述颗粒剂这样制作:取上述药物,加8-10倍量的水浸泡10-15分钟,先大火煎煮10-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浸膏,浸膏与浸膏量20%的淀粉和20%的糊精粉混合制粒,干燥,即得。

本发明药物主要由银花、蝉衣、菊花、桑叶、葛根、炒苍耳子、地骨皮、乌梢蛇、全蝎、地肤子、止痒草、乌韭、竹叶、当归和生甘草制成,其中,银花是一种植物,【性味】:甘;寒;【归经】: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炒炭凉血止血;【主治】:外感风热,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蝉蜕,中药名,味甘、咸,性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主治: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菊花(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 )Tzvel.),有疏风、平肝之功,嗅之,对感冒、头痛有辅助治疗作用。桑叶,(Mulberry Leaf),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清凉散降。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味甘、辛,性凉;归肺、胃经;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苍耳子,中药名,味苦、甘、辛,性温;归肺、肝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地骨皮,是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皮。可入药,具有退热除蒸之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等功效。乌梢蛇是蛇目、游蛇科、乌梢蛇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蛇,俗称乌蛇,乌风蛇;乌梢蛇干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顽固性疾病的首选天然药材。全蝎,中药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性味:辛,平。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子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治: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止痒草,即宽叶荨麻(原亚种)(Urtica laetevirens Maxim. subsp. laetevirens),具有止痒功效。乌韭, (Lindsaeaceae)乌蕨属植物,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疼腮、口疮、烫火伤、毒伤、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伤出血J。乌蕨在民间有“万能解毒药”之称,甚至可用以治疗胃癌,肠癌、肝炎等。竹叶,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当归,(学名:Angelica sinensis,),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 、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生甘草,拉丁文名:Radix Glycyrrhizae.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甘,平;归经: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药疮由于机体禀赋不耐,药物之毒侵犯所致。药疮是皮肤之疾,而“肺主皮毛”,故邪从皮毛入,肺先受之。药毒之邪侵袭肺卫,郁闭腠理而化热,不得发越,发为丘疹、风团,皮疹潮红、瘙痒;邪热进一步入里伤脾,脾胃不运,升降失常,水湿内停,湿热毒邪互结,溢于肌肤,出现皮肤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渗出等;或禀血热之体,又受药毒侵扰,机体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肌肤,出现皮肤或黏膜红斑,或有血疱、水疱,患处溃烂,伴有身热、烦躁口渴、便秘溲赤等,火毒上扰,神明不宁,甚或神昏谵语,狂乱不宁等。疾病后期,邪少虚多,药毒灼伤阴津,肾精亏耗,同时肺气虚损,精微不能达表,皮毛干枯不荣,可见皮肤干燥、大片脱屑, 肌肤甲错,色素沉着,久病阴液耗竭,阳无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病位早期在肺、脾、心,晚期多与肺、肾相关。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多为气虚、阴虚,实邪多为“风、热、湿、毒”。申请人经过长期的大量的试验研究的,得出治疗药疮当以疏风清热,祛湿解毒为基础的治疗大法,并以此提出来本发明药物,该方剂拥有疗效佳、安全性高、经济实惠、服用方便等优点,是一种用于药疮患者的新方法。

本发明银花、蝉衣、菊花、桑叶、葛根、炒苍耳子、地骨皮、乌梢蛇、全蝎、地肤子、止痒草、乌韭、竹叶、当归和生甘草为原料制成。其中主要药物金银花,味甘性寒,能清热解毒,《滇南本草》谓其能“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蝉衣,味甘性寒,能散风除热,利咽透疹,《纲目》 记载其能治“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二者同用,能疏散肺卫之郁热,解肌肤之药毒;方中菊花、桑叶、葛根、炒苍耳子助金银花、蝉衣以散肌肤之热。地骨皮能清虚热泄肺热,《本草别说》谓其能“治金疮”;乌梢蛇、全蝎、地肤子、止痒草配合能疏风止痒;同时,蝉衣、炒苍耳子、乌梢蛇、全蝎四味药抗过敏,有研究表明蝉蜕提取物能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对Ⅳ型变态反应及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也有明显抑制作用;方中使用乌韭来解“药物之毒”;佐以当归养血润燥,配合葛根二药润燥作用更甚;竹叶味甘性寒,归心、肺、胃三经,能清热生津,善治口糜舌疮;甘草既能调和诸药,又能抗过敏,研究发现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的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全方共奏疏风清热,祛湿解毒之效。

治疗实例

朱某,男,52岁,2015年3月3日初诊。因病在某医院输液(具体不详)后,全身皮肤多处生疮溃烂6年余,嘴唇溃烂加重1月余就诊。自诉全身多处生疮,呈紫黑色,瘙痒,疼痛,渐有溃烂、结痂,口干咽干,小便黄。体查:右手背部、肘部皮肤各有1约2cm×2cm大小疮疡,呈紫黑褐色,中心处溃烂结痂,右侧头颞部有2处约2cm×2cm大小疮疡,呈紫黑褐色,中心处溃烂结痂,唇粘膜多处溃疡面,已结痂。舌尖红体胖,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多形红斑样型),中医诊断:药疮,辨证属肺胃郁热,浊邪郁于肌表。服用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早晚两次温服。2015年3月10日复诊,患者诉疮面痒痛消失,继续服用,追访至2016年3月3日,药疮已痊愈未再复发,愈后疮面仅有色素沉着,嘴唇愈后未见色素沉着。

陈某,女,54岁,2018年1月15日初诊,患者因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后出现全身多发皮疹2周就诊,现患者全身多发丘疹,色红,瘙痒,无渗液,无脱屑,多发于脐周腹部、腰部、臀部及下肢内侧皮肤,伴有口干咽痒,心烦易怒,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体胖,苔白腻,脉弦细滑。西医诊断:药物性皮炎(麻疹样型),中医诊断:药疮,辨证属风热外袭,肌肤蕴热。治疗以清热疏风,止痒消疮,服用本发明药物(按实施例1进行制备),早晚两次温服,饮食忌鸡肉,葱、姜、蒜等辛香之品。2018年1月22日,患者自诉疹消退明显,继续服用至2018年2月3日,丘疹全部消退。按:本案以全身多发丘疹,色红,瘙痒为主症,多因患者为药毒所伤,正气受损,招致风热外袭,邪热蕴于肌肤,发为丘疹、瘙痒。方中金银花、蝉衣、全蝎、桑叶同用能疏风清热解毒,竹叶清心除烦,野菊花、生甘草清热泻火解毒,桑白皮开肺气泻肺热,能助邪出表,地骨皮、地肤子、止痒草三药合用清热止痒,乌韭解药毒,方用葛根以解表透疹,并能辅助降压,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药物具有疏风清热,祛湿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用于药疮患者,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配方:银花30g、蝉衣10g、菊花12g、桑叶12g、葛根15g、炒苍耳子10g、地骨皮30g、乌梢蛇60g、全蝎10g、地肤子30g、止痒草30g、乌韭60g、竹叶20g、当归20g和生甘草10g。

工艺:以上药物,予500毫升水浸泡20分钟,头煎:武火煎开持续5分钟,文火煎20分钟,煎至药液150毫升;再将药液加水至500毫升,同样方法二煎煎至药液150毫升,将两次药液混合,即得汤剂。

用法用量:每次100ml,每天3次。

实施例2.

配方:银花35g、蝉衣12g、菊花14g、桑叶14g、葛根18g、炒苍耳子12g、地骨皮35g、乌梢蛇65g、全蝎12g、地肤子35g、止痒草35g、乌韭65g、竹叶25g、当归25g和生甘草12g。

工艺:取上述药物,加10倍量的水浸泡15分钟,先大火煎煮15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2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另取浸膏量30%的淀粉和0.7%的硬脂酸镁与浸膏混匀,用60%的乙醇制粒,干燥,粉碎,填充胶囊,即得胶囊剂。

规格:0.5g/粒。

用法用量:每次2-3粒,每日2-3次。

实施例3.

配方:银花25g、蝉衣8g、菊花10g、桑叶10g、葛根12g、炒苍耳子8g、地骨皮25g、乌梢蛇55g、全蝎8g、地肤子25g、止痒草25g、乌韭55g、竹叶15g、当归15g和生甘草8g。

工艺:取上述药物,加8倍量的水浸泡10分钟,先大火煎煮10min,再继续用小火煎煮15min,煎煮3次,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成50-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5的浸膏,浸膏与浸膏量20%的淀粉混匀,压片,包薄膜衣,即得。

规格:0.5g/片。

用法用量:每次2-3片,每日2-3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