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018051发布日期:2019-11-01 20:1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健康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经历了火、水、兵灾和刀耕火种,中国留下了《黄帝内经》,近百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西医角度上讲,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已经从早期的转染性疾病转变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此类慢性疾病的发生除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外,更多是因为后天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故而近几年中医又火了起来,众所周知,中医是一种哲学理论基础,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却赖以中医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从探索中医理论基础的角度上,可制定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改善个人生活方式及习惯,能够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水平,遏制慢性病的增长态势,极大的节约人们的医疗成本,以及治疗时对身体的损害。

另外,有些身体不适可能由天气变化、生活环境变化、不正常饮食等因素引起,这种身体不适虽然不严重,但是极大地影响个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是精神健康。急需一种能实时监控个人生活环境、饮食、身体参数和生活习惯,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指导个人生活的一个智能管理系统。

目前,市场上“智慧医疗”、“数理医疗”已经风起云涌,健康管理日新月异。然而,就服务与人类的保健性的分析、计算与管理目前还未应用于市场。智慧医疗必然离不开环境、饮食和生活状态,故而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量流动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人体养生和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系统及其方法,结合环境因素、饮食及生活习惯、人体参数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保健方法,动态调节,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健康评价子系统、评价预测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升级子系统,其中:

1)所述数据采集子系统,包括生活环境温度采集模块、生活环境湿度采集模块、饮食数据采集模块、人体生活状态采集模块、人体四大生命体征采集模块,每个模块都设置有根据采集数据得出即时贡献量和总体贡献值的功能;其中,

所述生活环境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所在空间内的实时温度参数,并将采集得到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生活环境湿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所在空间内的实时湿度参数,并将采集得到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饮食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进食的食物种类、进食的时间、食物的重量数据并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人体生活状态采集模块,采集人体生活状态包括跳、跑、走、站、蹲、坐、卧、睡中的至少一种生活状态的数据,包含生活状态类别、进行时间、进行过程中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数据并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人体四大生命体征采集模块,采集用户心率、体温、血压、呼吸的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2)所述数据存储子系统,包括有环境温度数据库、环境湿度数据库、饮食数据库、生活状态数据库、生命体征数据库,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还包括健康评价结果数据库,将健康评价子系统的预测结果、指导方案及其实践结果录入健康评价结果数据库;

3)所述数据分析子系统,包括环境参数分析模块、生命体征分析模块、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分析模块、饮食分析模块、生活状态分析模块、养生健康管理分析模块,其中,所述环境参数分析模块,将采集到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参数,进行“寒、热、温、凉”的分析;所述生命体征分析模块,通过人体四大生命体征进行分析,判断人体“寒、热”性质;所述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分析模块,根据气温与体温之间的梯度及人体能量释放和吸收与自然界能量释放和吸收的关系,确定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从而确定人群体质,体质类型分为寒体质、亚健康寒体质、正常、亚健康热体质、热体质五种;

所述饮食分析模块,通过采集的饮食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寒热”性进行饮食分析;

所述生活状态分析模块,通过采集的生活状态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寒、热”性进行生活状态分析;

所述养生健康管理的分析模块,按照人体中数理化自然规律的顺序进行人体健康的分析或调整,具体地,在四大生命体征、生活状态、饮食的分析基础上,基于能量平衡体系,结合“寒、热、温、凉”的循行,分析出异常的指标;并从模拟自然规律顺序上找出原因分析纠正的方式;

4)所述健康评价子系统:根据数据分析子系统的分析结果,结合用户自我对身体感觉的评价及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确定身体健康状态,确定痊愈、好转、无效评价体系,给出预测结果以及养生指导方案;

5)所述评价预测管理子系统包括: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与预测、预测与管理、预测与转归、管理评价体系、自学习型升级理论与实践相适应;其中,

健康评价体系包括环境与人体评价体系、人体质评价体系、生活状态及饮食评价体系;

评价与预测是根据健康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对损伤因素和修复因素进行提取,根据损伤因素进行健康与否的可能性的预测;

预测与管理:预测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损伤与修复的平衡性分析,进行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

所述进行环境、生活状态、饮食的管理,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生活状态、饮食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和管理;

管理评价体系:评价其可能的转归是指由于损伤与修复因素的存在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通过干预和管理可能出现的情况;

自学习型升级理论与实践相适应:对比管理前后的情况,分析其合理成份与不合理成份,再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循环干预,其中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循环干预是指:对管理前后的评价体系的结果,分析其有利于健康,还是不利于健康,并且从损伤和修复因素中找到原因,从理论中找出合理和不合理成份,再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自学习螺旋的进步更正,使理论更加正确,更加有利于指导实践,实践更加准确,更的利于检验理论;

6)所述数据管理升级子系统:根据分析子系统分析结果,将其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数据管理;存储到存储子系统中,用于指导实践,并且通过实践的数据对这种方法和理论进行检验,使其产生自我学习功能。

本发明还可以是用于上述方案的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目标数据库建立和应用:通过数据采集子系统分别采集生活环境温度和湿度数据、饮食数据、人体生活状态数据,人体四大生命体征的数据;将采集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通过超链接或者模糊查询的方式自动进行归纳而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管理;数据分析子系统提取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性质及贡献量的分析;

2)生命体征分析:生命体征分析模块提取人体四大生命体征的数据,通过人体四大生命体征进行分析,判断人体“寒、热”性质;

3)环境参数分析:环境参数分析模块提取采集的自然界湿度和温度参数,进行“寒、热、温、凉”的分析,进一步地,根据人体体温与气温的梯度,并且依据自然界水气压与体温和湿度的关系,而建立了正常范围为参照系统,确定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同时计算用户所在空间内实时温度与湿度变化量的乘积;

4)人群体质分析:通过生命体征分析与环境参数分析,求取人体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内能、某时刻的即时内能,同时间段内环境内能、同时刻环境的即时内能,通过人体与环境内能之和,判断人群体质类型,体质类型包括寒体质、亚健康寒体质、正常、亚健康热体质、热体质五种;与此相对应的按照生命体征所代表的内能判断人体体质类型;

5)饮食分析:饮食分析模块提取饮食性质和数量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寒热”性进行饮食分析;

6)生活状态分析:生活状态分析模块提取生活状态性质和时间数据,结合生活状态中坐、卧、睡状态发生时的生命体征或跳、跑、走、站发生前后的生命体征,或者生活状态发生时的生命体征,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寒热”性进行生活状态分析;

7)养生健康管理分析:按照上述分析结果,养生健康管理的分析模块按照人体中数理化自然规律的顺序进行人体健康的分析或调整,具体地,在四大生命体征、生活状态、饮食的分析基础上,基于能量平衡体系,结合“寒、热、温、凉”的循行,分析出异常的指标;并采用“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养生方法;

8)健康评价:健康评价子系统根据数据分析子系统的分析结果,结合用户自我对身体感觉的评价及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确定身体健康状态,确定痊愈、好转、无效评价体系,给出预测结果以及养生指导方案;

9)数据管理升级:数据管理升级子系统根据分析子系统分析结果,将其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数据管理;存储到存储子系统中,用于指导实践,并且通过实践的数据对这种方法和理论进行检验,使其产生自我学习功能。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1)中数据库包括:建立人体四大生命体征数据库,求取平均值作为参考系统:其中,

心率变化的数据库提供做功的数据;

收缩压变化率与舒张压变化率的差值的数据库提供内能的数据;

呼吸产生的压强和肺活量提供呼吸系统做功的数据;

体温与气温的数据库提供人体与环境的能量流向梯度的数据;

环境参数数据库:温度与湿度及二者变化率产生的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数据库;

人体生活状态数据库:建立包括跳、跑、走、坐、站、蹲、卧、睡中至少一种生活状态类别及其作用时间、各状态进行过程中释放和吸收能量的数据库;

饮食数据库:主要是根据中医中药以及实用食物建立数据库;建立人体食物性质及质量的数据库;

用户在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相应模块上输入饮食及质量;将生活状态时间量及质量,根据能量状态,通过智能或者手动方式输入其状态量和时刻及持续时间,并上传至相应数据库中。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2)中进行生命体征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定义:释放内能为“热”,吸收内能为“寒”,由释放内能转化为吸收内能的过程为“凉”,由吸收内能转化为释放内能的过程为“温”。

a.求取人体的能量代谢的核心化学公式:

葡萄糖+6氧=6二氧化碳+44水,通过气体与电子传递的比例来确定心肺之间的比率和节律性;具体的,6分子氧和6分子二氧化碳对应着44个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进行传递;

b.体温的寒热性计算:

求取核心体温的平均值,即腋窝的平均体温,及从数据库中提取锁骨上窝体温、口腔体温、腹股沟体温、腘窝体温,求取这些体温平均值与核心体温的差值;统计体温分布的异常情况,并且提取出来;

以核心体温为标准,环境温度与体温差值就是环境对体温或者释放或者吸收的贡献量;然后,再根据环境中吸收或者释放能量的大小,确定对人体的作用情况;

c、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寒热性计算:

做功=动能+势能+内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能量守恒。故

动能1+势能1+内能1=动能2+势能2+内能2,

故动能1-动能2+势能1-势能2=内能2-内能1,

收缩压的压力差δp1=动能的变化;

舒张压的压力差δp2=势能的变化;

内能的变化δe=δp1+δp2;

将通过计算的内能产生的压力变化的平均值,作为参考系统;内能变化值与内能变化的平均值的差,即人体吸收或者释放异常的值;

d.内能在环境中、内能在饮食中,内能在生活状态中的变化:

通过环境中能量的变化及环境与人体温度的差值,根据温度由高到低的传递的自然规律,得到环境的贡献是使人体吸收还是释放能量:如果环境是释放能量,而人体体温却高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不起作用;如果环境是释放能量,而人体体温却低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帮助人体增加能量;如果环境是吸收能量,而人体体温却高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吸收作用;如果环境是吸收能量,而人体体温却低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是不起作用;通过上述判断,结合人群体质,可以对饮食及生活状态提出要求,确定食用食物的种类及质量。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3)中采集自然界湿度和温度参数,进行“寒、热、温、凉”的分析,根据体温与气温产生的梯度,人体和自然界能量释放和吸收的关系,确定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4)中人群体质分析:求取人体与环境内能之和的正常范围、内能之和不足范围、内能之和过量范围;通过这三个集合相互产生交集,利用一种依据样本量的评估方法确定五种不同的人群体质,并根据相互作用的结果输出性质;

具体地,依据样本量的评估方法为,确定依据,无样本量时,按照已知的正常范围确定正常人群;有样本量时,则可以求出平均值和方差,并结合已知正常范围,进行评估正常人群,按照正常人群进行大致分类;样本量符合不同概率所要求的阈值时,可以通过区间范围所代表的概率,及该概率的含义评估方法来确定人群体质;其中,性质为,大寒为-3,寒性为-2,微寒为-1;大热为3,热为2,微热为1;温为由-1到1的过程;凉为由1到-1的过程。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5)中采集饮食性质和数量,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人群体质进行饮食分析;

具体的,饮食贡献的依据是经典著作中所确定,按照样本量的评估方法,依据将所食用的食物加以归类,而得出其寒、热、温、凉性,形成可量化的算法,将其性质输出;通过人体的寒热属性进行判断,对饮食提出要求,确定用食物性质和食用量;通过食物贡献评估值对环境与人体的要求进行对应,根据“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原则进行补充;当有样本进行分析时,可按照人群体质来评判;当有样本符合不同概率所要求的阈值时,可以通过区间范围所代表的概率,及该概率的含义评估方法来确定饮食的作用;首先评估人体与环境内能的相互作用和内能之和,然后,将饮食与之作用,测量血压和体温,并且评估其是否有效。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6)中采集生活状态性质和时间,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人体“寒热”性进行生活状态分析;具体的,依据为公知常识,按照样本量的评估方法依据跳能量释放为+3;跑能量释放为+2;走定义为+1;坐定义为-1即凉;深睡定义为-3、浅睡定义为-2、睡不着定义为-1几种状态,卧是定义为+1即温;首先评估人体与环境内能的相互作用和内能之和,然后,将生活状态与之作用,测量血压和体温,并且评估其是否有效;将其性质输出,通过人体的寒热属性进行判断,对生活状态提出要求,确定用生活状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通过生活状态的贡献评估值对环境与人体的要求进行对应,提出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通过相对应的生活状态进行补充。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7)中,将环境、饮食、生活状态三方面进行评估,结合生命体征参数进行评估,从模拟自然规律顺序上找出原因分析纠正的方式,针对环境、饮食和生活状态三个方面给出改善指导方案,定期对改变后的环境、饮食、生活状态结合生命体征参数进行再次评估,实时调整方案。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骤8)中,自我对身体感觉的评价及四大生命体征确定的评价体系为痊愈、好转、无效;其中痊愈为四大生命体征向健康标准参数靠拢,身体感觉良好;好转为生命体征向健康标准参数靠拢或者身体感觉良好;无效为生命体征未向健康标准参数靠拢,身体感觉不好。

基本理论逻辑:当人群体质与饮食贡献量或者是生活状态贡献量相互作用后达到一种正常范围的平衡,则人体趋于健康;当不平衡时,或者寒、或者热,也就是说明书中的分类即寒体质、亚健康寒体质;热体质、亚健康热体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的系统及其方法,结合个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参考生命体征参数,制定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改善个人生活方式及习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极大的节约人们的医疗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中数据存储子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发明中数据分析子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的,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的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健康评价子系统、评价预测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升级子系统,其中:

1)所述数据采集子系统,包括生活环境温度采集模块、生活环境湿度采集模块、饮食数据采集模块、人体生活状态采集模块、人体四大生命体征采集模块,每个模块都设置有根据采集数据得出即时贡献量和总体贡献值的功能;其中,

所述生活环境温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所在空间内的实时温度参数,并将采集得到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生活环境湿度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所在空间内的实时湿度参数,并将采集得到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饮食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用户进食的食物种类、进食的时间、食物的重量数据并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人体生活状态采集模块,采集人体生活状态包括跳、跑、走、站、蹲、坐、卧、睡中的至少一种生活状态的数据,包含生活状态类别、进行时间、进行过程中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数据并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所述人体四大生命体征采集模块,采集用户心率、体温、血压、呼吸的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

2)所述数据存储子系统,包括有环境温度数据库、环境湿度数据库、饮食数据库、生活状态数据库、生命体征数据库,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还包括健康评价结果数据库,将健康评价子系统的预测结果、指导方案及其实践结果录入健康评价结果数据库;

3)所述数据分析子系统,包括环境参数分析模块、生命体征分析模块、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分析模块、饮食分析模块、生活状态分析模块、养生健康管理分析模块,其中,所述环境参数分析模块,将采集到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参数,进行“寒、热、温、凉”的分析;所述生命体征分析模块,通过人体四大生命体征进行分析,判断人体“寒、热”性质;所述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分析模块,根据人体能量释放和吸收、自然界能量释放和吸收与气温、体温的关系,确定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同时进行人体体质分析,确定体质类型,体质类型分为寒体质、亚健康寒体质、正常、亚健康热体质、热体质五种;

所述饮食分析模块,通过采集的饮食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寒热”性进行饮食分析;

所述生活状态分析模块,通过采集的生活状态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寒、热”性进行生活状态分析;

所述养生健康管理的分析模块,按照人体中数理化自然规律的顺序进行人体健康的分析或调整,具体地,在四大生命体征、生活状态、饮食的分析基础上,基于能量平衡体系,结合“寒、热、温、凉”的循行,分析出异常的指标;并从模拟自然规律顺序上找出原因分析纠正的方式;

4)所述健康评价子系统:根据数据分析子系统的分析结果,结合用户自我对身体感觉的评价及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确定身体健康状态,确定痊愈、好转、无效评价体系,给出预测结果以及养生指导方案;

5)所述评价预测管理子系统包括: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与预测、预测与管理、预测与转归、管理评价体系、自学习型升级理论与实践相适应;其中,健康评价体系包括环境与人体评价体系、人体个性化体质评价体系、生活状态及饮食评价体系;

评价与预测:根据健康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对损伤因素和修复因素进行提取,根据损伤因素进行健康与否的可能性的预测;

预测与管理:预测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损伤与修复的平衡性分析,进行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

所述进行环境、生活状态、饮食的管理,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生活状态、饮食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和管理;

管理评价体系:评价其可能的转归是指由于损伤与修复因素的存在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通过干预和管理可能出现的情况;

自学习型升级理论与实践相适应:对比管理前后的情况,分析其合理成份与不合理成份,再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循环干预,其中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循环干预是指:对管理前后的评价体系的结果,分析其有利于健康,还是不利于健康,并且从损伤和修复因素中找到原因,从理论中找出合理和不合理成份,再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自学习螺旋的进步更正,使理论更加正确,更加有利于指导实践,实践更加准确,更的利于检验理论;

6)所述数据管理升级子系统:根据分析子系统分析结果,将其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数据管理;存储到存储子系统中,用于指导实践,并且通过实践的数据对这种方法和理论进行检验,使其产生自我学习功能。

实施例2

一种基于内能平衡进行养生健康管理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目标数据库建立和应用:通过数据采集子系统分别采集生活环境温度和湿度数据、饮食数据、人体生活状态数据,人体四大生命体征的数据;将采集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通过超链接或者模糊查询的方式自动进行归纳而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管理;数据分析子系统提取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性质及贡献量的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建立人体四大生命体征数据库,求取平均值作为参考系统。其中,心率的变化量是人体做功多少的指标;收缩压变化量和舒张压变化量作为人体能量释放与吸收的根据;环境内能吸收和释放是按照每天温度和湿度变化量的乘积,自动生成吸收和释放能量值。采集环境温度与人体体温的差值,做为人体能量实际流向趋势。具体的,人体能量释放与吸收只有在温度顺差值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否则只能瘀滞在人体内;这样,就以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能量守恒为核心,做功=动能+势能+内能,建立心率变化的数据库提供做功的数据;收缩压变化率与舒张压变化率的差值的数据库提供内能的数据;体温与气温的数据库提供人体与环境的能量流向梯度的数据。

在开放的系统中,为轴心,建立温度与湿度及二者变化率产生的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数据库;采集人体生活状态,包括跳、跑、走、蹲、坐、卧、睡等生活状态的数据及释放和吸收能量的数据库,具体的,也可参见“人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申请号或专利号201710643160.1采集生活状态的数据;建立食物数据库,主要是根据中医中药,例如:《中药学》、《本草纲目》以及实用食物建立数据库,这里只是为了说明,并不限定与此著作。建立人体食物性质及质量的数据库,以及生活状态的作用时间的数据库。并且输入饮食及质量;将生活状态时间量及质量,根据能量状态,通过智能或者手动方式输入其状态量和时刻及持续时间建立数据库。

2)生命体征分析:生命体征分析模块提取人体四大生命体征的数据,通过人体四大生命体征进行分析,判断人体“寒、热”性质。

根据变化规律,应用数理化进行理论推衍,将已知因素、已知条件从数据库中提取并输入后,根据推衍形成结果,找出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将不良条件进行纠正而得到良好的结果,并总结其意义和加以应用。具体的,将生命体征分析模块提取人体四大生命体征的数据并输入,通过人体四大生命体征进行分析,判断人体“寒、热”性质,总结其意义和加以应用。具体步骤如下:

a.求取人体的能量代谢的核心化学公式:

葡萄糖+6氧=6二氧化碳+44水,确定心肺之间的比率和节律性。通过一定的模拟程序,可以对采集的心率及呼吸频率进行推理,该模拟程序为:根据人体能量公式“葡萄糖+6氧→6二氧化碳+44水”的逻辑进行程序编写,并且以此为核心模拟通过呼吸链,每得一电子,就会引起心跳一次,同时又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电子传递链中每一个电子生成一分子水,每一个葡萄糖要得44个电子,消耗6分子氧和产生6分子的二氧化碳。这个过程详细见《生物化学》。故而引起心率与呼吸频率比值约为12:44。

心跳就是心脏主动舒张和收缩做功,心跳所消耗的能量是由葡萄糖提供的;同时心脏做功时通过肺循环引起内呼吸和外呼吸,呼吸系统又存在着人体与自然界氧与二氧化碳分压差,故利用分压差又可引起肺对淋巴循环做功;因此,通过该模拟程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做功的大小,也就是说通过心率和呼吸频率,可以得到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的大小,心脏做功与食物性质(利用葡萄糖量)成正比,心脏做功越多,则呼吸越深而慢,氧食量越高,心率也越慢,但心脏每搏所做功也增加。

葡萄糖是能源物质,在人体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就形成了一个呼吸链,该呼吸链就是电子的得失链。氧得电子而生成二氧化碳,葡萄糖提供能量时,供给电子时,产生了电流,这个电流就是刺激心脏跳动时的心电。葡萄糖供给能量,心电使心脏收缩做功,通过血液流动将能量传递给组织;而传递过程中,将葡萄糖在红细胞进行无氧酵解,然后,酮体在线粒体中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有氧代谢,进行呼吸链作用,这个作用在心脏可以产生生物电;在肝脏转化为化学能;在骨骼肌产生机械能;在神经系统产生信息能,支配着全身规律有序地进行着生命活动;这种同步性,在心脏的节律和呼吸的节律中都体显了出来。每搏血量是每一次心脏收缩时做功,次数越多,做功越多,故而心率代表着做功量,是葡萄糖能量转化了做功的动力的原故,而这种动力在全身是同步的,在心脏直观的体现出来。

b.肺的呼吸和体温的寒热性计算:

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可以作用于一定气体上做功。具体的,见体温监测系统,2017年6月14日公布,申请号或专利号zl201510227059.9公布号cn106798545a。

通过体温可以分析内能的流向趋势,具体的,求取核心体温的平均值(即腋窝的平均体温,这是因为腋窝是淋巴液由胸导管和淋巴导管回流入血最近的部位),及从上述数据库中提取锁骨上窝体温、口腔体温、腹股沟体温、腘窝体温等,并且求取这些体温平均值与核心体温的差值;

然后,再发现体温分布的异常情况,例如,腋窝的平均温度为36.5℃,早晚相差1度,锁骨上平均体温为36℃,它们的差值为0.5℃,在腋窝温度,大约在36.5℃上下波动,我们可以得出其方差,然后求出其u值;其他部位也同样,通过对样本量的评估,当样本量不足时,我们以已知的数据即37.5-38.5℃为低热,38.5-39.5℃为中热;39.5℃以上为高热;当样本量足够时,首先求取我们将体温与特征值进行t检验,如果不相关,则发现体温分布的异常情况,并且提取出来;所述异常情况为,某部位的体温同上述论述标准进行检验后的异常,或者分布的异常,例如:正常情况下腋窝温度为36.5℃时,腹股沟温度为35℃左右,突然发现腋窝体温为39℃或者腹股沟体温反而达到36.5℃,这两种情况都是异常情况,相反了,或者差值太大了,就表明异常。异常情况是内能的流向趋势发生了改变。在人体体温问题,从体温高的地方向体温低的地方扩散,而与此同时,体温代表了淋巴丰富的地方的温度,也就是说明在比热油原理主导下,温度高说明内能释放为热,温度低说明内能吸收为寒。例如:发炎时的红肿;风寒时的关节炎。故而从上述体温的数据库中分析异常情况,其中,有分布和波动图与该图不符合就是异常,并且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出原因,来分析。

以核心体温为标准,环境温度与体温差值就是环境对体温的贡献量,具体的,环境温度与人体温度的高低,是环境与人体将能量传递的先决条件,但环境温度变化量和湿度变化量的乘积便是可提供的能量值;

人体内能便是可提供的能量值,故或者释放或者吸收也就是呼吸和体温的寒热性;具体的,当体温不足以散放热量时,常常依赖与增加呼吸量来帮助内能的消耗;然后,再根据环境中吸收或者释放能量的大小,确定对人体的作用情况,具体的,就是湿度与温度变化率与水的比热之积就是能量的贡献量;

再根据比热油原理,确定呼吸与体温及循环系统的关系,首先要确定血压情况。如下:

c、内呼吸与外呼吸的寒热性计算:

在心跳与呼吸这两个因素中,存在着每一分子葡萄糖消耗,则在血液循环中产生心脏做功产生血液的动能、势能和内能;同时,在淋巴循环中,呼吸通过气体的分压差做功,产生淋巴液的动能、势能和内能。血循环起源于心脏而终止与心脏;然而,淋巴循环是起源于由腹腔负压作用下肠道中的乳糜管,终止于胸腔负压作用下锁骨下静脉;在肺部通过内呼吸和外呼吸在肺泡与外界进行着气体交换。其中,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占血液总量的20%,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却占淋巴液的绝大部分;静脉血中的血液流速很慢,占血量70%;动脉血中的血量流速很快,仅占血量10%;然而,内能是由阻力转化为温度的变化,即内能=m·c·δt,其中,m为吸收内能的物质的质量,c为该物质的比热,δt为该物质的温度变化。血压是测量动脉的压强,故而贡献给了动脉温度的变化;动脉半径小,静脉半径大,动静脉血液成份都主要是水,故而比热几乎相同。其中,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进行热量交换,通过比热油原理大部分被用于人体本身;因此,动脉温度变化大,而静脉温度变化相对稳定。动脉血平均温度为37度;静脉血平均温度为35度;淋巴平均温度为36.5度;动脉与静脉温度通过淋巴以比热油原理进行,即内能转化为动脉温度变化e=ρ动脉v动脉c动脉δt(e为内能,ρ动脉为受内能作用的动脉血液密度,v动脉为受内能作用的动脉血液体积,c动脉为受内能作用的动脉血液比热,δt为受内能作用的血液温度的变化)

其中,ρ静脉为静脉血液密度,ρ淋巴为淋巴液密度;r动脉为动脉血管半径,r静脉为静脉血管密度,r淋巴为淋巴管半径;l动脉为动脉血管长度,l静脉为静脉血管长度,l淋巴为淋巴管长度;c静脉为静脉血液比热,c淋巴为淋巴液比热;δt动脉为动脉血液温度的变化率,δt静脉为静脉血液温度的变化率,δt淋巴为淋巴液温度的变化率;

这就是说,在心脏做功主要是产生动脉的动能,静脉的势能和淋巴液的内能。故而模拟该过程编辑一个程序,具体的,心脏将血液从心脏射出,血液以高速流动,通过毛细血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即内能,内能表现为热能,产生热量与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交换了热量后,最终血液流入静脉,再回心。在肺部二氧化碳从血液释放出来并且将氧结合到血液中,呼吸通过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产生的负压,吸引着淋巴循环回流入锁骨下静脉;而含氧血液又通过心脏射出,再进行下一个循环。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之间通过比热油原理交换着热量,使人体保持着恒温。其中,体温是内能表现形式,通过体温的变化,可以评估静脉血与动脉血之间交换的内能,故而通过体温这个能量流动的梯度的变化,评估出内能的走向问题,以预测其风险性。很明显,体温越高,内能由动脉能流向静脉受阻,但趋向于向生活环境中流动;反之体温越低,则内能由动脉流向静脉,向生活环境流动趋势减低。同时,体温一般在35℃到37℃之间,高于37℃则出现动脉血温度过高而燥狂或者局部静脉血温度高而肿痛。体温变化即δt淋巴,早晚温差为1℃。随着人体与外界环境温差增大,符合ρvct相等,其中ρ为密度、v为接触的体积、c为比热、t为温度),然而由于人类保暖和降温措施,使得这个变化越来越小,但在极端情况下要进行计算,例如:人处于冰水中,进行着能量交换要计算。

进一步的,心脏做功时,产生动能+势能+内能,ps=f,fl=w(p为压强,s为压强作用的截面积,f为作用力,l为作用长度),w=psl=pq(w为做功,q为血量),从动能角度来说:血量/t=sv,血流在血管中流动时是层流即中间速度快,靠近血管壁则血流慢。一定时间t,一定血量q,tv快=q少;tv慢=q多;速度越块,在一定的l长度内,血量越少;速度越慢在一定长度内,血量越多。血量产生了张力压强显然,一定血量动能越大产生的血压越低。那么,通过这个原理,压力差而这个压力是由收缩压提供的,故而该压力差就是动能的变化。因此,收缩压增高说明其动能减小,收缩压降低说明动能增加。

同时,舒张压的压力差的变化就是势能的变化。因此,舒张压说明其张力势能增加,舒张压降低说明张力势能减小。其中,从势能角度来说:人体血量是稳定的,大约男性是5000ml血量;女性是4000ml血量;肝藏血量为200ml,肝脏的门静脉有七条大血管汇入。人体血循环中有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其中静脉血占全血量的70%,动脉血占10%,毛细血管占20%;血压是由动脉测得的,反应动脉内的血压。故而当血量不能通过肝脏汇入静脉时,造成动脉负荷增加,产生了心脏后负荷。故符合舒张压的特征即心脏做功时,是血压剂不提供阻力时的心脏负荷压,血量越大,则负荷压越大,该血量是由于汇入肝脏的血量减少引起的。血量产生了张力压强那么,内能的变化δe=(动能1+势能1)-(动能2+势能2),故内能产生的压力的变化=收缩压的变化+舒张压的变化。

因此,通过该模拟程序可以确定一个人内能的释放与吸收问题,从而以此为根据评估“寒、热”的贡献量的问题。

d.内能在环境中、内能在饮食中,内能在生活状态中的变化。

自然环境中存在着温度的变化和湿度的变化,通过该变化可以计算自然环境内能的贡献,即e=δt×δρ×c,其中,δt两个温度的差值,δρ为该温度下相对湿度×绝对温度与上一次温度下相对湿度×绝对温度下的差值,c为比热。另一方面,人存在着体温的变化和血压的变化,通过血压变化来确定内能变化,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葡萄糖+6氧=6二氧化碳+44水直接将电子传递链产生的心脏舒缩与气体压强相对应;内呼吸和外呼吸又直接将气压与血循环相联系起来,故而血压提供的内能与自然界贡献的内能相互释放与吸收。

进一步的,通过一定的模拟程序,可将四大生命体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推理,该模拟程序为:两个时刻间心率、体温、呼吸、血压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有变化率,在一天之间存在着不同。故而将生命体征和环境湿度、温度输入后,便自动进行变化率计算,确定正常的、区分异常的;例如:大约太阳落山前后一个小时,会产生心率减慢、呼吸减慢、而体温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太阳要落山了,外界环境失去了太阳供给热量,湿度也下降,故外界环境开始处于吸收热量的状态了;那么,我们的淋巴循环就可以通过皮肤而散发热量了。

太阳落山后,大约两个小时,自然界在散热,湿度持续下降,人体表层的淋巴循环也就跟着将热量散发。到半夜亥时、子时,自然界基本上热量散发的差不多了,这要看空气中的湿度,湿度越大,散发的越慢,湿度越小,散发的越快。人体心率也在降低,呼吸频率也降低,淋巴循环越慢,散发的热量也越慢;到后半夜不仅淋巴循环很慢了,连毛孔也闭缩了,此时血液流动得也很慢了;随着黎明的到来,阳光也逐渐给予了温暖,大地上的露珠或霜也逐渐升起,湿度也逐渐增加,人体的淋巴循环也开始循环加剧,呼吸频率加快心率上升,到了半晌午(辰时),人体已经不满足于外界环境,开始依赖葡萄糖提供能量而做功,到了午时,太阳给予的能量最多,这时候人体做功与环境湿热互结的变化正好冲突;到了下午末时,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开始发生变化,而释放一定的能量,人体心脏做功的内能不易释放出去,而表现出疲劳;下午申时,太阳偏西,环境的能量继续释放,皮肤也随之容易将体内的内能释放出来。对于两个时刻间心率变化率、体温变化率、呼吸变化率和血压变化率,就可以确定人体与自然的适应情况。具体的温度、湿度、人体四大生命体征的计算模式同前,这里就不详细论述。

两天之间也存在着这个问题,但两天之间变化很小。然而,两个月之间就出现了变化,故而我们或者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以及六十甲子都是符合上述规律的,故与上述同,只是以夏至代替午时,以冬至代替子时,子年与子时相同,午年与午时相同,人体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的数据进行分析,故而建立数据库。然而,在不同的周期中都有其平均值与方差,故而可以得出其特征性,例如:一天中,各个值的平均值代表着其集中度,方差代表着离散度,u(或t)值代表着其特征性。故而通过u检验或t检验可以得到其是否异常,我们设定概率范围,便可以进行检验;以此类推,也可以检验十二年的心率、呼吸、体温、血压是否异常。

对于不同地域、年龄、性别、人种等,我们可以求取其平均值和方差以及其u值,再通过t检验或者z检验来判断其是否异常。这种检验方式有spss等软件支持,这里就不详细论述。

因此,通过该模拟程序可以确定一个人与环境内能的释放与吸收相适应的问题,从而以此为根据,评估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

进一步的,确定参照系统,即利用内能在环境中和正常值:当环境水汽压与绝对湿度相等时,即环境中的水汽只产生水汽压而在其他方面的贡献量为零。所对应的气温,即16℃时,以及该气温对应的绝对饱和湿度为标准;再利用体温和血压为正常范围的人群为正常人群;以此为依据,按照样本量的评估方法和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大致评估出人群体质。

具体的,通过环境中能量的变化及环境与人体温度的差值,而导致其温度由高到低的传递的自然规律,故而得到环境的贡献是使人体吸收还是释放能量。如果环境是释放能量,而人体体温却高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不起作用;如果环境是释放能量,而人体体温却低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帮助人体增加能量;如果环境是吸收能量,而人体体温却高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吸收作用;如果环境是吸收能量,而人体体温却低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不起作用;通过上述判断,大致评估出人群体质,就可以对饮食(食药同源)及生活状态提出要求,确定用“药”性质和用“药”量。其中“药”是指生活状态及饮食等。

3)环境参数分析:环境参数分析模块提取采集的自然界湿度和温度参数,进行“寒、热、温、凉”的分析,进一步地,根据人体体温与气温的梯度,并且依据自然界水气压与体温和湿度的关系,而建立了正常范围为参照系统,确定自然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

具体的,内能随着气温梯度而流动,湿度的贡献量的公式为[式中a为绝对湿度,e为水汽压(mmhg),t为气温(k)],可以看出t<16℃(289k)时,绝对湿度大于水汽压a>e。当气温等于16℃(289k)时,a=e。当t>16℃(289k)时,绝对湿度大于水汽压a<e,环境中的水汽不足以提供水汽压,促使环境内能供给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人体也会感觉到内能所带来的压强。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随着温度的改变,湿度也会改变。显然,水汽压越大,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越小;空气越寒冷,湿度也越小,人体与环境产生的水汽压差也越大。人体与环境的压强差是由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与水汽压差共同形成的。当16℃时,空气的水汽压和绝对湿度相等,正好是人体与环境相互没有贡献,此时呼吸最适宜的时候。故在16℃时人体感觉最适宜。

湿度的贡献值,包括即时贡献值和总体贡献值,其中,即时贡献值,我们就用该次湿度与上一次湿度的差值就可以得出;对于总体贡献值可以通过每一次测量的湿度与平均湿度μ的差值,其中,其中,湿度为绝对湿度,通过绝对湿度的差值可以判断水的变化量,从而判断环境内能的贡献量。具体检验方法同下。

进一步的,温度的贡献量,我们可以通过每一次测量的温度与平均温度的差值,确定气温的贡献量;对于即时贡献量,我们就用该次温度与上一次温度的差值x就可以得出,对于总体贡献性,我们就应用一种假设检验,t检验就可以得出其相关性,用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着概率分布事件。即先求出均值和方差σ,再求出假设概率为95%的相似度为相关,故查表如果有相关性,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或者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环境参数分析模块计算实时温度与湿度变化量的乘积e环境=δρ·δt(δρ为湿度的变化量,δt为温度的变化量),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数据存储子系统中;具体的,指环境某时刻的温度和这个温度下的湿度与变化前的温度及湿度变化量的乘积,这个值代表着用户所在空间内即时内能的变化,将这些点连接到一起,是一组波动曲线;还包括环境某时刻与一段时间内平均的温度及湿度变化量的乘积,将这些点连接到一起,是以平均值为参照的一组线性曲线,具体计算方法与所述生活环境湿度、湿度采集模块相同,再求出方差,然后,进行假设检验,具体不再做详细论述。计算方式同上。这样,从湿度、温度及内能的贡献方面,可以评估出正常范围还是异常范围。

进一步的,分析人群体质:具体的,在人体体征分析模块中,通过血压反应出人体内能变化,具体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能量守恒。故动能1+势能1+内能1=动能2+势能2+内能2;故动能1-动能2+势能1-势能2=内能2-内能1,又因为收缩压的压力差δp1=动能的变化产生的压强;舒张压的压力差δp2=势能的变化产生的压强;人体内能产生的压力的变化δpe=δp1+δp2;人体内能产生的变化δe=δpe·v(v为肺活量);

故求取人体内能提供的血压变化:其一为人体内能变化,求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应用该次血压值的收缩压与收缩压的平均值之差+该次血压值的舒张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之差;其二为人体内能即时变化,求出这次与前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应用该次血压值的收缩压与前次收缩压之差+该次血压值的舒张压与前次舒张压之差;

进一步的,再求取环境内能变化:由于水的比热为1,可以省略,其一为环境内能变化,求出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平均值,应用该次温度值与环境温度的平均值之差×该次湿度值与环境湿度的平均值之差;其二为人体内能即时变化,求出这次与前次的湿度和温度,应用该次温度值与前次环境温度值之差×该次湿度值与前次环境湿度值之差;求取环境内能变化:

环境内能变化δe=δm×δt(m为水的质量,是由绝对湿度计算来的,t为气温)。

人体内能产生的变化δe+环境内能变化δe=人群体质内能

人体内能的即时变化δe+环境内能即时变化δe=人群体质即时内能

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求取人群体质内能和人群体质即时内能。分别求取平均值的方差。故按照特殊意义的概率,我们已知概率就可以得出区间,按照区间就可以判断其意义。故而通过样本量的公式为:(n为样本量,zα/2为正态分布z检验的单侧u值,zβ为正态分布z检验的双侧u值,ρ为总体相关系数)。得出不同概率下所要求的样本量,当达到该样本量就可以应用该区间进行评估。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内能就是热能,反应出热效应,故而产生内能的血压增高时,体温也会增加,心率每升高12度,大约升高1℃。同样,如果环境贡献的内能使体温升高时,呼吸和心率都会相应增加。进一步的,人体体温与环境气温是人体与环境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体体温利用“体温监测方法与系统”进行,或者在没有开发出该产品之前,我们以36.5℃或者以实测腋窝温度t人体为参考。自然环境温度对人体提供的能e=(t自然-t人体)×δρ×v(其中,t自然为环境温度,t人体为人体温度,δρ为绝对湿度的变化率,δρ即绝对湿度的变化率=即时绝对湿度-16℃时的绝对湿度。v为所在环境的体积可视为定值即1m3)。其中,绝对湿度定义为:在标准状态下(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绝对湿度公式ρ=2.169p/(273.15+θ),式中,ρ为绝对湿度(g/m3),其中p为水蒸气压,单位pa。可以确定,通过体温与气温的梯度,如上所述,评估出人体与环境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及人体与环境能量释放和吸收的关系,确定环境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如果环境是释放能量,而人体体温却低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帮助人体增加能量;如果环境是吸收能量,而人体体温却高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是吸收作用;如果环境是吸收能量,而人体体温却低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吸收作用;如果环境是吸收能量,而人体体温却高于环境,则环境吸收人体能量。

进一步的,在应用过程中,将自然环境与人体形成人群体质的一个评估系统,

我们对正常人体提供内能的血压进行均值及方差计算。这样,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大样本求出正常提供内能的血压。故而以此为标准,结合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即求出人体正常时体温的平均值和方差,环境温度高于体温还是低于体温,且环境提供的内能即e环境=δt×δm×c。通过与体温的温度差的大小,而决定着对人体的贡献和作用。人体内能e人体=δp×v(v为肺活量)。人体内能e人体=δp×v+环境提供的内能即e环境=δt×δm×c,(其中t在环境中为气温,在人体中为体温,m由绝对湿度得出的水汽的含量,c为水的比热)。

故这种平衡,我们可以通过中和人体与环境内能和来进行评估。即如果人体疲劳后,则人体产生的内能升高,相应的由于温度作用,环境产生的内能仍然能够传递给人体,这就是雪上加霜了;而人体所能承受的内能有个阈值,如果超过这个阈值,那么,人体也就崩溃了;依据这个原理,如果在阈值内,则人体可能还可以修复;如果是一种正常波动范围内,则通过人体调节是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的。因此,我们计算出正常人的内能或者是提供内能的血压的平均值和方差,就可以计算出其特征性;因此,根据内能或者是提供内能的血压就可以确定正常人群或者异常人群,并可以将其分成几等份就可以评估人或者人群的体质来了。再利用几个特殊意义的概率,通过正常值的均值μ±σ(即68,27%概率范围)区间和正常值范围二者综合确定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同样再结合80%——85%(量变到质变)的区间为μ±1.28σ及μ±1.44σ相对比;按照95%(几乎)相对比即μ±1.96σ,也就可知其不正常的范围了。其中,“损伤与修复”可以参照“新陈代谢评估系统”申请号为201710284276.0。

如果在静息状态下就将饮食提供的内能与之进行平衡。如上,利用定义人体体质,或者定义人群体质就可以进行饮食和生活状态分析。

进一步的,饮食和生活状态分析标准如下,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当有样本符合不同概率所要求的阈值时,依赖概率所含意义分析的作用就会不断增加,按照上述区间评估,评估人体与环境内能的相互作用和内能之和,分别确定其范围。首先,先确定人体的体质,再确定环境的贡献量,同样分类后,进行组合,而确定人群体质。

具体的,已知体温、呼吸、血压、及心率的正常范围。且在16℃左右,得出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的内能,就可以确定人群体质的正常范围。确定了四大生命体征的异常与否来确定其造成的人体体质。

进一步的,异常范围程度的计算方法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诊断书”中的轻度、中度、重度体温分类及血压的轻度、中度、重度的血压分类的范围做为衡量标准进行的。

进一步的,人体/人群的寒热体质的确定:按照上述标准,在16℃时,可以评估人体超过该范围程度,或者人体与环境相互间释放内能与吸收内能,以及饮食、生活状态作用后,可以评估人群超过该范围程度;从而确定人体/人群体质的程度的“寒热”评价标准;

进一步的,人体体质是当由于供给内能的血压值升高时,同时体温也升高,我们就认为人热体质;当由于供给内能的血压值过低时,同时体温过低时则为人寒体质;显然,如果环境贡献过高,而人体正常范围,则我们就认为为人群亚健康热体质,相反,则为人群亚健康寒体质;如果环境贡献过高,而人体体质为寒性范围,或者相反,则可能使人体体质得以纠正。依上所述,环境提供内能作用于不同的人体体质时,做体温和血压的测量,当体温和血压在正常范围时,依据上述分析人群体质是在正常范围,还是得到了纠正,如果是正常范围,则为正常人群体质;如果是得到了纠正,则人体体质为热性,就为亚健康寒性人群体质,相反则为亚健康热性人群体质。如果得不到纠正,则环境内能贡献量与人体内能贡献量之和为热性,就为人群热性体质;反之,则为人群寒性体质。从而确定寒体质人体/人群、亚健康寒体质人体/人群、正常人体/人群、亚健康热体质人体/人群、热体质人体/人群;

进一步的,人与环境间能量流动趋势为,我们通过血压可以判断,释放内能状态还是吸收内能状态;当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则起到治疗作用;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则起到治疗作用;

进一步的,人体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而环境释放能量,那么,人体恶化了;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而环境吸收能量,那么人体恶化了。

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但环境却是吸收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不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而环境释放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不受环境影响了。

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但环境却是吸收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病情好转;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而环境释放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病情好转。

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但环境却是释放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环境受人体的影响而恶化(但个人对环境作用小,且环境中有大量的个体作用,故而可以忽略);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而环境吸收能量或者平衡状态,环境受人体的影响而恶化(但个人对环境作用小,且环境中有大量的个体作用,故而可以忽略)。

根据上述的条件性,结合我们已知体温、呼吸、血压、及心率的正常范围。当人群体质内能和人群体质即时内能不足以使生命体征超出正常范围,则人群体质为正常范围。

预测其可恢复的概率问题: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则产生普遍性的规律以方便操作;即当有样本符合不同概率所要求的阈值时,依赖概率所含意义分析的作用就会不断增加,首先评估人体与环境内能的相互作用和内能之和,分别依据特殊意义的概率确定其范围,μ为内能之和的均值。σ为内能之和的方差。即正常范围为[μ-σ,μ+σ]表示68.27%概率范围内;[μ-1.28σ,μ+1.28σ]为可以调节和纠正范围,即表示80%概率范围;如果(-∝,μ-1.44σ)表示7.5%概率范围外和(μ+1.44σ,+∝)表示7.5%概率范围外;那么可调节可能性就降低了。以此类推,如果(-∝,μ-1.6449σ)表示5%概率范围外和(μ+1.6449σ,+∝)表示5%概率范围外;那么可调节可能性继续降低。超过了如果(-∝,μ-1.96σ)表示2.5%概率范围外和(μ+1.96σ,+∝)表示2.5%概率范围外;那么可调节可能性几乎不可能了。这时,就直接用数值来量化说明了,也就不再用热与寒来定义和说明。

通过上述判断,就可以对饮食(食药同源)及生活状态提出要求,确定用“药”性质和用“药”量。其中“药”是指生活状态及饮食等。

饮食分析:饮食分析模块提取饮食性质和数量等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人体“寒热”性进行饮食分析。

具体的,首先评估人体与环境内能的相互作用后的内能之和,进一步的,将饮食与之作用,测量血压和体温,并且评估其是否有效,从而确定寒热属性。通过人体的寒热属性进行判断,对饮食提出要求,确定用食物性质和食用量;通过食物贡献评估值对环境与人体的要求进行对应,根据“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原则进行补充;

进一步的,在性质方面,通过采集的饮食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具体的,分成三个步骤,当还未进行样本分析前,依据《本草纲目》、《中药学》及《方剂学》等经典著作提到的“微寒”、“寒”中查找,将所食用的食物加以归类,此处举例,只是为了说明的需要,包括但不限于这两本著作,此处不能作为限制本发明专利的依据。而得出其寒、热、温、凉性,形成可量化的算法;当有样本进行分析时,可按照上述人体体质和人群体质来评判;当有样本符合不同概率所要求的阈值时,依赖概率所含意义的区间进行评估,首先评估人体与环境内能的相互作用和内能之和,进一步的,将饮食与之作用,测量血压和体温,并且评估其是否有效;并按照秩排序后输出,具体的,体质为寒体质,用了后得到纠正而有效,则饮食为热性,如此类推。此时,“微”“热/寒”“大”的标准已经从《本草纲目》《中药学》等数据库中脱离出来,他是药效×质量。那么,食物的定量以此为标准,可以将其草药的数量来中和、来评价大热,微热。由于程度是个范围,故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用“秩”的方法,将其定义为大寒为-3,寒性为-2,微寒为-1;大热这3,热为2,微热为1;温为由-1到1的过程;凉为由1到-1的过程。

进一步的,在质量方面,求取该食物的即时用量和平均用量,通过即时用量与平均用量的差值,可以判断出其量化标准,即求取方差,在(-∞,μ-1.96σ]以下,为用量为零状态,可以忽略不计;当[μ-1.96σ,μ-σ]之间,则为用量少的状态;[μ-σ,μ+σ]为大概率用量(用量均值)状态;[μ+σ,μ+1.96σ]为用量大的状态;[μ+1.96σ,+∞]为用量超大状态。进一步的,采集用户进食的食物种类结合已经有了经典数据库进行合并和配对查寻;所述,“合并”是指不同名字的同一食物进行合并。具体的,由食物种类仍然可按照上述的三步进行,首先可以对比《本草纲木》、《中药学》等文库,确定其寒、热、温、凉的性质,将其分为分类的定标为:大寒、寒、微寒,温(从能量角度来说是正相关)、凉(从能量角度来说是负相关)、微热、热、大热。然后,通过样本量的积累将其范围进行秩排序,分别将(-∞,μ-1.96σ],[μ-1.96σ,μ-σ],[μ-σ,μ+σ],[μ+σ,μ+1.96σ],[μ+1.96σ,+∞]排序为0,1,2,3,4,5,例如:大黄为大寒物质,用量进行统计后,求取均值,方差,评估其用量情况定标。将用量与其寒、热值相乘积,就是其吸收和释放内能的贡献量;温和凉提供的是一种趋势,即由寒转热,还是由热转寒。例如:用量超大为4,大热为3,这样乘积为12,贡献正能量为12,例如:应用北方的冬天,人们爱吃羊肉,吃得多则御寒能力强;吃同样多的面食御寒能力就小多了。再结合所述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例如:在南方的夏天和北方的冬天对人体作用不同,饮食结构也不同,同时饮食之间也有协同作用,即白虎汤中的石膏与单纯的石膏作用显然不同,故对于组合在一起的食物就不能简单的应用乘积或者加和了。

具体的,通过对人群体质分析后,将已经有的《中药学》等数据库,将所食用的食物加以归类,而得出其寒、热、温、凉性。形成可理化的算法,其中,通过cpu模糊控制系统,科学缜密的计算,能够得出各种食物名称及用量,保证食物在每个步骤都达到所需的内能贡献量。例如:吃面条,放了12克盐,250克油,2斤白面,50克肉,我们通过放入可拆洗的槽时,自动识别放入的食物种类,并且设置有大致称重设备,进行大致称重后,流入锅里进行混和的搅拌及烹饪。将其对应《中药学》、《本草纲目》《方剂学》数据库,将其属性分别列出来。

故而,饮食结构可以参照《中药学》、《本草纲目》及《方剂学》+一种监测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监测系统”为可以开发一个发明专利评估用与家庭环境的评估方法及系统。在家庭模式中,每次吃饭时,将调味品及主食、副食、水果等因素上传,这就需要开发一种自动炒菜锅、自动煮饭和面的锅、自动吃水果的水果器,这样就可以定量进行计算与分类。“监测系统”在没有条件时,通过在《中药学》、《本草纲目》及《方剂学》发现其“寒、热、温、凉”属性进行评估。具体的通过超链接或模糊查寻或者识别系统,在数据库中将同一食物不同名字进行合并,进一步的,在确定了人体体质和人群体质后,饮食与之中和后,使人体体质和人群体质得到纠正时,可以得出该饮食的属性,并按照秩排序后输出,并且将其量与物的评估,形成两个评估系统进行对比。自然环境+人体形成一个评估系统,如果环境是释放能量,而人体体温却低于环境,则环境对人体的贡献加重项,即为热3;我们应用食物中的大寒物质、或者增加量。其中,大寒为-3,寒性为-2,微寒为-1;大热为3,热为2,微热为1;温为由-1到1的过程;凉为由1到-1的过程。然而,计算出其对人体的作用。从淋巴循环和血循环的角度,热可以由胃及大肠加热淋巴循环,包括饭菜本身的温度(人们吃饭时,舌及口腔和食道对温度的适宜温度是人体在37℃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40℃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左右。另一方面,就是各食物可提供的寒、热、温、凉属性了,这两方面的能量总和是食物内能的贡献量。

进一步的通过多重相关性线性评估进行。在饮食成分多种多样,还有饮食温度的贡献量,在各采集的饮食数据进行评估后,再进一步进行拟合。

再获取各种因素的值并且进行检验后,再与人群体质值进行拟合。具体算法为: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μy1=β0+β1x1;μy2=β0+β2x2;μy3=β0+β3x3;μy4=β0+β4x4……μyn=β0+βnxn;(上述常数项为β0)

将这些因素的序数1、2、3、4、……j设为j,自由度故ms组内那么,这几组,我们将其总数求取平均值即那么,这里n个因素,j=n,故求取当概率p<0.05,有意义,即属同一类。那么,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出其是否是同一类。显然,在饮食中,有一些是对人体内能有贡献量的,具体方法就是由上所述,通过生命体征的改变而确定其内能的贡献量大小,而另外一些是一种调味品,没有产生内能的贡献,故而通过上述检验,可以确定每一食物是否有内能的贡献量。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线性评估方程,可以设定人群体质的一个线性方程即人体内能产生的变化δe+环境内能变化δe=人群体质内能;人体内能的即时变化δe+环境内能即时变化δe=人群体质即时内能,将这两个方程式,每个因素应用最小二乘法得出残差平方和ssn达最小,应用最小二乘法得出残差平方和ss达到最小,分析各因素与贡献内能的回归关系,并得出每一个因素的回归方程:均数μyj=β0+βnxj;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确定每一食物在评估方程中的系数,通过系数,可以确定其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其贡献量的大小。

多重回归方程:

(各系数不全为零时,可形成线性方程)

查表,得p<0.05有意义。

我们将其系数按照供献系数进行设定,就可以评估出环境与人体的要求,和食物的贡献量,进一步的,再通过食物贡献评估值对环境与人体的要求进行对应,具体的,人体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而环境释放能量,那么,人体恶化了;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而环境吸收能量,那么人体恶化了。此时为寒性,我们就应该用上述的评估值来说是否用食恰当,并且提出寒则热之,通过热性的饮食进行补充,并再次进行评估;在此,还要评估食物性质和用量。

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但环境却是吸收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不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而环境释放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不受环境影响了。此时为寒性,我们就应该用上述的评估值来说是否用食恰当,并且提出寒则温之,通过温性的饮食进行补充,并再次进行评估;在此,还要评估食物性质和用量。

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但环境却是吸收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病情好转;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而环境释放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人体病情好转。此时为寒性,我们就应该用上述的评估值来说是否用食恰当,并且提出寒性,是否需要治疗,通过温补的饮食进行补充,并再次进行评估;在此,还要评估食物性质和用量。

如果释放内能状态,而环境又低于人体温度,能量向环境流动,但环境却是释放能量或者平衡状态,那么,环境受人体的影响而恶化(但个人对环境作用小,且环境中有大量的个体作用,故而可以忽略);如果吸收内能状态,而环境又高于人体温度,能量向人体流动,而环境吸收能量或者平衡状态,环境受人体的影响而恶化(但个人对环境作用小,且环境中有大量的个体作用,故而可以忽略)

在上述条件下,回归方程斜率比较:斜率是其均数,求标准误即各因素是否符合回归方程,通过t检验来判断取符合p<0.05值为有意义。(上述常数项为a=β0)从而判断每一个食物因素是否与人群体质贡献相关。

生活状态分析:生活状态分析模块提取生活状态性质和时间等数据,进行“寒、热、温、凉”的量化分析,进一步地,根据人体“寒热”性进行生活状态分析。

生活状态的跑、跳、走、站、蹲、坐、卧、睡可以通过公知常识进行输入,也可以通过“生活状态监测系统”申请号或专利号为201710026190.8自动提取生活状态。

进一步地,在性质方面,根据人体“寒热”性进行生活状态分析;具体的,与饮食分析相类似,初期,没有样本时,依据公知常识排序,跳能量释放为+3;跑能量释放为+2;走定义为+1;坐定义为-1即凉;深睡定义为-3、浅睡定义为-2、睡不着定义为-1几种状态,卧是定义为+1即温;进一步的,按照样本量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进一步的,采集用户生活状态并采集其对应的生命体征,在前面已经具体地对人体体质的内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生命体征的内能变化情况来分析生活状态对人体贡献的内能情况;

求取跳、跑、走、站之前和之后的即时四大生命体征,坐、卧、睡之时四大生命体征,并分析进行过程中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数据,并求取内能的平均值,采用生命体征所反应的内能分析方法,具体的,在跑、跳前与跑、跳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可以评估其人体能量是一种吸收还是释放状态,建立数据库;在走前和走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可以评估其人体能量是一种吸收还是释放状态,建立数据库;在坐、卧前与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可以评估其人体能量是一种吸收还是释放状态,建立数据库;在睡前、后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可以评估其人体能量是一种吸收还是释放状态,建立数据库。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建立实时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数据可以评估其人体能量是一种吸收还是释放状态,建立数据库。以及通过环境数据与人体状态数据可以得到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将生活状态根据能量状态,通过智能或者手动方式输入。最终将其分为分类的定标为:大寒、寒、微寒,温(从能量角度来说是正相关)、凉(从能量角度来说是负相关)、微热、热、大热。

进一步的,在时间方面,求取释放或者吸收人体相同内能所用时间,包括即时用时和平均用时,通过即时用时与平均用时的差值,可以判断出其量化标准,即求取方差,具体参照饮食分析模块,与饮食分析中“质量方面”的方法完全相同,标化其大热为跳的运动方式、热为跑的运动方式、微热为走的运动方式、温为站、凉为坐、微寒为卧、寒为浅睡眠、大寒为深睡眠。针对一定量的内能,求取每一个运动状态的平均运动时间μ,σ为方差仍然按照上述饮食与药物的确定寒热的方法进行,这里就不作详细论述。

通过生活状态的贡献评估值对环境与人体的要求进行对应,提出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通过相对应的生活状态进行补充。推算出同样内能所采用的时间的平均值。具体的,即时生活状态的比较代表着用户生活状态内能的贡献变化,是波动曲线;与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比较代表着用户生活状态常态情况,是一种围绕着平均值参考的线性曲线。具体的,先确定一个能量值,即可提供人体内能产生的血压的内能和环境贡献的内能之和为该能量值,将生活状态与人群体质相作用,测量血压和体温,并且评估其是否有效;并按照秩排序后输出;通过人群的寒热属性进行判断,对生活状态提出要求,确定用生活状态的性质和持续时间。

所述养生健康管理的分析模块,即人体化、理、数规律的模拟模块。养生健康管理分析模块通过环境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确定人体的状态,并通过该状态的逻辑上关系,找到其转归或者相反因素。利用转归的逻辑关系或者加载相反的因素促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即为管理。在这两个管理过程中,总结为两种方法,方法一为按照人体化、理、数规律的模拟模块进行;方法二为按照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进行;这会有寒、热、温、凉的循环模式;根据以上子系统分析的“寒、热”性进行“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管理。具体的,通过人体四大生命体征分析人体内能的释放与吸收状态。我们确定环境的贡献与生活状态和食物的贡献。当人体内能足够多,需要释放时,一方面环境要吸收能量,另一方面通过生活状态迫使其释放能量,再一方面通过食物来中和其能量;反之,则反之。

方法一,按照人体化、理、数规律的模拟模块进行:

其中,化学规律:人体能源物质是葡萄糖,通过线粒体作用,使

葡萄糖通过饮食从胃肠道吸收入血循环,氧和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进行循环;葡萄糖在红细胞及线粒体进行反应;通过内呼吸和外呼吸的呼吸作用发生能量随着二氧化碳的排出而排出,具体的可以模拟内呼吸和外呼吸的过程。其中,外呼吸的过程指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通过人体与自然界氧与二氧化碳分压差做功产生的呼吸运动将肺泡内的空气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的过程。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亦称组织呼吸。内呼吸过程中,氧由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液,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血液。其中,细胞内的氧化代谢称为内呼吸。(摘自《现代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呼吸链,每得一个电子与4种复合体组分上的氢形成的电压的刺激,就会引起心跳一次,同时又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电子传递链中每一个电子生成一分子水,每一个葡萄糖要得44个电子,消耗6分子氧和产生6分子的二氧化碳。这个过程详细见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物化学》主编查锡良。而心跳就是心脏主动舒张和收缩做功;这确定了呼吸与心率的比值。具体的,约为12:44=3:11,也就是20次呼吸,产生心率约为73.333次。

其中,物理规律:在心跳与呼吸这两个因素中,存在着一分子葡萄糖消耗而产生能量,则在血液循环中产生心脏做功产生血液的动能、势能和内能;即这确定了血压值。在肺部通过内呼吸和外呼吸在肺泡与外界进行着气体交换并且释放出内能生成“内生水”。同时,在淋巴循环中,呼吸通过分压做功,产生淋巴液的动能、势能和内能。

然而,淋巴循环是起源于腹式呼吸所作用的肠道中的乳糜管,终止于胸式呼吸所作用的锁骨下静脉;

其中,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占血液总量的20%,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却占淋巴液的近70%;静脉血中的血液流速很慢,占血量70%;动脉血中的血量流速很快,仅占血量10%;然而,动脉血平均温度为37度;静脉血平均温度为35度;淋巴平均温度为36.5度;这就是说,在心脏做功主要是产生动脉的动能,静脉的势能和淋巴液的内能。具体的,心脏将血液从心脏射出,血液以高速流动,通过毛细血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即内能,内能表现为热能,产生热量与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交换了热量后,最终血液流入静脉,再回心。在肺部二氧化碳从血液释放出来并且将氧结合到血液中,而淋巴循环回流入锁骨下静脉;而含氧血液又通过心脏射出,再进行下一个循环。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之间通过比热油原理交换着热量,使人体保持着恒温。c×δt×δm=内能,这确定了体温。这个过程,通过系统模拟以上的过程后,分析是否为异常情况,出现异常情况时,则从四大生命体征中,分析出异常的体征来。具体的,建立采集数据库包括: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并且按照每天变化量,自动生成吸收和释放能量值;也包括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的每天变化量,自动生成吸收和释放能量值;并且用每一次的体征与平均值求取差值而判断人体的基本状态,并且根据环境数据与人体平均值可以得到环境对人体的作用;通过体征的问题追述上述模拟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即体温表达的是“比热油”原理的问题;血压收缩和舒张问题表达的是“动能和势能问题”,而高血压问题表达的是“内能”问题;呼吸问题表达的是“淋巴循环动力问题”;心率问题表达着血循环的动力的问题,也是能源物质能量转化的问题;心率与呼吸频率表达着人体的呼吸链的化学方程式问题。我们可通过对比数据库的方法,对模拟的化学和物理过程进行调整。具体的,体温出现问题,则利用内能交换的方式,在中医称为“解表发汗”;也可以通过改变其传递热能的质量(例如,放血、输液、泄下、)、比热(不吃油脂性食物,减少低比热的淋巴液)等等方式,都可以调整,都是这种方式的解答;血压出现问题(例如降压药:可以对血管管径的调整和对血容量的调整来进行),分析内能变化,而内能的变化,又主要是通过上述比热油方式来解决的,也可以通过清热的方式(例如:含有石膏的白虎汤等)。心率出现问题,则通过“生物化学中”的模式过程中,提取“酶”、提取“氧”、提取“葡萄糖”、提取“辅酶”等等方式方法,利用所缺少或者多余的进行少则补之,多则去之的原则。并且不断的从生活中提取经验,并加以验证;呼吸出现问题,就是治疗咳嗽的过程,主要就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治疗,也就是氧与二氧化碳和内能三者的释放与吸收的问题,例如:当大便不通畅,嘴里有臭味时,咳黄色痰是内能与水互结,可以用双黄莲冲洗鼻子,也可以通过火罐及走罐等等的方式进行养生调理,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用医疗的抗生素治疗。而老年性咳嗽及干咳流清涕,则可以用甘草等温化的作用或者雾化吸入等使淋巴与激素结合而增加淋巴的作用,在这个过程要密切分析氧与二氧化碳的分压;心肺比率出现问题,可以调节其他氧化剂或者还原剂的利用,例如,氧化剂有吸氧,或者利用甲状腺的“碘”——胺碘酮,在情志上也就是通过应激反应等方式而进行。然而,在人体中甲状腺是含有碘的器官调节着心肺比例;胰岛是调节能源物质血糖的器官,而调节着心脏搏动;性腺是调节着两性之间;肾上腺是调节着血循环的血管舒缩功能的器官,而调节着血压;胸腺是调节着淋巴循环中的淋巴细胞,而调节着体温;故而可以通过“七情”进行调节,显然可以进行优劣的选择,我们进行理论或者通过循证医学的验证,而决定其方法的方式。

方法二,环境吸收和释放能量对人体的影响

除了模拟化、理、数的规律并进行干预外,还要回到饮食和生活状态这两种干预方式,与上述相同。最终建立数据库,通过超链接或者模糊查寻,找到该食物/生活状态的学术名,将其合并同类项,名字单一化,进一步的确定其寒、热、温、凉性质,提供给一种饮食/生活状态参考数据库,并且输入饮食及质量/生活状态及持续时间;并且将饮食前后,即按照胃排空时间为5个小时/将生活状态产后或者生活状态进行中进行心率、呼吸、血压、体温对照。并且采用“智能学习型媒体互动分析方法及系统”,2018年3月4月11日公布,申请号或专利号zl201711069861.5进行书与实践的验证,包括去除因为大棚中药产生的中药材失效的情况都可以验证出来,建立新的数据库。

再如跑跳很快就出汗了,这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我们将这种跳能量释放为+3;跑能量释放为+2;走相对要弱,我们定义为+1;坐就是一种从动到静的过程,我们定义为-1即凉;前面我们通过一种时间积累而得到其能量消耗;然而,当通过呼吸作用时,可以将其与自然充分交互,不论是短时间的,还是长时间的,由于呼吸作用,淋巴循环加速,使体温增加,为了降温,而出汗。一种是通过w=f×s(w为做功,f为作用力,s为作用位移)来表示;另一种是通过δe=δp×t(δe为能量变化率,δp为功率的变化率,t为时间)来表示;人体做功都是心脏提供的,故而通过心率变化率,就可以得知人体做功的情况,即δp为平均心率p静与活动后心率p活动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乘以每搏心跳能量e心跳,再乘以时间就是做功了。因此,可以假设心脏每搏产生能量为e搏,通过心跳的变化率与时间的乘积就可以得到量化值。

相反,睡又有深睡、浅睡及睡不着几种状态,分别定义为-3,-2,-1,而卧是一种由静转为动的过程,定义为+即温;由于受力f不稳定和位移不稳定,故而只能通过心脏心率来评估其能量性质。

养生健康管理的分析模块中,饮食、运动与人群体质相互平衡,进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按照人体中数理化自然规律的顺序进行人体健康的分析或调整,具体地,在四大生命体征、生活状态、饮食的分析基础上,基于能量平衡体系,结合“寒、热、温、凉”的循行,分析出异常的指标;并从模拟自然规律顺序上找出原因分析纠正的方式;

6)评价与预测:在内能贡献中,体温是与呼吸所作用的淋巴循环有关,葡萄糖消耗时产生心跳,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作用于淋巴循环;以损伤与修复的平衡原理可以得到结构与功能的状态,具体地可以参考“新陈代谢评估系统”申请号为201710284276.0,在发明专利中将数据分别通过呼吸监测模块、血压和体温监测模块、ph值测量模块、生活状态监测模块、影响因子监测模块、信息处理模块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出人体、环境、饮食与生活状态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综合作用是修复还是损伤。如果是修复过程,则维持着这样的作用;如果是一种损伤,则找出原因进行改变。并且按照上述分析结果,根据“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进行实际地干预。通过上述,我们将环境、饮食、生活状态三方面进行评估;再与我们身体的“内能”状态进行评估;发现了之间的合理成份和不合理成份。进一步的,将不合理成份进行改变,将改变后的环境、饮食、生活状态再次进行评估,进一步作用于人体“内能”状态;进一步的,将其环境、饮食、生活状态、“内能”两次进行评估。进一步的,得出预测值。再利用实践与理论相互验证其是否有效。促使作用力始终向着修复的趋势而行。

7)健康评价:根据数据分析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对比健康评价结果数据库中的实践反馈数据,结合用户自我对身体感觉的评价及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确定身体健康状态,给出预测结果以及养生指导方案;并将其预测结果、指导方案、一段时间后的实践结果存储至健康评价结果数据库。

自我对身体感觉的评价及四大生命体征确定的评价体系为痊愈、好转、无效;其中痊愈为四大生命体征向健康标准参数靠拢,身体感觉良好;好转为生命体征向健康标准参数靠拢或者身体感觉良好;无效为生命体征未向健康标准参数靠拢,身体感觉不好。

具体的,首先确定内能评价体系:体温如果高于环境温度,

p内能=(该收缩压-对比收缩压)+(该舒张压-对比舒张压),其中,p内能为内能引起的血压值,故而环境内能贡献量为e=δt×δm×c等于人体内能贡献量δp×v,其中,自然与人体的内能交换是通过肺来进行的,v为交换的气体体积即肺活量,δp为内能产生的压强,即血压的收缩压变化率与舒张压变化率的差,δt为气体温度的变化率,δm为气体中的水蒸汽变化率,c为水的比热。其中,δp一方面由于内能作用而产生压强,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界的分压差产生压强,这两个压强是平衡的,故而才造成了肺有节律地自动呼吸。这是因为,液体和气体都传递压强,人体内能通过呼吸和皮肤排出体外,动脉内的氧通过肺的外呼吸作用将气体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左心房。其中,从左心室射出血液为心脏做功,并产生了收缩压;二氧化碳通过右心室射入肺毛细血管,再通过肺的外呼吸排出体外,与体外环境进行着能量的交换,这个负荷产生了舒张压。再结合葡萄糖+6氧=6二氧化碳+44水,这个能源物质产生气体和电子传递链关系的方程式,可以判断以下平衡。具体的,体外环境中的水蒸汽变化率=该温度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所比较的温度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进一步的,由于上述因素有固定的逻辑关系,故而将上述因素按照方程式e=δt×δm×c=δp×v,两边都取对数,得到lne=lnc+lnδt+lnδm=lnδp+lnv建立线性评估方程其中,为内能应变量的评估值,β为其相应的系数。如果样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上述为环境内能线性方程及人体内能线性评估方程。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条件概率条件概率为环境和人体内能的分布的概率性,分布概率越大,说明风险越小,分布概率越小说明风险越大,转归也差。同时,两个方程式的评估值,可以利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如果相关,则为平衡状态,如果不相关则为不平衡状态。并且通过系数的正负,可以得知其各个因素的贡献量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以及贡献量的大小,具体系数的计算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可以利用统计学软件来计算。结合上述论述和步骤对血压值进行样本评估进行正负相关性分析,对其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后,对每个因素对总体的贡献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通过正负相关性,再结合几次体检结果的是否有差异性,是否转归正常。

根据以上说明:评价体系以内能为核心,以人体的感知为参考,具体的,上述两项为正常,但患者仍然感觉不适,例如:头昏、无力等感知的症状,嗜睡、跛行等体征,就不能称为痊愈,只能为好转。举例:西医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在中医叫做“膀胱中风症”或“膀胱伤寒症”,进行治疗后,体温恢复到正常,但仍然嗜睡、鼻塞,这些症状的存在就会引起机体运行不畅,故这种情况就只能是好转,然而,通过“桂枝汤”或者“麻黄汤”加上热粥,是可以将上述症状消除的。综上所述,评价体系的核心为内能,表现形式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在上述评价后,再分别将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进行t检验,确定其是否相关,如果与假设正常范围为正相关;那么,再进一步评价,对贡献因素进行修复与损伤的评价;再进一步评价,通过症状和体征的感觉上的指标,来确定是否属于正常;否则再返回到上述,结合上述内能评价体系进行内能评估,进行新一轮的评估。

预测其因素是修复还是损伤评估可能存在的问题:在饮食或者生活状态评估中,是通过内能的贡献量给予相对的平衡。然而,在平衡过程中,可以按照“新陈代谢评估系统”申请号为201710284276.0的发明专利来分析损伤与修复的状态;分别通过呼吸监测模块、血压和体温监测模块、ph值测量模块、生活状态监测模块、影响因子监测模块、信息处理模块进行评估出人体、环境、饮食与生活状态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综合作用是修复还是损伤。并且进行预测和管理。

8)数据管理升级:数据管理升级子系统根据分析子系统分析结果,将其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数据管理;存储到存储子系统中,用于指导实践,并且通过实践的数据对这种方法和理论进行检验,使其产生自我学习功能。

通过结合个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状态,参考生命体征参数,制定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改善个人生活方式及习惯,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极大的节约人们的医疗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损害。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组成部件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形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