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药式射频消融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8448发布日期:2019-05-15 22:52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药式射频消融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融针,更特别地涉及一种注药式射频消融针,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医学临床治疗领域中,射频消融针可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到带治疗部位(通常为肿瘤病灶部位),通过热的形式使肿瘤细胞凝固坏死,以达到良好的肿瘤治疗目的。热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快速、加热均匀、热凝固彻底、使用方便、安全的肿瘤治疗方法,目前已在临床治疗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目前现有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存在一些缺陷,例如:1、不方便注药,在医生向病人的病灶组织注药时,容易因动作幅度过大而导致穿刺管偏离病灶位置;2、现有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的穿刺头只有一个输液孔,药液需长时间才能扩散到病人整个病灶处,注药过程较慢,不利于病人的快速康复,部分患者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

针对这些缺陷,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例如:

CN101156804A公开了一种用于肿瘤和病变组织的微波热消融治疗的使用方便、安全的温控微波消融针,由消融针头、消融针管和把手组成,在消融针头与消融针管的一端之间设有四氟绝缘子,另一端与把手头部连接,在另一端端部设有端封,在把手的尾部设有固定架和用于外部连接的插口,在固定架上设有同轴电缆连接头及连接端子,在上述消融针管内设有微波同轴电缆和不锈钢毛细管,微波同轴电缆穿过端封,并与同轴电缆连接头连接,在端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在固定架上设有用于连接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端子,在把手尾部固定架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与消融针管连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操作时间和手术过程中感染的可能性。

CN102652692A公开了一种微波消融针及其连接方法,微波消融针包括消融针头、消融针管及手柄,消融针头与消融针管的一端之间设有四氟绝缘子,消融针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手柄的头部,手柄包括主体及底座,主体的尾部具有插入底座的插口及同轴电缆连接头,并且主体的上表面为第一平面,下表面为第一弧面,底座具有金属接口,且底座的上表面为第二平面,一侧面为第二弧面。其中,当主体插入底座时,主体的第一平面及第一弧面分别对应于底座的第二平面及第二弧面,同轴电缆连接头卡合于金属接口。方法包括将主体的第一平面及第一弧面分别对应底座的第二平面及第二弧面;将主体的插口插入底座,同轴电缆连接头卡合于金属接口。

CN104027169A公开了一种用于甲状腺肿瘤治疗的微波消融针,属一种微波消融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末端安装有手柄,所述针体前端设有刺头,所述刺头的后端安装有辐射器,所述辐射器的外部包覆有辐射窗,所述辐射窗的后端设有聚焦反射环,所述聚焦反射环与针体的端部相接触;所述针体的内部还设有同轴电缆,所述辐射器通过同轴电缆接入射频同轴连接器,通过辐射窗包裹辐射器,再将辐射窗与聚焦反射环连接,进而在消融针尖形成聚焦反射的结构,使辐射器发出的微波聚集在针尖的前端,不会向后反射,有效提高了微波的效能,在实际应用中可在相对短的针尖尺寸下实现肿瘤消融的驻波比,且针体质量轻,增加了消融肿瘤的灵活度,较适宜单人操作。

CN104042342A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弯曲形微波消融针形天线,属一种微波消融天线,包括天线杆体与手柄,天线杆体与手柄相连接,天线杆体内部的前端安装有辐射器,辐射器上安装有置于天线杆体端部的针形辐射器罩;辐射器通过同轴电缆与天线杆体末端上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相连接;所述天线杆体的内部还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水道与出水道;所述天线杆体的前端还套装有鞘针。采用柔性材料加工制成天线杆体,使得消融针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适应阴道及子宫的生理弯曲,可直接从阴道进入子宫进行肌瘤消融治疗,避免腹部穿刺造成的子宫外膜的完整性破坏,且通过鞘针与针形辐射器罩进行相对运动,进而改变天线杆体发射端的实际长度,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肌瘤消融。

CN104546121A公开了一种自由组合射频消融针,包括射频源、消融针,所述消融针包括针身,所述针身的一端连接有针头,所述针头与针身固定连接,所述针身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与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射频源电连接,该消融针不受工作角度的限制及组织形状的限制,使用方便,减少消融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更多的保留组织,减轻了病患痛苦,降低了失血量。

CN107773302A公开了一种柔性射频消融针,所述消融针具备附接到导管远端的第一电极103和以可动方式被接纳在第一电极中的第二电极105的导管101对诸如肺结节的肺组织进行处理;其中第一电极是空心的,并且第一电极包括构造成刺戳经过气道壁的刺戳尖端,其中第二电极可从第一电极延伸而形成第一延伸构型。

CN207168575U公开了一种微波消融针,包括针体、微波同轴电缆和固定手柄,针体包括针尖和针管,针尖和针管一体成型,针尖固定连接到微波同轴电缆,针尖为微波释放区,针尖呈弯曲状。在使用时,微波同轴电缆与高频接头连接,将微波传递至针尖,手术中,将消融针穿刺至患者体内,使针尖穿入肿瘤内,针尖为微波释放区,起到消除肿瘤的效果,由于针尖呈弯曲状,与直线形的针尖相比,弯曲状的针尖在同等直径的条件下,消融的面积更大更广,采用较细的针尖可以达到较粗针尖的消融效果,达到更好地消融肿瘤的同时,又能减少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创伤及经济损失。

CN207101356U公开了一种滴水消融针,包括针尖体、针杆、微波同轴电缆、具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水循环件、上盖、微波同轴连接器;所述微波同轴电缆贯穿于所述针杆之中,所述微波同轴电缆的一端与所述微波同轴连接器相连接,所述微波同轴电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针尖体中;所述针杆的杆壁上开有滴水孔。其所解决的问题是将物理消融与化学消融相结合并实现消融针内部结构的无毒化。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多种改进的消融针,这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消融针的使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但对于新型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仍存在继续研究和改进的需求,这也是目前医疗器械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更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出发点和动力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以解决现有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注药不方便以及输液孔单一导致药液扩散慢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的内壁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外壁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和丝杆,所述第二齿轮位于所述丝杆的上方,所述丝杆的外壁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丝杆的外壁上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侧外表壁嵌入有两个支杆,所述手柄的内壁设置有四个第一固定块,四个所述第一固定块之间安装有空筒,所述空筒的内壁安装有活塞,两个所述支杆与所述活塞的一侧外表壁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所述手柄的一端连接有穿刺管,所述穿刺管上远离所述手柄的一端安装有穿刺针头,所述穿刺针头的一侧外壁均匀开设有若干个输液孔,所述穿刺管的内部设置有主输液管,所述主输液管的一端与所述空筒的输出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所述主输液管上远离所述空筒的一端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分散头,所述分散头的外壁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支输液管,若干个所述支输液管的远离所述分散头的一端嵌入所述输液孔内。

其中,通过设置第二齿轮,医生可通过拨动该第二齿轮来推进药液。

其中,通过设置丝杆和移动块,从而丝杆可将第二齿轮的回转运动转化为移动块的直线运动。

其中,空筒用来盛放药液,而主输液管用来输送空筒内的药液,实现注药治疗的目的。

其中,分散头起到连接主输液管和支输液管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中,所述输液孔的数量通常为2-5个,例如可为2个、3个、4个或5个。在实际的临床使用中,可以根据病灶不部位的体积大小、截面积大小而选择合适数量的输液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穿刺管的内部设置有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电极管。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电极管可以向灶部位释放射频电流,改善和促进了治疗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手柄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主针控制盒,所述主针控制盒的一侧外壁与所述电极管连接。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主针控制盒起到了控制电极管收放的作用,并且可以拆卸,便于维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手柄内位于所述空筒的上方位置处设置有透视玻璃,所述手柄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操作者可以通过透视玻璃来观察空筒内的药液量的多少,以便于及时得知空筒内药液剩余情况,为后续操作提供直观的判断基础。

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主针控制盒的一侧外壁设置有控制键,所述主针控制盒上相邻所述控制键的一侧外表壁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电极通道,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套设在所述电极通道的外壁上。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通过电极通道可将众多的电极集中引入到主针控制盒中,且第二固定块可以固定电极通道,使其稳定,方便了整个的治疗操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可以取得诸多的优异技术效果,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一固定块、支杆、第一齿轮、固定板、第二齿轮、移动块、丝杆、活塞、空筒和透视玻璃,在使用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注药时,只需用拇指顺时针拨动第二齿轮使其在固定板上转动,第二齿轮的转动通过第一齿轮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将第二齿轮的回转运动转换成移动块的直线运动,移动块向前运动通过两个支杆来推进活塞在第一固定块上空筒的内壁滑动,药液得以从空筒内输送至主输液管中;注射时,通过透视玻璃来观察空筒,便于控制药液的输送量,只需用拇指轻轻拨动第二齿轮即可达到推送的目的,避免了因动作幅度过大导致穿刺管偏离病灶组织而造成二次穿刺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穿刺针头、支输液管、主输液管、穿刺管、分散头、输液孔,主输液管中的药液经分散头均匀地分散到支输液管内,然后通过穿刺针头上的输液孔均匀的分散到病灶组织,解决了现有的穿刺管因输液孔单一而导致药液扩散慢、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心理紧张和抗拒等诸多问题。

在临床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具体如下:在使用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时,当医生将所述穿刺针头穿入病人病灶后,通过所述手柄上的所述控制键来使所述主针控制盒内的所述电极管从所述电极层里均匀发散出去,在对病灶组织进行消融以后,需要对消融后的病灶组织注射药液进行止血和消炎等治疗而需注药时,只需用拇指顺时针拨动所述第二齿轮使其在所述固定板上转动,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通过所述第一齿轮而带动所述丝杆转动,所述丝杆将所述第二齿轮的回转运动转换成所述移动块的直线运动,所述移动块向前运动通过两个所述支杆来推进所述活塞在所述空筒的内壁滑动,药液得以从所述空筒内输送至所述主输液管中;而当注射时,则通过所述透视玻璃来观察所述空筒,便于控制药液的输送量以及随时观察药液剩余量,用拇指轻轻拨动所述第二齿轮即可达到推送的目的,避免了因动作幅度过大而导致所述穿刺管偏离病灶组织的缺陷;所述主输液管中的药液经所述分散头均匀地分散到所述支输液管内,然后通过所述输液孔均匀地分散到病灶组织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穿刺管因输液孔单一而导致药液扩散慢、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心理紧张和抗拒等诸多问题。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可以取得诸多的优异技术效果,在临床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的俯视示意图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A处的放大图。

其中,如下的数字分别指代如下的具体元件/部件。

1:穿刺针头,2:电极层,3:电极管,4:支输液管,5:主输液管,6:穿刺管,7:第一固定块,8:主针控制盒,9:支杆,10:第一齿轮,11:第二固定块,12:电极通道,13:手柄,14:固定板,15:第二齿轮,16:移动块,17:丝杆,18:活塞,19:空筒,20:控制键,21:透视玻璃,22:分散头,23:输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包括手柄13,手柄13的内壁安装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的一侧外壁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齿轮15和丝杆17(通过设置该第二齿轮15,医生可通过拨动该第二齿轮15来推进药液),第二齿轮15位于丝杆17的上方,丝杆17的外壁套设有第一齿轮10,第一齿轮10和第二齿轮15啮合连接,丝杆17的外壁上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移动块16(通过设置丝杆17和移动块16,从而丝杆17可将第二齿轮15的回转运动转化为移动块16的直线运动),移动块16的一侧外表壁嵌入有两个支杆9,手柄13的内壁设置有四个第一固定块7,四个第一固定块7之间安装有空筒19(空筒19用来盛放药液),空筒19的内壁安装有活塞18,两个支杆9与活塞18的一侧外表壁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手柄13的一端连接有穿刺管6,穿刺管6上远离手柄13的一端安装有穿刺针头1,穿刺针头1的一侧外壁均匀开设有若干个输液孔23,穿刺管6的内部设置有主输液管5(主输液管5用来输送空筒19内的药液,实现注药治疗的目的),主输液管5的一端与空筒19的输出头通过螺纹旋合连接,主输液管5上远离空筒19的一端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分散头22(分散头22起到连接主输液管5和支输液管4的作用),分散头22的外壁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支输液管4,若干个支输液管4的远离分散头22的一端嵌入输液孔23内。

所述输液孔23的数量通常为2-5个,例如可为2个、3个、4个或5个。在实际的临床使用中,可以根据病灶不部位的体积大小、截面积大小而选择合适数量的输液孔23。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穿刺管6的内部设置有电极层2,电极层2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电极管3。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电极管3可以向灶部位释放射频电流,改善和促进了治疗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手柄13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主针控制盒8,主针控制盒8的一侧外壁与电极管3连接。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主针控制盒8起到了控制电极管3收放的作用,并且可以拆卸,便于维护。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手柄13内位于空筒19的上方位置处设置有透视玻璃21,手柄13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块11。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操作者可以通过透视玻璃21来观察空筒19内的药液量的多少,以便于及时得知空筒19内药液剩余情况,为后续操作提供直观的判断基础。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主针控制盒8的一侧外壁设置有控制键20,主针控制盒8上相邻控制键20的一侧外表壁通过螺纹旋合连接有电极通道12,两个第二固定块11套设在电极通道12的外壁上。

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通过电极通道12可将众多的电极集中引入到主针控制盒8中,且第二固定块11可以固定电极通道12,使其稳定,方便了整个的治疗操作。

在临床应用中,本实用新型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具体如下:在使用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时,当医生将穿刺针头1穿入病人病灶后,通过手柄13上的控制键20来使主针控制盒8内的电极管3从电极层2里均匀发散出去,在对病灶组织进行消融以后,需要对消融后的病灶组织注射药液进行止血和消炎等治疗而需注药时,只需用拇指顺时针拨动第二齿轮15使其在固定板14上转动,第二齿轮15的转动通过第一齿轮10而带动丝杆17转动,丝杆17将第二齿轮15的回转运动转换成移动块16的直线运动,移动块16向前运动通过两个支杆9来推进活塞18在空筒19的内壁滑动,药液得以从空筒19内输送至主输液管5中;而当注射时,则通过透视玻璃21来观察空筒19,便于控制药液的输送量以及随时观察药液剩余量,用拇指轻轻拨动第二齿轮15即可达到推送的目的,避免了因动作幅度过大而导致穿刺管6偏离病灶组织的缺陷;主输液管中的药液经分散头22均匀地分散到支输液管4内,然后通过输液孔23均匀地分散到病灶组织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穿刺管6因输液孔单一而导致药液扩散慢、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心理紧张和抗拒等诸多问题。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注药式射频消融针,所述注药式射频消融针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可以取得诸多的优异技术效果,在临床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

尽管为了举例和描述之目的,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所示结构及处理过程。但这些并非是详尽的描述,也不能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局限于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做出多种修改和变化,而这些所有的修改和/或变化都包括在如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并不脱离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