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注射软管及其应用的注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6870发布日期:2020-01-31 14:1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注射软管及其应用的注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压注射的医疗用品、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专用于高压注射的高压注射软管、对应的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医疗领域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体内的影像成像时,会用到ct、mr等成像技术。该类成像技术都需要用对应的注射装置将显影剂通过一螺旋状的软管注射进人体。软管一般为pv材质,因为使用场合在高压环境,因此厚度和硬度都相对普通的连接软管要大要强。软管连接注射装置的一端为装置端,另一端为人体端,人体端通过接头后直接连进人体。

虽然现有的注射装置都有注射的压力检测和显示功能,但是压力检测都是对注射装置内的电机、或内部注射管路的压力检测。由于工作环境压力大,因此软管的尺寸都是又长又细,从装置端到人体端的压力差会出现很大变化,而且受到软管的状态变化而变化。所谓的状态变化例如注射过程中软管的下垂弯度和幅度,纵向拉伸的长度等等。由于这些状态变化在每次注射的过程中均不相同且均不可控,所以过往都是靠操作人员的经验,结合注射装置显示的压力进行综合判断到达人体的压力大概范围。但是这样操作准确性非常低,往往在注射装置的压力输出是500psi,而去到人体一端的时候就下降至300psi。需要接受注射的患者都不是一般的疾病,其身体承受能力就比普通的病患要低很多,压力的变化对这些患者来说都是致命的。

部分医疗厂家对注射装置或软管进行改进,在软管上贴附压力传感片以获取管中压力变化。但是这些设计产品只存在理论可能,在现有的工艺上、实际工作中根本不能实现。原因如前所述,软管的工作环境压力很大,为了提高安全性都会采用较强较厚的pv材质做成,压力的变化几乎不会对管体产生形变,从而无法将形变转换为电信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度高、成本低的高压注射软管,以及应用该软管的注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压注射软管,包括管体,管体的一端为装置端,另外一端为人体端;装置端用于连接注射装置的注射机构,人体端用于通过接头连接人体;管体在靠近人体端的位置设有厚度小于管体厚度的压力反馈部;所述压力反馈部的边缘与管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外表面向内表面凹陷,内表面与管体内表面持平。

优选地,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外表面与管体外表面持平。

优选地,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外表面向内表面凹陷,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

优选地,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且凹陷深度沿注射方向逐渐加深。

优选地,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且凹陷深度沿注射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的压力反馈部中部位置设有管外突出的凸块。

一种应用所述高压注射软管的注射装置,包括与装置端连接的注射机构,还包括贴合在所述压力反馈部外侧的压力反馈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压注射软管及注射装置,其优点在于,利用微小局部的管壁厚度变化,可以不影响整体安全性能的情况下将流体压力带来的形变放大,从而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注射压力反馈。由于压力的反馈部位非常接近人体一端,因此可以直观展示进入人体内流体真实压力情况,无需再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判断,大大减少医疗事故几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高压注射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k处局部放大的其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j向视图。

图4是图1中k出局部放大的其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三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四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五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六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a-人体端、b-装置端、10-压力反馈部、11-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压注射软管包括管体,管体的一端为装置端b,另外一端为人体端a;装置端用于连接注射装置的注射机构,人体端用于通过接头连接人体;管体在靠近人体端的位置设有厚度小于管体厚度的压力反馈部10;所述压力反馈部的边缘与管体连接。

其中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可以是管体中的一个厚度较周围要薄的局部,如图2、3所示;也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环状结构,环的两端分别连接管体,环的厚度比管体要薄。

下面以环状结构为例,所述的压力反馈部至少有以下6种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构思下如图2所示的局部结构也可以实现该6种实施方式,因此不应当视为仅限于环状结构下使用。

实施例一:如图5所示,压力反馈部的外表面相对管体的外表面向管内凹陷,而内表面则与周边的管体内表面持平。优点在于该种结构下管内流体的阻力最小,对注射的过程干扰最低,且外观上就可以凭肉眼看到压力反馈的位置,方便外接压力传感器或外接贴附的压力反馈机构。尤其适用于流速较快的注射方案。

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压力反馈部的外表面与周边管体的外表面持平,而内表面则相对管体的内表面向管外凹陷。优点在于该种结构下凹陷的位置形成较前后两端都要大的腔体,外侧形变过渡均匀,内侧压力接触面大,形变量最大,尤其适用于流速较慢的注射方案。

实施例三: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结构,压力反馈部的外表面相对管体的外表面向管内凹陷,而内表面则相对管体的内表面也向管外凹陷。虽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但优点在于该种结构下可以实现压力反馈的响应速度比前面两实施例都要快。尤其适用于流速更快的注射方案。

上述的三个实施例结构相对简单,生产加工容易以及低成本,适用于大部分应用场合。

实施例四:如图8所示,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且凹陷深度沿注射方向逐渐加深。该种结构优点在于流体的流量变化相对上述的各种结构都要缓慢,其形变-电信号之间的线性长度最长,可测量的压力范围最大。

实施例五:如图9所示,所述的压力反馈部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且凹陷深度沿注射方向逐渐减少。该种结构优点在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与内凹的内表面接触面角度变大且冲击的面积也变大,因此其形变-电信号之间的线性角度最大,压力反馈的速度最快。

实施例四、五虽然较实施例一至三的加工难度要大,成本略高,但是尤其适用于一些对传感反馈线性有特别要求的应用场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在上述实施例一至五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实施例六:如图10所示,所述的压力反馈部中部位置设有管外突出的凸块11。可以进一步加大形变对外的反馈效果,使外置的压力传感器与压力反馈部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加大。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高压注射软管的注射装置,包括与装置端连接的注射机构,还包括贴合在所述压力反馈部外侧的压力反馈机构。压力反馈方法是令高压注射软管靠近人体端位置的管壁厚度变小形成压力反馈部,再将压力反馈部的形变转换为电信号反馈。所述的压力反馈机构可以是夹持式的压电传感器。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