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11924发布日期:2019-02-19 18:41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祛湿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湿邪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常先伤于下,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湿邪因其致病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一直是广大医家研究的重点之一,湿病则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景岳全书.杂证谟.湿症》说:“湿之为病,又处于天气者,雨露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脉;有由于饮食者,酒酪是也,多伤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逞解换之属是也,多伤人腠理;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脾肾至亏败。”元.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局八九。”足见其为患之广。

现有技术中,用于治疗、调理湿气的药物、食物很多,但效果都不大理想。如,红豆薏米茶,主要是针对脾湿,下肢浮肿,治疗过于单一,效果不明显,长期服用容易伤胃。再如养生艾叶足贴,主要针对外湿,易造成肢体困重,皮肤瘙痒,治疗过程单一,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祛湿产品治疗单一、效果不明显、长期服用会产生副作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祛湿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提供一种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8-12份、山药3-7份、砂仁3-7份、赤小豆8-12份、菊花3-7份、槐花3-7份、旋覆花3-7份、金银花3-7份、蒲公英3-7份、百合8-12份、荷叶8-12份、马齿苋8-12份和葛根8-12份。

优选的是,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8-12份、芡实8-12份、山药3-7份、砂仁3-7份、茯苓12-17份、赤小豆8-12份、薏苡仁8-12份、菊花3-7份、槐花3-7份、旋覆花3-7份、金银花3-7份、蒲公英3-7份、百合8-12份、荷叶8-12份、马齿苋8-12份和葛根8-12份。

更优选的是,所述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9-11份、芡实9-11份、山药4-6份、砂仁3-7份、茯苓14-16份、赤小豆9-11份、薏苡仁9-11份、菊花4-6份、槐花4-6份、旋覆花4-6份、金银花4-6份、蒲公英4-6份、百合9-11份、荷叶9-11份、马齿苋9-11份和葛根9-11份。

尤其优选的是,所述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10份、芡实10份、山药5份、砂仁5份、茯苓15份、赤小豆10份、薏苡仁10份、菊花5份、槐花5份、旋覆花5份、金银花5份、蒲公英5份、百合10份、荷叶10份、马齿苋10份和葛根10份。

优选的是,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片剂、丸剂、颗粒、散剂或冲剂。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过筛为过200目以下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祛湿中药组合物是纯中药,能够有效祛除人体内湿气,具有见效快、疗效可靠、无副作用、不易反复、成本低的优点。适用于湿寒、湿热、痰湿、脾湿等湿气症候。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简单,没有特殊工艺,便于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专利要求的限制。

本发明的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至少含有:鸡内金8-12份、山药3-7份、砂仁3-7份、赤小豆8-12份、菊花3-7份、槐花3-7份、旋覆花3-7份、金银花3-7份、蒲公英3-7份、百合8-12份、荷叶8-12份、马齿苋8-12份和葛根8-12份;优选的,还可以含有芡实8-12份、茯苓12-17份和薏苡仁8-12份。当含有8-12份芡实、12-17份茯苓和8-12份薏苡仁时,其祛湿效果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优选组成为:鸡内金9-11份、芡实9-11份、山药4-6份、砂仁3-7份、茯苓14-16份、赤小豆9-11份、薏苡仁9-11份、菊花4-6份、槐花4-6份、旋覆花4-6份、金银花4-6份、蒲公英4-6份、百合9-11份、荷叶9-11份、马齿苋9-11份和葛根9-11份。

上述技术方案中,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尤其优选的组成为:鸡内金10份、芡实10份、山药5份、砂仁5份、茯苓15份、赤小豆10份、薏苡仁10份、菊花5份、槐花5份、旋覆花5份、金银花5份、蒲公英5份、百合10份、荷叶10份、马齿苋10份和葛根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所用16味中药皆为中药领域常用药材,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方式获得:

鸡内金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砂囊内膜。功能主治:消积滞,健脾胃;治食积胀满,呕吐反胃,泻痢,疳积,消渴,遗溺,喉痹乳蛾,牙疳口疮。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功能主治: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功能主治: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种子。功能主治: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功能主治: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功能主治: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的花朵或花蕾。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并用于预防中风。

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japonicathunb.的头状花序。功能主治: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细叶百合、麝香百合及其同属多种植物鳞茎的鳞叶。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费久嗽,咳唾痰血;热病后余热来清,虚烦惊悸,神志恍惚;脚气浮肿。

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功能主治:清暑利湿,升发滑阳,止血;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雷头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产后血晕。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痕疬;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

葛根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功能主治: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本发明提供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剂型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是临床可接受的任何口服剂型,如片剂、丸剂、颗粒剂、散剂或冲剂。

本发明提供祛湿中药组合物为散剂时的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其中,研磨成细粉和过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制药工艺,没有特殊限制,具体细度根据需要选择即可,一般为200目以下,优选100-150目。

上述过筛混匀后的细粉,可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或赋形剂采用传统制备工艺制成临床可接受的任何口服剂型。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为散剂时的服用方法:每次取5g冲水服用,一般40-60ml开水即可,温凉后,搅匀即可服用。一日两次,早晚服用。小疗程10天,大疗程30天。

以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8份、山药3份、砂仁3份、赤小豆8份、菊花3份、槐花3份、旋覆花3份、金银花3份、蒲公英3份、百合8份、荷叶8份、马齿苋8份和葛根8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20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实施例2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12份、山药7份、砂仁7份、赤小豆12份、菊花7份、槐花7份、旋覆花7份、金银花7份、蒲公英7份、百合12份、荷叶12份、马齿苋12份和葛根12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20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实施例3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8份、芡实8份、山药3份、砂仁3份、茯苓12份、赤小豆8份、薏苡仁8份、菊花3份、槐花3份、旋覆花3份、金银花3份、蒲公英3份、百合8份、荷叶8份、马齿苋8份和葛根8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20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实施例4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12份、芡实12份、山药7份、砂仁7份、茯苓17份、赤小豆12份、薏苡仁12份、菊花7份、槐花7份、旋覆花7份、金银花7份、蒲公英7份、百合12份、荷叶12份、马齿苋12份和葛根12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15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实施例5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9份、芡实9份、山药4份、砂仁3份、茯苓14份、赤小豆9份、薏苡仁9份、菊花4份、槐花4份、旋覆花4份、金银花4份、蒲公英4份、百合9份、荷叶9份、马齿苋9份和葛根9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15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实施例6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11份、芡实11份、山药6份、砂仁7份、茯苓16份、赤小豆11份、薏苡仁11份、菊花6份、槐花6份、旋覆花6份、金银花6份、蒲公英6份、百合11份、荷叶11份、马齿苋11份和葛根11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15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实施例7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10份、芡实10份、山药5份、砂仁5份、茯苓15份、赤小豆10份、薏苡仁10份、菊花5份、槐花5份、旋覆花5份、金银花5份、蒲公英5份、百合10份、荷叶10份、马齿苋10份和葛根10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20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对比例1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芡实10份、山药5份、砂仁5份、茯苓15份、赤小豆10份、薏苡仁10份、菊花5份、槐花5份、金银花5份、蒲公英5份、百合10份、荷叶10份、马齿苋10份和葛根10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15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对比例2

祛湿中药组合物,以重量份计,组成为:鸡内金5份、芡实3份、山药5份、砂仁5份、茯苓10份、赤小豆4份、薏苡仁6份、菊花5份、槐花5份、旋覆花5份、金银花5份、蒲公英5份、百合10份、荷叶10份、马齿苋10份和葛根6份。

上述祛湿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经干燥、粉碎后,研磨成细粉,过150目筛,混匀,得到祛湿中药组合物。

对实施例1-7及对比例1-2的祛湿中药组合物进行临床试验:

疗效标准为: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好转: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率是痊愈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复发:持续观察半年痊愈患者,正常规律工作生活情况下,再次出现中医临床症状、体征。

服用方法:每次取5g冲水服用,一般40-60ml开水即可,温凉后,搅匀即可服用。一日两次,早晚服用。

表1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30天)

表2实施例2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30天)

表3实施例3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30天)

表4实施例4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30天)

表5实施例5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10天)

表6实施例6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10天)

表7实施例7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30天)

表8实施例7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10天)

表9实施例7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5天)

表10对比例1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30天)

表11对比例2的中药组合物采用的临床样本和临床治疗结果(服药30天)

经实施例1-7的临床试验说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出现,持续观察半年痊愈患者,病情不易反复,见效快,连续使用5-10天即有效果,对湿寒、湿热、痰湿、脾湿等湿气症候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经对比例1-2的临床试验说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依据既定的组成和配比进行配伍,改变配方组份和配比无法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