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强磁环境的分体式微波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1921发布日期:2019-12-17 21:4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强磁环境的分体式微波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强磁环境的分体式微波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微波治疗仪,是由电源模块,微波能量发生模块,人机界面(显示及触控),控制模块和风冷这五部分组成,通过按键或触摸屏界面可以手动调节不同微创手术所需要的功率及微波能量的输出时长,以达到微创手术所期许的微创范围。

在微创介入微波消融治疗手术过程中,现有的微波治疗仪不能在核磁共振环境下兼容工作,需放置于离核磁共振设备高斯线3米以外,其目的是防止微波治疗仪供电后与核磁设备共同工作时,微波治疗仪被核磁共振设备强磁吸附砸到核磁共振设备上或者医患身上引发事故,同时,由于微波治疗仪设备远离核磁共振设备,造成微波传输同轴电缆线过长,能量损耗严重,消融约在1-2cm范围内,无法满足大体积肿瘤消融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缩短消融设备与微波发生设备与核磁共振磁环之间的距离,减少微波能量传输损耗的分体式微波治疗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强磁环境的分体式微波治疗装置,包括容纳有控制器、水冷源、电源的主机,与所述主机分离设置的微波源,以及与微波源连接的微波消融针;所述微波源与主机之间通过水冷循环系统、供电电缆与通讯电缆连接;所述水冷循环系统包括流经微波源的主循环管路以及流经微波消融针的副循环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微波治疗仪主机放置于距核磁共振手术台高斯线2米以外的非强磁区域,分体设计的微波源放置于核磁共振环境下的手术台旁,微波源能量透过微波消融针作用于人体,用于人体微创消融手术。

所述微波源为能发射微波能量的装置或部件,可提供微波消融所需的能量,所述微波源为固态微波源或磁控管,优选为固态微波源。所述固态微波源是采用固态有源器件,产生微波信号的装置,例如转移电子振荡器、雪崩二极管振荡器、微波晶体管振荡器等。

为满足强核磁环境的微波消融手术,微波源外部设有铝或含铝无磁合金制成的壳体,此壳体对所有含磁部件采用全包围方式密闭。

进一步地,所述主循环管路和/或副循环管路包括冷却液驱动装置、循环管道。循环管道分别连接到微波消融针和微波源,解决微波消融针内部温度过高引起患者烫伤及刺痛感,同时可以抑制微波源的发热,更利于提升微波发生源输出的稳定度及寿命。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驱动装置为蠕动泵或压电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所述微波消融针设有温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热电耦。

所述主机设有人机交互界面,所述人机交互界面的通信输出端包括rs485通讯接口、can总线接口、以太网接口,以及其他并口和串口等接口。通过该套设备,临床医生可在核磁共振设备快速扫描的基础上实时查看微波消融针插针过程、位置及调整方向。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主机与固态微波发生源分离设计的方案,兼容核磁共振设备同时工作,解决了现有技术通过大量磁屏蔽手段才能靠近核磁共振设备,且仍然具有被核磁共振设备吸附的风险。该装置减小了微波能量传输用同轴电缆的长度,减少了微波能量损耗,增加了作用于病患处的能量,从而增大了在核磁共振设备下微波肿瘤消融的体积。由于设备兼容的解决,使得该技术可以满足在核磁共振设备下查看微波消融针插针状态及微波消融过程中消融范围状态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强磁环境的分体式微波治疗装置,包括微波治疗仪主机1、固态微波源2、微波消融针3,固态微波源2距离核磁共振设备4小于1米,微波治疗仪主机1放置于距核磁共振手术台高斯线4米以外远的区域。

主机1内设有控制器5、水冷源6、电源7,其表面设有人机交互界面8。固态微波源2为,其外部设有铝或含铝无磁合金制成的壳体9。固态微波源2与主机1之间设有通讯电缆10,与主机1的电源7电路连接,与主机1的控制器5通信连接。主机1内的水冷源6经主循环管路11与固态微波源2连接,用于降低温度;水冷源6还经副循环管路12与微波消融针3连接,用于降低微波消融针3的温度。主循环管路11、副循环管路12都设有对应的蠕动泵和循环管道,进行持续水冷降温。微波消融针3设有与控制器5通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经控制器处理可获得基于时间序列的温度变化和消融凝固范围,为手术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设有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的通信输出端包括rs485通讯接口、can总线接口、以太网接口、以及其他并口或串口。通过该套设备,临床医生可在核磁共振设备快速扫描的基础上实时查看微波消融针插针过程、位置及调整方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