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乙醇类硬化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5757发布日期:2020-10-31 09:52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乙醇类硬化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醇类硬化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血管畸形,以往也称血管瘤,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可发于人体浅表、深层组织甚至内脏中,以往治疗常通过供血动脉结扎或外科手术切除等,但上述治疗手段预后差,极易复发,甚至加重,且出血风险大。

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医学的发展,硬化剂成为治疗血管畸形的首选。硬化剂可有效地治疗血管畸形和静脉曲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不同途径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靶血管硬化,成为纤维条索,最终被周围组织吸收,达到改善症状、外观和血液动力学障碍的目的。已在临床上应用的硬化剂包括乙醇、聚多卡醇、聚桂醇、十四烷基硫酸钠、平阳霉素等,而在其中,乙醇的硬化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硬化剂。

乙醇是一种侵蚀性很强的硬化剂,其脱水和剥蚀作用使血红蛋白变性,并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引起病灶组织坏死和血栓形成,这种侵蚀作用是乙醇治疗血管畸形的机制。乙醇对静脉畸形以及动静脉畸形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于动静脉畸形,乙醇是唯一被临床验证有效的硬化剂。

但是,由于乙醇侵蚀性较强(例如,误入正常组织如神经、肌肉或结缔组织,尤其是误入供血动脉,会导致正常组织不可逆坏死,故其使用风险也较高)。并且,其作为硬化剂对临床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乙醇硬化剂还没有被批准用于治疗血管畸形。

而上述风险主要来自于乙醇在血管注射过程中无法示踪。为解决该问题,文献报道使用乙醇和碘化油的混合液可治疗血管畸形,将其注射至血管内注射并进行示踪。

但是,上述方法仍存在以下问题:

a.使用乙醇碘化油混合液会稀释乙醇浓度,降低其血管硬化效果,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b.该混合液需要现用现配,且不稳定,使用前要反复挤压混匀,少许放置即会分层;

c.由于碘化油和乙醇不相溶,该混合液注射入血管内后,碘化油可能会和乙醇分离而无法精确地对乙醇进行示踪;

d.碘化油与水不溶,注射入血管中会分散成小油滴,有形成栓塞的风险。

故,亟须开发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乙醇硬化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中乙醇硬化剂的药效不理想,而且无法精确地对乙醇进行精确示踪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乙醇类硬化剂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所述乙醇类硬化剂可对乙醇进行精确示踪,而且对血管畸形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含有乙醇、水溶性碘制剂和注射用水;其中,所述乙醇的体积百分数为76-98%;所述水溶性碘制剂与所述组合物的质量体积比为50~300g/l;所述水溶性碘制剂中的碘元素与所述组合物的质量体积比为23~139g/l;注射用水补足余量。

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所述乙醇可为本领域常规所用,例如药用注射级乙醇。

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所述乙醇的体积百分数可为78~90%(例如80%,又例如83%,再例如82%),优选为86~90%(例如86%)。

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所述水溶性碘制剂即指本领域常规所述的有机碘化物。所述水溶性碘制剂可以为碘海醇、碘佛醇和碘克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碘海醇。

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所述水溶性碘制剂与所述药物组合物的质量体积比可以为75~260g/l(例如100g/l),优选为150~260g/l(例如200g/l)。

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所述水溶性碘制剂中的碘元素与所述组合物中的质量体积比可以为46~121g/l,例如49g/l,又例如69g/l,再例如71g/l,又例如92g/l。

所述药物组合物中,所述注射用水可以为本领域常规所用的注射用水,只要满足药典的规定,符合用药标准即可。

在本发明某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包含如下成分和含量,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碘元素的质量为23~139g;

在本发明某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包含如下成分和含量,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碘元素的质量为46~119g;

在本发明某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包含如下成分和含量,其中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碘元素的质量为23~139g;

在本发明某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包含如下成分和含量,其中每1000ml所述药物组合物中碘元素的质量为46~71g;

在本发明某一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药物组合物由以下成分及含量组成:上述的乙醇、上述的水溶性碘制剂和注射用水;其中,所述乙醇的体积百分数为76-98%;所述水溶性碘制剂与所述组合物中的质量体积比为50~300g/l;所述水溶性碘制剂中的碘元素与所述组合物中的质量体积比为23~139g/l;所述注射用水补足余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的水溶性碘制剂、上述乙醇和注射用水,搅拌,得透明澄清溶液,装于安瓿瓶中,封口,高温灭菌,即可。

其中,所述高温灭菌的方法可为本领域常规的方法。所述高温灭菌的温度优选115~121℃,例如121℃。所述高温灭菌的时间优选7~30min,例如15min。

其中,所述安瓿瓶的可为本领域常规的安瓿瓶,优选玻璃安瓿瓶。

其中,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可以分装于若干安瓿瓶中保存。所述药物组合物分装的体积不限,优选5~15ml。

本发明的上述药物组合物在作为乙醇类硬化剂中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药物组合物作为乙醇类硬化剂在制备治疗畸形血管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中,“室温”是指10~30℃。

在不违背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作为乙醇类硬化剂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乙醇类硬化剂在血管内注射时可以自显影,从而避免其误入正常组织如神经、肌肉或结缔组织,尤其是误入供血动脉造成的不可逆损伤;

2、本发明的乙醇类硬化剂相比乙醇碘化油混合液制剂更为稳定,避免碘化油注射入血管形成血栓的风险;

3、本发明的乙醇类硬化剂具有较好的血管硬化效果,其栓塞效果可达65%以上,最高可达100%。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5、7、对比例2和对比例3制得的硬化剂在体外显影效果图。

图2为实施例1、5、7、对比例2和对比例3制得的硬化剂,放置3分钟后在体外显影效果图。

图3为实施例1制得的硬化剂在大鼠体内显影效果图。

图4为实施例5制得的硬化剂在大鼠体内显影效果图。

图5为实施例7制得的硬化剂在大鼠体内显影效果图。

图6为对比例2制得的硬化剂在大鼠体内显影效果图。

图7为对比例3制得的硬化剂在大鼠体内显影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下述实施例中,碘海醇和碘佛醇均购自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碘克沙醇购自连云港润众制药有限公司;乙醇购自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水购自thermofisher公司;碘化油注射液购自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其规格为10ml,含碘37%~41%,取中间值39%计算(g/g),密度约为1.355g/ml。

实施例1

每1000ml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93g;

制备方法:将200g碘海醇加入乙醇溶液中,持续搅拌混匀时,缓慢加入处方量注射用水,得透明澄清溶液,分装于玻璃安瓿瓶中,封口,121℃高温灭菌15分钟,即得。

实施例2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71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49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23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139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121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70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8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23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9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46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0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35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70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1

每1000ml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162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每6ml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不含注射用水,其中每6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1.355g;

制备方法:无水乙醇与碘化油以5:1的比例混合,震荡混匀,或将两个注射器连接至三通开关上,来回推送注射器内的药液混匀至乳状液。现用现配。

对比例3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14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4

每1000ml所述硬化剂中成分和含量如下,其中每1000ml硬化剂中碘元素的质量为162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效果实施例1显影效果测试

1.1、体外显影效果测试

将本发明实施例1(每1000ml含有碘海醇200g,含碘元素为93g)、5(每1000ml含有碘海醇300g,含碘元素为139g)、7(每1000ml含有碘海醇150g,含碘元素为70g)及对比例2(折算每1000ml含有碘化油注射液167ml,含碘元素为225.8g)及对比例3(每1000ml含有碘海醇30g,含碘元素为14g),药物吸入注射器,置于x射线下(c型臂)观察体外显影效果;其中对比例2为使用前现配。其外显影效果具体地见图1所示。将上述硬化剂放置3分钟后,置于x射线下(c型臂)观察体外显影效果,其外显影效果具体地见图2。

图1中,实施例7、实施例5和实施例1明显强于对比例2,并且对比例2在配制后立刻显影即能观察到显影不均匀的情况。在仅放置3分钟后更为严重,图2中,甚至出现较多的大粒径油滴与乙醇分离。表明对比例2可能对体内显影效果以及给药安全带来影响。而对比例3显影效果微弱,无法起到体内示踪显影效果。

1.2、体内显影效果测试

试验选用sd雄性大鼠,戊巴比妥钠麻醉后下腔静脉插管,在x射线下(c型臂)推注本发明实施例1(每1000ml含有碘海醇200g,含碘元素为93g)、5(每1000ml含有碘海醇300g,含碘元素为139g)、7(每1000ml含有碘海醇150g,含碘元素为70g)及对比例2(折算每1000ml含有碘化油注射液167ml,含碘元素为225.8g)及对比例3(每1000ml含有碘海醇30g,含碘元素为14g),观察药物的体内显影效果,具体地见图3~7;实施例1显影效果见图3;实施例5显影效果见图4;实施例6显影效果见图5;对比例2显影效果见图6。对比例3显影效果见图7。结果显示,实施例7与对比例2显影强度类似,实施例5和实施例1明显强于对比例2,而对比例3未见明显显影效果。

综合上述体内和体外显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3的硬化剂在体内无明显的显影效果,无法起到示踪乙醇的作用;实施例5和1的显影效果明显强于对比例2,实施例7与对比例2显影效果类似。但是,对比例2制得的硬化剂的体系极不稳定,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碘油与乙醇分离的情况,需要在临床给药前现配现用,不仅临床使用不便。另外,由于其不稳定体系也给用药安全带来了很大风险,包括可能影响制剂示踪效果以及碘油液滴在循环中成栓的风险。

效果实施例2粘度测试

采用毛细管粘度计法对实施例1、5、7和乙醇进行粘度测试,毛细管内径0.5-0.6mm,环境温度20℃,粘度计常数为0.005085mm2/s2,记录液体流经的时间差。具体见表1。

粘度值=时间差*粘度计算常数

表1

试验结果显示,本发明处方制剂明显提升了乙醇硬化剂的粘度值,可有利于提高显影清晰度。

效果实施例3对兔耳缘静脉的栓塞效果

选用健康雄性大耳白兔60只,体重在2.5±0.2kg,平均分为6组,每组10只。实验开始时使用3%戊巴比妥钠溶液,0.8ml/kg腹腔注射麻醉家兔。在家兔耳缘静脉远心末端穿刺血管,向心方向插入经抗凝、消毒处理的pe-8导管(0.20mm×0.36mm)直至管口到达整段耳缘静脉中点。导管体外端由套管连1ml注射器。

经pe-8导管匀速推注不同处方的实施例硬化剂0.1ml。30秒后缓慢轻柔撤出导管,穿刺口棉球止血。同一动物左右双耳做相同处理。经硬化处理的动物单笼饲养。一个月恢复期后,肉眼观察后,在每只动物耳缘静脉远心穿刺,使用含印度墨水的生理盐水溶液缓慢推注,观察并记录血管是否完全阻塞,记录各组血管的栓塞比例(表)。

表2不同处方硬化剂对兔耳缘静脉的栓塞效果

备注:表2中,“*”表示p<0.05;“**”表示p<0.01vs.无水乙醇,chi-squarefisher’sexacttest。

结果显示,实施例1、5、7、4、6、9、10的血管栓塞比例均达85%以上,明显高于无水乙醇组(p<0.05),实施例8、11的血管栓塞比例达65%以上,高于无水乙醇组。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血管栓塞比例仅有25%和45%,显著低于本申请的组合物的血管栓塞比例;对比例3的血管栓塞效果与无水乙醇类似,也显著低于本申请的组合物的血管栓塞比例。

乙醇作为血管硬化剂是通过其强脱水和剥蚀作用破坏血管而起效,一般认为浓度越高,硬化效果越好。但是,乙醇在血管内流动性很强,实际作用于病灶血管的时间短,因此临床治疗血管畸形时需要推注较多乙醇以保证疗效,所以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安全风险。

而将本发明的组合物注射如血管中,不仅在血管内可以自显影,避免其误入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还意外发现其对血管的硬化栓塞效果甚至强于无水乙醇。另外,目前,也没有文献报道水溶性碘制剂具有治疗血管畸形的效果。试验过程中,发明人也没有发现单独水溶性碘制剂具有治疗血管畸形的作用。

可见,而将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特定含量的水溶性碘制及其含量与特定含量的乙醇,相互配合才实现了其协同作用。

对于其协同作用,发明人推测可能是处方中特定含量的水溶性碘制使得组合物的达到了合适的粘度,使其在病灶血管内可滞留一定的时间,进而对病灶血管的硬化破坏作用更充分,显著提升了血管硬化栓塞效果,并且未观察到其它的副作用。

对比例1的血管硬化栓塞效果差可能是乙醇浓度过低而削弱了其硬化作用。

对比例2的血管硬化栓塞效果较弱,推测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碘油稀释了乙醇的浓度;碘化油和乙醇互不相容,注射进入血管后碘化油和乙醇呈分离状态,且由于碘化油密度和粘度大于乙醇而容易沉积附着在血管内皮上,不仅无法延长乙醇的滞留时间,反而阻碍了乙醇与病灶血管内皮直接接触而影响了硬化效果。

对比例3的血管硬化栓塞效果较弱,是由于水溶性碘制剂的浓度过低,而使其停留时间较短,降低了其硬化作用。

可见,本发明的硬化剂不仅实现了准确示踪乙醇的效果,而且使血管硬化效果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效果实施例4稳定性试验

选择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制备的硬化剂及对比例4,进行稳定性加速试验,温度40℃±2℃,湿度75%±5%条件下放置6个月,分别在灭菌前,灭菌后,1、2、3、6个月取样进行药物含量检测。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制备的硬化剂的结果具体见表3和表4;而对比例4制得的硬化剂,放置几个小时后,发现有少量的碘海醇从溶液中析出。表3和4中的“标示量”是指该剂型单位剂量的制剂中规定的主药含量。

碘海醇及乙醇的含量检测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

表3

表4

由上述表3和表4可知各成分的稳定性数据显示,本发明的硬化剂在稳定性加速试验中药物含量均在规定范围内,稳定性良好。而对比例4制得的组合物(水溶性碘制剂含量超过本申请的范围),放置几小时后,会有少量的水溶性碘制剂析出,无法长期保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