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0851发布日期:2018-11-07 09:5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

背景技术

输氧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及抢救治疗手段。目前使用的医用氧气因其接入终端时的相对湿度仅为3%左右,直接吸入会导致呼吸道的严重损伤,因此在进入人体前必须经过湿化处理,以避免干燥的氧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提高氧疗效果和病人的舒适度。吸氧装置可持续为患者提供氧气,现有的氧气输入方式是将氧气直接接在病人的口鼻处,但现有的吸氧装置无法自动调节供氧量,当患者血氧浓度达到饱和不需要继续供氧,氧气并不停止,只有靠护士切断氧气流量才会终止,此种方式不能按照病人身体的实际情况实时的输送氧气,会导致氧气的过量输送和浪费,增加医护人员的劳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包括底座、氧气控制机构和加湿机构;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指夹式血氧仪和呼吸面罩,所述呼吸面罩上设有呼吸频率传感器;

所述氧气控制机构包括安装在底座上的控制罐,所述控制罐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氧口和出氧调节口,所述第一进氧口高度低于出氧调节口高度,所述出氧调节口为长条矩形开口;所述控制罐外侧固定有矩形盒,所述矩形盒包覆出氧调节口,所述矩形盒上端设有第一出氧口;所述控制罐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内嵌装有连接板,所述活塞上端设有与连接板固定连接的螺纹管;所述控制罐上端固定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转子通过联轴器与螺杆连接,所述螺杆与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螺杆旋转带动螺纹管和活塞在控制管内移动,所述螺杆底端位于螺纹管最底端时,所述活塞位移到出氧调节口上方;

所述加湿机构包括部署于底座上的加湿箱,所述加湿箱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氧口和第二出氧口,所述加湿箱顶端设有加水口,所述加水口处螺纹连接有加水盖,所述加湿箱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有排水阀;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部署于加湿箱内的超声雾化器、温湿度传感器和加热器,所述加湿箱内储蓄有蒸馏水,所述蒸馏水的最高水位线低于第二进氧口和第二出氧口高度,所述超声雾化器和加热器位于加湿箱底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位于第二出氧口处。

所述底座下端四角边缘处设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带有刹车装置。

所述第一进氧口通过进氧管与氧气源密封连接,所述进氧管上串接有电磁阀和流量传感器。

所述第一出氧口与第二进氧口间通过第一出氧管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出氧口与呼吸面罩间通过第二出氧管密封连接。

所述活塞始终位于第一进氧口上方,所述活塞通过上下移动调节第一出氧口的出氧量。

所述呼吸面罩与第二出氧管的连接处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为hepa高效过滤网。

所述底座上设有冷凝水收集盒,所述冷凝水收集盒通过冷凝回流管与第二出氧管连接。

所述加湿箱上端固定有推杆,所述推杆上设有橡胶防滑套。

所述加湿箱上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显示屏、湿度调节旋钮、氧气调节旋钮、温度调节旋钮和开关按钮,所述控制面板内设有主控电路板,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指夹式血氧仪、呼吸频率传感器、步进电机、超声雾化器、温湿度传感器、加热器、电磁阀和流量传感器电性连接。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可根据患者血氧含量自动调节供氧量,并在供氧时自动加湿,加湿温度和湿度均可调节,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氧气供给量,提高了患者吸氧时的舒适度,同时避免氧气浪费,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加湿箱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控制罐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矩形盒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的控制结构图;

图中,1、底座;2、指夹式血氧仪;3、呼吸面罩;4、呼吸频率传感器;5、控制罐;6、第一进氧口;7、出氧调节口;8、矩形盒;9、第一出氧口;10、活塞;11、连接板;12、螺纹管;13、步进电机;14、联轴器;15、螺杆;16、加湿箱;17、第二进氧口;18、第二出氧口;19、加水口;20、加水盖;21、排水口;22、排水阀;23、超声雾化器;24、温湿度传感器;25、加热器;26、万向轮;27、进氧管;28、电磁阀;29、流量传感器;30、第一出氧管;31、第二出氧管;32、过滤网;33、冷凝水收集盒;34、冷凝回流管;35、推杆;36、橡胶防滑套;37、控制面板;38、显示屏;39、湿度调节旋钮;40、氧气调节旋钮;41、温度调节旋钮;42、开关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6所示,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包括底座1、氧气控制机构和加湿机构;所述吸氧装置还包括指夹式血氧仪2和呼吸面罩3,所述呼吸面罩3上设有呼吸频率传感器4;所述氧气控制机构包括安装在底座1上的控制罐5,所述控制罐5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氧口6和出氧调节口7,所述第一进氧口6高度低于出氧调节口7高度,所述出氧调节口7为长条矩形开口;所述控制罐5外侧固定有矩形盒8,所述矩形盒8包覆出氧调节口7,所述矩形盒8上端设有第一出氧口9;所述控制罐5内设有活塞10,所述活塞10内嵌装有连接板11,所述活塞10上端设有与连接板11固定连接的螺纹管12;所述控制罐5上端固定有步进电机13,所述步进电机13的转子通过联轴器14与螺杆15连接,所述螺杆15与螺纹管12螺纹连接;所述螺杆15旋转带动螺纹管12和活塞10在控制管内移动,所述螺杆15底端位于螺纹管12最底端时,所述活塞10位移到出氧调节口7上方;所述加湿机构包括部署于底座1上的加湿箱16,所述加湿箱16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氧口17和第二出氧口18,所述加湿箱16顶端设有加水口19,所述加水口19处螺纹连接有加水盖20,所述加湿箱16底部设有排水口21,所述排水口21处设有排水阀22;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部署于加湿箱16内的超声雾化器23、温湿度传感器24和加热器25,所述加湿箱16内储蓄有蒸馏水,所述蒸馏水的最高水位线低于第二进氧口17和第二出氧口18高度,所述超声雾化器23和加热器25位于加湿箱16底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24位于第二出氧口18处;所述底座1下端四角边缘处设有万向轮26,所述万向轮26带有刹车装置;所述第一进氧口6通过进氧管27与氧气源密封连接,所述进氧管27上串接有电磁阀28和流量传感器29;所述第一出氧口9与第二进氧口17间通过第一出氧管30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出氧口18与呼吸面罩3间通过第二出氧管31密封连接;所述活塞10始终位于第一进氧口6上方,所述活塞10通过上下移动调节第一出氧口9的出氧量;所述呼吸面罩3与第二出氧管31的连接处设有过滤网32,所述过滤网32为hepa高效过滤网;所述底座1上设有冷凝水收集盒33,所述冷凝水收集盒33通过冷凝回流管34与第二出氧管31连接;所述加湿箱16上端固定有推杆35,所述推杆35上设有橡胶防滑套36;所述加湿箱16上安装有控制面板37,所述控制面板37上设有显示屏38、湿度调节旋钮39、氧气调节旋钮40、温度调节旋钮41和开关按钮42,所述控制面板37内设有主控电路板,所述主控电路板与所述指夹式血氧仪2、呼吸频率传感器4、步进电机13、超声雾化器23、温湿度传感器24、加热器25、电磁阀28和流量传感器29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氧气控制机构包括安装在底座上的控制罐,控制罐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氧口和出氧调节口,第一进氧口高度低于出氧调节口高度,出氧调节口为长条矩形开口;控制罐外侧固定有矩形盒,矩形盒包覆出氧调节口,矩形盒上端设有第一出氧口;控制罐内设有活塞,活塞内嵌装有连接板,活塞上端设有与连接板固定连接的螺纹管;控制罐上端固定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子通过联轴器与螺杆连接,螺杆与螺纹管螺纹连接;螺杆旋转带动螺纹管和活塞在控制管内移动,螺杆底端位于螺纹管最底端时,活塞位移到出氧调节口上方;加湿机构包括部署于底座上的加湿箱,加湿箱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氧口和第二出氧口,加湿箱顶端设有加水口,加水口处螺纹连接有加水盖,加湿箱底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设有排水阀;加湿机构还包括部署于加湿箱内的超声雾化器、温湿度传感器和加热器,加湿箱内储蓄有蒸馏水,蒸馏水的最高水位线低于第二进氧口和第二出氧口高度,超声雾化器和加热器位于加湿箱底部,温湿度传感器位于第二出氧口处;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一种可自动调节的吸氧装置,可根据患者血氧含量自动调节供氧量,并在供氧时自动加湿,加湿温度和湿度均可调节,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氧气供给量,提高了患者吸氧时的舒适度,同时避免氧气浪费,节省成本。

在本实施方案中,呼吸频率传感器、指夹式血氧仪检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血氧含量,主控电路板将信息整合后对出氧量进行调节,氧气通过进氧管、第一进氧口进入控制罐内部,步进电机输出一定角位移,步进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螺杆旋转,螺杆带动螺纹管旋转上升或下降,活塞随螺纹管的移动而移动,活塞位置的变化使出氧调节口的开口大小发生变化,当活塞堵塞住出氧调节口时,出氧量为零,当活塞位于出氧调节口上方时,出氧调节口完全敞开,出氧量达到最大,从出氧调节口排出的氧气经过矩形盒、第一出氧口、第一出氧管、第二进氧口后进入加湿箱内部,超声雾化器将加湿箱内的蒸馏水雾化,雾化后的水汽随氧气由第二出氧口、第二出氧管进入呼吸面罩,经过过滤网过滤后由患者吸入,冷凝的蒸馏水由冷凝回流管回流至冷凝水收集盒,加热器可对雾化水进行加热,温湿度传感器检测氧气和水汽混合后的温湿度,并将信息发送到主控电路板,主控电路板根据具体信号对加热器和超声雾化器的功率进行调节。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