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8455发布日期:2020-05-15 17:4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移动载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载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通过转动把手来改变轮子距离的移动载具。



背景技术:

移动载具(例如,轮椅、婴儿车、代步车等)是用以辅助行动不便者移动的便利工具。一般而言,移动载具大多具有相对设置的前轮与后轮。由于移动载具的重心较高,因此,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距离必需增加,以增进移动载具移动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当移动载具在狭窄空间中移动时,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距离必需缩小,以取得较小的旋转半径,移动载具才不会与狭窄空间中的墙面或物体发生碰撞。目前,现有移动载具的前轮与后轮之间的距离都为固定且无法调整,因此,现有移动载具无法同时满足上述二种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转动把手来改变轮子距离的移动载具,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移动载具包含一本体、一第一轮子、一驱动模块、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轮子、一座椅、一第一把手以及二第一开关。第一轮子枢接于本体。驱动模块设置于本体中。第一支撑件连接于驱动模块。第二轮子枢接于第一支撑件。座椅设置于本体上。第一把手枢接于座椅,且第一把手具有一触发部。二第一开关设置于座椅上且位于第一把手的转动范围内。当第一把手相对座椅转动,且触发部触发二第一开关的其中之一时,驱动模块驱动第一支撑件相对本体朝一第一方向转动,以增加第一轮子与第二轮子之间的距离。当第一把手相对座椅转动,且触发部触发二第一开关的其中另一时,驱动模块驱动第一支撑件相对本体朝一第二方向转动,以缩小第一轮子与第二轮子之间的距离。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综上所述,使用者可转动把手,以驱动轮子间的距离缩小,使得移动载具可以较小的旋转半径于狭窄空间中移动。此外,使用者也可转动把手,以驱动轮子间的距离增加,进而增进移动载具移动时的稳定性。换言之,使用者可通过转动把手来驱动轮子间的距离改变,以使本发明的移动载具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侧视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轮子与第二轮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后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移动载具的分解图;

图4为座椅、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的立体图;

图5为座椅、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6为第一把手、第二把手与传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7为座椅、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的连接关系剖视图;

图8为图7中的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转动后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驱动模块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锁固模块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中的锁固件转动后的立体图;

图13为锁固件脱离锁固槽的立体图;

图14为锁固件卡合于锁固槽的立体图;

图15为锁固件卡合于另一锁固槽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驱动模块的立体图;

图1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侧视图;

图19为图18中的第一把手转动后的侧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载具的分解图。

符号说明

1移动载具

10本体

12第一轮子

14、14'驱动模块

16a第一支撑件

16b第二支撑件

18a第二轮子

18b第三轮子

20座椅

22a第一把手

22b第二把手

22c第三把手

24a、24b第一开关

26、26'传动机构

28枢纽转轴

30锁固模块

140第一马达

142第一齿轮

144第二齿轮

146连杆

148扭簧

150第一固定件

152止挡件

154电磁刹车

160a、160b锁固槽

162a、162b第三开关

164止挡部

200容置槽

202第一弹性件

204定位件

206枢接部

208按钮

220触发部

222定位槽

260齿轮

262皮带

264a、264b滑轮

280皿形弹簧

282板件

284固定件

300第二马达

302凸轮

304锁固件

306第二固定件

308第二弹性件

310第二开关

d距离

a1第一方向

a2第二方向

a3第三方向

a4第四方向

a5第五方向

a6第六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移动载具1包含一本体10、一第一轮子12、一驱动模块14、一第一支撑件16a、一第二支撑件16b、一第二轮子18a、一第三轮子18b、一座椅20、一第一把手22a、一第二把手22b以及二第一开关24a、24b。在此实施例中,移动载具1可为一轮椅、一婴儿车、一代步车或其它载具,视实际应用而定。

第一轮子12枢接于本体10。如图3所示,移动载具1可包含二第一轮子12,分别枢接于本体10的相对二侧。需说明的是,第一轮子12的数量可为一或多个,且连接于本体10的适当部位,不以图中所绘示的实施例为限。

驱动模块14设置于本体10中。在此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4可包含一第一马达140、一第一齿轮142、一第二齿轮144以及一连杆146,其中第一齿轮142连接于第一马达140,第二齿轮144设置于连杆146上,且第一齿轮142与第二齿轮144啮合。第一支撑件16a与第二支撑件16b分别连接于驱动模块14的连杆146的相对二端。由此,第一马达140即可通过第一齿轮142、第二齿轮144与连杆146驱动第一支撑件16a与第二支撑件16b相对本体10同步转动。第二轮子18a枢接于第一支撑件16a的一端,且第三轮子18b枢接于第二支撑件16b的一端。

座椅20设置于本体10上。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分别枢接于座椅20的相对二侧。第一把手22a具有一触发部220。二第一开关24a、24b设置于座椅20上且位于第一把手22a的转动范围内,其中第一把手22a的转动范围可为图1与图2所示的180度,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与图2所示,使用者可通过转动第一把手22a来改变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之间的距离d。需说明的是,由于驱动模块14可驱动第一支撑件16a与第二支撑件16b相对本体10同步转动,因此,第一轮子12与第三轮子18b之间的距离的变化相同于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之间的距离d的变化。以下以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之间的距离d的变化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当使用者欲增进移动载具1移动时的稳定性时,使用者可将图1中的第一把手22a转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当第一把手22a相对座椅20转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且第一把手22a的触发部220触发第一开关24a时,驱动模块14的第一马达140即会开始运转。接着,第一马达140即会通过第一齿轮142、第二齿轮144与连杆146驱动第一支撑件16a相对本体10朝一第一方向a1转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以增加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之间的距离d。由此,即可增进移动载具1移动时的稳定性。

当使用者欲于狭窄空间中移动载具1时,使用者可将图2中的第一把手22a朝转动至图1所示的位置。当第一把手22a相对座椅20转动至图1所示的位置,且第一把手22a的触发部220触发第二开关24b时,驱动模块14的第一马达140即会开始运转。接着,第一马达140即会通过第一齿轮142、第二齿轮144与连杆146驱动第一支撑件16a相对本体10朝一第二方向a2转动至图1所示的位置,以缩小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之间的距离d。由此,移动载具1即可以较小的旋转半径于狭窄空间中移动,以避免与狭窄空间中的墙面或物体发生碰撞。

在此实施例中,当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相对靠近时(如图1所示),第一把手22a可朝一第三方向a3延伸;当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相对远离时(如图2所示),第一把手22a可朝一第四方向a4延伸,其中第三方向a3与第四方向a4垂直。由此,无论移动载具1处于图1或图2所示的状态,第一把手22a都可切换至适合使用者握持的高度,以便使用者推行移动载具1。需说明的是,第三方向a3与第四方向a4也可夹任意角度,不以垂直为限。

此外,移动载具1可另外包括传动机构26设置于座椅20中且连接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在此实施例中,传动机构26可包含多个齿轮260,且多个齿轮260相互啮合,如图6所示。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可分别连接于多个齿轮260的其中之二(例如,最外侧的二个齿轮260)。由此,当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的其中之一转动时,传动机构26即可通过多个齿轮260的配合带动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的其中另一同步转动。需说明的是,由于传动机构26可带动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同步转动,因此,使用者也可通过转动第二把手22b来改变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之间的距离d。

请参阅图7以及图8,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可分别通过枢纽转轴28枢接于座椅20。枢纽转轴28、第一把手22a与座椅20的配置方式相同于枢纽转轴28、第二把手22b与座椅20的配置方式。以下以枢纽转轴28、第一把手22a与座椅20的配置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枢纽转轴28可包含一皿形弹簧280、一板件282以及一固定件284。皿形弹簧280夹置于板件282与第一把手22a之间,且固定件284穿过板件282、皿形弹簧280与第一把手22a而连接于座椅20。皿形弹簧280用以提供扭力,且第一把手22a可相对座椅20转动至任意位置。在此实施例中,固定件284可为螺丝,用以调整皿形弹簧280所提供的扭力。

此外,第一把手22a具有多个定位槽222,且座椅20具有多个容置槽200、多个第一弹性件202以及多个定位件20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02可为弹簧。第一弹性件202与定位件204设置于容置槽200中,且第一弹性件202的相对二端分别抵接于容置槽200的底部与定位件204。如图7所示,定位件204可与定位槽222卡合,以使第一把手22a相对座椅20静止不动。如图8所示,当第一把手22a相对座椅20转动时,定位件204会脱离定位槽222,且压缩第一弹性件202。当第一把手22a相对座椅20持续转动,使定位件204对准定位槽222时,第一弹性件202所提供的弹性力即会使定位件204复位而与定位槽222卡合。换言之,本发明可利用定位件204与定位槽222的配合将第一把手22a定位于座椅20上。

请参阅图9,图9所示的传动机构26'与上述的传动机构26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传动机构26'包含一皮带262以及二滑轮264a、264b,其中二滑轮264a、264b分别连接于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且皮带262连接二滑轮264a、264b。由此,当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的其中之一转动时,传动机构26'即可通过皮带262与二滑轮264a、264b的配合带动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的其中另一同步转动。

请参阅图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驱动模块14可另包含一扭簧148以及一第一固定件150。扭簧148与第一固定件150都套设于连杆146上。扭簧148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固定件150与第二支撑件16b。通过扭簧148所提供的扭力,可有效减少第一马达140所需输出的扭力。

请参阅图11至图1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上述的移动载具1可另包含一锁固模块30。锁固模块30包含一第二马达300、一凸轮302、一锁固件304、一第二固定件306、一第二弹性件308以及一第二开关310。如图11与图12所示,凸轮302连接于第二马达300,锁固件304枢接于第二固定件306,且第二弹性件308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于锁固件304与第二固定件306。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308可为弹簧。如图13至图15所示,第二开关310对应锁固件304设置。此外,如图13所示,第一支撑件16a包含二锁固槽160a、160b以及二第三开关162a、162b,其中二第三开关162a、162b分别设置于二锁固槽160a、160b中。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马达300用以驱动凸轮302转动,且凸轮302用以带动锁固件304转动,使得锁固件304脱离或卡合于二锁固槽160a、160b的其中之一,进而锁固第一支撑件16a的转动角度。当锁固件304卡合于锁固槽160a时(如图14所示),第一支撑件16a位于图2所示的位置。当锁固件304卡合于锁固槽160b时(如图15所示),第一支撑件16a位于图1所示的位置。

当使用者欲将第一支撑件16a自图2所示的位置变换至图1所示的位置时,使用者可转动图2所示的第一把手22a。接着,第二马达300即会开始运转,以驱动凸轮302朝一第五方向a5转动(如图11所示)。此时,凸轮302即会带动锁固件304朝第五方向a5转动(如图11所示),使得锁固件304脱离锁固槽160a(如图13所示),且第二弹性件308被锁固件304拉伸(如图11所示)。接着,当锁固件304触发第二开关310时,上述的驱动模块14的第一马达140即会开始运转,以驱动第一支撑件16a自图2所示的位置相对本体10转动至图1所示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当锁固件304触发第二开关310后第二马达300会先暂停运转一预定时间(例如:1秒),待锁固件304移出锁固槽160a的上方空间后,第二马达300会再运转使凸轮302沿第五方向a5转动一预定角度后再停止。在凸轮302转动后,第二弹性件308的弹性力即会将锁固件304朝一第六方向a6拉动(如图12所示),且当凸轮302沿第五方向a5转动该预定角度后,锁固件304脱离凸轮302的支撑,此时,第二弹性件308的弹性力将使锁固件304沿第六方向a6转动并承靠于第一支撑件16a上。当第一支撑件16a转动至图15所示的位置时,锁固件304即卡合于与锁固槽160b,进而锁固第一支撑件16a的转动角度。当锁固件304与锁固槽160b卡合时,锁固件304会触发锁固槽160b中的第三开关162b,使得驱动模块14的第一马达140停止作动。同理,当锁固件304卡合于锁固槽160a且触发第三开关162a时,驱动模块14的第一马达140也会停止作动。换言之,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可通过第二开关310与二第三开关162a、162b来控制驱动模块14的第一马达140。

如图14与图15所示,驱动模块14可另包含一止挡件152,且第一支撑件16a可具有一止挡部164。止挡件152套设于连杆146上。在驱动模块14的第一马达140驱动第一支撑件16a相对本体10朝第一方向a1转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后,止挡件152止挡止挡部164,以限制第一支撑件16a的转动角度。因此,当人体乘坐于图2所示的座椅20上时,止挡件152与止挡部164可相互配合,以辅助支撑人体的重量。此外,止挡件152与止挡部164的相互配合也可防止第一支撑件16a过度转动而使锁固件304卡死于锁固槽160a的情况发生。

请参阅图16,图16所示的驱动模块14'与上述的驱动模块14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驱动模块14'另包含一电磁刹车154,连接于第一马达140。当上述的驱动模块14以驱动模块14'替换时,驱动模块14'可通过电磁刹车154使第一马达140停止于任意角度,以锁固第一支撑件16a的转动角度。

请参阅图17,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二第一开关24a、24b也可设置于座椅20的一枢接部206中。当上述的第一把手16a枢接于枢接部206时,二第一开关24a、24b即会隐藏于第一把手16a与枢接部206之间。

请参阅图18以及图19,当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相对靠近时(如图18所示),第一把手22a可朝一第三方向a3延伸;当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相对远离时(如图19所示),第一把手22a可朝一第四方向a4延伸,其中第三方向a3与第四方向a4平行。进一步来说,根据图1-图2与图18-图19所示的实施例,本发明可通过改变第一把手22a的弯曲角度,来改变第一把手22a在不同使用状态时的延伸方向。需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把手22b的弯曲角度也可根据第一把手22a的弯曲角度来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0,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一第三把手22c连接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且第三把手22c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的延伸方向,以提供适合使用者握持的不同高度。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把手22a与第二把手22b固定于座椅20,不可转动。因此,可于座椅20的适当位置处设置多个按钮208。当使用者按压按钮208时,驱动模块14即会驱动第一支撑件16a/第二支撑件16b相对本体10转动,以增加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第三轮子18b之间的距离,或缩小第一轮子12与第二轮子18a/第三轮子18b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使用者可转动把手或按压按钮,以驱动轮子间的距离缩小,使得移动载具可以较小的旋转半径于狭窄空间中移动。此外,使用者也可转动把手或按压按钮,以驱动轮子间的距离增加,进而增进移动载具移动时的稳定性。换言之,使用者可通过转动把手或按压按钮来驱动轮子间的距离改变,以使本发明的移动载具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都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