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行星轮自助爬梯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2234发布日期:2019-06-22 00:1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多连杆行星轮自助爬梯轮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连杆行星轮自助爬梯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作为现代常用的医疗器具,在医疗、保健、复健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在老人、病人、残疾人等不便行动的弱势群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且随着无障碍设施的普及,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小,但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而所有遗留问题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莫过于不便于上下楼梯。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种能够自主上下楼梯的轮椅,然而它们或多或少都仍存在着一些瑕疵,例如传统的星轮式轮椅行走波动较大、难于针对楼梯倾角调节轮椅,传统爬楼梯轮椅在上下楼梯时不便控制,传统星轮式轮椅对不同步长的台阶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多连杆行星轮自助爬梯轮椅,从而方便的完成自主爬梯的功能,工作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连杆行星轮自助爬梯轮椅,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伸出箱体顶面并安装气压杆,所述气压杆连接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支架上安装座椅,所述座椅的后部安装椅背,所述座椅的两端分别安装扶手,所述扶手的上表面安装控制面板,所述座椅支架的前端中间位置延伸有踏板支架,所述踏板支架头部安装踏板;所述箱体的两侧分别通过驱动装置安装有车轮,所述箱体内部安装有主轴,所述主轴的两端伸出箱体的两侧壁,所述主轴的两端分别通过铰链装置安装多连杆结构,所述多连杆机构一端安装行星架,所述行星架上安装有副轮;所述行星架上通过前轮联轴器安装前置马达。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多连杆结构的结构为: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四连杆的一端与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连接处同时与主轴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焊接在箱体的外侧;所述前置马达通过前置腰板与第一连杆连接。

所述箱体的内部结构为:包括车轮马达,所述车轮马达通过与车轮通过车轮联轴器、车轮垫片连接,车轮马达通过弹簧垫片和后置腰板与箱体连接;还包括驱动马达支架,所述驱动马达支架上安装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端通过驱动联轴器连接蜗杆,与蜗杆啮合的蜗轮同轴安装有主轴;所述箱体内还安装有电池和陀螺仪及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箱体内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以及控制面板之间的协作,可以方便的实现自助爬梯的功能,工作可靠性好。

与传统的星轮式轮椅相比,行走波动较小、能够自动针对楼梯倾角调节轮椅;

与传统爬楼梯轮椅相比,控制系统更为简洁方便;

与传统星轮式轮椅相比,能够适用于不同步长的台阶。

本实用新型比市面上同类产品更方便、安全、泛用性更高。

本实用新是按照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分类为“人类生活必需”本部,“保健、救生、娱乐”分部,“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大类,“专门适用于病人或残疾人的运输工具、专用运输工具或起居设施;手术台或手术椅子;牙科椅子;丧葬用具”小类,“带有克服障碍装置的专门适用于病人或残疾人的椅子”的技术领域,编号为A61G 5/06。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显示箱体内部结构)。

图4为图2的俯视图(显示箱体内部结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椅背;2、扶手;3、座椅;4、气压杆;5、座椅支架;6、气缸;7、踏板支架;8、踏板;9、行星架;10、副轮;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4、第四连杆;15、车轮;16、箱体;17、车轮联轴器;18、前置马达;19、车轮马达;20、车轮垫片;21、前轮联轴器;22、前置腰板;23、弹簧垫片;24、后置腰板;25、电池;26、驱动马达支架;27、驱动马达;28、主轴;29、蜗轮;30、蜗杆;31、驱动联轴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多连杆行星轮自助爬梯轮椅,包括箱体16,箱体16内安装有气缸6,气缸6的输出端伸出箱体16顶面并安装气压杆4,气压杆4连接座椅支架5,座椅支架5上安装座椅3,座椅3的后部安装椅背1,座椅3的两端分别安装扶手2,扶手2的上表面安装控制面板,座椅支架5的前端中间位置延伸有踏板支架7,踏板支架7头部安装踏板8;箱体16的两侧分别通过驱动装置安装有车轮15,箱体16内部安装有主轴28,主轴28的两端伸出箱体16的两侧壁,主轴28的两端分别通过铰链装置安装多连杆结构,多连杆机构一端安装行星架9,行星架9上安装有副轮10;行星架9上通过前轮联轴器21安装前置马达18。

多连杆结构的结构为:包括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和第四连杆14,第一连杆11和第四连杆14的一端与行星架9连接,第一连杆11与第二连杆12连接,第二连杆12与第三连杆13连接,第三连杆13与第四连杆14连接,第二连杆12与第三连杆13的连接处同时与主轴28连接,第三连杆13焊接在箱体16的外侧;前置马达18通过前置腰板22与第一连杆11连接。

箱体16的内部结构为:包括车轮马达19,车轮马达19通过与车轮15通过车轮联轴器17、车轮垫片20连接,车轮马达19通过弹簧垫片23和后置腰板24与箱体16连接;还包括驱动马达支架26,驱动马达支架26上安装驱动马达27,驱动马达27的输出端通过驱动联轴器31连接蜗杆30,与蜗杆30啮合的蜗轮29同轴安装有主轴28;箱体16内还安装有电池25和陀螺仪及控制电路。

座椅3可以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两种方式进行连接;

控制系统中气压杆4与座椅支架5焊接,气缸6与箱体16焊接,电池25、陀螺仪及控制电路与驱动马达27连接并置于箱体16中,驱动马达27通过驱动联轴器31与蜗杆机构30连接,蜗杆30与蜗轮29啮合,主轴28与蜗轮29通过平键连接,控制面板置于座椅扶手2中;多连杆机构中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与主轴28通过多级键连接,其他连杆通过轴承连接,第三连杆13与箱体16焊接;行星轮机构中前置马达18与行星架9通过前轮联轴器21连接,与第一连杆11通过前置腰板22连接;车轮部分中车轮马达19与车轮15通过车轮联轴器17、车轮垫片20连接,与箱体16通过弹簧垫片23、后置腰板24连接。

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控制面板选择使用模式和控制其前进或后退。用户选择上楼模式时,多连杆机构收缩,前置马达18带动行星轮机构转动,车轮马达19带动车轮15前进,陀螺仪及控制电路通过计算路线并及时控制主轴28及多连杆机构使整体运动路径更平稳;用户选择下楼模式时多连杆机构伸出,其余部分同理。对于不同步长的台阶和不同身高的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气压杆4调整座椅高度。用户选择平地模式时,前置马达18待机,驱动马达27在面对不良路况时进行微调使整体运动路径更平稳,其余部分与一般的电动轮椅相同。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